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和不少朋友聊起精釀啤酒,正好聊到了日常喝的IPA、雙倍IPA(doubleIPA)以及三倍IPA(tripleIPA)甚至是四倍IPA(quadrupleIPA)的不同感受。也就問起了這幾個之間的區別。不懂裝懂的我就按照字面的雙倍、三倍、四倍的酒花用量來解釋,然而,過了一會有大佬悄悄地傳給我一份美國啤酒品酒師資格認證協會(BJCP)2015版《世界啤酒分類指南》,看完臉紅一陣白一陣,讓你沒事裝x,piapia了吧。
恰好晚上沒啥別的事,就讀了一些,順便google了一下英文的釋義。現在就將晚上現學的現賣一下,如有不對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1.關於啤酒的風格
啤酒風格是一個最貼近某類啤酒的概括名詞。啤酒風格通常是先定義了一款啤酒的基調,然後再根據特性和產地等細分具體的大類與子類。另外,這些啤酒風格的描述名詞在世界各地(甚至鄰近地區)的名稱可能不一樣。
然而,由於各式精釀啤酒呈現的各種風味相似卻又不盡相同,因此,啤酒風格也只能是作為一個品評和欣賞的指導,而不是規範。
2.為什麼IPA(IndianPale Ale)不是印度釀造的,卻非要起名叫印度淡色艾爾?
這也是我初入精釀坑時常問的一個問題,常常得到的答案也不盡相同。其實原因很簡單,IPA本質上是為了運往印度而出現的一種啤酒風格。
IPA目前被廣泛接受的起源是指在十八世紀後期和十九世紀早期,為了滿足駐印英殖民者的需求,專門從英國運輸到印度的淡色艾爾啤酒。印度不產大麥和啤酒花,而且氣溫很高,不適合釀酒只能進口。而海上運輸要穿過兩次赤道,歷時數月極易變質,所以它們採取了加入大量啤酒花的方式提升保質期(啤酒花有防腐功能)。沒想到的是,這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反而造就了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啤酒風格之一,於是IPA這個叫法也就沿用了下來。
更有趣的是,據說當時英國人並沒有用印度淡色艾爾(IndiaPale Ale)來命名,而是這種酒又從印度轉運到了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當地的報紙登的廣告,第一次使用了這個名詞,意思是來自印度的淡色艾爾啤酒。
3.IPA的基本風格
IPA通常看上去為金色或者琥珀色,倒入杯中泡沫持久。IPA的酒體顏色一般比較清澈,有時候也會因為幹投酒花而略顯渾濁。由於酒花使用量增加,IPA會伴隨著酒花的苦味,由單一麥芽支撐後,口感顯得相對平衡。聞起來的香味一般為柑橘、青草和泥土香混合。有些也會呈現出水果風味或者輕微的餅乾香、烤麵包味和焦糖味。
IPA由於苦度相對突出,通常適合搭配辛辣一些的食物。建議的最佳飲用溫度在7-10℃。
4.什麼是雙倍IPA(DIPA)?
雙倍IPA(DIPA)通常認為是美國精釀啤酒釀酒師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為了滿足酒花愛好者們對濃烈酒花味道的追求,超越極限開發出來的風格。國外啤酒界一般認為雙倍IPA與帝國IPA是同一種風格,只是在北美地區叫雙倍IPA,而在歐洲地區叫帝國IPA。他們認為,DoubleIPA的叫法也來源於ImperialIPA縮寫之後IIPA,所以被叫做DoubleIPA,而不是我文章開頭隨便想像的使用雙倍酒花而帶來的名稱上的變化。我覺得這個說法是可以接受的。
通常來說,雙倍IPA酒花味道濃鬱而複雜,有典型的美式或新世界酒花的特點(比如柑橘香,花香,松木香,樹脂香,辛辣氣息,熱帶水果香,核果香,莓類水果香,瓜類水果香等等)。雙倍IPA比IPA酒精度也更高一些,口感更加厚實,酒花苦味也會更突出。麥芽味道則不那麼突出,會有一些土司或烤麵包味道。雙倍IPA收口更幹一些,喝完之後,苦味會留在舌尖,但時間不應過長。
由於雙倍IPA強烈複雜的酒花風味,通常不推薦與食物搭配而應獨飲品啜。如果非要搭配,應選擇油膩和高鹽的食物,如豬肉香腸、燻肉或者是鹹焦糖味的冰淇淋。由於酒精度高,建議選用小一點的杯子,因為你會忍不住大口享用,而不是小口啜飲。最佳適飲溫度英文原文的沒找到,然後網絡就斷了一會,而中文版本眾說紛紜,也基本在7-12℃左右。
好了,晚上這一篇真的是突如其來的想法,說得也許不對,請各位大佬批評指正。沒事點個在看支持一下吧,打個賞我也不反對,哈哈哈。
PS:至於tripleIPA和quadrupleIPA,我還沒喝過,等我試喝了有空再來寫寫。一切都是辣麼perfect,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