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文化——茶三酒四

2021-01-10 李居會館

吃茶咯

茶三酒四,其表示的意思是品茶時,人不宜多,以二三人為宜;而喝酒則不然,與品茶相比,人可以多一些。

這是因為品茶追求的是幽雅清靜,注重細細品啜,慢慢體會,很多人都說,茶如人生:在慢下來的時間裡感受,茶的文化和茶裡的人生。而喝酒追求的是豪放熱烈的氣氛,提倡大口吞下,一醉方休。這也是茶文化與酒文化的重要區別之一。

七八個人在一起飲茶,環境繁雜,人心渙散,要做到靜心品味,談何容易。

喝茶,其意不僅在止渴和養生,還可以自省自悟,品出茶的真性,體會人生百味。

其次,茶與酒兩者的屬性不一樣,因為茶性不宜廣,能溶解於水的浸出物有限,即使按茶與水正常比例衝泡的茶水,通常續水多次後茶味就淡了。

所謂「茶三酒四」是說一起品茶的人不宜多,二三人足矣,以保持一種優雅清淨、細細品 的氛圍,真如明人所說:「飲茶以客少為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真正的好茶經得起沸騰熱水的考驗,真正有品質的人同樣也要能承受塵世的侵蝕,眼明心清,始終保持著天賦本色。

茶在杯中,上下漂浮,香氣四溢,乍看上去平淡無奇,若想分辨其優劣,還得需用心去品。

也許由於每個人的忙,努力奮鬥在自己激情當中,但你是否會回想自己當時的初心,不防暫

時停一下,約上三五好友,喝一杯茶,找回自己的初心

文/整理編輯 by 不語;圖片 by 李居會館,侵權聯繫刪

相關焦點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90年代初,隨著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作為一門獨立之學的地位逐步顯現和被認識,一批學者呼籲建立「中國茶文化學」[-]並將其作為獨立學科來建設,同時也逐步形成了茶文化學(屬茶的人文科學,如茶藝、茶史)、茶學(屬茶的自然科學,如茶葉種植、茶葉育種)、茶業學(屬茶的社會科學,如茶葉生產、茶葉貿易流通)等茶研究的三個子學科。
  • 茶書精選丨茶藝與茶道 能簡要快速了解茶文化精髓的圖書。
    中國人最早發明飲茶,茶藝、茶道、茶文化皆由中國人率先創造出來。 隨著茶文化的流傳,飲茶之風傳遍全世界。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當今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茶,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億人飲茶,形成了蔚為大觀的世界茶文化。中國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之源,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比如與陸羽同時代的皎然,他寫的《飲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封氏聞見記》在敘述了陸羽和常伯熊提倡飲茶之後說:「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明代陳繼儒在《白石樵真稿》中說:當時茶的蒸、採、烹、洗「悉與古法不同」,但有些人「猶持陸鴻漸之《經》、蔡君謨之《錄》而祖之,以為茶道在是」。這些「茶道」的含義相當於茶事或茶藝,有別於日本所稱「茶道」。
  • 山西祁縣將建「茶文化旅遊城」 萬裡茶道節點城市打出「茶旅融合...
    7月1日,中國茶文化旅遊第一城建設啟動儀式暨招商會在晉中市祁縣舉行。曾是萬裡茶道重要節點、集散地的祁縣昭餘古城再次因「茶」受到關注。  「此次『中國茶文化旅遊第一城』建設項目啟動,是山西促進農旅融合、茶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的有力抓手。」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喜歡茶,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家裡來客人,喝茶聊天、聊人生,節日送親朋好友。茶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被稱為美的哲學。每個地方的茶文化是不同的。一起來看下臺灣文化中,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吧。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 中國茶道文化的內涵是什麼,這讓茶在平時生活中具有怎樣的地位?
    現在我們談論的茶道,更多的指代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由臺灣學者提出的概念。當時世界上掀起了一股茶文化浪潮,他們開始從科學角度來分析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並將這些內涵冠以茶道的名字,比如林荊南提出的茶道四義"美、健、性、倫",以及吳振鐸提出的茶藝精神"清、敬、怡、真"都是茶道的核心概念。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到了唐朝中期,中國種茶、制茶、喝茶、茶禮已經自成體系,並且出現了《 茶 經 》這樣的茶文化著作,中國茶文化體系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體系是無疑的。茶葉及茶文化傳入日本,跟兩地僧侶的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唐朝中期日本不斷派遣遣唐使和留學僧到唐朝來學習,等你回去的時候,你不能空著手吧,茶葉作為中國的土特產就被捎回了日本。
  • 吃茶記|淺析中日茶文化差異之「一期一會」與「吃茶去」
    幾日前,濟茶協會女子分會會員們帶來了一場日本茶文化研學匯報會。天裕泰陳總講了在日本茶文化研學過程中的見聞和對日本茶道的一些感悟。有一些心得所以記錄下來。首先,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日本茶文化或者要研究一下日本茶道?
  • 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王瓊新著《茶修》讀後
    在擴大經營範圍的同時,適應茶藝茶道愛好者的需要開設了以普及茶文化和培養茶藝專門人才的「和靜茶修學堂」,並且在繼承中國傳統茶藝、茶道和茶文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切身實踐體驗和感悟,創立了富有時代氣息和新意的以「茶修」命名的茶道思想和教學理念體系,先後撰寫發表了《白雲流霞》《中國茶藝經典》(光碟)和茶修工具書《泡好一壺中國茶》。去年出版的新著《茶修》比較集中地介紹她的茶道思想和教學理念。
  • 日本茶文化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
    日本茶文化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一般認為我國茶葉傳入日本,遠在漢代。但有確切年分記載的,應是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時值日本聖武天皇天平元年。由於是僧人最澄歸 的緣故,因此日本的茶文化一開始便帶有濃鬱的佛學色彩,同時最早也 是先流行於寺廟和僧人當中。從當時日本的一些文獻和詩歌集中的記 載我們能夠知道,日本人在飲茶上幾乎是全盤複製了中國唐朝的飲茶 之法,如餅茶煎飲法等。另外,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日本茶文化受到 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亦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詩歌及文學。
  • 茶酒有何區別?茶三酒四,區區四字道出其中差異!
    茶三酒四來源於一句潮汕話,這句潮汕話源自於一句古語:茶三酒四踢桃二。踢桃在潮汕話裡就是遊玩的意思,其實我國現在的茶藝的程序也是來源於潮汕工夫茶。茶三酒四,而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背後表達了茶文化與酒文化的差異!一、茶三是何意?喝茶講究清淨。
  • 茶文化到了日本韓國等地,尤其是融入日本生活後,就形成了茶道
    茶自古以來就受人們喜愛,尤其是士大夫文人們,更是對茶傾注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情感。寫茶的詩詞文章,多不勝數。茶在《詩經》裡就有了地位,而《詩經》誕生在周朝,可見茶的記錄出世之早。後來陸羽著述《茶經》,更是為茶樹立一座豐碑。
  • 找信息:順義區香道培訓考證-智真茶文化培訓(茶道、古琴、插花...
    智真首席茶道老師:楊壹平老師,國家高級評茶員,茶修十餘年。將太極、中醫融入茶道。提倡道、武、醫、藝、結合。2015年受邀代表中國為各國駐華大使講解中國傳統文化。多次在各大大學及小學做茶道講座和開展系列課程。現任多個大學的做客教授,弘揚中國茶文化,致力於傳承茶文化,將茶文化融入千家萬戶。
  • 名家專欄| 萬裡茶道,茶之綠色中國夢
    一、創立了茶學;二、對當時的中國茶產地進行了分析「評級」;三、創立了「茶地理標誌」:四、創立了中國茶文化體系;五、創立了一套完整的茶器具;六、創立了煎茶法;七、創立了一套完整的茶藝(茶道)流程;八、規範了一套完整的茶禮儀;九、創立了陸羽茶道精神——精行儉德;十、創立一種生活方式——中國茶生活。引領了一個時代,八世紀的唐代,已有了專門的茶館。「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梅堯臣)。
  • 國際修禊茶文化節漳浦舉行 兩岸茶道表演成亮點
    年年三月三,今年不一般。由於日韓友人的積極參與,甲申天福修禊茶文化節顯得更為絢麗多採。上午,曲水溪兩岸如茵的草地上,三座茶道表演臺成為三個亮點:一座由臺灣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及大陸天福茶博物院表演郊社茶禮,茶禮臺分為兩層,上圓下方,中間為太極兩儀圖,身著古裝的俊男靚女手捧香茗,載歌載舞,演繹著漢代春社祭禮的場景;另兩座有方型頂蓬的表演臺,則分別由日、韓茶藝師表演日、韓茶道。
  • 漫談中國茶文化,喝什麼茶大有講究
    茶道與六藝相通,成為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自古以來,我國就對茶深有研究,茶文化形成也遠遠早於歐美及日本。可以這麼講,在中國,喝什麼茶都大有講究。對此,你知道多少?我國茶的起源。茶成體系要往前追溯到八世紀的中唐時期,陸羽是中國茶道的創始人,被稱為「茶聖」。唐代煎茶道代表人物有陸羽、皎然、盧仝、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等。唐代茶人完善了煎茶茶藝,確立了品茶修道的思想。唐代茶道的形成。
  • 中日兩國茶文化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中國的茶的烹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一四燒開水;二是用熱水將茶壺洗乾淨;三是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壁的三分之一處;四是灌半壺熱水衝洗茶葉,然後立刻倒掉水使茶壺裡只剩茶葉。五是再往 茶壺裡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裡。茶壺裡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太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倒人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
  • 中國茶文化走進非洲 在南非舉行「海絲茶道」文藝展演
    中國茶文化走進非洲 在南非舉行「海絲茶道」文藝展演 2018-01「絲路茶道」藝術團給各界人士帶來茶歌、茶舞和茶水,讓眾人品嘗中國茶味道,給大家講述中國茶故事,讓觀眾感受中國茶文化。通過舉辦這次活動,藝術團希望能夠增進彼此的認知與友誼,加強與各位來賓的交流,與在座的熱愛茶文化人士共同攜手推進中南文化交流,並推動中南兩國的友誼、兩國的關係邁向更高、更遠的境界。「絲路茶道」藝術團演員表演客家木偶(提線木偶)倒茶。
  • 身邊年輕人不愛喝茶了,如何看待茶文化的未來和茶道的繼承?
    我們姑且將「年輕人」定性為20-30歲的人,在這個年齡段,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品茶喝茶的大多數是受了家庭或者生活環境之下茶文化影響的人,就像「祖傳的」那般,一輩輩傳承了下來。那另外一部分的人,一則是機緣巧合之下入了茶圈並愛上了茶文化,二則是當前許多之前的「酒文化」被茶文化所影響,茶文化大面積地走到了商務場合。這種影響也是可以看得到茶文化的未來不會被從前差到哪裡去。
  • 茶文化是什麼呢?茶企們需要茶文化嗎?未必
    這幾天每天入眼文章,談茶文化,有人老談茶文化有意義嗎,茶文化包括那些?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嗎?其實這些一連串問題問的很有水準,不是吹牛就是談茶文化,茶企做大了就是有茶文化,有底蘊,未必。茶文化究竟又是什麼?普文是這樣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