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問我,你是怎麼做到和孩子關係那麼好的?
確實,我們家的寶貝非常親我,幾乎是無話不說。
從兒子上小學起我就不把他當小孩子看了。
無論學習多忙,我們都有散步聊天的時間,一次散步時兒子突然給我說:「媽媽,我不喜歡讀書,我不想去上學了。」
我很驚訝,但馬上語氣溫和地問他:「不可能呀?上星期你還給我炫耀你考了第一名呢!」
「你給老師打電話,說我不去上學了。」兒子背對著我,語氣嚴肅,儼然是一個小大人的樣子。
我忍住笑意,「那我打了哦?」說著就拿起手機假裝要打電話。
兒子立馬轉過身來,踮著腳伸手要拿手機:「不行不行!」
我放下手機問他:「為什麼呀?」
他這才哭著給我說了事情的經過。原來他被老師誤會抄同學作業,老師批評了他。
「你有沒有給老師解釋呀?」
「沒有。」
「媽媽相信你沒有抄同學的作業,媽媽了解你,但是老師不了解你啊!你不說老師就不知道呀!」
第二天兒子放學後興衝衝地給我說:「媽媽,我給老師說了!老師沒有批評我,還給我一朵小紅花!你看!」
這只是其中一件小事。
我問朋友:「如果是你,聽到孩子回家給你說他不想去上學了你會怎麼做?」
朋友毫不猶豫地說了句:「發火。」
我繼續問:「如果你聽到孩子說老師誤會他抄作業你會怎麼想?」
朋友依然毫不猶豫:「當然是在說謊了!一定是孩子犯錯誤了老師才會批評。」
這就是問題所在。
當孩子嘗試和父母溝通時,假設得到的反饋都是不信任和否定,長此以往,試問孩子如何能信任父母?又怎麼會將自己的心事和想法與父母分享?
畢竟,得到的都是不信任和否定啊。
一旦喪失和父母交談的「安全感」,孩子會想,這樣說話安全嗎?會相信我嗎?會挨罵嗎?在將來會以什麼樣的理由再提起?那時又會對我怎麼樣?
為了規避這些不確定性,孩子們會選擇「沉默」,甚至說謊。
從我的觀察來看,許多家長都有著同樣的問題。
一次在學校門口等兒子的時候看見了這一幕:
一個男孩一路小跑到他母親面前,興奮地說:「媽,我今天數學課時發生一件超搞笑的事情,我給你說······」 還沒說完,就被他的母親打斷:「上課就上課,不要嘻嘻哈哈的!你看看你上次數學考試才考多少分!」
小男孩聽後瞬間「蔫」了,低著頭一聲也不吭,剛才的興奮完全消失不見。
男孩剛才一定是很想和媽媽分享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吧。
他也許有在想像媽媽聽到後笑得前仰後合的樣子吧。
他很失望吧。
父母的重點似乎和孩子不在一條線上。
當孩子和朋友學著書上寫的「桃園三結義」結拜時,父母的重點是:你那個朋友學習成績好不好?是不是很貪玩?不要和學習不好的孩子一起玩!
當孩子折了很滿意的紙飛機興衝衝地去給父母看時,父母的重點是:你作業寫完了嗎?你這是用的什麼紙折的?給你說了不要撕作業紙!
給孩子「潑冷水」的結果就是,涼了孩子向你分享的心。
我本人並不抗拒和父母講心事,但並不是全部都說,也不是一直都說。
小時候,去姨姨家總是一件令我激動的事情。他們住在小鎮上一棟很有特色的兩層樓房裡,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男孩比我大兩歲,女孩和我同歲,我們十分要好。
我們幾個經常一起謀劃著自己的生活,我們想買一艘遊輪到歐洲去旅行,但我們從未考慮過旅行所需的金錢等問題,我們只是相信這些一定會實現。姨姨家裡是允許孩子有這種幻想的,我家則不然,尤其是父親,他認為我們在胡說。
在姨姨家住的房間和我的房間也大有不同,我們可以從窗戶往外爬,一直爬到屋頂,在星空下想像著自己長大的樣子。
「要是生活總能這樣該多好呀!」 我不止一次地這樣想。有個兄弟姐妹真好,而且這裡讓我感到很放鬆。姨姨是個很溫柔的人,姨父則很幽默,我們常常被他逗得哈哈大笑。有時候我在心裡暗暗地想,如果我真的是這家的孩子就好了。
但當父母來接我回城裡時,一路上我都在和自己作鬥爭。我為我想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而感到內疚,然而,我又面帶微笑,我不能讓他們看穿我的想法。最難的是當他們問我在姨姨家玩得怎麼樣時,我支支吾吾、身體僵硬,不知道如何回答。
「你沒事吧?」媽媽問我,「怎麼不說話?」
「沒有啊,我很好。」我回答說。
在回家的路上,我儘量把自己的臉從父母的視線裡移開,「不讓父母從後視鏡看到」,成了我回家途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終於到家了,父母都沒有發覺我的不對勁,我飛快地跑回自己的房間,放下包,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我為自己的成功掩飾感到高興,並且覺得自己很聰明,但同時,我的心情又非常矛盾。
當時的感覺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那是一種本來和父母肩並肩,然後突然越過他們的感覺。當我從另一個位置審視他們和審視自己之前的生活時,有種神秘的興奮感。
在一本關於兒童秘密的書籍上寫道:當孩子們不願將某些感覺告訴父母的時候,他們會第一次體驗到秘密神奇的分割力。當他們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時,他們也就可能獲得一種自我認知。當孩子得知思想和想法可以放在腦子裡,別人不會知道時,孩子就認識到在他的世界中有某種「內」和「外」的分界線。在關於心理療法的文獻中,這常常被稱作「自我領地的形成」。
因此,我們並不需要孩子將他自己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我們。孩子們對自己感覺的隱藏其實是一種成長的標誌。孩子們通常不想讓父母了解他們這種內心的鬥爭,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任何人都會經歷這種鬥爭。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
一是孩子對父母缺乏信任,二是父母對孩子缺乏同理心與耐心,三是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秘密。
我們不能成為十分完美的家長,我們心知肚明。但我們依然可以像小時候堅信能夠買一艘遊輪和好友們去歐洲旅行那樣,堅信我們會越來越好。
人生路上,有時相伴,有時相忘,重要的是,我們對彼此永不消逝的愛。
· End ·
文 | 水色 編輯 | 聽說
圖片源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