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9月21日電(記者 劉喜梅)今天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疾病——也許患者就在我們身邊,或者或多或少聽說過有關這種疾病的故事。
「有人告訴我,我曾經是一個好老師,也曾經是一個好媽媽。」觀看電影《依然愛麗絲》時,很多人會因為女主角愛麗絲的這句話臺詞,潸然淚下。
這是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自白。
像愛麗絲一樣,記憶跟不上遺忘的腳步,也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最常見的疾病狀態。因此,阿爾茨海默病又被稱為「腦海中的橡皮擦」。
「在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是繼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癌症之後,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據將突破4000萬。」日前,在由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牽頭,以「積極防治,從容面對」為主題的阿爾茨海默病科學管理研討會上,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範利這樣介紹。
這場研討會,是為迎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9月21日)到來專門組織的,會議旨在提高全社會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以減緩老年痴呆的發生。會議還由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發出倡議:我國應持續加大對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視與投入,並在全社會建立從預防、篩查、治療到照護的阿爾茨海默病全病程管理體系。
全社會都需要提升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
「發出倡議,是因為相比龐大的患病人群,我國阿爾茨海默病還存在公眾認知程度低、患者就診率低、接受治療的比例低,以及家庭和社會照護成本高等特點。」範利告訴記者,阿爾茨海默病不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比如出現失憶、失語、失認、失能等記憶和行為障礙,還給家庭、社會帶來巨大負擔。
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均年花費高達13萬元,導致的社會經濟負擔總額約超過了1.2萬億元,預計到2030年,這個經濟負擔將達到17萬億元。「龐大的患病人群對醫療衛生服務和長期照護服務的需求日趨強烈,也對老年健康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嚴謹的挑戰和更高的需求和要求。」範利說。
破解這一挑戰,首先需要提高社會和公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科學認知。
中日友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彭丹濤介紹,當下,公眾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誤區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公眾缺乏對「疾病」的基本認知,以為老年人的「糊塗」「痴呆」是人衰老的正常發展軌跡;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公眾誤認為該病「不可逆」,對疾病沒有進行有效地預防和治療,最終導致患者病情「任疾病自然發展」。但事實上,該病可以被及時發現、幹預,並在醫生指導下,獲得科學的治療和照護。
「早期的預防和幹預,才是降低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延緩病程進展,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範利補充強調。
值得欣慰的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和老年性痴呆的防治,國家已發布多份文件——去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阿爾茨海默病預防與幹預核心信息》,倡議關口前移,提高全社會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水平;今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又發布了《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指出要開展患者評估篩查和預防幹預服務,並提出到2022年試點地區公眾對老年痴呆防治知識知曉率應達80%。
對這些方案的實施,範利建議,國家還應發動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社區、新聞媒體等,積極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傳播阿爾茨海默病基礎預防知識,來提高大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科學認知。
保障患者生活質量,還需要創新藥物和治療手段
為患者研發更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手段,也是應對阿爾茨海默病疾病挑戰的重要路徑。
「阿爾茨海默症需要全程管理。這首先需要患者和家屬理解疾病,並及時診斷。現在痴呆的早識別率非常低,而記憶門診在這個領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強科學的診斷,並為患者制定科學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這需要大量的專家培訓,需要有更多的醫療力量投入。」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記憶障礙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王華麗介紹。
範利則表示,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率低,其實也是世界難題。
「目前,全球範圍內仍沒有特效藥,這需要更多科研人員投身阿爾茨海默病的攻堅研發。」範利建議,針對百姓急需的阿爾茨海默病領域創新藥,國家應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比如鼓勵公立醫院擴大採購、加大醫保支持力度,以保障患者用藥與治療需求,並減輕患者就醫負擔。
「針對危險因素進行幹預,也是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的重要內容。比如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確診患者,通過糾正酗酒、肥胖、抽菸等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增加患者腦力、體力鍛鍊等,有助於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彭丹濤最後補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