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群裡,有一位媽媽在為自己的兒子焦慮,他的兒子是13年9月下旬出生的,剛好明年上小學,跟著我們這群上一年級的媽媽,看著老師每天布置的作業就開始焦慮,覺得自己的兒子做算數還要掰著手指頭,才認識200多個漢字,都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弱智了。雖然距離他家兒子上一年級還有一年,但是當媽的已經開始焦慮到這種程度。
如何控制這種焦慮呢?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作理論。
皮亞傑作為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他提出了孩子認知發展的四階段論,他把孩子比做探索周圍世界的小小科學家,而他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孩子的思維方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下面我們來看每一個階段孩子的特點和父母在這些階段可以提供的幫助。
1、感知運動階段
出生後到兩歲之間被稱為感知運動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的感知來源於自身的運動,孩子會逐漸明白,他們和周圍的人、物是獨立存在的。比如孩子知道了,即使某些物體從他們眼前消失了,也還是存在的,孩子們也懂得了,他們可以改變圍的環境,比如一個六個月大的孩子,想玩某個玩具,可能會採用一滾二爬三哭鬧的手段來獲得,一旦得逞,他們就加自信的故技重施。
對於兩歲以下的孩子,我們應該支持他們探索自己周圍的環境,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主要通過手的觸摸、鼻子聞、嘴巴嘗去了解他們能夠碰觸到的一切東西。生活中不難發現某個幼兒把不該放入嘴巴的東西,放進嘴巴裡去了。
我家三寶剛會走的時候,大寶拿著積木逗他,做出吃東西的樣子,三寶就直接把積木放進嘴巴裡去了。
在這個階段,家長應該注意孩子身邊安全隱患,比如說將孩子卡住的清潔工具或被孩子觸摸的插線板或者其他存在危險的地方被我們處理之後,我們就可以欣慰地看著孩子自己去探索周圍的世界了。
2、前運算階段
大概從兩歲開始,持續到七歲。兒童開始積極地用語言溝通,我們也開始要求孩子張口說話,這是因為孩子已經對說話躍躍欲試了,不僅體現在他們的詞彙量有所增加,他還表達出高級複雜的想法和情感。我們也開始要求孩子學習數數和歸類,這時孩子的思維活動只能圍繞著直觀的物體展開,他們並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比如說我們跟孩子說她有三個蘋果,我們又給了她一個,她有幾個蘋果,往往孩子知道是4個,但是我們要是跟孩子說「3+1=?」孩子有些時候很難理解。幼兒園的小學化,其實也不過是讓孩子背過了而已。
這個時期孩子的思維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每個人認識事物的立場都和他一樣,但他們逐漸開始區分過去與未來了。讓這個時候的孩子分享,其實孩子享受的並不是分享這件事情本身的意義,而是他分享了,父母開心了,他是被父母的情緒激勵所以選擇分享的。
這個階段對父母來說比較棘手,因為孩子雖然開始將自己的行為與結果建立聯繫,但還是做不到父母或者其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所以當家長協助孩子解決問題,需要幫助他們了解他人的立場。在這裡我們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孩子更好的理解他人。
3、具體運算階段
七歲開始,持續到十一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並開始關注發生在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事情,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有所提升,能更好地駕馭諸如提出假設的思維活動,因此也不再像之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但解決問題時他們還需要一些具體事物的支持,但已經變得更具理性,在這個時期,如果孩子獲得了鍛鍊獨立性和自行解決問題的機,他們就會產生如魚得水的感覺。
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主要任務是提高語言能力以及嘗試用具體的方式組織他們的世界,父母應該形成符合孩子年齡的預期。比如理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在解決複雜問題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家長應該趁熱打鐵,幫助孩子學會用掌握的新方法表達自己對某些事物的想法和感受。
以孩子的友誼為例,當孩子在學校和朋友發生了矛盾,這個時候我們雖然不能代替孩子解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教會孩子如何和人交往,怎麼去處理人際關係的衝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直接教孩子說話,當孩子第二天去上學前再在家演練一遍,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4、形式運算階段
這是皮亞傑理論的最後一個階段,開始於十一或者12周歲,主要體現為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提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開始運用數學和科學概念驗證假設命題了,還能夠使用更複雜的問題解決策略,比如說計劃安排,區分主次以及考慮行為相對應的結果等,這有助於他們對行為結果進行合理預判,在這一時期,孩子的思維方式成跨越式向前發展,因而稱得上是把握機會,大膽犯錯以及學習改正錯誤的絕佳時機。
這個時期對應的是我們國家小學高年級到中學階段,因為孩子們開始形成更為高級的問題解決能力,家長應該讓他們多承擔一些額外的責任,這是讓孩子放開手腳做事,並讓他們直面結果的年齡段。這一階段事情的後果一般不會太嚴重,所以這幾年便是不可多得的練習時間。
同時,這一期的孩子已經能夠進行批判式思維,為了激發這一技能的使用,家長可以通過刻意問一些能引起思考的問題,並饒有興趣的討論他們的答案。無論孩子的答案有多誇張、離奇。在這個時期家長尤其需要注意,不要去批判孩子的想法,這會挫傷孩子和我們討論的積極性。
很多家長會抱怨,說孩子長大了,不懂事兒了,不跟自己親,不跟自己說話了,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這主要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做好一個傾聽者,我們批判,指責和想要修正的過多。做一個忠實的聽眾,聆聽孩子說話,能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階段,使認知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皮亞傑認為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持續好幾年,也就是說,孩子發展每個技能的特定時間跨度可能很大,因此,我們會看到兩個同齡的孩子一個會算數了,另外一個孩子搬弄手指頭,甚至同一個孩子一會聰明明智,一會兒糊塗。這是因為孩子是在循序漸進的獲得這些技能而非一蹴而就,而因為新的技能還沒有發展成熟,還無法穩定的發揮作用。
在孩子的每個認知階段根據孩子發現的特點,給他提供適宜的支持,既可以減輕父母焦慮,又可以讓孩子的發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