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因為需要調理身體的亞健康,我掛到一個中醫專家的診。排在我前面一號的是一位十一歲的大約五六年級的男孩子。每次進去問診是兩個人一起進去,一人問診,一人等待,其他人在門口外面等待,正好輪到我們一起進去問診。當時帶孩子來看醫生的孩子的媽媽,從開始坐下,醫生把孩子的脈開始,這位媽媽就一直喋喋不休的告訴醫生孩子這的情況,那的不舒服,醫生稍微側頭想避開家長的聒噪仔細聽孩子的脈象,但無奈這位媽媽一直不停的在耳邊說,最後醫生不得不說,好了這位媽媽請你先不要說話,我要看病了。但是僅僅沒有超過兩分鐘的樣子,這位媽媽又在不停的說,醫生問孩子這裡怎麼樣,還沒等孩子開口,媽媽就說他平時怎麼樣,應該怎麼樣。無奈醫生告訴孩子不要聽媽媽怎麼說,告訴阿姨你自己的感覺,可是孩子也沒有說什麼。醫生說了一些專業的話語,大體意思是哪裡淤堵,巨大的能量悶憋於臟腑中,以至於氣血對大腦和對心臟的供血不足,所以孩子沒有他現在應該體現的活潑爛漫,朝氣蓬勃。最後醫生重點強調了一句,以後你少說,讓孩子多說,你聽聽他的想法......
這件事對我觸動還是挺大的,小小的年紀,本來應該是活潑好動,打打鬧鬧的嬉笑玩耍,可是在這個孩子身上我卻看到了一種老氣橫秋的老年感覺。看了上面的我的見聞,大家猜想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拋出去孩子身體本身或許有點小問題,根本問題,源頭在哪裡呢?大家肯定都看出來了,就是這個男孩子的媽媽,她從來沒有在乎或者真正的關心下孩子,哪怕是抱下孩子,和他有個眼神的對接交流。或許這個媽媽以為自己是在和醫生和孩子溝通交流這個事情,其實只是她自己在不停的聒噪,孩子即沒聽到心裡去,也產生了一種厭煩的感覺,既然你不願意聽我的想法,我乾脆不說了,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習慣,別人讓他說,他反倒不會說了。就和上面的醫生一樣,她想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孩子不知道怎麼說,從哪裡說。所以當你困惑孩子怎麼就那麼不願意和自己哪怕和爸爸或者媽媽其中一個談談心,告訴我們他的想法的時候,請你先不要講話,慢慢引導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看看他想說什麼,而不是一直的是我們家長在說什麼。人的面相上,都長了兩個耳朵,一個嘴巴,這就是說,我們要多多的傾聽,少把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過早的強加給孩子。
其實孩子從很小,會說一些簡單的話的時候,就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了。但是因為很多話不會說和說話的速度都跟不上大腦的想法,所以說話就會很慢,詞不達意說一些沒有用的話,或者簡單的就說了一兩個字概括了自己的想法,而當孩子這樣和我們家長說話的時候,我們總是一邊坐著家務或者工作著,一邊嗯啊的應付孩子,有時候都沒有聽完孩子的說的話,就直接下論斷,孩子雖然有時候會表達出自己這樣不喜歡不高興,但是多數情況下,連這個想表達自己情緒不好的機會都沒有,最後就沒有一點興趣跟爸爸媽媽說下去了。這也是孩子為什麼總是不想並且不願意找我們聊天談心的早期原因。
當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或者做的一些事的時候,想知道孩子的最初的想法,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引導孩子和我們做有用的溝通呢?首先就是,我們在和他們交流的時候,要放下手中所有的活,眼睛看著孩子,精力一定要集中貫注的聽他所表達的意思,只有這樣,孩子才感覺到自己是受重視的,才有想進一步去說自己想法的念頭。如果孩子個頭矮,我們最好蹲下,和孩子站在一個高度,從他的這個水平線去看萬事萬物是什麼樣子的,他們的眼睛範圍內,看到的事物的問題是怎樣的。和他在溝通過程中,我們聽孩子在說話,那他說話的時候,是憂鬱帶傷的還是興奮高興的,這些交談中的小細節,我們也要關注到,和孩子做溝通才有了效果,知道孩子和我們交談的這個時候,他內心的變化和感受。如果孩子開始和我們溝通的時候,是很信任我們的,把我們當成了他的特別好的朋友和小夥伴,雖然我們做的也很好,認真的傾聽了他們的想法,但是後來卻也是不和我們溝通了,有的話也不願意和我們說了,那我們就要注意下自己的傾聽方式,也許是我們聽的時候沒有專心,也許是孩子自己原因,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和秘密的時候了,我們可以簡單詢問下,如果孩子此時不想告訴我們他的想法,我們也不能一直強勢的要求孩子說給我們聽。知道這些原因,然後做出相應的對策和方法,我們和孩子之間就能每次都有更好的溝通了。
曾經有個實驗是把一個猴子關起來,給它做了一個假的有溫暖懷抱的媽媽,但是不能餵奶,另一邊給它做了個只餵奶不能抱它的假媽媽。多次實驗都證明,如果小猴子受到驚嚇或者害怕的時候,它都是選擇可以抱它的媽媽,即使它是處在飢餓狀態。而且大部分情況下,小猴子都是依偎在有溫暖懷抱的媽媽懷中。我們人也是一樣,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喜歡跟媽媽有接觸的,抱著孩子,拉著孩子的手,摟著孩子的肩等等,這樣他們會更直接的就感覺到媽媽對他的愛。在和我們交談中,也會有种放松安心的感覺。要做到有效的傾聽,我們就要做到少說話,注意力集中,儘可能的聽全或者引導孩子說全自己的想法。然後等都理解了孩子的想法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在給予意見和建議的時候,爸爸媽媽自己當時的情緒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我們自己和孩子都平靜的時候,才有可能專心的聽雙方說話,用腦用心的了解理解對方想表達的意思。而不是從來就不給孩子發言的機會,或者還沒說完就直接打斷,最後給孩子一個不聽話的標籤。
寫到這裡,讓我想起了,我們小學課本上,曾經學過一篇文章,畫楊桃。別的同學都是畫的楊桃是長長的,或者橢圓有菱角的,可是其中一個孩子畫的卻是一個五角星。如果當時的老師沒有和這位同學溝通,直接一看他畫的畫就給了不及格,那麼這位同學不知道有多嗎冤枉,辛苦畫了兩個小時的楊桃,就這樣被否認了。可是老師的做法很正確,他詢問了同學為什麼這樣畫,讓他自己說,我們這才知道,從他那個角度上看,楊桃就是五角星的樣子。你看,有的時候,溝通就是這麼簡單,誤會也是很容易就生成的。雖然孩子可能一次兩次的原諒我們的強勢的咄咄逼人的話語,可是一次又一次,他們怎麼能夠承受呢。
寫在最後,無論醫院裡的那個小男孩,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都要學著閉上自己的嘴巴,好好傾聽下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不僅讓他們身體更好的成長,在傾聽他們的同時,還會發現很多生活的樂趣。從現在開始,就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說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