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皮亞傑那樣觀察和了解孩子

2021-03-02 積木育兒

皮亞傑是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孩子心理學家之一,在20世紀,他有關孩子心理發展的理論主導了大半個世紀。他通過孩子心理學把生物學與認識論、邏輯學溝通結合起來,並將傳統的認知論改造成一門實證的實驗科學,開闢了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途徑。而他的理論和實證觀察研究,也改變了我們對孩子智力發展的思考方式。儘管也存在一些不足,皮亞傑搭建的認知發展理論框架至今仍無法超越,以後的孩子心理學家都是在其基礎上做修補和完善。

他是孩子心理學、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它對當代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響。

有意思的是,他的一些非常有影響的研究都建立在對自己的三個孩子的觀察研究基礎上。皮亞傑通過分析觀察到的各種現象,揭示了孩子思維的本質,如客體永恆性、自我中心、包含問題、守恆概念,等等。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皮亞傑的幾個對孩子早期教育有幫助的觀察成果。如果你也能像皮亞傑一樣觀察孩子,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那麼孩子的成長會順利很多。

有育兒問題,直接給我留言就好。

每個孩子都是小小科學家

皮亞傑喜歡把孩子稱為「小小科學家」,生來就積極主動地探索著周圍的世界。

看一下皮亞傑對他十個月大的兒子進行的觀察吧:

勞來特仰面躺著……他接連不斷地抓起塑料天鵝、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開,讓這些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他很明顯地讓掉的姿勢不同。有時,他豎直地伸出胳膊,有時,他斜著,擱在眼睛的前面或後面。當物體落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他會讓這個東西在同一位置再落兩三次,仿佛在研究空間關係;然後,他又進行調整。在某一時候,天鵝落到他的最旁邊,他沒有吮吸(儘管這個東西本來是這樣用的),而是把它又扔三次,而他的嘴巴僅僅象徵性地張張。

孩子總是忙著探索,想通過積極地探索來了解所有可能出現的新情況,他們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想發現他認為很重要的東西的性質和行為特徵。可是他只是偶然觸摸,但接著他會像科學家一樣追根究底,用不同的方式來探索一個新事物,探究各種可能性和後果。

發現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人大不相同,這是皮亞傑最大的天才之處。

可有些父母,如果看到孩子扔東西,然後習慣性地以大人的思維方式去制止。卻不料,在阻止孩子做出扔的動作的同時,也阻止了孩子的「科學」探索。而且,還會發現,越阻止孩子扔得越來勁,因為他找到了這個動作帶給他的比「科學研究」更大的樂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像皮亞傑一樣,轉變思維方式,靜靜地在一旁觀察孩子,那麼孩子就可以獲得更多自由探索的機會。不要跟孩子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再扔我就要打你了」等等不必要的負性的話。

客體永恆性——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

如果給孩子一些吸引人的玩具,就在他們要夠著的時候,用布蓋上玩具,擋住不讓他們看見。小一點的嬰兒會立刻停止夠玩具的動作,把注意力轉向別的地方;大一點的嬰兒在玩具被遮擋時,會繼續找玩具,他們會盯著布,用手把布掀掉,尋找布下的玩具。這就是經典的藏貓貓遊戲。皮亞傑和三個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都玩過這個遊戲,並對很多孩子做了類似的實驗。

皮亞傑通過觀察發現,嬰兒看世界的方式完全是一種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東西存在與否完全取決於他自己對他們的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不斷增加——大概要1歲以後——孩子才慢慢意識到事物是客觀持續存在的。

說到客體永恆性,不能不提一下孩子的分離焦慮。

孩子大約在9個月到1歲開始,慢慢開始習得客體永恆的概念。但是在這之前,孩子的邏輯是非常決絕的: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所以,對孩子來說,每一次分別,幾乎都像是場悲壯的「生別離」。所以媽媽們會發現,有些孩子是媽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有些孩子夜裡睡不安穩,需要媽媽在身邊才能睡踏實。

從出生開始,孩子的概念裡,自己就是和媽媽一體的。等到自我意識萌芽後,發現媽媽是會離開的,則又開始隨時擔心被拋棄。我認識一個朋友,她的孩子每兩個月就會得一次溼疹。全家人都著急上火。問到我,我告訴她,這根本不是病,這是孩子情緒上出了問題。因為我這個朋友非常忙,每隔兩個月就會出一次遠差,持續一周以上。於是對孩子而言,每一次和媽媽的分離,都是一次痛苦的經歷,孩子會覺得恐慌,無法理解媽媽為什麼周期性消失。中醫講,憂傷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上就有了變化!不要小看寶寶的情緒殺傷力,越快樂的寶寶,身體就會越好!。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媽媽要短暫離開孩子,必須要讓孩子知曉,並且在承諾給孩子的時間範圍內回到孩子身邊。否則孩子就會認為你不要他了,由此引發更強烈的焦慮情緒。同時,我們建議,父母,尤其是母親在寶寶3歲前,每次與他的分離時間不要超過4天。

皮亞傑還認為,客體永恆性是孩子在探索和學習中建構起來的,就像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並不是在生命之初就具有。所以為了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還可以多和他做藏貓貓的遊戲,給他製造理解客體永恆性的機會。比如把爸爸或者媽媽的臉用布蒙起來,再拿掉等。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寫過有關藏貓貓(捉迷藏)的遊戲,可以發送編碼「053」獲取。

自我中心——尊重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孩子天生認識不到別人的觀點可能和自己不同,他們完全以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這就是皮亞傑的「孩子自我中心」。

皮亞傑用經典的三山實驗來解釋這個術語。在孩子座位前擺著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山的模型,再出示給他們一系列從不同角度拍的山的照片,要求他們找出與他們看到的相同的照片。然後,在山模型的另一端放一個娃娃,要求孩子從相片中找出與娃娃所看到的相一致的一張。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會再一次指那張與自己看到的一樣的照片。

皮亞傑得出結論:這是孩子自我中心的表現——他們不能離開自己的角度,認識到別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樣的景色。

皮亞傑提出的這個術語並沒有貶義,只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跟自私無關。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樣,認為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膨脹、自私自利。

經常會看到一些爸媽,在兩三歲的孩子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時責怪孩子,甚至給孩子貼上道德標籤。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於「自我中心」的時期,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是捍衛自我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把玩具留給它的主人,並為新來的孩子尋找其他替代物。

萬物有靈——對孩子做生命教育

皮亞傑還研究了孩子對外部世界的看法。比如問孩子「如果我把這個紐扣扯下來,它會有什麼感受?」「太陽知道他會發光嗎?」「椅子會介意被人坐嗎?」「當有雲並下雨的時候,太陽做什麼?」通過孩子的回答,他得出結論:學齡前的孩子還不能清楚地辨別哪些東西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沒有生命的。

最初,任何物體都被孩子看成是潛在的有意識的,比如一塊石頭,他「知道」自己被移動。後來孩子認為只有動著的物體是活著的,比如自行車或被風吹的葉子。而生命也就局限到河流、風等自發運動的東西。最後,孩子認識到生命僅僅在動物和人類中存在,自然界中有生命和物生命的區別有根本不同。

拿類似問題去問問你的孩子吧。如果你的孩子處在認為萬物有靈年齡段,完全可以藉此來給孩子做一些生命教育。比如教孩子珍惜生命,愛護大自然,關愛小貓小狗等動物。

TIPS:認知發展是階段性的嗎?

皮亞傑的觀察使他相信,孩子理解世界的發展過程是一系列的階段性的,而不是一條連續的線。他將孩子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分為4個主要階段,每一階段都代表認識方式的本質上的不同。並且認為,在每個階段,孩子都會出現思維上的重新組合調整,而且雖然孩子達到這些關鍵階段的年齡各不相同,但是發展的次序卻是不變的,不能跨越。

感覺運動階段(出生到2歲):依靠感官和動作來學習和理解他們的環境,尚不能再頭腦中再現世界。客體永恆性就出現在這個階段。

前運算階段(2~7歲):能使用符號思維、語言、頭腦中的形象來理解世界。假扮遊戲出現,孩子能夠清楚地辨別出現實和幻想的不同。思維是自我中心的,一直到這個階段的後期,孩子才能考慮到他人的觀點。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獲得了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如,多重分類、逆向、序列以及守恆。邏輯思維在這個時候出現,但仍主要與具體事件而不是與抽象概念想聯繫。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在這個時期,能夠進行包括純粹抽象和假設的概念進行推理。他們不必經過實際操作就能想出大量解決方案,並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解決問題,思考越來越建立在想法而不是具體事物的基礎上。

不過,現在很多心理學家在皮亞傑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後,發現皮亞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成功完成任務的年齡要比皮亞傑早很多。在階段性上也有很多質疑,大量的證據顯示,認知功能的轉變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漸進的,而且也不像皮亞傑認為的那樣,認知的各個方面會全盤皆變。

然而,不管是階段性明不明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認知發展能力出現的順序不會變化,只是會因孩子的個體特徵而不同。了解了這些先後順序,我們至少可以更能明白,孩子在某個階段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並非真正的問題,只是孩子內在發展的需求而已。做從容的父母,從讀懂孩子開始。

———————————————

以上內容均來自靜觀育兒微信號「jingguanyuer」。

《靜觀育兒》是由羅靜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委員,積木寶貝首席教育官,開心媽媽——主講的國內首檔科學育兒脫口秀節目,同名靜觀育兒微信號是對脫口秀節目的補充和拓展。

期望通過這兩檔自媒體育兒欄目,給為當下嘈雜的早教市場所困惑的廣大父母們傳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學成體系的早期教育知識。也希望你把我當成一個貼心的朋友。

現在回復「目錄」二字,可以收看靜觀育兒百篇優質原創育兒文章目錄。如果你有具體的育兒困惑,那麼直接與我聊一聊。我會仔細聽,並盡力幫到你。

回復 「第一講」、「第二講」……「第三十四講」,便可獲得已經在愛奇藝專區上線的前三十四期的《靜觀育兒》脫口秀視頻、音頻及文字版內容。

靜觀育兒,你貼心的育兒顧問!觀察、觀點、關愛!盡在靜觀育兒!

【聲明】本公眾帳號所有內容均為原創,任何媒體使用,請與我聯繫。未經授權刊登本帳號文章的任何媒體,我們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學習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樹立整體育兒觀,做不焦慮的父母
    皮亞傑生於一個富有家庭,父親曾創辦過大學,而皮亞傑從小就是一個學霸,攻讀過生物學、哲學博士,還學習了精神分析學、病理心理學等。通過觀察兒童的行為,其在青年時期就提出認知發展理論,並不斷的觀察、實驗、總結,寫出了一系列關於兒童發展的著作,並產生巨大影響。二、皮亞傑的研究成果。
  • 皮亞傑3點教育理念告訴你:兒童怎樣學數學?|皮亞傑教育理念
    很多家長只知其名,卻對皮亞傑的教育理念不太了解。那麼今天助教就來和大家講一講皮亞傑教育理念中[動手學習]、[自我發現式學習]、[主動學習法]三個方面吧~在方塊熊數學課堂,很多家長一開始信心滿滿的給孩子講解知識,卻發現...
  • 讓孩子認字學、數學,父母先了解皮亞傑的認知理論可防止焦慮
    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作理論。皮亞傑作為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他提出了孩子認知發展的四階段論,他把孩子比做探索周圍世界的小小科學家,而他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孩子的思維方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下面我們來看每一個階段孩子的特點和父母在這些階段可以提供的幫助。
  •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兒童的教育必須和其認知發展相適應
    圖源:historyofyesterday.com在幫助標記其中的一些測試時,皮亞傑注意到,年幼的孩子總是對某些問題給出錯誤的答案,總是會犯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和成年人都設法避免的錯誤。這使他得出一個理論——幼兒的認知過程與成年人的認知過程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 科爾伯格道德理論與皮亞傑道德理論
    習俗水平(9—16歲):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係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讚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並總是儘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讚賞的行為。
  • 皮亞傑和兒童的道德發展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心理學一直在各地的試題中佔有著一席之地,要想在考試中獲得優異成績,心理學是我們必須要去攻克的一個難題,那麼今天老師帶領大家來學習一個關於心理學的重點知識點,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那麼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心理學的學習中,要注重理解,尤其在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中,要注意結合例子來進行分析,考題中也往往結合試題來進行考察。
  •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考點,通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會出現識記類的題型,也會以理解性的題型呈現考查考查對理論的精準理解。本文結合常考題型對此知識進行詳細分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學|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四階段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經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一定的彈性,思維可以逆轉。隨著守恆、分類、順序排列、運算能力的掌握,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學生已經發展出思維的完整性、邏輯性的體系。     在皮亞傑看來,兒童解決守恆問題的依賴於三個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補償性、可逆性。
  • 兒童家庭親子教育父母必知的「皮亞傑認知發展四階段」
    這個理論將人的認知成熟分成四個階段,通過這個理論我們了解到兒童的思維並不是成人思維的縮微版(如嬰兒認為離開自己視線的人就不存在了),皮亞傑的理論為人們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抱有不同的期望提供了一種基準,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不同的活動任務以適應孩子的發展水平提供了參考,這也是我們了解皮亞傑理論的價值所在。
  • 皮亞傑兒童空間概念發展的研究
    皮亞傑從1929年開始著手研究空間、幾何等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皮亞傑指出,兒童空間觀念的演化是在兩個不同的水平上分別進行的——知覺水平和思維(想像)水平。在邏輯上並非如人們所假定的那樣,後者是從前者中而來,而是各自沿著本身的途徑發展的。兒童理解的空間知識不一定與他們看到的相匹配。年幼兒童也許看到了一條「直線」或一個「三角形」,但他無法將這些觀念轉化為心理表象。
  • 育兒不識皮亞傑,閱盡群書也枉然
    其實每種理論都有他的特長和局限性,我知道小步的用戶都是對家庭教育最有研究和探索精神的家長,所以希望給大家呈現的,不是某種流行的招牌,而是幫助家長們了解這些理論背後的邏輯和證據,讓真正睿智的家長從中選擇適合自己家庭和寶貝的,不盲從不輕信。因此我為大家帶來這樣一個全新的專欄——為你盤點當今世界影響力深遠的各種教育理論,帶你一起了解那些流行學派方法背後真正有根有據的乾貨。
  •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心理發展理論的區別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心理發展理論的區別一、「從內到外」和「從外到內」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是從低級心理機能發展到高級心理機能的過程,是由外部向內部的轉化,在社會的影響下,從社會機能專項個性機能。而皮亞傑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是「從內到外」的建構。
  • 像個孩子那樣生活,像個大人那樣生存
    孩子要去國家溼地公園玩,正常思維是開車去,約1小時的車程,喜歡坐公交車的孩子卻非要坐公交車去,要轉兩次公交,全程2、3個小時。當公交車在蜿蜒的小路上緩緩行駛,穿過一個個村鎮,欣賞著窗外的綠樹農田村舍河流船隻,我忽然意識到孩子才是最會生活的人。
  • 關於皮亞傑的幾個經典實驗
    第一、「三山實驗」皮亞傑的「三山實驗」是很有名的一項試驗,皮亞傑通過這項試驗提出了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思考問題缺乏邏輯性,只能從自身角度看待問題。做法: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結論: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為,處於任何角度的人看到的內容跟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
  •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他對於兒童道德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斷兩個方面,皮亞傑通過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關於公正、責任欺騙、獎勵等道德發展問題,得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寫成《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在書中,他指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由他律到自律來進行發展的,具體分為四個階段,如下:第一個階段是前道德階段,也叫無道德階段,對應的年齡是1-2歲,該階段處於認知發展階段中的感知運動階段
  • 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適應他們的發展階段
    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驗是怎麼進行的吧。第一,實驗過程首先在一個桌子上擺放三座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假山。讓小孩子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這三座山,最後放置一個布娃娃在小孩對面,讓小孩子去描述布娃娃看到的三座山。第二,實驗結果實驗結果表明,兒童不能描述布娃娃那邊三座山的情況。
  • 適合7歲孩子的心理學書籍有哪些?皮亞傑的書籍都不錯
    問問皮亞傑就知道 關於有沒有分析7歲孩子心理的圖書的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般心理 學的研究都是以一個階段作為對象來進行研究的,我們所謂的7歲孩子的心理研究,必然是可以找到的,但是並不單獨是針對7歲孩子的心理研究,而是把孩子的成長按照不同的時期來進行劃分的,比如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等等,在每個時期都有相應的心理研究
  • 皮亞傑給幼兒數學教育的啟示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皮亞傑給幼兒數學教育的啟示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Piaget)是當代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發生認識論)專家。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的核心考點,主要考查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核心、本質、以及對心理結構的理解。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考查的題型有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和簡單題。因此,對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需要學員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一、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核心是「發生認識論」。
  • [教育] 皮亞傑《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一)
    他創建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一出世就如一顆驚雷在當時引發全世界的關注與熱議,促使人們轉換觀察和思考兒童的視角,開始全面關注一個非常重要但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兒童是如何思考的?當其他人都在問孩子知道什麼以及何時會知道時,皮亞傑卻在探求孩子是如何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