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足夠的尊重,是良好溝通的重要前提,尊重孩子,孩子自己就會有發展,你只要遠遠的看著她,沒有犯大錯,其餘的事情都不要去管。
作者:慢熱的喜
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和父母無法溝通有多絕望。
擁有上萬熱度的話題下面,看到了這樣一條評論:
我們這一代人所面對的壓力是對於生活的無力,對於未來的迷茫,而父母所理解的壓力是穿不上衣吃不上飯。
這些是彼此生活環境造成的,無法共情,無法溝通,無法理解。
父母與孩子,我們明明是最親的人,讓我們無法溝通,無法理解的真的是不同的生活環境嗎?我想並不是。
無效的溝通像是一個死胡同
知乎上有個問題:成長過程中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願再與家長溝通?
高贊回答中看到這樣一個媽媽給自己洗澡的故事:「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媽怕我會感冒,所以幫我洗澡的時候會用很燙很燙的熱水。」
孩子不止一次地跟媽媽抗議:「水太燙了。」
然而媽媽媽卻始終無動於衷,每次都說:「我覺得一點都不燙啊,沒事,洗著洗著就涼了。」
每次孩子提出抗議,媽媽都選擇忽視,次數多了,孩子就覺得說了也沒用,說了也白說,就不說了。
直到有一次,媽媽把孩子放進洗澡盆裡,那一次的水又很燙,孩子已經被燙習慣了,想著忍耐一會兒就好了。
有一次真的太燙了,實在讓孩子受不了哭了出來。
媽媽卻懵了,連忙問怎麼了。
孩子哭著說:「洗澡水太、燙、了!」
媽媽這才一邊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一邊兌涼水。
無效的溝通,讓孩子覺得很絕望,但媽媽卻覺得孩子哭是件很莫名其妙的事,不就是兌個涼水就能解決的事麼。
電影《笨小孩》中有一段扎心的獨白:「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
一位網友講到自己上小學的時候想要養狗狗,於是跟父親商量,爸爸嘴上答應孩子上初中買,實際心不在焉根本不當回事。孩子長大後問起來還含糊其辭,敷衍了事。
後來再想起,沒有一次是抱有期望的了。
孩子是無條件信任和愛著父母,他們急切地渴望與父母溝通,然而父母卻一天天失望。
在小孩想要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的行為讓他們覺得溝通無效,沒有意義,還覺得孩子會忘記,孩子是有可能記不得,但是被忽視帶來的傷害,會一直在孩子的心裡。
再次想要商量的時候,便不再抱有希望,當然就不會再想和家長溝通了。
與孩子溝通
不是為了爭輸贏
有網友總結過孩子不願和父母溝通的幾大原因:
喜歡講冷冰冰的大道理,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
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什麼都做不到;
和我說話時,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
很多時候,父母明明錯了,卻偏要嘴硬。
表妹小凡跟我說,她和媽媽因為一條唇膏都能吵起來:
她跟媽媽說,自己買的唇膏和媽媽買的唇膏不一樣,媽媽也不知道激動什麼嗷的一嗓子說,當然不一樣,不是一個牌子的。
小凡說,就是一個牌子的,還沒等下半句出來,媽媽又說,我說了不是一個牌子,也不是一個產地,怎麼會這樣。
小凡一個勁解釋,她對比過了就是一個牌子只是產地不同。但媽媽卻偏要爭個輸贏的樣子,每句話都不讓她講完,也不管對錯,就是嘴硬,就是要強迫孩子屈服她的想法。
這樣的聊天模式顯然是無意義的,並沒有起到溝通的作用,反而感覺是為了贏而發起的爭論。
表面上是父母贏了,贏得了實力,守住了作為大人的尊嚴和權威,可實際上卻丟失了孩子的信任。
孩子也不想溝通了,因為他們知道,無論自己正確與否,最後都只能屈從於父母的觀念和權威。
這讓我想起之前寶媽群裡一位媽媽分享過自己和兒子的一個小故事:
孩子在上小學,和班上的小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二次元。
他跟媽媽說他們玩的一個遊戲要養號升級,媽媽就答應孩子每天幫他上號,讓他好好學習。
結果每天都按質按量完成作業,並且不沉迷遊戲。
有一天孩子跟她說:媽媽,我們班的同學們可羨慕我了,羨慕我有你這麼好的媽媽。
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楊天真說:「所有的談判,不是在給對方提要求,也不是在逼迫對方退讓,而是你要尋求到對方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我覺得與孩子溝通也是同樣的道理,溝通不是辯論比賽,目的不是為了爭個輸贏,更不是為了指責孩子。
3個方法
跟孩子有效溝通
1、父母首先需要明白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給予他們個人空間和足夠的尊重。
美麗華裔音樂教育家鄭又慧曾經分享過自己和青春期女兒的相處模式,就是充分尊重。
有一次聊天,女兒跟她說:媽媽,我很多國內的朋友都問我,你媽媽有沒有規定你晚上幾點以前一定要回到家,每個人都有規定十點十一點,只有我媽媽從來沒規定過。
這時媽媽說:「因為我知道,你自己會自律,所以我尊重你自己的選擇,你的判斷。」
結果女兒從沒有惹過什麼是非,也不亂交朋友。
女兒長大後,跟媽媽說:「謝謝你尊重我。」
我的鄰居夢君姐,和剛上初中的女兒小可相處的就像姐妹倆。
認識她們三年多,不上學不上班的日子,她們都黏在一起,從沒有見過她們吵過架。
她倆到底是怎麼個相處模式,讓我很是疑惑。
偶然有一次去他們家串門喝茶,我看見夢君姐抬著手機在喊小可,她說:「你快來看,不喜歡的照片我就不發了,選好之後我要發朋友圈了。」
在媽媽的朋友圈發女兒的照片都要先徵得同意,我想是很多父母都沒做過的。
此情此景,一直在心裡的問題便有了答案。
原來,良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著嚴肅的尊重。
足夠的尊重,是良好溝通的重要前提。
尊重孩子,孩子自己就會有發展,你只要遠遠的看著她,沒有犯大錯,其餘的事情都不要去管。
即便孩子只有十來歲,歸根到底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思考的方式。
商量強過指責,建議勝過強迫。
2、其次,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維繫一段高質量的親子關係,首先就是信任。
記得在一個綜藝裡宋祖兒講過,她的媽媽對她只有唯一一個要求,就是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能對媽媽說謊。
媽媽也給了她足夠的信任,她說她不管什麼事情,都會對媽媽講,並且講的都是實話。
被家長信任的孩子是幸運的,被孩子無條件相信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呢?
3、最後父母要放寬心
《小王子》裡面有句話: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我們曾經也是孩子,也有不想跟父母溝通的時候。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他的腳步不可能和我們一樣平穩快速。
相同的道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慢的過程。
父母經歷過的彎路不想讓孩子經歷。
可是我們忘記了,有些彎路不是我們不想讓孩子走就可以不走的。
傅首爾說:不要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對你娃的智力有點信心。
而我想說,不要試圖控制孩子,把心放寬,把要求降低,對他們的能力有點信心。
蔣勳先生在講紅樓夢中提出過一個觀點:青春期是一個獨立的王國,父母被關在門外。
有的父母費了好大力氣讓孩子打開心門,好不容易孩子放下戒備願意開口,結果沒說兩句,父母又「現原形」了。
於是孩子不願再開門了。
如果我們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天長日久,物極必反。
好好講話,是為人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作者簡介:慢熱的喜,富書專欄作者,富書寫作營學員,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籤約作者,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努力自律,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轉載請加微信fushulf
註: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商務合作微信:fushusz(備註品牌),頭條號@爸媽精讀
▼長按2秒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喲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富書生活館
你若喜歡,為精讀媽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