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0日,陽朔老人徐秀珍(右)在文化節上與一名外國友人對話。老人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程度,卻可以用八國語言與外國遊客交流。新華社發(趙家志 攝)
新華社南寧12月10日電(記者潘強、黃凱瑩)鏡頭前,一位扎著雙馬尾、皮膚黝黑的老人一邊扳著指頭數數,一邊用多個國家的語言說「你好」。這段視頻近日在中國社交網絡上熱傳。
主人公名叫徐秀珍,今年74歲,會簡單地說10餘種外語,是廣西陽朔縣的一位嚮導,常年在陽朔標誌性景點月亮山賣礦泉水。
20年前,一次帶領遊客登山途中,徐秀珍把一名突發疾病的義大利女遊客背下了山,送醫救治。女遊客康復後到徐秀珍家感謝致意:「我真想叫您『媽媽』,您是住在月亮山下善良的『月亮媽媽』。」這一稱呼隨後流傳開來。
記者見到月亮媽媽時,徐秀珍立正在用法語跟幾名法國遊客打招呼,並告知他們攀登月亮山的路徑。言語中,徐秀珍的法語有點結結巴巴,但她還是順利地帶領著法國遊客順利完成了登山之行。
徐秀珍家住陽朔縣高田鎮歷村。20多年前,只讀到小學三年級的她一句外語也不會講,以種地賣菜為生:「一毛錢一斤菜,一天能掙上七八元就不錯了。」
197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年,陽朔獲得國務院批准,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目的地之一,越來越多外國遊客慕名而來。徐秀珍「嗅」到了商機,想學習外語,向外國遊客賣礦泉水。
最開始,徐秀珍用桂林方言的腔調說英語,很多外國人聽不懂,3天都賣不出一瓶。「後來在對話中,不少外國人教我,我才知道正確發音,基本能簡單交流。」徐秀珍說。
一次在賣水時,徐秀珍帶一個義大利人到附近的景區聚龍潭,來回1小時就掙了50元。徐秀珍回來後暗下決心,想多學幾門外語,給外國人當嚮導。
2005年7月27日,「月亮媽媽」徐秀珍(右一)和遊客在親切交談。新華社記者陳瑞華攝
20多年來,徐秀珍堅持學習,目前能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等10餘種外語進行簡單交流。1998年9月,她破格取得當地旅遊部門頒發的導遊證。
月亮媽媽的故事在陽朔傳開了。在本地,「徐秀珍」這個名字鮮有人知,但「月亮媽媽」的名號卻為人稱道。附近許多村民開始跟著她一起學外語,吃上了「旅遊飯」。
徐秀珍還註冊了「月亮媽媽」的商標。她說:「這個名片屬於陽朔,也是陽朔人的驕傲。」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陽朔接待遊客794.2萬人次。陽朔因入境遊的發展得到了獨一無二的外語培訓環境,因此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的外語角」。一些當地培訓學校還開設了漢語教學,讓外國遊客在遊玩的同時還能學習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
如今,徐秀珍仍堅持在月亮山賣礦泉水、做導遊,一些中外網友將視頻發在中國社交網絡,再次讓這位「自學多國語言的農村導遊」名聲大噪。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徐秀珍說:「改革開放以後,遊客多了,旅遊檔次提升了,這幾年高鐵也通了。我們農村人靠著旅遊過上了很好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自己也能去別的地方旅遊,這在40年前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