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Karolinska 阿爾茨海默病
如果兩種用於檢測阿爾茨海默病澱粉樣蛋白病理的方法(腦脊液分析和PET成像)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結果,那麼就存在不正確或延遲護理幹預的風險。
卡洛琳斯卡學院官網12月11日消息
現在,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差異的基因解釋。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子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上,可能對更多的個體診斷和未來藥物的發展很重要。
研究於12月11日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最新影響因子:12.384)雜誌上
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痴呆症,會導致逐漸喪失記憶和過早死亡。瑞典大約有12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而全世界大約有50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據Hjärnfonden說,這一數字將在50年內增加70%,部分原因是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
阿爾茨海默病的最早症狀之一是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形成的不溶性沉積物,也稱為斑塊的病理性積累。這一過程可以持續多年,不會明顯影響患者的認知能力。
澱粉樣斑塊從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就存在於大腦中,早在輕度認知障礙(MCI)之前就存在了。同時,早期診斷對於可能抑制疾病進程的護理幹預很重要。
卡洛琳斯卡學院
利用PET成像技術對澱粉樣蛋白斑塊進行腦成像,對脊髓腦脊液進行腦脊液分析,是目前公認的檢測澱粉樣蛋白病理積累的方法。
但在高達20%的病例中,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階段,這些方法顯示出不同的結果。這些差異可能會對患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產生影響。
現在,卡羅林斯卡學院和米蘭的聖拉斐爾生命健康大學(Vita-Salute San Raffael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阿爾茨海默病澱粉樣蛋白病理發展的兩條替代途徑。
該結果是基於對867名參與者的PET成像和腦脊液分析得出的,這些參與者包括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阿爾茨海默患者和健康對照者。兩年來,通過PET成像和腦脊液分析記錄了近300名參與者中澱粉樣蛋白的積累。
結果顯示,一些個體的病理變化首先是通過PET成像在大腦中檢測到的,而另一些個體首先是通過腦脊液分析發現的。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前者相比,後者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機率更高,澱粉樣斑塊在大腦中的積累也更快。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揭示了兩組不同的患者,他們有著不同的基因和不同的澱粉樣斑塊在大腦中的積累速度。
這一結果可能是重要的,因為澱粉樣蛋白生物標誌物在臨床診斷的早期診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今腦脊液分析和PET被認為是確定澱粉樣蛋白積聚程度的等效方法,但研究表明,這兩種方法應該被視為相互補充,」 第一作者Arianna Sala說,她目前是比利時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ège)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博士後研究員。
「大腦和腦脊液中生物標誌物的結果差異提供了獨特的生物學信息,並為將來更早和更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提供了機會。該結果對於設計針對大腦澱粉樣蛋白積聚的新藥的臨床試驗設計也很重要。」卡羅林斯卡學院神經生物學、關懷科學與社會學系的高級研究員、論文通信作者Elena Rodriguez-Vieitez說。
參考文獻
Source:Karolinska Institutet
Genetic differences important for Alzheimer's diagnosis
Reference:
Sala, A., Nordberg, A., Rodriguez-Vieitez, E. et al. Longitudinal pathway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biomarkers of amyloid-β positivity. Mol Psychiatry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0-00950-w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