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閉嘴,孩子怎麼開口

2021-02-18 爸媽精讀

精讀媽說:足夠的尊重,是良好溝通的重要前提,尊重孩子,孩子自己就會有發展,你只要遠遠的看著她,沒有犯大錯,其餘的事情都不要去管。

作者:慢熱的喜

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和父母無法溝通有多絕望。

擁有上萬熱度的話題下面,看到了這樣一條評論:

我們這一代人所面對的壓力是對於生活的無力,對於未來的迷茫,而父母所理解的壓力是穿不上衣吃不上飯。

這些是彼此生活環境造成的,無法共情,無法溝通,無法理解。

父母與孩子,我們明明是最親的人,讓我們無法溝通,無法理解的真的是不同的生活環境嗎?我想並不是。


無效的溝通像是一個死胡同

知乎上有個問題:成長過程中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願再與家長溝通?

高贊回答中看到這樣一個媽媽給自己洗澡的故事:「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媽怕我會感冒,所以幫我洗澡的時候會用很燙很燙的熱水。」

孩子不止一次地跟媽媽抗議:「水太燙了。」

然而媽媽媽卻始終無動於衷,每次都說:「我覺得一點都不燙啊,沒事,洗著洗著就涼了。」

每次孩子提出抗議,媽媽都選擇忽視,次數多了,孩子就覺得說了也沒用,說了也白說,就不說了。

直到有一次,媽媽把孩子放進洗澡盆裡,那一次的水又很燙,孩子已經被燙習慣了,想著忍耐一會兒就好了。

有一次真的太燙了,實在讓孩子受不了哭了出來。

媽媽卻懵了,連忙問怎麼了。

孩子哭著說:「洗澡水太、燙、了!」

媽媽這才一邊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一邊兌涼水。

無效的溝通,讓孩子覺得很絕望,但媽媽卻覺得孩子哭是件很莫名其妙的事,不就是兌個涼水就能解決的事麼。

電影《笨小孩》中有一段扎心的獨白:「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

一位網友講到自己上小學的時候想要養狗狗,於是跟父親商量,爸爸嘴上答應孩子上初中買,實際心不在焉根本不當回事。孩子長大後問起來還含糊其辭,敷衍了事。

後來再想起,沒有一次是抱有期望的了。

孩子是無條件信任和愛著父母,他們急切地渴望與父母溝通,然而父母卻一天天失望。

在小孩想要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的行為讓他們覺得溝通無效,沒有意義,還覺得孩子會忘記,孩子是有可能記不得,但是被忽視帶來的傷害,會一直在孩子的心裡。

再次想要商量的時候,便不再抱有希望,當然就不會再想和家長溝通了。

與孩子溝通

不是為了爭輸贏

有網友總結過孩子不願和父母溝通的幾大原因:

喜歡講冷冰冰的大道理,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

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什麼都做不到;

和我說話時,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

很多時候,父母明明錯了,卻偏要嘴硬。

表妹小凡跟我說,她和媽媽因為一條唇膏都能吵起來:

她跟媽媽說,自己買的唇膏和媽媽買的唇膏不一樣,媽媽也不知道激動什麼嗷的一嗓子說,當然不一樣,不是一個牌子的。

小凡說,就是一個牌子的,還沒等下半句出來,媽媽又說,我說了不是一個牌子,也不是一個產地,怎麼會這樣。

小凡一個勁解釋,她對比過了就是一個牌子只是產地不同。但媽媽卻偏要爭個輸贏的樣子,每句話都不讓她講完,也不管對錯,就是嘴硬,就是要強迫孩子屈服她的想法。

這樣的聊天模式顯然是無意義的,並沒有起到溝通的作用,反而感覺是為了贏而發起的爭論。

表面上是父母贏了,贏得了實力,守住了作為大人的尊嚴和權威,可實際上卻丟失了孩子的信任。

孩子也不想溝通了,因為他們知道,無論自己正確與否,最後都只能屈從於父母的觀念和權威。

這讓我想起之前寶媽群裡一位媽媽分享過自己和兒子的一個小故事:

孩子在上小學,和班上的小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二次元。

他跟媽媽說他們玩的一個遊戲要養號升級,媽媽就答應孩子每天幫他上號,讓他好好學習。

結果每天都按質按量完成作業,並且不沉迷遊戲。

有一天孩子跟她說:媽媽,我們班的同學們可羨慕我了,羨慕我有你這麼好的媽媽。

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楊天真說:「所有的談判,不是在給對方提要求,也不是在逼迫對方退讓,而是你要尋求到對方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我覺得與孩子溝通也是同樣的道理,溝通不是辯論比賽,目的不是為了爭個輸贏,更不是為了指責孩子。

3個方法

跟孩子有效溝通

1、父母首先需要明白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給予他們個人空間和足夠的尊重。

美麗華裔音樂教育家鄭又慧曾經分享過自己和青春期女兒的相處模式,就是充分尊重。

有一次聊天,女兒跟她說:媽媽,我很多國內的朋友都問我,你媽媽有沒有規定你晚上幾點以前一定要回到家,每個人都有規定十點十一點,只有我媽媽從來沒規定過。

這時媽媽說:「因為我知道,你自己會自律,所以我尊重你自己的選擇,你的判斷。」

結果女兒從沒有惹過什麼是非,也不亂交朋友。

女兒長大後,跟媽媽說:「謝謝你尊重我。」

我的鄰居夢君姐,和剛上初中的女兒小可相處的就像姐妹倆。

認識她們三年多,不上學不上班的日子,她們都黏在一起,從沒有見過她們吵過架。

她倆到底是怎麼個相處模式,讓我很是疑惑。

偶然有一次去他們家串門喝茶,我看見夢君姐抬著手機在喊小可,她說:「你快來看,不喜歡的照片我就不發了,選好之後我要發朋友圈了。」

在媽媽的朋友圈發女兒的照片都要先徵得同意,我想是很多父母都沒做過的。

此情此景,一直在心裡的問題便有了答案。

原來,良好的親子關係,背後都有著嚴肅的尊重。

足夠的尊重,是良好溝通的重要前提。

尊重孩子,孩子自己就會有發展,你只要遠遠的看著她,沒有犯大錯,其餘的事情都不要去管。

即便孩子只有十來歲,歸根到底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思考的方式。

商量強過指責,建議勝過強迫。

2、其次,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維繫一段高質量的親子關係,首先就是信任。

記得在一個綜藝裡宋祖兒講過,她的媽媽對她只有唯一一個要求,就是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能對媽媽說謊。

媽媽也給了她足夠的信任,她說她不管什麼事情,都會對媽媽講,並且講的都是實話。

被家長信任的孩子是幸運的,被孩子無條件相信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呢?

3、最後父母要放寬心

《小王子》裡面有句話: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我們曾經也是孩子,也有不想跟父母溝通的時候。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他的腳步不可能和我們一樣平穩快速。

相同的道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慢的過程。

父母經歷過的彎路不想讓孩子經歷。

可是我們忘記了,有些彎路不是我們不想讓孩子走就可以不走的。

傅首爾說:不要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對你娃的智力有點信心。

而我想說,不要試圖控制孩子,把心放寬,把要求降低,對他們的能力有點信心。

蔣勳先生在講紅樓夢中提出過一個觀點:青春期是一個獨立的王國,父母被關在門外。

有的父母費了好大力氣讓孩子打開心門,好不容易孩子放下戒備願意開口,結果沒說兩句,父母又「現原形」了。

於是孩子不願再開門了。

如果我們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天長日久,物極必反。

好好講話,是為人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作者簡介:慢熱的喜,富書專欄作者,富書寫作營學員,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籤約作者,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努力自律,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轉載請加微信fushulf

註: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商務合作微信:fushusz(備註品牌),頭條號@爸媽精讀

長按2秒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喲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富書生活館

你若喜歡,為精讀媽點個

相關焦點

  • 當批評孩子的時候,他是「頂嘴」還是「閉嘴」,暗示了未來的發展
    一直乖巧順從,從來不頂嘴的就是好孩子嗎?從來都只會聽父母話做事情,不會頂嘴表達想法的就是好孩子嗎?被父母批評的時候,只會點頭,不會頂嘴為自己解釋的孩子,未來發展如何呢?其實在孩子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孩子未來的軌跡如何了。
  • 面對孩子,你能閉嘴?
    最近聽梁宏達老師的課,說到了言,言多必失,一定要學會閉嘴,少說話!生活工作中確實要有所收斂,但是家庭教育中,是不是也該如此?家裡頭父母跟兒女,兒女和父母也要該閉嘴就閉嘴,不該吱聲就不吱聲兒?這樣是不是有點兒太生分了,是不是把家裡頭也當成爾虞我詐的人際關係了,這好像不好吧!有一個詞叫父母皆禍害,爹媽是禍害,還挺挺嚇人,很多父母不理解。
  •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願意和我談心?父母不閉嘴,孩子怎麼開口說
    當時帶孩子來看醫生的孩子的媽媽,從開始坐下,醫生把孩子的脈開始,這位媽媽就一直喋喋不休的告訴醫生孩子這的情況,那的不舒服,醫生稍微側頭想避開家長的聒噪仔細聽孩子的脈象,但無奈這位媽媽一直不停的在耳邊說,最後醫生不得不說,好了這位媽媽請你先不要說話,我要看病了。但是僅僅沒有超過兩分鐘的樣子,這位媽媽又在不停的說,醫生問孩子這裡怎麼樣,還沒等孩子開口,媽媽就說他平時怎麼樣,應該怎麼樣。
  • 開口是功德,閉嘴是慈悲!——心理健康進校園感悟
    不是講不了,不是準備不足沒什麼可講,課件中隨便挑出一個主題就能撐下這一個半小時的場面。隨著從業時間增長,要對受眾負責,我感到自己身上責任重大,所以膽子越來越少,言語越來越小心,行為越來越謹慎。也許研究變態心理學和禪宗日久,加上諮詢案例增多,自己個性使然,喜歡一念既轉,一招見效的快速諮詢模式,很容易把一些問題簡單化,同仁諮詢按部就班耐心的泡溫泉,我習慣一針見血下猛藥。
  • 面對孩子,父母的及時「閉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樣就會事與願違,就像馬克·吐溫一樣,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父母對孩子的說教也是一樣的。過多的重複,不僅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搞不明白父母真正要說的重點,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事與願違。
  • 孩子被父母大吼後,頂嘴還是閉嘴?預示「未來性格」大不同
    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多是以吼為主,多數父母期望這種方式可以震懾到熊孩子,但是家長這樣做,不僅收效甚微,而且還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在孩子心中父母反而是一個喜怒無常的人,長期吼孩子的父母,不僅親子會關係遭到破壞,而且孩子的小脾氣也會越來越大。
  • 孩子遇事為什麼總是不開口、不交流、生悶氣呢
    媽媽的困惑:女兒五歲,平時慢熱,話也不多,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玩,也喜歡遊泳,每次遊泳課她都歡欣鼓舞。直到有一天,女兒說她不想再去了,怎麼都不肯出門,但媽媽還是執意讓她去了。那天下課後,女兒就開始生悶氣,無論媽媽怎麼問,女兒都不肯開口話。
  • 晨茜語言矯正:孩子開口晚?說話不清楚?這些行為父母小心中招
    作為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給予孩子,最好吃的飯菜、最好看的衣服、最好的教育……然而,當父母竭盡所能、傾其所有時,孩子卻沒有按照父母預計的軌道發展。不開口、開口晚、說話不清楚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不得不引起父母的關注和反思: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出現開口晚、說話不清楚等語言問題。
  • 孩子開口說話晚?父母別著急,妙用"4T原則"讓寶寶暢所欲言
    小何很著急,畢竟孩子都這麼大了還不會講話,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孩子之後的學習。但閨蜜的婆婆則安慰小何:&34;一開始小何確實放心了一些,可當小何看到別人差不多的孩子已經能流利地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小何又開始慌了,明明別人的孩子聰明伶俐開口還早,不會是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問題吧?
  • 孩子大哭時,讓孩子「閉嘴」是愚昧的做法,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情緒
    一提到「孩子哭」,很多家長都會感到頭疼,孩子有時候哭起來沒完,怎麼哄都哄不好,家長只好用嚴厲的方式讓孩子「閉嘴」,甚至會把孩子打一頓。每個小孩子都會哭鬧,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無論是有理由的哭鬧,還是無理取鬧,家長都要正視這件事,並且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如果強行讓孩子閉嘴,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 「閉嘴,別哭了!」你在羞辱孩子,還不許孩子哭
    文丨橘媽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媽媽,她訓孩子的時候,我們作為一個大人,也知道和自己無關,卻還是會跟著害怕,因為那個媽媽的樣子真的挺可怕,不由得自發的心疼那個被她罵的孩子。面對媽媽的批評吼罵,孩子很難不哭,但是有的媽媽一看到孩子哭,反而更生氣,然後用手指著孩子威脅:「閉嘴,不許哭!」
  • 怎麼能讓話多的孩子「閉嘴」?不是所有的話多都能「長大就好了」
    如果孩子到六七歲,依然有話過多、一直喋喋不休且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況時,我覺得家長是有必要進行適當幹預和糾正的——不說別的,如果上小學了,總忍不住說話接下茬,老師還怎麼講課?孩子還怎麼學習?你還怎麼上班?(還不得天天被找家長啊!)
  • 從家庭詞彙中消除」閉嘴「兩字
    「閉嘴」-當這話從孩子口中說出來時如果你的孩子對你說「閉嘴」,最好的態度是不要給這話絲毫的力量,同樣的態度面對孩子。反之,如果孩子對著父母說出這兩個字之後,父母與之爭論、發火、甚至出現打鬧等之類的回應,其實都是在無形之中助長了孩子的氣焰,也為他說出來的「閉嘴」賦予了力量。
  • 解決孩子厭學反覆:媽媽與其整天焦慮,不如現在閉嘴
    我們先來看『親子溝通學習圈』家長的真實案例:我家孩子以前上小學的時候總是乖巧懂事,不需要我們做父母的操心,上初中以後不知怎麼了,開始出現『遲到、早退、經常說頭疼、肚子疼、動不動就需要媽媽幫忙請病假』。孩子:嗯……我:那麼,你是怎麼看待上學這件事的?畢竟與你同齡的孩子都在正常上學,你自己卻經常不上學,你覺得這樣好嗎?孩子:我其實也不是不想上學,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只是上學好有壓力、好痛苦、好不快樂啊!
  • 如果不想和孩子之間心生嫌隙 那就在開口說話之前 先閉上嘴
    於是朋友就問你孩子能不能不要把衣服弄得這麼髒,孩子說:「媽媽不是的,是因為一輛車......」沒等孩子說完,朋友就打斷了孩子的話,生氣的說道:「你是不是和同學瘋玩去了,能不能回家好好寫作業?」孩子急忙說:媽媽我沒有...... 「閉嘴,還敢狡辯,是不是想挨打?敢做就要敢承認!」
  • 孩子開口要零花錢怎麼辦?父母的回應,對他們的人生影響很大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會遇到源源不斷的新問題,需要多加考慮,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而在諸多問題中,「錢」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孩子長大了,知道錢的作用,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想找家長要零花錢。
  • 父母與孩子相處時,「傾聽」比「訴說」更有效
    於是朋友就問你孩子能不能不要把衣服弄得這麼髒,孩子說:「媽媽不是的,是因為一輛車......」沒等孩子說完,朋友就打斷了孩子的話,生氣的說道:「你是不是和同學瘋玩去了,能不能回家好好寫作業?」孩子急忙說:媽媽我沒有......「閉嘴,還敢狡辯,是不是想挨打?敢做就要敢承認!」
  • 給我閉嘴!」那個不被允許哭泣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給我閉嘴!」於是那個孩子哭得更兇了。這時打針的護士也發了話:「如果你再哭的話,我就給你多打幾針哦!」等孩子終於被按著打完了針,心中的氣無處可撒,於是他就衝著外婆拍打哭鬧。孩子媽媽看了,氣更是不打一處來,她拿起孩子的長杆玩具就打了下去,還邊打邊罵:「你還敢打人!叫你打,我叫你打。」這一幕吸引了所有人駐足圍觀。
  • 「上了這麼多節口肌課,孩子怎麼還是不開口?」
    「上了這麼多節口肌課,孩子怎麼還是不開口?」「孩子會哭會鬧,可為什麼怎麼逼都不會說話?」「我家孩子嘴巴懶,3歲了還不願意說話!」……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開口說話,使出了十八般武藝,但依然不奏效。其實,讓孩子開口說話並不只是「說」那麼簡單。兒童語言的發展就像一個金字塔一樣,塔尖的言語發音是要建立在下層技能的發展和完備之上的。有研究指出,孩子在說出第一個字前,必須先具備一些語言前技能的要素,包括對視、專注力、模仿能力等,而這些技能與孩子後期的語言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 假如孩子當著爸爸的面對媽媽說「閉嘴」:維護老婆的男人,有點帥
    ,和自己不一條心,隨時給自己唱反調,以至於孩子對自己越來越輕視,這以後孩子還怎麼教?,然後孩子不耐煩的對媽媽說「shut up」、「你不是我的媽媽」,最後觀察爸爸的反應。,還是孩子對父母,都應該保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