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裡,我們總是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去代替孩子的理解,導致我們跟孩子溝通上造成障礙。
其實孩子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作為世界的感知,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我們要讀懂孩子,就不能用成人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我們要蹲下身去,了解各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及外在表現形式,真正地讀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要真正全面了解孩子,家長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注意孩子的年齡階段及心理特徵。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體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徵,我們要學會蹲下身去,學會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世界,這樣我們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內心。如年齡小的孩子,他比較好玩貪吃 ,總是黏著父母,這是小的孩子的需要的安全感,一離開內心表示不安。隨著孩子逐漸的長大,小學高年級階段,他們不那麼聽你的話了,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一種表現,因為孩子長大了,他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有些事情他要自己做主了。到了初中階段,孩子的獨立意識又更強了,他們逐漸疏遠了父母親,交朋結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高中階段有些孩子變得更加的安靜和獨立了,更不喜歡父母參與他的事情。
這些表現都是符合年齡特徵的,這些沒有對與錯,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特徵,很多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不同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徵,這也是他成長的一種表現。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父母要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很好的和孩子溝通。
二、不要忽視時代的變遷,孩子認識世界的價值觀的變化。
我們大多數家長,都是從苦孩子走過來。從計劃經濟時代到現在的市場經濟時代,我們家長的經歷有我們家長的認知世界的態度。而小孩一出生就成長在市場經濟時代,物質的豐富和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的發展,都會影響現在的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他們認識世界的有自己的感知,我們要站在當下孩子的現狀來審視孩子,感受孩子的認知。孩子的有些認知也許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但只要說得過去,我們也要學會認同。只有在認同的基礎上,你才有機會跟孩子交流,孩子感覺到跟你的交流是平等的,孩子才願意坐下來跟你進一步交流。求同存異,正確引導。時代在發展,認知在改變,這也是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家長站在時代的潮流,和孩子共同的進步。
三、學會走進孩子的世界。
要了解孩子,就要跟孩子接觸。了解孩子愛看的書,愛玩的遊戲,愛聽的歌,交往的朋友,熱愛的體育運動,愛看的動畫片。只有走進孩子的世界,交流他的愛好,讓他講出這些愛好的原因。這樣我們也更好的理解孩子,認同孩子。孩子反過來也認為我們很了解他,願意跟你深度交流。同時也要了解孩子所厭惡的事情,孩子內心不願意去觸動的事物,弄清楚內在的原因,和孩子心平氣和地平等交流,也表達你的看法,機會成熟可以引導孩子。
四、通過他交往的人有了解孩子。
有些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和在學校的表現是不太一樣的。我們要全面的審視孩子。我們也可以通過老師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通過同學了解他平時在班上的表現,通過他的朋友對他的情緒狀態各方面的表現,通過家旁邊的鄰居對他的平時的表現。平時出到外面的表現。這些的表現,我們就會比較全面的去了解孩子。也可能會發現孩子內在跟外在的一些矛盾的地方。通過各種方式跟孩子平等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很好地理解和幫助孩子。
總之,全面地了解孩子,是為了跟孩子更好地平等交流,更好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同時也是為了改善親子關係,讓家庭變得更和諧,社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