沉甸甸的成績背後,是曬黑的皮膚和磨破的鞋底。「作為一名基層扶貧幹部,就應該用實際行動踐行『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幹贏得民心』。」和孫立秋一樣,全市80個市派駐村工作隊的121名駐村幹部亦如此。
原標題:從機關幹部到「村官」,從城裡人到「莊稼漢」
金谷顆粒歸倉,白雪覆蓋黑土。初冬的大慶,記者驅車來到駐村幹部身邊,用紙筆記錄他們的幫扶故事,用快門定格他們帶領村民走向富裕的喜人瞬間。
脫貧路上,多虧有你;脫貧攻堅,感謝有你!
孫立秋、李鳴曉、張天龍、張維利……他們僅僅是全市駐村幹部的部分代表,從機關幹部到「村官」,從城裡人到「莊稼漢」,他們不負組織的厚望,不負人民的重託,他們為脫貧攻堅奉獻青春,幫扶貧困村摘掉「貧帽」,帶領村民走向富裕。
脫貧路上 幸好有你
協調上級資金290萬元入股光伏產業,年收入50萬元;掛靠林峰甜瓜育種和蒼林木耳,年收入30萬元……村集體經濟破「零」後,年年有新突破。記者和李鳴曉剛走出村子,放羊人老遠便扯著嗓子和他打招呼。李鳴曉脫口說:「村裡草甸多,3年前我們為10戶貧困戶發放了110隻種羊和母羊,賣羊羔年年有進帳,除了現錢外,現在存欄已經2000多隻。」
「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黨派來了好幹部!」
大慶日報記者 崔義鑫
市工信局派駐林甸縣鶴鳴湖鎮紅星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李鳴曉,駐村3年讓這個貧困發生率全省第二的深度貧困村走向了富裕。脫貧戶趙興田見到記者就說個不停:「蓋房子、修路、安自來水……多虧了李書記。」脫貧戶黃金奎的女兒今年剛考上大學。57歲的老黃告訴記者,正是有了李書記的幫助,他的養豬生意越做越大,今年光豬仔就賣了80多隻,還種了100畝地,穩穩收入20萬元;不說這些,單說光伏、託牛等項目一年就有近萬元的分紅,夠孩子上學用的了。
孫立秋以村為家,一年多千餘次入戶走訪,瞄準村情實際,帶領駐村工作隊幫扶旭日村,公路修到村民家門口,路燈照亮群眾致富路,落實託牛入廠、生豬資產收益、獅白鵝等產業項目;帶領群眾大力推進旱改水,水田發展到2.3萬畝;以試種引領拓展特色種植,庭院養殖黑木耳、棚室種植冰激凌西瓜等喜獲成功……
蜿蜒的百米河穿過林甸縣東興鄉勤儉村,靠河種稻讓全村400多戶村民過上了好日子。可在市發改委派駐勤儉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張維利來之前,這裡村窮、路破、人心散,收糧的都不願意來。「一群『80後』,能在村裡掀起多大浪?」2017年駐村之初,村「兩委」和村民都在看……駐村工作隊從路上下功夫,當年就爭取資金400多萬元用於修村路,村路長達7公裡,解決了村裡幾十年的老大難。大家服了,都說:「沒想到,這個小夥子真有兩把刷子。」隨後,張維利又積極向上協調爭取來「水田提標」項目,項目投入資金1200萬元用於修路、修渠、修閘等,徹底改變了勤儉村,昔日的貧困村如今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在1萬平方米的光伏產業項目旁,張維利望著成片的太陽能電池板說:「現在的勤儉村村民奔富熱情高漲,收入觀念雙提高,未來的勤儉村必將成為美麗、和諧、富裕、文明的小康村。」
「水泵提升站建好,明年再發展2000畝水田。」市財政局派駐林甸縣宏偉鄉核心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張天龍前不久一直在田邊轉悠,思考完善涵管建設、琢磨擴大旱改水。記者和張天龍來到核心村脫貧戶張連有家,一家人正在包餃子。張連有說:「生活好了,頓頓吃餃子,以前都不敢想。感謝張書記!一會都別走,一起吃餃子。」
12月3日,大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交通運輸局派駐林甸縣東興鄉旭日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孫立秋和村幹部、種糧大戶們,進完糧倉、再上堤壩,一起研究著如何壯大水稻深加工產業,促進全體村民增收致富,確保貧困群眾脫貧不返貧。
這是全市1.18萬建檔立卡貧困戶樸實又真切的感受,也是他們最想說的心裡話。
【來源:大慶市人社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