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扶貧路上那些事

2020-12-12 陝西法制網

來源:國務院扶貧辦、雲南扶貧熱線微信

原標題:即將高考的她,以父親駐村為主題寫了一篇作文

「我的父親,以及每一個扶貧工作者,都無英雄之名卻行英雄之實,無夸父之能卻效逐日之事,無孔孟之賢卻懷濟世之心。」今天,曲靖一中高三文科(14)班同學的文章《父親扶貧路上那些事》,從女兒的視角講述了父親駐村扶貧背後的故事,行文流暢、情感真摯,胸懷的大愛和情懷,令人動容,被國務院扶貧辦官方微信轉載。現將此文分享給大家。

父親扶貧路上那些事

作者: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2020屆14班

筆名:莫默然

我的父親,是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這幾年,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我對於全國上下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工作算是略知一二,也知道在這項壯麗事業背後,那些平凡人的不易與辛酸,還有他們的執著與擔當。

五年前的秋天,剛得知父親要去下鄉扶貧的時候,我以為他不過和往常出差一樣,最多離開十天半月就能回來。

可誰知道,這一去至今,已有五年。

△ 莫默然父親的工作照

從那天起,家裡就突然空了下來。偶爾周末回來,也是來去匆匆,父親一身倦怠,而我煩躁不安。

我不習慣在深夜學習時,沒有那個熟悉的人坐在客廳裡默默陪伴;我不習慣每次放學回家時,餐桌旁只有母親一個人;我不習慣和父親的每次相處,都如此匆忙而又短暫。

我也曾認為父親缺席了太多太多。我臨近中考複習衝刺時,他不在;母親工作不順利鬱鬱寡歡時,他不在;母親二胎流產半夜送進醫院時,他不在;爺爺重病住院時,他不在;現在我正在高考複習衝刺最關鍵的時候,他還是不在……

我曾經的確是深深埋怨過父親的,甚至一度認為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父親和丈夫,雖然我不曾說出口。但我也知道,遠在鄉下的父親更加無奈和辛苦。

開始駐村扶貧的頭一年,單位派出的扶貧隊員只有他一個人。村裡的生活如何,他很少在電話裡和我提及,只淡淡叮囑我專心學習云云。可我也能從母親偶爾不經意的感嘆裡,窺得一二——村裡時常斷水斷電;廁所髒得沒處下腳,連本村人都不願意去;沒有洗澡的地方,只能等著周末回家;父親擔任一個貧困村的第一書記,還要聯繫另一個貧困村的駐村幫扶工作,在兩個村子來回奔波,費勁口舌和村組幹部、貧困戶做工作,忙得焦頭爛額……

我和母親去過那個村子一次。低矮的灰暗建築擠擠挨挨縮成一團,坑坑窪窪的地面上還有積水未乾,逼仄的房間裡光線暗淡、蒼蠅成群,老舊的木板床上鋪著同樣陳舊的稻草編織的床墊,潮溼的黴爛順著牆角窗縫滋長。

這就是父親放棄了家裡舒適的條件,待了快四年並且還會繼續待下去的地方。

那時周末,我時常偷偷打量飯桌對面的父親,視線略過他明顯瘦削了的肩膀,滑過曬得黝黑的皮膚,掃過已然稀疏的頭髮,最後長久地停留在他難掩倦怠的臉上。一時間心中澀然,又是委屈又是不忿,卻是什麼話也不能說。

這樣的情緒鬱積了很久,難以排遣,直到後來,我也漸漸發現了父親的改變。

△ 莫默然父親(右一)進村入戶走訪

以前父親的身上帶著些傳統文人的影子——筆力尚佳,性格溫吞,寡言少語,有時甚至顯得有些木訥。而就是這樣一個不愛言語的人,頂著烈日在兩個村之間來回奔走,冒著風雪查看一個個幫扶項目建設情況,淋著雨打著手電筒一家一家去入戶走訪調查。

他自己給貧困戶送過衣物,也資助過貧困大學生;他甚至知道了一些中草藥的種植方法;他煙抽得更多了,偶爾還會爆句粗口。

母親笑話過父親,說他原先也好歹算個白面書生,誰知道現在一點儒雅之氣都沒了。父親大笑:白面書生在村裡混不下去,我現在得學著做黑臉包公。

鄉村的風沙和塵土,烈陽和雨雪,一年又一年,把父親打磨得光華內斂,露出了溫潤韌實的內裡,變得穩重而不刻板,和緩而不遲鈍,溫和而不軟弱。

父親也和我講起過在村裡扶貧的事情。他說著那些貧困戶、村幹部的故事,懇切得像是聊起了自己多年的故交;他說著克服了的那些困難,風輕雲淡得如同在敘述別人的經歷;他說著那塊貧窮的土地,溫和得好似在懷念另一個故鄉。

父親說,這一路走來困難重重,但是再苦再難也要盡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務。一是不能丟單位的臉,更重要的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那方土地和那些鄉親。

我意識到,父親對這份工作傾注了遠超我想像的熱情和心血,他是在做一件他認為值得的、有意義的事,而不僅僅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我開始主動問起父親有關扶貧工作的事,從他口中我了解了貧困戶們艱難的生活處境,了解了「兩不愁三保障」「五個一批」「六個精準」「扶貧要與扶志、扶智結合」這些概念……隨著理解的深入,我也逐漸明白了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與偉大之處,曾經無法釋懷的一切也在慢慢被消解。

與此同時,母親也一樣在慢慢轉變。

記得父親剛去扶貧時,母親其實也頗有微詞。我也曾見過她愣怔地獨自坐在客廳裡,神情落寞,或是因為不堪重負而黯然落淚。

可那次爺爺住院時,我聽見母親在和父親打電話,語調柔和卻堅定。

——你就儘管放心地在村裡工作,家裡有我。

看著母親,我有時候甚至會感到驚異:這樣一個四十多歲的普通女人瘦小的身體裡,究竟是如何爆發出這樣巨大的能量,能支撐著她堅持下來。

父親當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單位派出的駐村幫扶力量不斷加強,現在和他一起共同奮鬥的同事已達12個。

在他們之中,不少已是人到中年。他們的行李中總少不了常用藥物,甚至有人帶著理療機去駐村,為的是儘可能不影響工作;2018年冬天流感來襲,12名駐村扶貧的叔叔阿姨中先後有7人感冒發燒咳嗽,但因年底工作任務重,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就近診療,輸完液、吃過藥繼續駐村工作;2019年,先後有2名叔叔家中老人因病去世,他們都是匆匆料理完老人的後事,擦乾眼淚就趕回村裡繼續駐村工作……  

人至中年,誰的身體不開始走下坡路,誰不是一身牽掛難以割捨,誰不是上有老下有小?

即使困難重重,父親和他的同事們也沒有絲毫懈怠。他們用腳步去丈量了那個地方的每一寸土地。近四年來,在單位大量扶貧資金支持下,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他們單位掛鈎幫扶的三個貧困村正在舊貌換新顏:

超過4萬平方米的村組道路得到全面修整、硬化,4000多人的交通出行困難有效解決,人居環境顯著改善;超過1000盞太陽能路燈,全面覆蓋了3個貧困村共計33個村民小組主幹道及人員密集場所,照亮了將近1.6萬村民的小康之路;;累計500名非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得到持續資助,不再因家庭經濟困難影響學業;三所村小學,從教學樓到學生食堂、宿舍和操場煥然一新,孩子們的讀書聲、笑聲更敞亮了……3個貧困村貧困人口從2015年末的將近5000人減少到目前的780人,其中兩個貧困村已先後於2017年、2019年整村脫貧出列,減貧成效顯著。他們得到了村民和村幹部們的廣泛認可,他們單位先後榮獲2017年曲靖市扶貧明星企業、2018年雲南省扶貧先進集體等榮譽。

「脫貧路上,感謝有你。看實幹,看品質,看內涵,就看紅雲紅河集團——敬贈紅雲紅河集團駐石鼓村扶貧工作隊員。」

這是一個貧困村黨總支書記的贈別留言,寫在他代表村裡贈送給將要輪換回來的扶貧隊員的筆記本扉頁上。父親說,這比一切榮譽都珍貴。

△ 莫默然父親(右一)和其他隊員一道為村中大小事務奔波

父親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和千千萬萬個同樣平凡的扶貧工作者一樣,既沒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也沒有輝煌奪目的精彩履歷。沒有讚歌將他們歌頌為偉人,沒有掌聲將他們妝點作聖賢。

——這是真正的舉國上下都在為之奉獻和奮鬥的偉大事業。

我過去曾看到過一句話:「中國為全世界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當時對此無動於衷,現在再看卻百感交集。如此平淡的一句話,背後是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的卓越成就,是多少人翹首以盼的民生福祉,又埋藏了多少人的汗水與眼淚。

黨和國家以舉國之力幫扶貧困人口,是大仁;扶貧工作者竭盡全力幫助同胞,是大義;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同心同德向前進,是大愛。

這是一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全世界的錚錚誓言和鄭重承諾,這是歷史性的偉大事業。有無數聲音在為之說話,其中一聲來自我的父親;有無數身影在為之奔走,其中一個正是我的父親;有無數雙手在為之添磚加瓦,其中一雙屬於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以及每一個扶貧工作者,都無英雄之名卻行英雄之實,無夸父之能卻效逐日之事,無孔孟之賢卻懷濟世之心。

敬我華夏兒女龍骨不折!

敬我炎黃子孫實幹興邦!

陝西法制網編輯:孫鈺穎

相關焦點

  • —《父親扶貧路上的那些事》
    日前,一名高三學生向報導組發來一篇文稿,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述了父親駐村扶貧背後的故事。行文流暢、言辭精煉、情感真摯,胸懷的大愛和情懷,令人動容。 文稿摘登如下: 父親扶貧路上那些事 我的父親,是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 【網絡文明】扶貧路上二三事 ——扒齒港鎮扶貧剪影
    【網絡文明】扶貧路上二三事 ——扒齒港鎮扶貧剪影 2020-09-12 1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趙宇:扶貧路上,收穫別樣成長
    這「一試」就是五年,五年的時間讓我在扶貧路上不斷進步成長,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嫩娃兒」成長為幫扶對象的貼心人,從一個「愣頭青」成長為扶貧工作站的站長,從一個普通青年成長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之後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務必在一個月內熟悉掌握關於扶貧工作的相關政策知識,於是我白天做業務工作,晚上堅持學習,從《貴州省「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到《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貴州省)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烏蒙山片區(貴州省)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再到《烏蒙山片區(貴州省)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十三五」實施規劃》《貴州脫貧攻堅「1+10」配套文件》等,
  • 這個雲南女孩的作文令人動容:我的扶貧工作隊員父親
    原標題:我的扶貧工作隊員父親   「有無數聲音在為之說話,其中一聲來自我的父親;有無數身影在為之奔走,其中一個正是我的父親;有無數雙手在為之添磚加瓦,其中一雙屬於我的父親。」這是雲南一名女孩為駐村扶貧的父親袁明磊寫的作文中的一段話。
  • 郭子涵:接力扶貧,完成父親未竟事業
    這一天,是父親郭建平離開的第271天,也是郭子涵出任臺北村第一書記的第240天。近日,她又榮登2020年2月至7月「中國好人榜」。  父親郭建平因公殉職,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可是郭子涵知道,父親最難以割捨的就是對臺北村父老鄉親的牽掛,也正是這樣的愛和信任指引著她走進扶貧領域,走進臺北村,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
  • 【脫貧攻堅在路上】扶貧路上「比翼飛」
    【脫貧攻堅在路上】扶貧路上「比翼飛」 2019-07-19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扶貧故事 | 廣州交投:扶貧路上的夫妻檔
    扶貧故事 | 廣州交投:扶貧路上的夫妻檔 2020-12-21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路上「沉默的真相」:那些幫他們走出大山的人
    2004年,朱偉強挖著挖著,卻遇到了最可怕的事:塌方。他被工友們從瓷土裡扒了出來,緊急送到醫院搶救,命是保住了,卻再也站不起來了。公婆年邁,兒子太小,一個四歲,一個兩歲,床上躺著一個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男人,那一年,溫素紅24歲。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在脫貧攻堅的工作中,通過學習了各級政府文件精神後,我始終本著要扶貧,先扶志的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擺脫貧困的鬥志和勇氣,是我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我多次請來了種養殖成功人士進村介紹經驗,講他們艱難的創業故事,用他們的感人故事教育村民,利用每次入戶,開村民大會的機會,教育村民要自立自強,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 桃江:心系學生,教育扶貧永遠在路上
    他們通過相關老師地介紹了解到,高一年級熊勁武同學品學兼優,而父親病重,家庭無收入來源,於是他們決定給熊勁武同學送上了書包、書本、護眼檯燈等學習用品,還有現金4000元,希望他自立、自強,不斷進取,常懷感恩之心,早日成才。市菸草專賣局黨員的愛心幫助,給貧困學子、貧困家庭帶來了希望。
  • 李凱華:扶貧路上的「領頭雁」
    李凱華:扶貧路上的「領頭雁」 2020-12-11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旅遊扶貧路上的追夢人
    在陽光的沐浴下美觀、典雅、溫馨,望一眼都會讓人心醉……近年來,興義市萬峰林民宿產業聲名鵲起、持續走熱,旅遊扶貧方興未艾。2019年接待遊客3847.5萬人次,增長34.3%。我叫周麗,44歲,中共黨員,興義市文體旅廣局職工,旅遊扶貧路上的一個追夢人。  緣牽旅遊,攜手民宿。2012年,我懷著對從事旅遊業夢想的強烈追求,從一名普通的教師轉崗到興義市文體旅廣局工作,從此與旅遊行業結下不解之緣。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我積極響應黨組織的號召,主動請戰,積極投身萬峰林的旅遊扶貧工作。
  • 巾幗力量·扶貧"她"故事 | 陳蕾:行進在扶貧路上的真情女漢子
    奔康路上,有我巾幗力量!即日起,廣安市婦聯將陸續刊發「巾幗力量·扶貧『她』故事」,帶領大家領略廣安扶貧戰一線的巾幗風採。陳蕾心裡開始有了擔憂,擔心作為一個毫無經驗的女孩子不能勝任扶貧專幹這個角色,不能擔負起脫貧攻堅這一歷史重任,辜負廣大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期望。可擔憂歸擔憂,認定的事就算再難也要硬著頭皮往前衝。為了能夠準確掌握全鎮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陳蕾脫下了最愛的高跟鞋,穿上了平底鞋,開始了沒日沒夜的走訪工作。
  •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2020-12-1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那些事——記安徽省無為市嚴橋鎮明堂村扶貧幹部劉昭明_蕪湖市...
    檔案做到這樣精準,在蕪湖市還沒有先例,說起容易,做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夜晚的明堂村一片沉寂,只有間隙的蛙聲。從這一天開始,每個晚上,村部都是燈火通明。劉昭明的扶貧工作隊、村「兩委」幹部們均放棄了回家休息,放棄了家中的事務,放棄了和家人的相伴,進行建檔造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康亞娟:教育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康亞娟:教育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2020-08-20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劇本丨屈繼元:小品《扶貧路上》
    陳敏捷/攝小品《扶貧路上》(劇本)編劇:屈繼元故事簡介:本劇取材於一件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講述我市某單位派駐的扶貧幹部夏冰冰(化名)工作認真積極,她通過熱情細緻的工作(端茶)冰冰:(關心地)大叔,扶貧工作要到位,我這次來是幫你解決實際問題的。建國:(嘆氣)哎,扶貧扶貧,只怕我是稀泥巴上壁——扶不起啊。(唱腔)小夏呀——我們天生就受窮,祖祖輩輩都這樣。
  • 心繫群眾 扶貧路上不停歇
    心繫群眾 扶貧路上不停歇 2020-12-22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駐英德扶貧幹部黃卓勇倒在扶貧路上
    記者今天從英德市政府獲悉,年僅38歲的廣州駐英德扶貧幹部黃卓勇倒在扶貧路上,日前中共廣州市委追授黃卓勇同志「廣州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黃卓勇,男,1982年8月出生,漢族,廣東廣州人,2002年7月參加工作,2016年12月入黨,生前任職廣州輕工工貿集團下屬廣州市穗聯企業發展公司雕刻製作部副經理,2019年5月擔任廣州輕工工貿集團駐清遠英德市黎溪鎮黎洞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