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食品黑科技:昆蟲蛋白、人造肉、可食用包裝、DNA飲食

2021-01-15 騰訊網

為了滿足人們對食品數量、質量、個性化的需求,各初創企業使盡渾身解數研發新型食品。近期,35鬥發布了諸多關於未來食品的文章,其中佔比最大的依然是人造肉。

此外,昆蟲蛋白也是正在崛起的新食品。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了解到更多種類的科技食品。其中一些已經平穩發展並進入市場,而有些還停留在概念階段。但無論如何,食品的形態都會愈發豐富,哪怕是天馬行空的構想也有機會成為現實。

在人口不斷增加和資源有限的今天,我們需要藉助食品科技,重新思考「吃什麼」這個問題。

昆蟲蛋白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深度報告,至少20億人吃過昆蟲。雖然想起來有些反胃,但昆蟲富含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纖維和礦物質,這是不爭的事實。此外,食用昆蟲比食用牲畜更環保,而且有些昆蟲的味道與我們常吃的食物味道極其相似,比如蘋果、培根、花生醬或魚肉。

用你的呼吸種植藻類食物

大多數藻類(如海藻)含有大量omega-3脂肪酸,這是一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基本營養素。發明家Michael Burton和設計師Michiko Nitta甚至提出,人類可以在戴上特殊面具呼吸的同時種植自己的藻類。在倫敦V&A博物館的一場表演中,他們展示了一位歌劇演員是如何帶上面具從而為藻類生長提供能量的。

細胞肉

在實驗室裡生產肉類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一種方式,能夠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過度捕撈和動物福利問題。Memphis Meats公司已經利用動物幹細胞(通過無痛活檢獲得)在實驗室培育出肉丸。但它價格高昂,450克肉的價格達到2400美元。

3D列印誘人的鮮活食品

3D列印技術可以用塑料和金屬製造物體,也可以列印、烹飪食物。荷蘭設計師Chloe Rutzerfeld建議將食物、園藝和3D列印融合在一起。首先,列印一個包含可食用土壤和各種種子的麵團外殼。幾天後,種子開始生長,從箱子裡的小洞裡鑽出來。然而,這個設計目前還處於概念階段。

自我降解的食品包裝袋

一般來說,食品包裝袋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自然分解。總部位於瑞典的Tomorrow Machine公司有新辦法。他們研製了由焦糖和蠟製成的油包,由海藻和水製成的冰沙包,以及由生物可降解的蜂蠟製成的大米包,這些包裝和它們所含的食物壽命是一樣的。

可食用的水瓶

一家總部位於倫敦的海藻科技初創公司Ooho計劃用可食用的海藻水瓶代替塑料瓶。一旦上市,這種包裝還可以用於其他液體,如烈酒和化妝品。而且以海草為原料的包裝比塑料更便宜。

用聲波強化食物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證明,食物的苦味取決於背景聲。這個方法被建議廣泛使用,比如在人們不注意的情況下用音樂去除食物裡不健康的成分。

人造水產品

實驗室裡不僅可以培養肉類,還可以生產水產品。2002年,Touro大學的一組科學家將金魚的肌肉浸入胎牛血清中,成功地做出了小魚片。New Wave Foods已經發明了一種由藻類製成的「假蝦」,目前正在研製龍蝦和螃蟹。

健康飲食愈發重要

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TellSpec公司的食品掃描儀通過檢測顧客盤子裡餐食的成分,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只需將該設備瞄準某個食物,該設備就會對化學物質和過敏原發出警告,並幫助你跟蹤維生素的攝入量。這種掃描儀可以預先訂購,如果進展順利的話,未來將有更多的人有機會使用。

根據基因制定飲食

當遺傳學與營養學相結合,一個嶄新的交叉領域又誕生了。如果DNA測序便宜得可以在家進行,我們就可以使用一款APP來查詢不同的人體該吃什麼食物,讓我們睡得更好、感覺更健康,並知道哪些東西是要忌口的。由於每個人的基因都不同,所以飲食也應該個性化。已經有一些公司專門從事這種技術開發:總部位於加州的初創公司Habit計劃使用基因標記來為每位顧客識別理想的餐點,並將餐點直接送到他們的門口。

文章來源:《10 High-Tech Foods We Will Be Eating in the Future》

圖片來源:同上

聲明:本文來自35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鄭州人造肉素食餐廳生意火爆 人造肉可以長期食用嗎?
    鄭州人造肉素食餐廳生意火爆 人造肉可以長期食用嗎?近日,食品企業金字火腿所推出的人造肉餅,線上銷售額僅14.26萬元,市值卻暴增超20億元,成為人們話題討論的焦點。人造植物肉,是未來餐飲行業的新風口嗎?鄭州的素食人造肉市場又是怎樣的?
  • 美國人造肉巨頭在華推「獅子頭」和「燒麥」!獨家解析人造肉革命
    但根據天貓對「黑五」促銷當天的銷售統計來看,Green Commons 旗下的人造肉商品「Omnipork 新豬肉」在開售兩天內賣出 4000 件;而另一款人造肉雞塊,在上線首日 1500 袋庫存全被搶空。消費者群體畫像顯示,80 後和 90 後買家的佔比接近 80%。
  • 以色列的創新黑科技,也「入侵」食品行業了
    一、去太空「種」牛肉、把糖變成膳食纖維,以色列的食品Geek們都在做什麼?以色列在食品領域的創新非常多元,黑科技層出不窮。它們的創新對食品行業又有怎樣的意義?1. 尋找蛋白質:神奇蛋白在哪裡?「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我們都在生物書上學過這句話。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於從動物性飲食中攝取蛋白質,肉蛋奶已經穩定地成為我們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 人造肉,植物海鮮,代糖產品……創業公司正在掀起舌尖上的變革
    創新食品包括新型食品和營養成分,如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基於動物細胞培養的人造肉、昆蟲蛋白、植物蛋白飲料、替代糖和增味劑等產品。特別是人造肉,更是成為創新食品界的新寵。今年3月,人造肉漢堡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2019年「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  與此同時,近年來創新食品公司的數量增長明顯,並且受到風險資本和傳統食品巨頭越來越多的關注。  據農業投資機構Agfunder的數據顯示,2018年創新食品領域完成70筆投資交易,融資額達到5.16億美元。儘管融資額比上一年度降低了2%,但交易數量增加了140%。
  • 一文讀懂人造肉的分類、行業衝擊、市場價值鏈重構和2030年食品...
    縱觀科技與商業發展史,每一場科技創新的顛覆之潮,所及之處不僅僅是產品的更迭,更是產業鏈的升級,生產效率的提升,乃至消費者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而在消費品領域,中國企業和消費群體引導的商業模式的創新更為全球商業注入了新的思路。我們相信,隨著人造肉技術的成熟和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新秀加入這一角逐,湧現出更多的消費品類與場景,這對於所有的消費品與零售行業企業,將是一場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盛宴。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植物蛋白肉篇)
    如今,植物蛋白肉已經不再是一個邊緣化的概念,它已實實在在出現在我們現在和未來的重要飲食選擇中。大豆蛋白與豌豆蛋白,植物蛋白肉兩大原料目前,用於生產素肉的原料包括小麥蛋白、魔芋及食用菌等,但應用最廣泛的還是大豆蛋白、豌豆蛋白。
  • 13億美元的昆蟲蛋白市場,有望在寵物食品領域強勢崛起?
    近期,雀巢旗下的寵物品牌普瑞納宣布將為犬貓推出昆蟲食品。據悉,其中的蛋白將以兩種品種出售,其中一種就來自於黑水虻幼蟲。在人類的食物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寵物界也正在進行一場食品革命——昆蟲正在替代牛肉和魚肉,成為寵物食品的新原料。根據最新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昆蟲蛋白市場在2025年規模預計將達到13億美元,從2019年的1.44億美元到2025年的13億,在預測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為45.0%。
  • 雙塔食品:豌豆蛋白衍生強附加值 人造肉藍海中的革命和引領
    「人造肉」是一個大概念,是現有四類替代蛋白的總稱,植物肉由於整體成本低、安全性強、易消化且對動物福利和環境副作用小,現已在發達國家大量應用,未來或將是人造肉概念中發展最快的細分領域。豌豆蛋白是植物性人造肉最主要的原材料,未來人造肉產品的多樣性對於豌豆中提取蛋白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 植物肉(人造肉)產業發展與生產技術
    從2019年開始,美國多家公司紛紛推出植物肉三明治、植物肉炸雞、植物肉漢堡等產品,受到市場熱捧;傳統肉類公司如嘉吉、泰森食品等,也均通過投資或合作進入了人造肉產業。有人預言人造肉在未來兩年內將成為重要的肉食替代品,相關新聞報導佔據了各大媒體主要版面,人造肉、植物肉一時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什麼是人造肉、植物肉,有何特點和優勢?
  • 鄭州人造肉素食餐廳生意火爆 專家:未來會出現越來越多人造肉...
    高鬥亮說,到此吃飯的人多為25歲~35歲的年輕人,年輕女士因愛美而減肥,在日常飲食上傾向於選擇素食。還有一部分人由於工作壓力大、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等原因,長期處於一個亞健康的狀態,為了調節身體健康也逐步在日常飲食上傾向於素食。植物肉菜品的推出,迎合了這部分年輕人「解饞」的味覺需求、養生的身體需求以及對時尚的追求。
  • 「烈火烹飪」下的中國式「人造肉」
    在創立珍肉之前,呂中茗做過蛋白棒的生意。作為深耕食品界的連續創業者,他本身比較關注行業的最新進展。2017年,呂中茗在國外首次接觸到「替代蛋白」,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創造蛋白替代,從而實現在肉蛋奶等相關食品中的創新研發。目前存在的替代蛋白共四類,分別是昆蟲蛋白、微生物蛋白、細胞蛋白和植物蛋白。
  • 第一批國產人造肉上架了,但來路有點複雜
    人造肉分為兩種,一是以動物細胞為基礎,用培養皿複製出來的動物肉;二是從植物中提取蛋白、脂肪,經加工模仿真肉味道和質地的植物肉。國內面世的人造肉產品主要為後一類型。炙手可熱的人造肉行業,國內玩家也是形形色色,他們真會掀起一場顛覆傳統肉類行業的食品革命,還是風口上的概念炒作?為此,我們專門盤點了國內已經出成品的公司。
  • 肯德基推出人造肉炸雞 中國人造肉行業驅動因素分析
    而「人造肉」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高含量植物蛋白為主要成分的植物肉,另一類是利用動物幹細胞成的細胞肉。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中國人口眾多,肉類消耗巨大。隨著人口增長而帶來食物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對人造肉等肉類替代品的需求。
  • 「人造肉月餅」噱頭大於內容 網友曬單:比豬肉味更羶一些
    鮮肉月餅火爆的同時,有商家竟然「腦洞大開」,用人造肉代替鮮肉,並推出了「人造肉月餅」。那麼人造肉月餅到底什麼味道呢?有「第一個吃螃蟹」的網友曬單」稱:有嚼勁,有肉味,有點像羊肉,比豬肉的味道更羶一些。  好奇又湊熱鬧!網友紛紛曬出「人造月餅」買家秀  記者打開微博看到,關注「人造肉月餅」的網友還真不少,僅這一話題就已經千萬級的閱讀量。
  • 人造肉初試中國市場 國內企業虛實幾何?
    比如美盈森(002303.SZ)原本是主要從事運輸包裝產品、精品包裝產品、標籤產品、電子功能材料模切產品的一家公司,2019年美盈森宣布與江南大學合作,並在當年11月舉行了新品品鑑會,推出了多款包括人造肉餅和植物蛋白雞柳等產品,從而成功蹭上了人造肉概念。
  • 蟋蟀蛋白棒已經能網購,蟑螂塊還有多遠?養殖昆蟲上餐桌可能成為下...
    事實上,國外已經有人把養殖昆蟲當成一門生意來做了!在《資本大佬砸了上億美元,賭你們將愛上吃蟲!》這篇文章裡,特別提到了國外的蟋蟀養殖產業。 這個世界上有生意頭腦的人,已經開始大舉投資用於食物的昆蟲養殖產業。法國有公司以黃粉蟲為主要原料,製造魚飼料、寵物食品等,也包括可以食用的昆蟲蛋白粉。加拿大目前就有個全世界最大的蟋蟀農場。
  • 真人試吃「人造肉月餅」:質感過於Q彈,口味將近真肉但少了肉香
    受到美國人造肉市場的刺激,國內許多大型食品肉製品公司開始布局人造肉相關的市場與科技儲備,同時也湧現一批人造肉創業公司。有業內人士透露,未對外公布的人造肉創業公司至少有10家,由於「新興行業還有待觀望」,大部分公司還未得到投資者們的寵愛。 其中獲得過種子輪融資,名為「珍肉」的人造肉公司,在眾多創業新兵中嶄露頭角。
  • 庖丁造肉ProteinMeat應勢而生,創新「人造肉」開啟中國肉類產業新...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疫「讓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大健康產業從各領域中脫穎而出,尤其是健康飲食,成為人們品質生活方式的引領者。潮流之下,以人造肉為代表的健康素食開始大行其道。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上市便引發了一輪資本熱潮,吸引了比爾蓋茨在內的眾多明星投資人。
  • 解析投資:素食時代的追風者——「人造肉」
    素食並不僅僅是一種飲食選擇,它更像一種生活方式。當我們對健康有了追求,執著著素食看來不再是一句簡單的謊言!2019年5月1日,美國首家「人造肉」上市公司Beyond Meat登錄納斯達克掀起了素食主義者們對「人造肉」的追棒浪潮。一、何為「人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