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御瓷器蔣同磊:沉醉於傳統的青瓷創作,執著於對傳統的升華

2020-12-15 大御瓷器

不同於現代一些藝術家的風火和浮躁,已小有成就的蔣同磊始終給人以樸實之感,性格內斂,從不張揚;舉手投足間,更多的是平和與「鄰家大叔」般的親切。人如此,藝亦然。他不僅沉醉於傳統的青瓷創作,亦執著於對傳統的升華。

個人簡介

生於1963年,龍泉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設計製作工藝系。從事青瓷燒制20多年,曾隨新中國第一代龍泉青瓷技師賴自強師傅學習青瓷製作工藝。其青瓷創作博得業內人士和收藏愛好者的好評,廣被博物館和民間收藏。

所獲榮譽

近年來,其青瓷作品屢屢在全國、省內一些重大陶瓷展賽上獲獎,其事跡被「中國浙江新聞網」、「中國陶瓷企事業網」、「中國商機網」等多網絡媒體報導。

2006年作品「哥窯羊頭尊」獲中國矽酸鹽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優秀產品獎;

2007年作品 「絞胎三頭尊」獲中國矽酸鹽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優秀產品獎;

作品刻花龍瓶」獲中國矽酸鹽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優秀產品獎;

2009年作品「青瓷文具」獲首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東雕杯」金獎;

作品「異型瓶——白菜形口」獲首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東雕杯」銅獎;

作品「粉青蓋罐」獲2009年上海藝博會銀獎;

作品「荷葉尊」獲2009年上海藝博會銅獎;

作品「知秋」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國藝精品博覽會「天工藝苑百花杯」銀獎;

2010年作品「富貴罐」第八屆全國工藝品、旅遊品、禮品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作品「洗梅花」第八屆全國工藝品、旅遊品、禮品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作品「金線弦紋缽」2010年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作品「山花」2010年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作品「秋」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天工藝苑百花杯」銀獎;

作品「白雲深處」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天工藝苑百花杯」銅獎;

作品「秋」獲得浙江省第二屆傳承與創新設計評比銀獎;

作品「三弦缽」獲得浙江省第二屆傳承與創新設計評比銅獎;

2011年作品「龍泉印象」獲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作品「四羊方尊」獲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作品「盛」獲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薪傳——浙江青瓷精品展」銅獎;

2008年作品「粉青梅花洗」被龍泉青瓷博物館永久收藏;

作品「精青蓋罐」被龍泉青瓷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9年作品「青瓷文具」被龍泉青瓷博物館永久收藏;

作品「麒麟蓋罐」被龍泉青瓷博物館永久收藏;

作品風格

創辦孫坑窯龍泉青瓷傳習研究所,致力於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研究和傳承,龍泉青瓷的最後成一個歷史窯——孫坑窯一脈相承,上溯宋元青瓷經曲,繼承傳統青瓷核心技藝。胎料、釉料配製,拉坯、模製造型,絞胎、修胚、施釉工藝,刻、劃、堆、塑裝飾,藝術設計,青瓷燒成等各項技術諳熟於心。

其作品釉色純正、製作精細。藝術青現形式多樣,或端莊古樸,或清麗婉約,體現出較強的創造能力和獨特的審美趣味。

與瓷邂逅,艱難同行

因為在龍泉,人們從事青瓷創作的,大多是父子、師徒或翁婿相傳,而明顯蔣同磊是個「異類」,家族缺少青瓷工藝引路人,自己又沒經過專業學習,對青瓷完全就是「兩眼一摸黑」。更糟的是,當初剛好處於龍泉瓷廠破產清算後的一段時間,做青瓷養不活家人,也沒人願意帶徒弟。

蔣同磊老師制瓷中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怎麼辦?蔣同磊的選擇是:自己摸索。

「剛開始的時候真的很難,什麼都不懂。有人問我失敗了多少次,我跟他說你不如問我成功了多少次。」蔣同磊自嘲道。二十餘年時間,一路上的酸甜苦辣,早已讓他練就了樂觀面對困境並淡然處之的能力。

為了歷練,蔣同磊幹過青瓷生產的所有工藝,「別說是制胚、調釉、上釉,裝窯、燒窯,甚至質檢、包裝,我全都經歷過。」正是這種靜默如金的努力,終於成就了他的心血——「龍泉市孫坑窯瓷莊」。

鑽研瓷藝,廢寢忘食

結緣青瓷,蔣同磊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地,他一步步摸索,勤奮、敢試,並在年復一年的探求中提升技藝。從完全的門外漢,到對作品的理解、創作,漸入佳境,他坦言,與青瓷相處的日子是「痛並快樂著」。

蔣同磊老師獨家設計的2012年斯諾克國際錦標大賽獎盃

成功總是眷戀勤奮的人。2012年10月,全球規格最高的斯諾克國際錦標大賽,當世界的焦點聚集成都,一座淨高44釐米、純手工打造的青瓷冠軍獎盃,讓所有人為之驚豔。而這,正出自身在千裡之外、浙南山區的蔣同磊之手。

蔣同磊老師設計的2012年斯諾克國際錦標大賽獎盃

「當我信心滿滿地接下獎盃製作任務後,查閱資料竟發現歷史上從沒有這樣大件的哥窯器記載,心一下子涼了。」蔣同磊仍清楚記得,那時他和廠裡的業務骨幹,一個月內日夜奮戰,邊揣摩邊改進,先後精心製作了26個獎盃模型,幾經燒制才得出3個一等品和2個二等品。

「為了防止火候偏差影響質量,幾個人輪流守在窯旁,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雖然艱辛,但當最后冠軍捧著這座青瓷獎盃時,蔣同磊還是心頭一緊,覺得任何付出都值得。

正是這次獎盃,讓蔣同磊一夜之間成了當地名人。但不同於一些藝術家成名之後的風風火火,蔣同磊始終給人以樸實之感。憑著執著和努力,他於今年1月收穫了沉甸甸的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突破傳統,別具一格

沒有理想與夢想的藝人永遠只能是藝匠。對蔣同磊來說,他顯然不滿足於製造出一件件精美絕倫的作品,正如他所言:要有自己的符號,必須在創作理念上推陳出新。

為此,在創新創作理念的這條路上,他從未停下摸索的腳步。

蔣同磊老師與趙本山合影

然而,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可遇不可求,做壞了沒法彌補,也沒法再燒。當每次泥土隨轆軲的轉動而產生形制各異的器形,蔣同磊都跟著殫精竭慮、寢食難安,並常常煎熬於千百次失敗換取一次難得驚喜的反覆之間。

蔣同磊老師與多位名人合影

當問及蔣同磊,突破之路是否艱辛,他卻泯了口茶淡然一笑:「盡在不言中吧,做瓷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除了艱辛體力外,更要有毅力,要經得起失敗的痛苦折磨。」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不改的人,一如蔣同磊,心無旁騖地致力於青瓷釉色上的突破,並心心念念傳承千年窯火,以一己之力默默接續龍窯青瓷的脈息。

瓷如人,亦如友。瓷品可看出一位青瓷大師的涵養。而品讀蔣同磊的作品,總能夠讓人在視覺的雅致、悅目、清新表象之外,感受其內心深處留下的一股暖流。

相關焦點

  • 高麗鑲嵌青瓷對中國瓷器鑲嵌工藝的仿製與傳承
    其他學者儘管在高麗瓷器發展階段的劃分上與此有所不同,但普遍認為鑲嵌青瓷具有獨創的技藝特徵和紋飾題材。有韓國學者進一步指出,鑲嵌青瓷的出現與發展,與韓國從三國時期開始就使用在青銅或漆器上的錯金、錯銀技術有關,儘管鑲嵌法起源於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很發達,但用於陶瓷並使其大發展是在高麗時期。同時也有人認為高麗中後期銀入絲工藝、螺鈿漆器與鑲嵌青瓷有更直接的關聯,因為它們都運用共同的裝飾原理。
  • 影青瓷|景德鎮獨創的「假玉器」
    宋代是玉器製作和生產的高峰期,但是玉石少而貴,一般老百姓根本用不起,於是有些聰明的人開始開發新的領域,在瓷器上做文章。通過各種技巧把瓷器做的精細無比,燒制出一種玉的質感,猶如青白玉一般,這就是影青瓷。唐代時瓷器呈現出有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南北交融影青瓷順勢而生,一時間清新淡雅的風格受到了大眾的喜愛。這種審美特點與當時社會狀況密切相關,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的天下後吸取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擁兵自重、武人粉墨登場稱王威脅皇權的教訓,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弱武將全力,重文輕武。
  • 專注傳統青瓷手作 熹谷文化全面助力青瓷文化傳承
    專注傳統青瓷手作 熹谷文化全面助力青瓷文化傳承 2020/10/07 19:07 來源: 瀏覽:1825
  • 景德鎮瓷器名揚天下,你知道都有哪些品種嗎?「下」
    顏色釉顏色釉瓷也是景德鎮傳統瓷器珍品,是依靠釉水的變化來呈現不同色彩的瓷器,有名的品種有祭紅、郎窯紅、美人醉等。大御瓷器郎紅在釉中摻入不同金屬氧化物和天然礦石為著色劑,施在瓷器的胚胎上,再將胚胎高溫焙燒,燒成後就會呈現不同顏色的瓷器,顏色釉的燒制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其特點就在於顏色的多樣化和窯變的不確定性
  •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經「青瓷」和「彩瓷」兩大時代
    我國是瓷器的故鄉,早在3000多年前,由陶器演變發展而來的原始瓷器就在我們祖先手中出現,至宋代時,汝窯、各種美輪美奐的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世界各地,並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綿延千年的「青瓷時代」「青瓷時代」主要是從戰國到元代。
  • 龍泉青瓷藝人群像
    近年來,他結合自己對青瓷和藝術的理解,投身於個性鮮明的青瓷創新創作中,經常與各地美院師生交流創作心得與體會。龍泉青瓷始於三國,盛於宋代。傳承千年,窯火至今不滅。一代代龍泉青瓷藝人匠心雅藝,守正創新。如今,浙江省龍泉市29萬人口中,知名度較高的青瓷工藝美術大師就有近300人,名不見經傳的民間藝人更是為數眾多。
  • 大御瓷器高光時刻「大道至簡,御製天成」,是我們亙古不變的追求
    大御瓷器胡掌柜帶領品牌參加了會議,總理先生對中國傳統陶瓷文化表達熱烈的興趣,並對大御瓷器品牌高度讚揚,將錦繡前程系列重工瓷器帶回本國收藏。同時也代表著大御瓷器的形象,大御出品的每一件作品都必須無可挑剔。「大道至簡,御製天成」,是我們大御亙古不變的追求。中國人自豪於古代的瓷器,景德鎮的聞名,大御瓷器傳承自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大御瓷器就是在創造一個更貼近人們生活,能讓人有印象的瓷器品牌。
  • 把中華傳統陶藝發揚光大——訪臺灣陶藝師何志隆
    夫婦二人一邊努力改進工藝提高良品率,一邊努力做青瓷文化推廣。「歐洲最早是通過瓷器來認識中國的,我們曾經擁有最頂尖的瓷器工藝,我們真心希望,通過翡翠青瓷,能為中國瓷藝再添光彩。」何志隆說。希望藉由此次何志隆先生青瓷藝術展的舉辦能進一步深化海峽兩岸的陶瓷文化與藝術交流,推動兩岸高校和相關組織在陶瓷藝術創作與教育等方面相互學習、相互借鑑、協同發展,為中華陶瓷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繁榮昌盛作出我們共同的努力,不斷提升兩岸之間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凝聚力。
  • 博採眾長古老青瓷獲新生
    中國日報網12月29日電(記者陸中秋)在日前開幕的「時代新章——國家博物館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上,浙江上虞顧少波創作的越窯青瓷作品《吾色洗》備受專家好評。尤其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他參與創作的「和」字青瓷盤更是被嘉賓評價為「古樸厚重又不失典雅」。
  • 2017年,他花1.4054億拍下雍正單色釉瓷器,卻成了一場笑話
    一說起中國最古老的瓷器,很多人都會想到青瓷和白瓷。青瓷和白瓷是中國人最早掌握的瓷器,它們都是單色釉瓷器。此後,中國人一直對這種色彩純粹的瓷器情有獨鍾,此後雖然又出現了釉裡紅、青花瓷、琺瑯、粉彩等不同風格的瓷器,人們對單色釉瓷器的執著依然如故。
  • 漢帝國掀開世界瓷器歷史巨幕——東漢青瓷燻爐之傳奇 |青瓷英語公益課堂Celadon English No.32
    浙江是瓷器的發源地,古稱越地,其瓷窯統稱為越窯。早在夏商時期,就開始出現原始青瓷,東漢(AD25-220)中晚期,越窯燒制出真正意義上的成熟瓷器,在人類物質文明史上有著裡程碑的意義,最早完成了從陶到瓷的變革,而歐洲製作出瓷器已經是到了18世紀初,遲於中國至少1500年。
  •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汝窯青瓷橢圓小洗,汝窯傳世瓷器中的珍品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汝窯青瓷橢圓小洗,汝窯傳世瓷器中的珍品在目前瓷器收藏界,宋代五大名窯之中,汝窯瓷器為收藏界所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貴藏品。汝窯瓷器,傳統觀點認為,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只有六十多件。我曾經和朋友探討過這個問題,我認為目前世界上肯定還有存世的汝窯瓷器。專家認證是否是汝窯瓷器時,不能僅局限於所謂的60多件這個數字,要大膽的敢於承認,還有沒有發現的汝窯瓷器。當然也不能盲目的把一些後世的仿品,確認為汝窯瓷器,必須要加以認真的鑑別。要想對汝窯瓷器進行正確的鑑別,就需要對汝窯瓷器的傳承和不同時代的燒造工藝,進行認真的分析。
  • 熹谷文化創始人:最念是家鄉龍泉青瓷
    原標題:熹谷文化創始人:最念是家鄉龍泉青瓷龍泉自古人文昌盛,有青瓷之都、寶劍之邦的美譽,龍泉溪位於甌江上遊,水運暢通,燒製成的龍泉青瓷通過水運直抵溫州港口,優越的自然環境為龍泉窯生產青瓷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燒制龍泉青瓷的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最大的青瓷名窯。因此龍泉以「瓷韻繞九州,一劍傳千古」聞名遐邇。
  • 「見」龍泉青瓷
    善於「傳統」 那些曾經的瓷器,宋元年代家家戶戶使用的盛裝器皿,其實是由當時的社會形態來去決定,當時社會的審美,當時社會的結構,文化程度,甚至是政治相關,還有那時的工藝限制等等,綜合因素去決定了它的器型,包括它的紋樣和色澤。
  • 陶瓷大師陳石玄根:一家三代見證龍泉青瓷變遷史
    陳石玄根跑遍了龍泉境內的10多個瓷土原料礦點,採集礦樣,進行成份分析,對釉料加工工藝作改進,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他燒制出一批精美絕倫的大件青瓷,其中「哥窯80釐米迎賓大掛盤」、「1.4米特大梅瓶」、「48釐米特大茶壺」三件作品,被譽為當時龍泉青瓷盤、瓶、壺三大類產品的「三大王」。陳石玄根的名氣由此大增。  「哥窯釉的成是青瓷作品古樸、典雅的標誌。」
  • 來看青瓷燒造最高水準!秘色瓷工藝品在京展出
    40多件代表著青瓷燒造最高水準的秘色瓷作品亮相展覽,這次活動也為工美集團成立四十周年獻禮。展覽位於王府井工美大賽四層,將一直持續至今年年底,免費向公眾開放。本次活動由中共慈谿市委、慈谿市人民政府、北京工美集團主辦,中共慈谿市委宣傳部、慈谿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承辦。現場共展示了採用傳統工藝燒制的40多件精品秘色瓷作品。
  • 國慶故宮看展|全世界都在模仿的龍泉青瓷
    不僅在龍泉當地因銷售擴大刺激龍泉東區窯業迅速崛起,中國南方以及海外的一些國家也紛紛開始仿燒龍泉窯青瓷。各國各地區的窯場在其傳統技術基礎上,從器物類別、造型、紋樣、釉色等不同方面開始仿燒龍泉窯青瓷。萬變不離其宗,龍泉青瓷作為被模仿的對象,成為了一種產品標準。
  • 大御瓷器開柴窯啦!12月10號賞美瓷、藏臻寶,敬請期待
    大御柴窯盛典臻品柴窯、即將開窯,錯過等一年,來大御開啟你的收藏之路吧,12月10號相約大御瓷器,賞美瓷、藏臻寶!柴窯簡介柴窯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其作品的成敗主要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微妙關係。
  • 大御瓷器揭秘—這些年守藝人們堅守的「匠心精神」
    在長期製作陶瓷的過程中,工匠們對陶瓷產生審美需求,這不僅僅是工作,更是一種創作。正是工匠們和創作老師們把愛注入到陶瓷中,賦予了陶瓷不一樣的生命力,創造出了令人心動的作品。工匠們這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行為,逐步形成匠心精神。
  • 宸汐緣裡的傳統元素運用讓我無比服氣
    我有多愛宸汐緣,從來不混小組的我每一天都在小組裡奮筆疾書寫看劇感悟;把每一集都翻來覆去看了不下十遍;把宸汐緣裡每一個場景都琢磨一遍;我太愛宸汐緣了,它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和運用讓我五體投地。九宸-天宮的肱骨之臣,他法力高強六界最強的戰神;他有情有義對愛人情深不悔,對下屬關愛庇護對弟弟疼愛;對上司忠誠;對師尊敬重;手握大權卻時刻自省;對政敵有原則有底線;對敵人毫不退讓;長得還那麼帥簡直讓人沒有辦法拒絕他的一個眼神! 讓我想起了歷史中我最愛的男子-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