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溫情回憶母親:她至今影響著我

2020-12-20 浙報融媒體

「1958年,我第一次來到腫瘤醫院,那年我上大三,那時醫院還在籌建中。」如今來到母親參與創立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鍾南山院士感慨萬千:「當年只有幾間病房的醫院,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腫瘤中心,這與一代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12月3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舉辦開院元勳浮雕揭幕儀式,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黨委書記武少新主持了該活動。包括鍾南山母親廖月琴在內的11位該院開院元勳的頭像,以浮雕的形式展現在醫院一號樓大堂兩側。

鍾南山深情地凝望著母親的浮雕,既懷念又欣慰:「今天是很值得紀念的日子。浮雕既是對前輩的懷念,也是推動我們前行的動力。我也很願意和腫瘤醫院的同道們一起,繼續在疾病防治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黨委副書記徐瑞華介紹,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前身華南腫瘤醫院始建於1964年,是中國最早的腫瘤醫院之一。當時各方麵條件都比較簡陋,浮雕上的11位開院元勳,為了院所的籌建與發展,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是醫院的奠基人。希望通過浮雕的形式,激勵全體「中腫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傳承和發揚前輩們的精神品格,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會後,鍾南山院士、徐瑞華院長接受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獨家專訪。

鍾南山回憶母親:

做事情就要一心一意

南方日報、南方+:您的母親畢業於協和醫學院,是華南腫瘤醫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開創者之一,在您的成長曆程中,母親對您影響最大的是什麼?

鍾南山:1955年,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那年我19歲。在童年和少年時期,我很長時間都和母親在一起。母親對我的最大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愛心,一個是剛毅。

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特別是對一些貧困的人群或者弱者,都充滿同情,願意去幫助他們。我記得以前有病人晚上到家裡看病,她都很熱情地接待他們。特別是解放前,家裡也不充裕,但看到很貧困的人,特別是孩子,她也會給他們一些衣服。

她的性格比較頑強,也可以說很剛毅。華南腫瘤醫院在1958年開始籌建,我母親自己是學高級護理的,對腫瘤方面懂得的知識比較少,就一直在學習。我記得當時大學放假回來,經常看到她晚上吃完飯還在讀書,看腫瘤方面的內容。母親的愛心和剛毅,至今仍影響著我。

南方日報、南方+:您的母親為醫院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她的努力是否也無形中激勵著您?

鍾南山:腫瘤醫院的創立非常辛苦,母親主要管行政後勤,需要什麼物資、樓要怎麼蓋、醫院分幾個科室等,這些她都要管。醫院正式成立後,有一年我放假回來看,當時就幾間房子,還有個小走廊,外面還都是荒地。那個時候醫院剛剛搞起來,只有一百來張床,放射和化療這些方面也比較落後。

母親為腫瘤醫院的建立花了很多功夫,幾乎沒日沒夜地在幹活。我父親有時候看不過去了,說你能不能休息一下,但她說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雖然很多東西都是從頭學起,但最後醫院真的是搞起來了。因為工作太投入了,當時母親還出現了心梗,要住院治療。可那時候能夠治療的藥物不多,技術也不像現在這樣先進。後來她出院了,還是繼續回去推動醫院建設。

我那時候回來看她,見她常常打嗝,知道她心臟問題應該沒有完全好,但她還是在堅持工作。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一件事情要是去做的話,就要一心一意往下做。

南方日報、南方+:如今,您也在一心一意地治病救人。現在的治療理念和以前有了很大轉變,在您看來,未來應該如何更好地推動衛生健康工作的發展?

鍾南山:要做好預防為主,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最要害的問題就是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在我看來,三甲公立醫院的發展有三個重點任務:第一個是救治好疑難病人、重症病人;第二個是應該重視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養,讓大部分普通病、常見病能在基層解決;第三個是要與臨床結合做好科研工作。

如果一個醫院要維持生存和發展,只看醫院的收入,那很難維持公益性。因此,要加強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加強公益性。在加大投入以後,可以把培養基層醫生、加強科學研究等納入對三甲公立醫院的業績考核,這樣才真正有可能推動「治未病」的發展,並且更好地救治疑難重症的病人。

要實現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科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公立醫院如果能發揮好臨床和科研的優勢,對腫瘤等疾病找到早期診斷的指標,用早發現帶動早治療,效果非常好。要實現這些目標,最重要的還是增強三甲醫院的公益性。

徐瑞華談醫院發展:建立世界級的腫瘤醫學中心

南方日報、南方+:能否請您介紹一下,醫院舉辦開院元勳的浮雕揭幕儀式的背景和意義?

徐瑞華:這次揭幕儀式簡短而莊重,是我們醫院發展的歷史記憶。他們辛勤勞動和付出,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健康為代價,為醫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浮雕是我們心中的豐碑,這些醫學家更是我們永遠追隨學習的榜樣。

老一輩們精神和博大的胸懷,我們不但要去傳承和發揚光大,更要繼續以腫瘤防治為己任,不斷推動腫瘤醫學事業的發展。 從1964年出發走到今天,我們醫院在腫瘤防治的國家戰略方面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今,要做好腫瘤防治更是需要攻堅克難,作為一個腫瘤專科醫院,我們不但要做好臨床醫療工作,更要做好創新研究。

南方日報、南方+:接下來,醫院將如何繼承前輩志向,推動大衛生大健康事業的發展?

徐瑞華:「十三五」期間,醫院發展取得了不少成績,完成了原定的目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世界級頂尖的腫瘤醫學中心。

在醫療服務上,我們希望醫院治療水平能夠接近甚至達到國際最好的腫瘤中心水平。在腫瘤防治上,防癌體檢健康管理中心、腫瘤預防研究科等部門,更好地推動腫瘤的預防和早期診斷。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希望打造世界級的醫學創新中心,推動藥物創新和診療技術創新等。

目前,我們醫院很多指標體系在國際上都已達到比較靠前的水平,特別是鼻咽癌、胃腸腫瘤、淋巴瘤、肺癌等疾病的治療,我們都是處於國際水平線上的。此外,我們還有不少創新的治療方案,也在推動國際診療指南的發展。

在未來若干年,我們希望在廣州建設「三院區格局」,包含目前的越秀院區,預計在明年元宵節前後試運營的位於黃埔中新知識城的黃埔院區,以及規劃中的天河院區。通過「三院區格局」的建設,我們希望推動醫院醫療水平、服務能力、創新能力等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不可能一下子實現,但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腫人」的目標。

(原標題《鍾南山溫情回憶母親:她至今影響著我》。編輯郭奕麟)

相關焦點

  • 鍾南山溫情回憶母親:她至今影響著我,做事情就要一心一意
    鍾南山回憶母親:做事情就要一心一意南方日報、南方+:您的母親畢業於協和醫學院,是華南腫瘤醫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開創者之一,在您的成長曆程中,母親對您影響最大的是什麼?鍾南山:1955年,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那年我19歲。在童年和少年時期,我很長時間都和母親在一起。母親對我的最大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愛心,一個是剛毅。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特別是對一些貧困的人群或者弱者,都充滿同情,願意去幫助他們。我記得以前有病人晚上到家裡看病,她都很熱情地接待他們。
  • 鍾南山深情回憶母親,有兩點她至今影響著我:愛心和剛毅
    12月3日,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時,深情回憶了自己的母親,他表示,「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特別是對一些貧困的人群或者弱者,都願意去幫助他們。」童年和少年時期,他都長時間和母親在一起,鍾南山說母親的愛心和剛毅影響自己。
  • 鍾南山深情回憶母親:有兩點她至今影響著我
    12月3日,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時,深情回憶了自己的母親,他表示,「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特別是對一些貧困的人群或者弱者,都願意去幫助他們。」童年和少年時期,他都長時間和母親在一起,鍾南山說母親的愛心和剛毅影響自己。鍾院士的母親廖月琴,1911年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一個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
  • 劉曄:回憶我的母親
    回憶我的母親劉曄而母親在農閒時總是想方把粗茶淡飯做成美食。母親的花面片是先把一多半紅薯面一少半白面在兩隻盆裡和成麵團,再用白面包住紅薯面擀成麵皮,切成方片,然後把鍋裡水燒開後下入鍋裡,快煮熟時放入蔥花、姜沫、豬油和鹽。美美的懟上一海碗,香甜爽口,充腸果腹。怎一個「爽」字了得?至今憶起母親做的花面片,還口齒留香呢!後來我也試著做了幾回,可總也吃不出當年的那種味道。梁實秋說,味至濃時即家鄉。
  • 鍾南山母親這句話改變了他一生:一個好媽媽,勝過100個好老師
    鍾南山也不例外。正如鍾南山在一次採訪中所言,「真正影響我一生的是父母。」正如鍾南山所說,「那時我覺得媽媽一下子把我的一個亮點找了出來,我有了自尊心,覺得有人讚美了我,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鍾南山是幸運的,是母親的鼓勵,成就了他。
  • 鍾南山母親這一句話改變了他一生:一個好媽媽,勝過100個好老師
    鍾南山也不例外。正如鍾南山在一次採訪中所言,「真正影響我一生的是父母。」01 父母多鼓勵,少批評,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童年的鐘南山並不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正如鍾南山所說,「那時我覺得媽媽一下子把我的一個亮點找了出來,我有了自尊心,覺得有人讚美了我,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鍾南山是幸運的,是母親的鼓勵,成就了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卻十分吝嗇鼓勵,認為鼓勵只會滋生驕傲之氣。
  • 母親所做的一些事情深深地影響著我,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歡迎來到方兒聊情感,文章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喜歡方兒文章的話可以關注我哦。導語:方兒聊情感:母親所做的一些事情深深地影響著我,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母親不怎麼愛說話。在我眼裡,母親和絕大多數的農村婦女不一樣,不會因為家裡種的東西被損壞一點就整日整夜的在田間破口大罵,一般是用比較溫和的方式去解決的,但這並不代表母親很懦弱,相反,母親很剛烈,在農村總有一些愛擺弄是非的人,以為母親脾氣好就可以任意欺負,一而再再而三的得寸進尺,肆意的妄動家裡種的東西,結果母親的強烈反擊是徹底的震懾了其他人,從此事情就少了很多,我想也是母親的這種性格影響了我,我也有些隨她。
  • 【本土】回憶我的母親
    說母親正在用玉米面給我做念書拿的乾糧,我問這叫什麼餅,問了好幾遍母親也沒有回答我。又說我和母親相跟著出去挽苦菜,不小心把我掉下了大紅崖(nai),我嚇得哇哇直哭,但母親卻不來救我……我一直哭到清醒,原來是南柯一夢。我拿起手機看了一下時間,還不到凌晨四點,此刻,心裡有一種說不清的酸楚,痛痛的思念與濃濃的回憶,一齊湧上了我的心頭。
  • 鍾南山李蘭娟,「英雄風骨」背後的力量竟不謀而合
    「父母給我最大的教育可以概括一句話,當老實人、做老實事。」鍾南山回憶道。1936年,鍾南山出生於南京一個醫學世家,父親鍾世藩是著名兒科專家,母親廖月琴是廣東省腫瘤醫院創始人之一。 作為兒科專家,父親鍾世藩在專注科研的同時,對病人也一樣盡心盡力實事求是。鍾南山至今還記得,他在年輕時給一個腎病孩子看病,根據臨床症狀就判定其是腎結核。但父親的一句話卻給了他很大的警醒,「我的父親反問我一句,你怎麼知道他是腎結核?
  • 警營裡的一份溫情,我和母親合個影!
    警營裡的一份溫情,我和母親合個影!幸福的一家劉芸 強薇媽媽,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投身於公安事業,女承母業。雖然我從不是最優秀的孩子,卻一直都是你最大的驕傲。你是我的母親,更是我的閨蜜,亦母也亦友。身教大於言傳,你用行動為我做了最好的示範,詮釋了家庭智慧、工作責任、待人溫婉善良等等,這是我得到最好的教育。你養我長大,我陪你慢慢變老。
  • 鍾南山:鍾家的優良傳統不是一代人能養成的,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
    回憶起母親,鍾南山先生多了一些柔情,母親對先生的影響,往往就是生活中一些平常得有些瑣碎的小事。然而這些小事,影響卻是深遠的。鍾南山小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也不是現在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先生上小學時,成績並不好,經常逃學,還留過兩次級。
  • 開學回憶母親
    開學回憶母親6分鐘前 閱讀21原創散文天地開學回憶母親作者:李自立再過五六天,秋季新學期,孩子又該上學了。遺憾上學遲到了,而小肚子卻不爭氣憋的慌,不加思索地判斷是沒上廁所,必須先小便解決了個人問題,母親看看我的神情,她也心急了,「哎呀不用急,不怕沒事的,先小便了再去,書包先給我。」書包遞過母親手,大門東側的門墩背後,就地解決問題。
  • 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1936年,鍾南山出生於南京一個醫學世家,父親鍾世藩是著名兒科專家,母親廖月琴是廣東省腫瘤醫院創始人之一。童年時代,鍾南山隨父母在戰火硝煙中顛沛流離,抗戰勝利後全家定居廣州。 作為兒科專家,父親鍾世藩在專注科研的同時,對病人也一樣盡心盡力實事求是。鍾南山至今還記得,他在年輕時給一個腎病孩子看病,根據臨床症狀就判定其是腎結核。
  • 看鐘南山的成長史,才知道家庭真的影響一生!請把這8個故事講給孩子聽
    近日,電子書《鍾南山:生命的衛士》在全網發布,供讀者免費閱讀,小編在文後附上了連結。讀著鍾南山院士的成長史,讓人不禁感慨:家庭真的能影響人的一生!到了廣州,鍾南山讀四年級。他太貪玩了,又不會說廣東話,語言不通,留級了。但母親卻一直鼓勵他,學校的老師也鼓勵他。 鍾南山11歲時,母親許諾,如果他能考上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就獎勵他一輛自行車。沒想到,在下定決心發奮努力後,鍾南山一躍成為班上的佼佼者,順利踏進名校。
  •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回憶我的母親》名師教學實錄
    導入 師:標題是《回憶我的母親》,貫穿母親一生的詞語是「勤勞」,作者把母親放在貧苦的家庭環境和廣闊的社會背景中,讚美了母親哪些優秀的品質。屏顯:今日的我是一個:失去了母親的我第三部分 讀懂今日之我師:今天的我有本領,有能力,是一個強大的我,為民族,為革命不能侍奉在母親身邊的我,母親給予了我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如今她卻離我而去……屏顯: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我用什麼方法報答她的深恩呢?
  • 鍾南山的故事值得講給孩子聽
    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醫學工作者,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辦人之一。她熱愛醫學,博覽群書,鍾南山和妹妹從小就愛聽媽媽講故事。《廣州日報》採訪時深情回憶,「我出生後沒多久,我家就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房子被炸塌了,是媽媽和外婆冒著生命危險,把我從瓦礫堆裡救了出來。
  • 我叫鍾南山,我是一名胸肺科的醫生
    偷偷用手機拍攝的當時的廣州已經非常熱了鍾惟德路過家附近的體育場時看到 84 歲的母親正頂著中午 12 點最烈的太陽獨自一人在空蕩蕩的籃球場不停地運球、投籃母親投籃的動作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矯健籃球也不怎麼乖乖聽話但她像一個不服輸的小孩一次又一次將籃球擲向籃筐
  • 「我叫鍾南山,我是一名胸肺科的醫生」
    不停地運球、投籃母親投籃的動作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矯健籃球也不怎麼乖乖聽話但她像一個不服輸的小孩一次又一次將籃球擲向籃筐>那一刻,鍾惟德突然有一些心酸他看出了母親內心的孤獨和對父親的牽掛60多年前,李少芬是叱吒國際賽場的「中國女籃」副隊長鍾南山整整等了她8年
  • 「本土」回憶我的母親
    我拿起手機看了一下時間,還不到凌晨四點,此刻,心裡有一種說不清的酸楚,痛痛的思念與濃濃的回憶,一齊湧上了我的心頭。我的母親出生於清朝光緒年間,即一九零五年農曆七月初四。自幼家境貧寒,受盡各種煎熬。十四歲出嫁,剛到二十歲前夫去世,開始守寡。後來逼迫走上了乞討要飯,流落他鄉的苦難生活。那些年,母親走遍了準格爾地和達拉灘,飽嘗了人間之苦,受盡了各種折磨與摧殘。
  • 走進《可凡傾聽》,看看共和國英雄鍾南山、李蘭娟的人生橫截面
    「父母給我最大的教育可以概括一句話,當老實人、做老實事,這是給我一個最大的教育。」鍾南山說。1936年,鍾南山出生於南京一個醫學世家,父親鍾世藩是著名兒科專家,母親廖月琴是廣東省腫瘤醫院創始人之一。童年時代,鍾南山隨父母在戰火硝煙中顛沛流離,抗戰勝利後全家定居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