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哈嘍各位讀者朋友,本篇文章的主題是關於茭白病害。我們都知道病害對於作物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僅會導致植株不能正常發育,造成減產,嚴重的時候甚至可能顆粒無收,多農業經濟造成巨大的打擊。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好病害防治措施。今天小編給大家科普的是茭白的葉枯病,我們將從葉枯病的症狀特徵到防治方法,逐一給大家分析,有這方面種植煩惱的小夥伴們一定要注意看啦!
一、葉枯病的症狀
葉枯病,又稱胡麻斑病,是茭白種植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病害,在我國茭白產區是非常常見的。當茭白感染葉枯病的時候,葉片和葉鞘上會出現一些明顯的褐色病斑,並且周圍還會存在黃色暈圈,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茭白植株直接變黃枯死,茭白產量損害嚴重。
葉枯病顧名思義,主要是危害葉片的一種病害,不過在葉鞘上也可能會發生。茭白葉片受害的話,初期只是針頭大小的褐色小斑,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步擴展為褐色橢圓形或者紡錘形的病斑,大概只有芝麻大小。
此外病葉上的病斑邊緣主要呈現深褐色,而中間主要為黃褐色或者淡淡的白色,外圍被黃色暈圈包圍,葉枯病的症狀還是比較明顯的。當植株發病嚴重的時候,每個葉片上的病斑甚至可以多達上千個,並且如果沒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到了後期這些病斑相互之間癒合成塊,形成更多更大的壞死區,直接導致葉片從葉尖開始向下,逐漸枯死。而葉鞘上的病斑和葉片上相似,但是會更大一些。
二、葉枯病的發病規律
葉枯病病菌主要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寄存在茭白病株上面,等到病菌安全越冬之後,在第二年以分生孢子進行第一步侵染。當外界環境處於一個適宜的狀態,此時孢子萌發,然後菌絲開始從葉片氣孔或者直接從葉片表皮細胞開始侵入,這時候是我們認為的初次侵染的時間。
這一侵染會持續到茭白生長末期,在此期間,葉枯病病菌還會通過氣體或者通過降雨進行擴散,通常情況下田間一般都在五月至六月上旬還會發病,接著到了梅雨季節如果不及時進行遏制,會導致病情迅速發展,然後在七月上旬至中旬期間爆發,最後到了十月才開始基本停止發展。
並且尤其是在溫度和溼度都高的情況下,或者茭白連作、土壤酸性過重、肥力不足、養分不足等,都是產生葉枯病的潛在因素,還有一些種植過於密集的地區,植株生長衰弱的田塊,都是發病機率非常高的地方,大家要多加小心。
三、防治方法
1. 選地輪作,清潔田間
關於葉枯病的防治方法,首先我們可以通過選地輪做的方式,這裡我們認為單季茭可以採取每年換田重栽的方式,而雙季茭則主要在夏茭收穫之後再進行換茬,建議大家可以和水稻、藕等作物實行輪作。選地的時候注意要選那些土層深厚並且養分含量富足的塊地,保水保肥能力要好,最好是粘壤土。
其次還要注意定期清潔田間,有助於消除菌源。此外,大家最好選擇無病茭白留種。在冬天的時候,將那些茭白殘枝進行集中銷毀,然後夏季收穫之後記得及時剝除植株的病葉、無效分枝等等,減少病菌的同時,還能幫助改善茭白田的通風條件。
2. 合理密植
如果是中晚熟品種,小編建議大家在進行春栽的時候,行株距以1米×0.5米為好,每畝栽植1300叢左右,每穴3-5株苗。如果是雙季茭早中熟品種,夏秋栽每畝種植4000叢,每穴1-3株苗為宜。另外,清明到穀雨期間,最好對生長擁擠的茭墩進行疏苗,每墩留壯苗20-30株。同時向茭墩中央壓泥塊,使分櫱向四周散開生長,促進株間通風透光 。
3. 加強肥水管理
關於肥料的施加,我們要先施足基肥,多施磷、鉀肥等。基肥以農家肥為主,防止偏施氮肥。秋茭施肥實行「重、輕、重」的原則,即分櫱肥重,拔節壯稈肥輕,孕茭肥重。而夏季茭白施肥的時候最好要早點,並且進行集中施肥,之後在萌芽前後大概半個月左右再施重肥一次。
到梅雨季節的時候可以適當擱田,這樣有助於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還能有效提高根系活力,促進植株更加健壯的生長。不過大家要注意在盛夏季節,由於氣溫比較高,因此我們要適當灌溉深水進行降溫,並且還要定期換水,這樣比較有利於控制後期植株的無效分櫱。
總結:以上就是關於茭白葉枯病的知識科普,想必大家對於這種病害也有了大致了解了吧。葉枯病對於茭白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小編希望大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可以及時進行防治,為茭白的生長創造一個更加健康的環境。
好了,今天就到這了,如果你在觀看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問題,或是對茭白葉枯病的症狀及防治措施還存在什麼疑問,歡迎留言評論。關注我還能看其他原創哦,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由雪地裡的阿燕為您原創,禁止轉載!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