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孩子不願意和我談心?父母不閉嘴,孩子怎麼開口說

2020-12-27 寶媽講育兒知識

前段時間,因為需要調理身體的亞健康,我掛到一個中醫專家的診。排在我前面一號的是一位十一歲的大約五六年級的男孩子。每次進去問診是兩個人一起進去,一人問診,一人等待,其他人在門口外面等待,正好輪到我們一起進去問診。當時帶孩子來看醫生的孩子的媽媽,從開始坐下,醫生把孩子的脈開始,這位媽媽就一直喋喋不休的告訴醫生孩子這的情況,那的不舒服,醫生稍微側頭想避開家長的聒噪仔細聽孩子的脈象,但無奈這位媽媽一直不停的在耳邊說,最後醫生不得不說,好了這位媽媽請你先不要說話,我要看病了。但是僅僅沒有超過兩分鐘的樣子,這位媽媽又在不停的說,醫生問孩子這裡怎麼樣,還沒等孩子開口,媽媽就說他平時怎麼樣,應該怎麼樣。無奈醫生告訴孩子不要聽媽媽怎麼說,告訴阿姨你自己的感覺,可是孩子也沒有說什麼。醫生說了一些專業的話語,大體意思是哪裡淤堵,巨大的能量悶憋於臟腑中,以至於氣血對大腦和對心臟的供血不足,所以孩子沒有他現在應該體現的活潑爛漫,朝氣蓬勃。最後醫生重點強調了一句,以後你少說,讓孩子多說,你聽聽他的想法......

這件事對我觸動還是挺大的,小小的年紀,本來應該是活潑好動,打打鬧鬧的嬉笑玩耍,可是在這個孩子身上我卻看到了一種老氣橫秋的老年感覺。看了上面的我的見聞,大家猜想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拋出去孩子身體本身或許有點小問題,根本問題,源頭在哪裡呢?大家肯定都看出來了,就是這個男孩子的媽媽,她從來沒有在乎或者真正的關心下孩子,哪怕是抱下孩子,和他有個眼神的對接交流。或許這個媽媽以為自己是在和醫生和孩子溝通交流這個事情,其實只是她自己在不停的聒噪,孩子即沒聽到心裡去,也產生了一種厭煩的感覺,既然你不願意聽我的想法,我乾脆不說了,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習慣,別人讓他說,他反倒不會說了。就和上面的醫生一樣,她想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孩子不知道怎麼說,從哪裡說。所以當你困惑孩子怎麼就那麼不願意和自己哪怕和爸爸或者媽媽其中一個談談心,告訴我們他的想法的時候,請你先不要講話,慢慢引導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看看他想說什麼,而不是一直的是我們家長在說什麼。人的面相上,都長了兩個耳朵,一個嘴巴,這就是說,我們要多多的傾聽,少把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過早的強加給孩子。

其實孩子從很小,會說一些簡單的話的時候,就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了。但是因為很多話不會說和說話的速度都跟不上大腦的想法,所以說話就會很慢,詞不達意說一些沒有用的話,或者簡單的就說了一兩個字概括了自己的想法,而當孩子這樣和我們家長說話的時候,我們總是一邊坐著家務或者工作著,一邊嗯啊的應付孩子,有時候都沒有聽完孩子的說的話,就直接下論斷,孩子雖然有時候會表達出自己這樣不喜歡不高興,但是多數情況下,連這個想表達自己情緒不好的機會都沒有,最後就沒有一點興趣跟爸爸媽媽說下去了。這也是孩子為什麼總是不想並且不願意找我們聊天談心的早期原因。

當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或者做的一些事的時候,想知道孩子的最初的想法,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引導孩子和我們做有用的溝通呢?首先就是,我們在和他們交流的時候,要放下手中所有的活,眼睛看著孩子,精力一定要集中貫注的聽他所表達的意思,只有這樣,孩子才感覺到自己是受重視的,才有想進一步去說自己想法的念頭。如果孩子個頭矮,我們最好蹲下,和孩子站在一個高度,從他的這個水平線去看萬事萬物是什麼樣子的,他們的眼睛範圍內,看到的事物的問題是怎樣的。和他在溝通過程中,我們聽孩子在說話,那他說話的時候,是憂鬱帶傷的還是興奮高興的,這些交談中的小細節,我們也要關注到,和孩子做溝通才有了效果,知道孩子和我們交談的這個時候,他內心的變化和感受。如果孩子開始和我們溝通的時候,是很信任我們的,把我們當成了他的特別好的朋友和小夥伴,雖然我們做的也很好,認真的傾聽了他們的想法,但是後來卻也是不和我們溝通了,有的話也不願意和我們說了,那我們就要注意下自己的傾聽方式,也許是我們聽的時候沒有專心,也許是孩子自己原因,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和秘密的時候了,我們可以簡單詢問下,如果孩子此時不想告訴我們他的想法,我們也不能一直強勢的要求孩子說給我們聽。知道這些原因,然後做出相應的對策和方法,我們和孩子之間就能每次都有更好的溝通了。

曾經有個實驗是把一個猴子關起來,給它做了一個假的有溫暖懷抱的媽媽,但是不能餵奶,另一邊給它做了個只餵奶不能抱它的假媽媽。多次實驗都證明,如果小猴子受到驚嚇或者害怕的時候,它都是選擇可以抱它的媽媽,即使它是處在飢餓狀態。而且大部分情況下,小猴子都是依偎在有溫暖懷抱的媽媽懷中。我們人也是一樣,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喜歡跟媽媽有接觸的,抱著孩子,拉著孩子的手,摟著孩子的肩等等,這樣他們會更直接的就感覺到媽媽對他的愛。在和我們交談中,也會有种放松安心的感覺。要做到有效的傾聽,我們就要做到少說話,注意力集中,儘可能的聽全或者引導孩子說全自己的想法。然後等都理解了孩子的想法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在給予意見和建議的時候,爸爸媽媽自己當時的情緒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我們自己和孩子都平靜的時候,才有可能專心的聽雙方說話,用腦用心的了解理解對方想表達的意思。而不是從來就不給孩子發言的機會,或者還沒說完就直接打斷,最後給孩子一個不聽話的標籤。

寫到這裡,讓我想起了,我們小學課本上,曾經學過一篇文章,畫楊桃。別的同學都是畫的楊桃是長長的,或者橢圓有菱角的,可是其中一個孩子畫的卻是一個五角星。如果當時的老師沒有和這位同學溝通,直接一看他畫的畫就給了不及格,那麼這位同學不知道有多嗎冤枉,辛苦畫了兩個小時的楊桃,就這樣被否認了。可是老師的做法很正確,他詢問了同學為什麼這樣畫,讓他自己說,我們這才知道,從他那個角度上看,楊桃就是五角星的樣子。你看,有的時候,溝通就是這麼簡單,誤會也是很容易就生成的。雖然孩子可能一次兩次的原諒我們的強勢的咄咄逼人的話語,可是一次又一次,他們怎麼能夠承受呢。

寫在最後,無論醫院裡的那個小男孩,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都要學著閉上自己的嘴巴,好好傾聽下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不僅讓他們身體更好的成長,在傾聽他們的同時,還會發現很多生活的樂趣。從現在開始,就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說話吧。

相關焦點

  • 父母不閉嘴,孩子怎麼開口
    很多時候,父母明明錯了,卻偏要嘴硬。表妹小凡跟我說,她和媽媽因為一條唇膏都能吵起來:她跟媽媽說,自己買的唇膏和媽媽買的唇膏不一樣,媽媽也不知道激動什麼嗷的一嗓子說,當然不一樣,不是一個牌子的。小凡說,就是一個牌子的,還沒等下半句出來,媽媽又說,我說了不是一個牌子,也不是一個產地,怎麼會這樣。
  • 孩子遇事為什麼總是不開口、不交流、生悶氣呢
    媽媽的困惑:女兒五歲,平時慢熱,話也不多,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玩,也喜歡遊泳,每次遊泳課她都歡欣鼓舞。直到有一天,女兒說她不想再去了,怎麼都不肯出門,但媽媽還是執意讓她去了。那天下課後,女兒就開始生悶氣,無論媽媽怎麼問,女兒都不肯開口話。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
    你是怎麼做到和孩子關係那麼好的?我繼續問:「如果你聽到孩子說老師誤會他抄作業你會怎麼想?」當孩子嘗試和父母溝通時,假設得到的反饋都是不信任和否定,長此以往,試問孩子如何能信任父母?媽媽問我,「怎麼不說話?」「沒有啊,我很好。」我回答說。
  • 孩子聽不進父母的話,錯在家長把說教當成談心,教你5種談心技巧
    因為孩子在犯錯後,最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與寬容,同時還需要教他們如何正確去做的步驟與方法,如果家長再多給一點鼓勵,會讓孩子們把犯錯後的內疚變為努力的動力。當家長清楚以批評為主的談心方式,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時,你就知道為什麼孩子拒絕接受你說教的原因了。
  • 家長: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我溝通?
    可以說在許多家長看來他們就是自己的未來是自己生命的延續。那麼,在與孩子的交流溝通中,你忽略了什麼呢?溝通的前提在於「共情」,只有當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雙方處於同一頻道上時,溝通才能順暢進行。那麼,何謂「共情」?
  •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怎麼辦?
    首先,不帶判斷地去傾聽孩子。放下你的觀點和評價,先聽孩子說完了,了解他是怎麼想的。第二,給到孩子一個承諾。就是告訴他,如果你想靜靜,不想跟我說話沒關係,我可以給你一個自己獨處的空間;但是如果你想聊的話,我隨時都在。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怎樣做,孩子才願意和父母溝通
    一、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1.價值觀的衝突:父母不理解孩子在乎的價值,強迫孩子接受父母在乎的價值。2.代溝:人生經歷不同,內在經驗不同,父母不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感受和需求。3.強迫的愛:父母把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孩子,孩子不接受,父母就不高興。4.堅持「我是對的」:父母不肯認錯和改變,讓孩子心裡不服,卻不好說什麼。
  • 孩子不願意和你說話?你是用嘴說的同時還一直斤斤計較嗎?
    有分析發現90%以上的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沒有耐心,聽到孩子說一句話就覺得理解了孩子的意思,急著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打斷孩子的話,迫不及待的表露自己的態度,或者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多數還會訓導孩子,結果往往是父母並沒有了解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甚至委屈憤怒。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不聽話」的父母用錯了傾聽方法,他們開啟的是「優越感傾聽」模式。
  • 我和三歲女兒的睡前談心,不讓孩子做下一個「繆可馨」
    果不其然在我的詢問下果果說:「媽媽,今天有小哥哥打我,他為什麼打我?我不喜歡他打我」我親吻孩子後對她說:「任何都不喜歡被別人打,果果無緣無故被小哥哥打了不高興是很正常的,媽媽猜想這個小哥哥也並沒有惡意,其實他只是想和果果打招呼,卻用了錯誤的果果不喜歡的方式。
  • 孩子不願意開口說英語,是不會?不!是因為你還不了解這事!
    有位家長私信跟我說:「女兒今年7歲了,今年讀二年級」之前從來沒有給孩子報過英語培訓班,也就是說沒有過英語啟蒙,在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有英語課程,每次回家問女兒今天學了哪些單詞呀,英語課有沒有趣呀,孩子都是閉口不提,寫到英語作業也是不在狀態,拖拖拉拉,更別提開口說英語了,為什麼我家孩子不願意說英語,真的是英語接觸的太晚了嗎?
  • 老婆生了一對雙胞胎,嶽母提的請求讓我不知道怎麼開口和我父母說
    【情感故事】(註:圖片來源於網絡)我今年34歲,老婆33歲,和老婆結婚五年。我倆結婚時都奔三了,所以婚後根本沒有採取避孕措施,只是渴望早日生個孩子,因為我和她都是獨生子女,雙方父母都著急抱孫子(外孫子)。
  • 為什麼我的孩子兩歲半突然開口說一聲臥槽?
    昨天在公交車上,遇見一個小女孩對另一個小男孩說著土味情話。最開始在車上聽見土味情話時,我驚奇的回頭一看,發現居然兩個大概在讀小學一二年級孩子。他們說的土味情話很潮,並且他們還聊了一些我從未聽過偶像話題。當時我就在心中感慨:果然自己老了,追不上潮流了。仔細想想小孩子會講土味情話應該也是一件正常事。
  • 我為什麼不願意孩子「太懂事」
    我想做父母的大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那得多省心呀,不發脾氣也不犟嘴,沉迷學習還端茶送水。但是今天,圈圈就要講講懂事的副作用,講講我為什麼不希望孩子太懂事。幾十年後的今天,不少孩子仍在重複著小說中的情節。當他們察覺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討父母喜歡時,他們便會懂事地說「爸爸媽媽,我不想要了」,來換取大人們的誇讚,以此安慰心中的難過與失望。只不過,童年時求而不得的東西,長大後會形成一種執念。
  • 孩子遲遲不願意開口說話,怎麼破?
    摘要:為什麼有的孩子口齒清晰,而有的還在咿咿呀呀、表達不清?為什麼有的孩子能朗誦詩歌說故事,而有的說話斷斷續續?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話只有媽媽能聽懂,更有的孩子遲遲不願意開口說話?所以,加強對孩子聽知覺的訓練,培養孩子良好的聽知覺,對於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極為有利和重要。作為父母,平日裡可以多和孩子互動,與孩子進行雙向溝通,下達一些指令指揮孩子做事,加強孩子聽覺注意,聽覺記憶和聽覺理解等能力。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原因和解決方法來了
    經常有家長前來諮詢,說自己家的孩子在家根本不願意和他們交流。具體是什麼樣的呢?曾經有一個初中的孩子和我抱怨,他說父母根本不了解他內心在想什麼。他平時和父母說話都是小心翼翼的。「有一次,我和爸媽提到了一個明星,他們就覺得我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把我大罵一頓。」從此以後,他在家裡變得沉默寡言。許多學生說,父母在家要麼很少耐心地和他們說話,要麼就是嘮叨。
  • 如果孩子暫時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怎麼辦?
    如果孩子暫時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怎麼辦?>一:不帶判斷地去傾聽孩子。放下家長的觀點和評價,先聽孩子說完了,了解他是怎麼想的。二:給到孩子一個承諾。孩子暫時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是因為這件事情讓他感覺不舒服,也許他一開口就會被說教,被父母否定,因此,他選擇用沉默的方式。
  • 我這兩年儘量學會在孩子面前「閉嘴」
    保準帶出來一個「哥們兒」的字眼我第一次聽還愣了一下(好在沒表現出來)但是我很快地選擇略過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沒禮貌應該是無心之失再說,我沒必要時時處處體現父親的權威不如若無其事地更容易讓他沒有距離感不知道別的家長有啥樣的體驗反正我感覺他從小學升入初一之後
  •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的2大原因,看完很扎心!附解決辦法!
    我對此深有同感,我們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正確地表達,如何高效地和孩子溝通,如何在接納孩子的同時培養孩子的界限感,如何「沒有輸家」地解決問題,卻是為人父母最需要培訓的技能。首先,我們應該搞明白一件事,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與父母說呢?
  • 為什麼孩子總不願意聽你說話?
    我騎著電動車,對方騎個自行車,我倆騎得都有點兒快,然後我的腳塞到了他車鏈條裡,疼得我大叫一聲,我倆都應聲倒地。對方是個酷酷的小男孩,十六七歲的樣子。我倆幾乎同時開口。他說的是對不起對不起,我說的是沒嚇著你吧孩子,然後我倆都擺擺手很平和地各走各路。這件事本來我也有責任,可能有的人在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先去責備別人,但這個男孩先為對方考慮,畢竟對方摔倒了。
  • 面對孩子,你能閉嘴?
    最近聽梁宏達老師的課,說到了言,言多必失,一定要學會閉嘴,少說話!生活工作中確實要有所收斂,但是家庭教育中,是不是也該如此?家裡頭父母跟兒女,兒女和父母也要該閉嘴就閉嘴,不該吱聲就不吱聲兒?這樣是不是有點兒太生分了,是不是把家裡頭也當成爾虞我詐的人際關係了,這好像不好吧!有一個詞叫父母皆禍害,爹媽是禍害,還挺挺嚇人,很多父母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