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寶寶年齡的不同,有耐心的父母會發現,他的「亂糟糟」「毛線團」,居然也能慢慢像模像樣了。然而這份守候是需要耐心的。更多了解寶寶的繪畫心理發展,能夠讓父母在支持寶寶畫畫這件事兒上更有一份篤定淡然的心態去面對。
受訪專家┃李甦(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期從事兒童繪畫研究)
兒童繪畫與成人繪畫不同,它是兒童對世界認識的一種反映。所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反映,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繪畫。那如何透過畫作看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心理學家帶我們一起跟隨孩子的年齡階段,通過孩子畫作的內容和形式,了解寶寶的心理發展特點和狀態。
1歲半的毛毛剛開始畫畫就特別有氣魄,經常拿著一隻油畫棒,在家裡的畫板上、牆壁上、地板上、門上到處無拘無束地塗塗畫畫。媽媽經常端詳著毛毛亂糟糟又看不出意義的畫,美滋滋地想:「畫得這麼自信,難道將來能成大畫家?」
塗鴉期,亂中有意!
這個時期,孩子畫作的特點就是亂。其實,塗鴉期中又有一些細小的分期。
● 無控制塗鴉。無控制塗鴉是最早出現的。這個時期,孩子畫畫通常使用手臂的大動作運動,很粗獷地在畫紙上留下一些痕跡。畫畫很有氣魄的毛毛,就是屬於「無控制塗鴉期」。
● 有控制塗鴉。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夠畫出一些封閉的圖形了,封閉圖形當中最早出現就是圓形。
● 塗鴉末期。到了塗鴉期的末期,孩子的畫中能看出有形態的東西越來越多了。比如,你看到他在一個圓圈上畫了一個小把兒,你問他這是什麼,他可能會告訴你是蘋果或者是櫻桃,這就是見形賦意。
塗鴉期兒童畫的線條和圖形,看上去挺亂的。但這是寶寶的一種表達,不能用像不像來評價。比如,寶寶看到飛機,會畫一條線。實際上,那條線記錄的是飛機運動的軌跡。早期的塗鴉作品很多都是孩子對看到事物的動作的一種記錄,包括他自己動作的一種表徵,所以雖然塗鴉期的作品,在父母眼裡都是亂糟糟的線條,但對於孩子來說,是有意義的。
● 提供適合的工具
一般來講,只要給寶寶提供一個適合的繪畫工具,他基本上在1歲半左右就可以塗鴉了。當然,也有的孩子可能要晚一些,要到3歲前後才進入這個過程。這些都是正常的。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小寶寶的手部精細動作發育還不完全,提供給小寶寶的繪畫工具需要是比較大的蠟塊或者是大的刷子、粗的筆桿,方便寶寶抓握。
● 讓他體驗不同的材質與色彩
此階段,就讓寶寶盡情地畫吧!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妨讓孩子通過多種材料去感知色彩。讓孩子去感受不同的事物,學習不同的經驗。這是畫畫學習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用手指顏料感受不同的繪畫媒介,讓孩子在軟的紙上塗抹,在硬的紙上塗抹,甚至在布上塗抹。也可以讓孩子用軟刷子在大畫架上平塗各色的顏料,去感受色彩帶給孩子的視覺衝擊。還可以提供給孩子硬一些的筆去塗色,讓寶寶感受硬筆與軟筆的區別。
3歲半的優優,最愛畫蝌蚪人了——一個圓圓的腦袋,然後從耳朵兩邊伸出兩個胳膊,腿就直接長到了腦袋底下。看得媽媽直樂:寶貝兒,你這小人兒畫得也太簡約了吧!
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你可能看不懂
從見形賦意的塗鴉末期,孩子已經慢慢進入象徵期了。此階段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孩子用一些非常抽象和簡約的圖形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畫的畫是指向他自己的個體世界,除非父母願意與他交流,問他畫的是什麼,否則,單從圖形上去看,是比較難理解到孩子要表達的想法的。
● 鼓勵孩子多表達
與三四歲的孩子交流他的畫,只做到愉快溝通就可以了,而不是一定要找出畫的意義。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經常是處於比較混沌的狀態。比如,寶寶畫了一個橢圓,如果他剛吃了雞蛋,父母問他畫的是什麼,他可能會回答「是雞蛋」;如果他剛吃了蘋果,父母問他畫的是什麼,他可能會回答「是蘋果」……在寶寶的世界裡,只要和形態相似的東西,他都可以將之與自己的經驗發生關聯。
因此,寶寶畫的到底是什麼對他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了圖形和意義之間是有關聯的。而對於寶寶來講,美術活動是他認識世界和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最主要的工具。所以父母允許孩子去表達才是最關鍵的。
4歲6個月的淑淑,畫面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了,她常常會先畫紙的底部畫上一條地平線,然後再畫上花、房子,很多時候還畫藍天白雲和太陽,當然,也忘不了快樂的小鳥。看著女兒的鮮豔亮麗的畫面,媽媽特別開心,希望孩子的內心界也如同畫面一樣生動鮮豔。
畫作能讓人看懂了!
4~5歲的孩子,開始認識到某類事物具有共同的屬性,這些認知就會體現在畫作上。父母可以明顯觀察到他們開始進入到成人意義的交流系統當中了。此時,孩子的畫作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的畫你能夠看得懂了。這個時期,孩子會抽象出某類事物的最典型特徵,體現在畫作中。比如,小鳥總是有尖尖的嘴巴和張開的翅膀,房子總是有窗子和門,等等。
●別介意他的畫作單調,鼓勵他充分表達
這個時期,孩子的畫面表現出了模式化的特點,也就是說,父母會看到,孩子的畫作裡,他表達事物的方法很相似。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的畫作有些單調。此時,如果家長希望他的畫面更豐富的話,你就一定要在尊重他此時畫畫特點的基礎上去進行引導。首先,要讓他充分地體驗畫畫的樂趣,即便是模式化的表現。這個階段,他就喜歡那樣畫,就讓他那樣充分地去表達。
● 有豐富的經驗,才會有豐富的表現
畫作源於生活。因此,父母要做的並不是要提醒他不要這麼畫,而是要帶著孩子去增長見識,豐富他的經驗。比如,帶寶寶看各種各樣的樓房,了解各種各樣建築物的形態;去見識不同種類的植物,認識不同形態的花朵。如此,孩子的畫作,才能有更豐富的表現。
多多是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了,他經常在紙上畫出自己喜歡的畫面,連小小的吃果子的毛毛蟲都不放過呢!看著兒子如此逼真的畫面,媽媽真為多多感到高興。
畫得像了!
6歲左右,孩子畫畫就進入了寫實期,寫實期孩子畫畫的特點就是畫得像生活當中的具體實物了。但是,也有一些孩子,會因為自己畫得不像,而不敢畫。此時,他們就很需要給孩子知識、能力、經驗方面的支持。比如,孩子特別喜歡畫汽車,那 不妨汽車後備廂、前蓋打開看看,然後試著去畫一畫。很多孩子,都是通過自己喜歡的東西進入繪畫領域的,所以了解孩子的興趣也是非常關鍵的。
● 畫得像不是唯一的評價維度
雖然畫得像是比較高水平的技能,但是父母一定要明白,它不是兒童發展唯一的終點。其實,在這個階段,孩子畫畫會表現出多樣性來,比如,有的孩子畫中用色很有特點,有的孩子會很在意畫作的裝飾性特點……這些,都應該作為認識孩子作品、評估孩子作品的維度,而不要把「像」作為唯一的標準。其實從藝術史的發展角度,寫實也不是唯一流派,還有抽象派、野獸派、印象派等派別。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的畫作有不同的表現形態,這樣才能尊重孩子表達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