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58同城公布了最新的《中國家政市場就業及消費報告》,數據顯示,在家政市場細分行業中,2019年月嫂平均薪資高達9795元,排名行業第一。
當下月嫂市場需求量旺盛,市場供不應求,這讓月嫂成為了家政領域最火的行業崗位。不過,記者調查發現,急速升溫的月嫂行業也暴露出各種弊端,尤其是隨著母嬰護理服務內容的升級,許多父母渴望新的行業標準出臺規範市場,為自己的消費保駕護航。
高薪背後的酸楚
「工資確實不低,但我們幹的活兒累人又累心。」來自重慶永川區的伍梅(化名)這樣說道。
伍梅從事月嫂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剛剛被所籤約的家政公司評為「年度金牌月嫂」。該公司的負責人王女士告訴記者,「金牌月嫂」在她們這裡的服務價格是12000元起,如果僱主滿意給予五星好評,月嫂還能拿到10%~15%的獎勵。
「收入包括服務薪酬、公司獎勵和僱主單獨給予的紅包。」伍梅說,因為自己的口碑不錯,服務訂單基本上沒停過,目前的預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二月份。但伍梅告訴記者,「高收入和好評率的背後,工作中的酸楚只有自己知道。」
「都說我們月嫂已經趕超白領,但外界並不清楚,我們的工作時間也遠超白領,毫不誇張地說,24小時!」伍梅給記者簡單梳理起當月嫂的工作內容:觀察新生兒臍帶、黃疸、大小便,及換尿布、洗澡、餵奶、哄睡等;觀察產婦產後恢復情況、清洗傷口、按摩、通乳,還要給產婦做營養餐和情緒疏導等。
伍梅說,她每天的工作通常在清晨四五點就開始了,先是給寶寶換尿布,然後給產婦準備「月子餐」,緊接著給寶寶餵奶、拍嗝、換尿布、洗澡。在這期間,還要隨時觀察產婦的情況,要麼做產後心理疏導,要麼為產婦處理傷口……「每天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一直要到深夜十一二點,等寶寶和產婦都熟睡了,才能休息一會兒。」伍梅表示,即便睡覺都不能太沉,隨時聽到鬧鐘,要醒來數次給寶寶餵奶拍嗝,「這兩年多以來,我基本上沒睡過一個整覺。」
即便是工作佔據了自己大量的時間,伍梅還一刻沒停地為自己「充電」。她告訴記者,這兩年時間一邊工作一邊考取多個職業資格證書,包括育嬰師資格證、小兒推拿保健師培訓證書、催乳師職業資格證、健康管理師證。「現在月嫂服務內容也在不斷增加,這些都是必須掌握的。」伍梅說,她正是這樣一步步在從行業門外漢成長為「金牌月嫂」。
記者在與多位月嫂閒談中,關於她們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時間也和伍梅的描述如出一轍,甚至有月嫂心存愧疚地說,「訂單太多,我都已經快兩個月沒見自己的外孫了。」
需求者心中的不安
家住渝中區的龔先生最近比較心慌,老婆預產期在明年三月份,眼看日子一天天臨近,直到現在他還沒有選到合適的月嫂。
因為雙方父母都抽不開身來照顧,加之認為月嫂更專業,張先生和老婆很早就決定,等寶寶出生以後請月嫂。
「起初,我們並沒有著急,心想市面上這麼多家政公司,請一個月嫂還不容易嗎?」張先生說,直到同事告訴他請月嫂一定要趁早,很多好的月嫂通常是提前半年預訂時,他們才慌了神。
跑了四五個家政公司後,現實讓張先生對請月嫂多了一些顧慮。「諮詢過的幾個家政公司都說自己有最專業的月嫂隊伍,但他們列舉出來的月嫂服務內容又不完全一樣,一時間根本無法分辨,到底哪家更專業?」
張先生給記者展示著他搜集的家政公司宣傳頁。為了進一步了解,他還專門上網搜索關於月嫂行業的技術標準文件,發現也沒有最新版本。好不容易從身邊朋友那裡打聽到幾位口碑不錯的月嫂,可當張先生一通聯繫了之後,發現這些月嫂手上的訂單都預約滿了。
熟人介紹的好月嫂請不到,找家政公司又充滿擔憂,記者了解到,像張先生這樣的境況並非個例。在重慶某家政公司探訪時,記者就偶遇到多位前來諮詢月嫂服務的人士,他們都有共同的不安心理。「月嫂都是和家政公司籤約,受家政公司管理,如果請回家的月嫂服務不行,除了向家政公司投訴或者更換,我們還有其他的途徑嗎?」一位即將迎來寶寶出生的年輕父親道出了心中困惑。
更令張先生不安的還有關於月嫂行業的負面報導。「之前央視3.15晚會就曝光過國內多家家政公司不用參加培訓就能辦理月嫂上崗證,甚至還有花錢買月嫂上崗證的行業亂象。」張先生坦言,看到這些報導後,他陷入了焦慮中。
「新國標」明年有望出臺
「隨著月嫂市場的逐步龐大,這個行業的確充斥了一些隱患,比如就存在培訓、拿證、上戶服務的黑色產業鏈現象。」據某業內人士透露。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曾聯合多家機構對國內母嬰消費市場進行過調查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國內母嬰消費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整體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1萬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3萬億元,其中預測這一數值在2020年有望達到4萬億元。而作為母嬰消費市場重要的分支之一,月嫂行業也經歷著快速發展的過程。
「過去產婦坐月子多由女性長輩依據自身過往經驗照料。如今,隨著父母的年輕化和受教育程度增加,許多家庭願意選擇月嫂來提供服務,坐月子從民間傳統逐步演變為專業護理,這也就對月嫂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往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相關人士這樣表示。
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5年7月,國家標準委批准發布了《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規範》和《家政服務機構等級劃分及評定》兩項國家標準,並於2016年2月正式開始實施,對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和家政服務機構劃分進行規範與界定。
不過,隨著生活需求的進一步提高,眾多業內專家學者也發出呼籲,希望早前發布的兩項國家標準得到升級。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新的母嬰保健專業技術規範有望在明年出臺,屆時「新國標」將進一步規範母嬰護理服務。
有業內人士強調,母嬰護理服務的精細化、專業化、標準化及品質化才是行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面對消費者期待優質服務的意願,只有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長遠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