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在我國是一種重要的水生蔬菜,有著很高的營養價值,不僅含糖類、蛋白質等,還含有賴氨酸等17種胺基酸,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水澤地區。茭白在種植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一些病害,其中胡麻葉斑病最為普遍。
茭白胡麻葉斑病,在茭白整個生長季都有可能發生,在高溫多雨夏季、秋季發病較重,嚴重影響茭白的產量。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茭白胡麻葉斑病,做好防治措施。
1 、發病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面密生黃褐色小點,後逐漸擴大呈橢圓形褐色壞死病斑,大小和形狀如芝麻粒。
病斑最外層為淡黃色暈圈,第二層為黃褐色,第三層為黑褐色,中心為灰白色,發病嚴重時一片葉上有成百上千個小病斑。隨著病害的發展,病斑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斑,溼度大時病斑表面生暗灰至黑色黴狀物。病斑多時造成葉片枯死,病葉葉尖或葉緣向下逐漸乾枯,後期全葉半枯死至枯死狀。
葉鞘發病,病斑與葉片上的相似,主要區別是病斑較大,數量較少,多雨潮溼環境下,病斑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黴狀物。
2 、發病規律
茭白胡麻葉斑病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在茭白生長期遇到20℃的適宜溫度,連續陰雨潮溼的天氣即開始發病。
在南方,秋茭開始發病的時間為5月中旬至7月上旬,8月中旬後發病較重。連續陰雨天多,栽培密度大,植株長勢差發病較重。偏施氮肥,缺鉀、磷肥的田塊發病較重。
3 、防治措施
適當稀植,加強肥水管理,多施有機肥,合理施用氮肥,做到平衡施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收穫結束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併集中帶出田外銷毀,病葉不宜放在田邊地角。人工剝葉。在茭白生長期間,及時剝去基部老黃葉、病葉和無效分櫱,以減少病原菌,並增強田間的通風透光。一般在茭白生長中期,對茭白進行一次剝枯葉、拉黃葉等農事活動。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可採用30%苯醚甲·丙環乳油3000-35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1000-1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50%異菌脲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2000~40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等噴霧防治。從發病初期開始噴藥,間隔10~15天防治一次,一般防治3~5次,葉面、葉背均要均勻噴到,孕茭前停止用藥。
由 劉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