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家庭親子教育父母必知的「皮亞傑認知發展四階段」

2020-10-04 兒童遊戲聯盟

在三歲之前,嬰兒會被父母帶去醫院做一些定期體檢,除了必要的預防接種外,家長們也關注自己孩子的身體成長進展,如量體重、身高等,醫生拿出這個階段嬰兒的體重、身高「常模」,異於正常發育,就需要父母在營養方面給予調理,同理兒童認知的發展也如孩子的身高一樣有一個成長坐標。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通過自己臨床觀察法,提出一份完整的人從出生到成年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這個理論將人的認知成熟分成四個階段,通過這個理論我們了解到兒童的思維並不是成人思維的縮微版(如嬰兒認為離開自己視線的人就不存在了),皮亞傑的理論為人們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抱有不同的期望提供了一種基準,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不同的活動任務以適應孩子的發展水平提供了參考,這也是我們了解皮亞傑理論的價值所在


皮亞傑認知發展四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化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並且每一個階段都與其階段有質的差異。在每一個階段,兒童都會發展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從嬰兒到青少年,他們的思維方式從簡單的感知運動逐步發展成為抽象邏輯思維,本文將介紹每個階段的兩個關鍵特徵。


1.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 (0-2歲)


  • 感官世界

對於剛出生的嬰兒通過發展中的感知覺和身體活動來認識自己的世界。嬰兒從一個只會簡單反射和隨機行為的個體,變成了有行動目標的幼兒。

嬰兒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嘗一嘗』,用手抓東西、眼睛不放過周圍任何過往的東西等,有心的媽媽會準備乾淨的玩具讓孩子過嘴癮,給他們提供黑白卡、彩色卡來刺激他們視覺,提供一些特別聲音來訓練他們的敏感性(蒙氏教育理念很符合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提供各種機會激發嬰兒的感知活動,而這些都有益於他們的認知發展。(皮亞傑將感知運動階段又細分為6個亞階段) 通過這些活動幼兒也意識到他們的活動能影響周圍人與物,是活動的策動源,而這有利於他們主體感的建立。



  • 客體永久性

這個階段認識的成就,是嬰兒獲得了「客體永久性」,「客體永久性」即嬰兒能認識到物體或他人即使不在視線中也依然存在。這個認識也組成了他們客體概念的一部分(客體可以認為是物體或人,對形成客觀世界是一個現實和有序的存在這一認識來說非常重要),「客體永久性」是嬰兒知覺到周圍人、物體與自己的分離性、獨立性,認識到一個充滿客體與事件的世界是嬰兒認知的基石。另外兒童愛玩「躲貓貓」遊戲也是與此相關。


2.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 符號運用及遊戲時光

在感知運動的基礎上,他們學會了使用「符號」來代表具體人和物體,「符號」 的使用降低了對具體環境和特殊工具的依賴,他們可以開始進行些」自由創造」,「想像遊戲」是這個階段兒童所趨向的活動,遊戲結合了認知、情緒、語言和感知運動行為,它能夠促進大腦中的連接密度和以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Howes &Matheson, 1992),大概美好的童年時光也是在這些遊戲活動中體驗到的。



  • 「三山任務」及自我中心


「三山任務「是皮亞傑研究兒童「自我中心」觀察視角而設計的一個實驗,即兒童面向桌子,桌上放著「三座大山」,一個玩偶坐在桌子對面的椅子上,實驗者問兒童,玩偶看到的「大山」是什麼樣的?皮亞傑發現,在這個階段的兒童都是從自己的視角來描述大山。



「三山任務」結果說明,孩子認識主要是「自我中心」視角,他們還沒有達到「抽離」自己來從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和自己,所以這是一個認知問題,而不是孩子的「自私」行為,父母可以和孩子做一些角色扮演遊戲來體驗各種可能性,所謂「情商」教育也是基於換位角度肇始的。

受「自我中心化」影響,兒童觀察事物只是一面而不是多方面,這一面會被他放大,有一個例子是有些孩子在畫人時會將腿畫的很大很粗與其他部分不成比例,這可解釋為從他們的視角,腿的觀察更為直接;在事物相互比較時,他們會認為長長的杯子會裝更多的水,卻忽略杯子直徑很小的特徵。皮亞傑認為學前兒童不能去中心化,即同時考慮情景中的幾個方面,因此他們不具有邏輯思維。中心化限制了年幼兒童對社會及物理關係的思考。

還有根據我的觀察,在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玩遊戲時,遊戲任務不易設定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目標,他們大部分只關注完成一個目標,其他目標是直接被忽略的。


3.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歲)

  • 邏輯思維

兒童在這個階段已經具備邏輯思維能力,他們通過特殊的經驗獲得更廣泛的意義,這就是歸納邏輯。

如下圖,當兒童與一隻貓在一起時,會出現眼睛癢、流鼻涕、喉嚨疼等現象,那他會認為貓和這些過敏反應之間存在一種因果關係,這個想法就會採用應對反應來避免事情再一次發生。



但這個階段演繹推理還是具備相當的困難(如三段論:所有的狗都會叫,阿奇是一隻狗,所以阿奇會叫),在皮亞傑看來,只有到了青春期才會發展出演繹推理。


  • 守恆性和可逆性

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認識到事物的守恆性。例如下圖,A和B同盛一樣體積的水, 若將B的水倒入C,兒童不再認為C的水比A的多,而在這以前他們得出這一結論是困難的,同樣也會得到將一塊橡皮泥壓成一張「披薩」,體積與之前是一致的認識。



同時,思維也具備了可逆性,如A>B, 則B<A,這在前運算階段是很困難的,他們的思維是不可逆性,這個在進行兒童數學啟蒙時,很多家長應該深有體會。


4.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歲以上)

  • 抽象思維


在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雖然思維具有一定的符號特徵,但更多的還是藉助具體事物或經驗,在這個階段,思維徹底自由,個體獲得一種新的、更加靈活的信息操作方式。他們不再受此時此地的局限,而是能理解歷史時間和外星人的空間,他們能夠用符號代表符號(如X代表某個未知數),因此可以學習代數和微積分。能夠理解隱喻和語言,所以從文學中獲得更加豐富的意義,能想像各種可能性,並形成和檢驗假設。演繹推理在此階段也是思維的基本運轉形式。



  • 問題解決能力


為了進一步評估認知的發展程度,皮亞傑設計了「鐘擺任務」實驗,其中鐘擺的懸線可以調整長度,鐘擺本身有幾種不同的重量。讓實驗者判斷影響鐘擺擺動速度的因素有哪些,根據皮亞傑對一位兒童亞當的觀察和跟蹤認識到,大約在15歲左右的孩子才能夠系統地解決這一問題,他會設計實驗來檢驗所有的假設,每次只改變一個因素—首先是線的長度,然後是物體的重量,接下來是物體被釋放的高度,最後是推動物體的力量--每次保持其他三個因素恆定。通過這種方法,亞當能夠確定只有一個因素可以決定鐘擺擺動的速度,即線的長度。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獲知,在這個階段他們獲得了系統性的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制定計劃,按照一些方法和步驟,進行不斷試錯和驗證(trial-and-error),不斷詢問假設問題(What-if) 和思維的發散性,獲得更多解決方案或可能的結果。這些都為他們將來解決科學實驗問題或現實生活工作、生活問題打下了基礎。


皮亞傑認知發展模型

對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有了一定的了解後,那麼兒童達到這些階段是與僅生理年齡相關?皮亞傑認為主要通過一個一個「活動」來推動認知的發展,每一階段的認知發展成就都是通過認知過程(順應/平衡-- >圖式)不斷積累實現的。在此將介紹這個認知過程涉及的關鍵概念:


圖式(schemes)


圖式是認知的基礎,它是已經存在於我們大腦中的認知結構,是我們已有知識和概念的集合,我們用圖式來解釋和預測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各種各樣的「思維導圖」)


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是將新信息納入到已有圖式的心理過程。(如地球可見的物體運動都可以歸結為牛頓理論)


順應(accommodation)


順應是新信息與原有的圖式不符,於是就重建新的圖式或者修改已有的圖式來適應這個新情況。(如新情況的出現,使愛因斯坦最終突破牛頓範式,提出了「相對論」)


舉個例子:你認識的一個鄰居女孩,對人友好和禮貌(這是一個圖式),但是有一天你通過窗戶看到她拿雪球砸你家的小汽車,這個行為與你對女孩的圖式不相符,不是你所預料到的,不過你可能忽略這個行為,認為她是仿效同齡的孩子的模仿行為不意味著禮貌問題,你沒有改變對她的基本看法,只是覺得有時有些淘氣(這便是同化),或者你重新評估改變了對她的基本看法,使之更符合當前的行為(這便是順應)。


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始於一種與生俱來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兒童通過抓握奶瓶、鵝卵石或探索一個房間的邊界,各種各樣的有趣活動,兒童認識到「客體永久性」,「事物的守恆性「等,形成對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精確描述(不斷地同化或順應使圖式越來越準確、客觀,這和人工智慧都是用數據「餵」出來的理念很相識),同時也發展出更好的能力來應對周圍的世界。


父母的「腳手架」作用


俄國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Vygotsky)則從另一種角度對兒童的認知發展提供了補充,皮亞傑把認知僅僅描述為理解和解釋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維果斯基則將認知發展視為一個合作的過程,他指出,兒童是通過社會互動進行學習的,認識技能的獲得只是他們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共同活動幫助兒童內化思維和行為的社會模式,並習得社會習俗。相對於皮亞傑理論的自主性、維果斯基則強調來父母對於兒童認知成熟的作用。這裡介紹兩個關鍵概念:


最近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認知能力是通過接觸那些他們非常感興趣、但自己的能力又不是太難處理的信息而不斷發展的。假設A水平下,兒童能夠獨立解決問題,那麼A水平被稱為實際發展區;在B水平下,兒童不能獨立解決問題,但在更具能力的成人或者同伴的幫助下可以完成;則A水平與B水平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


腳手架(scaffolding)


腳手架即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有能力的成人或者同伴給他提供的有效協助和支持。在建築工地,腳手架在搭建建築物時起支撐作用,建築一旦搭好就被撤走。在認知發展中,腳手架是有能力的他人幫助學習者以適當的方式思考和界定任務,或者提供適當的線索,促進問題解決。一旦學習者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就要把腳手架給移走。


從維果斯基來看,兒童認知的理想發展路徑,就是在父母(或其他有能力人的協助下)腳手架下,不斷地突破一個一個的「最近發展區」。但最開始要識別出孩子當前的「最近發展區」,要去觀察、跟蹤、提供給他們更感興趣的活動(遊戲)。這也確實一件很費心力的事情,這就像很多時候給孩子買玩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由於自己的無知,買了顆粒小的樂高玩具,結果他稚嫩的手根本就難以抓這些小顆粒,而且主題複雜,最後自己不得不按照圖紙搭建起來,他始終沒有參與,這玩具與他有何意義,也徒增自己買玩具的挫折。所以任務的適當性也是至關重要的。


「皮亞傑四階段論」雖然提出了一個路標,但是時間跨度大,更像一個框架,且針對於具體的個體,自己孩子實際的發展水平才是有意義的,而不是這個「常模」,所以父母需要提供孩子各種」有價值」的活動來確認孩子實際發展水平、挑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孩子通過這些活動(遊戲)不僅能確認自己,增加信心,而且他們通過不斷地「同化」或「順應」過程來」迭代「自己的認知」圖式「,推動他們快樂而堅實的成長。


參考:

《發展心理學(從生命早期到青春期)》 黛安娜.帕帕拉等 人民有滴出版社

《發生認識論原理》 皮亞傑 商務印書館

相關焦點

  • 2018教師資格證筆試:皮亞傑思維發展四階段
    2018教師資格證筆試:皮亞傑思維發展四階段 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19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
  • 學|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四階段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經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一定的彈性,思維可以逆轉。隨著守恆、分類、順序排列、運算能力的掌握,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學生已經發展出思維的完整性、邏輯性的體系。     在皮亞傑看來,兒童解決守恆問題的依賴於三個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補償性、可逆性。
  •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兒童的教育必須和其認知發展相適應
    皮亞傑曾說,「只有教育能夠拯救我們的社會免於可能的崩潰,無論是暴力的還是漸進的」[2]。而他所帶來的教育理論,更是對全世界的教育教學變革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皮亞傑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有關兒童認知發展,這一理論在早期便開始萌芽。
  •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原創:山居背景:皮亞傑使用數理邏輯分析兒童認知的起源與發展,從而建立「建構主義發展理論」。兒童認知發展的機制:觀點:主體(兒童)與客體(環境)通過動作完成相互作用,完成的相互作用反過來促進兒童心理發展。動作的本質是主體(兒童)對客體(環境)的適應。圖式是主體(兒童)對環境做出適應的認知結構。
  • 教師招聘考試: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關於認知發展問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四階段是教師招聘筆試的,在歷年考試中均有涉及,考查形式以單、多、論為主。單選題以考查例子為主,根據題幹描述選擇所對應的認知發展階段,或者將階段、年齡及特徵相對應起來。多選題考查較為簡單,一般是直接問皮亞傑將兒童認知發展階段分成哪幾個階段,或者某階段的特徵有哪些。
  •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皮亞傑認為所有兒童的認知發展都會依次經歷這四個階段,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建構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有獨特的結構,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基礎,不同兒童由於個體差異和外界環境影響,經歷某個階段的年齡可能不一樣,發展速度也不同,但是都不可能跳過某一發展階段。
  • 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 教育心理學——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知識無論是在各省的教師招聘考試中,還是在教師資格證的考試中應以全題型備考,客觀題經常會考到前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主觀題以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因此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既是重點也是難點。下面老師將和大家分享這一知識點。
  • 2021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2021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的備考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備考資料,供各位考生查看學習。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
    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部分,主要以客觀題和簡答題的形式來備考。並且重點掌握其發展理論的基本內容部分。首先,皮亞傑的主要觀點為:人類主要通過動作來獲取知識,通過動作來感知外界並且動作是思維的基礎。我們都知道,在人類的兒童時期,喜歡抓取身邊的物體,並且放在手中不斷的擺弄。這一動作並不是無意義的,兒童正是通過這一動作來認識這些物體。
  • 培養自信的孩子,父母必知的五大兒童發展理論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Piaget's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皮亞傑將人的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這讓我們了解到,父母不能將兒童看做一個「小大人」,而更多地從我們角度來去理解兒童的世界。
  • 教師考試: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內容,在教師招聘考試以及教師資格證考試中都是重點內容,。這部分內容需要學生牢記的。下面中公講師為廣大考生解析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1、建構主義發展觀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教師資格考試中很少能涉及到,但是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有可能以選擇題的方式來考查。
  • 認知發展階段論—皮亞傑
    皮亞傑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他在20世紀60年代初創立了「發生認識論」,形成了其獨特的認知發展觀,並對教育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皮亞傑認識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的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這個考點出題頻率比較高,基本是逢考試必出題。考生也總是在前運算、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容易混淆。
  • 幼兒園孩子該不該進行超前教育,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答案
    一,進行超前教育前要懂孩子的思維成長規律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2--7歲的孩子處在認知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又稱前邏輯階段,這一時期的兒童智能進行表象思維。而這階段又分為兩個子階段:象徵思維階段和直覺的半邏輯思維階段。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教招考試中,考試頻率相對較高,主要考查學生對於認知發展四個階段的理解。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居多,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需要掌握每個階段的特點並加以對比辨別。1.感知運動階段 年齡:0-2歲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僅僅是依靠感覺和動作去適應外界環境的。
  • 學習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樹立整體育兒觀,做不焦慮的父母
    今天,我想聊一聊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希望能從源頭上解釋一些孩子的行為,提高父母對孩子發展的認識。一、皮亞傑是誰?認真看過一些育兒書籍的人會見過這個名字,因為在育兒書籍和文章裡,作者經常會引用皮亞傑的研究成果,談兒童發展,絕對繞不開皮亞傑這個名字。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轉載學習)
    而且因果律的觀念也開始出現,如當父母擺動玩具的手停下來後,嬰兒會拉動父母的手,要求父母繼續下去。表明嬰兒已理解了父母的手(原因)和玩具的擺動(結果)之間的關係。通過積極的嘗試創造新圖式的時期(12~18個月):周歲後的兒童已不滿足把已有的圖式聯繫起來解決問題了,而要積極地嘗試可能的結果,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 教師招聘點——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與教育
    皮亞傑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他在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發生認識論」,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認知發展觀,並對教育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同時,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並提出了建構學說。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屬於易考的知識點,考查題型通常為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考生需要區分各個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所對應的年齡、名稱及主要特徵,把握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兩個階段。那麼,如何理解皮亞傑認知發展發展階段這個知識點呢,中公教育研究與輔導專家將在此幫您進行解惑。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建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名理論在於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這個基本上就是每次考察的常考點,這裡的考察形式多以客觀題為主,單選多選都有可能會出。因此需要大家充分的理解和識記。下面給大家詳細介紹這一理論,希望能夠給各位備考的考生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