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

2020-11-20 相伴時光



很多朋友問我,你是怎麼做到和孩子關係那麼好的?

確實,我們家的寶貝非常親我,幾乎是無話不說。


從兒子上小學起我就不把他當小孩子看了。

無論學習多忙,我們都有散步聊天的時間,一次散步時兒子突然給我說:「媽媽,我不喜歡讀書,我不想去上學了。」

我很驚訝,但馬上語氣溫和地問他:「不可能呀?上星期你還給我炫耀你考了第一名呢!」


「你給老師打電話,說我不去上學了。」兒子背對著我,語氣嚴肅,儼然是一個小大人的樣子。

我忍住笑意,「那我打了哦?」說著就拿起手機假裝要打電話。

兒子立馬轉過身來,踮著腳伸手要拿手機:「不行不行!」

我放下手機問他:「為什麼呀?」

他這才哭著給我說了事情的經過。原來他被老師誤會抄同學作業,老師批評了他。


「你有沒有給老師解釋呀?」

「沒有。」

「媽媽相信你沒有抄同學的作業,媽媽了解你,但是老師不了解你啊!你不說老師就不知道呀!」

第二天兒子放學後興衝衝地給我說:「媽媽,我給老師說了!老師沒有批評我,還給我一朵小紅花!你看!」


這只是其中一件小事。



我問朋友:「如果是你,聽到孩子回家給你說他不想去上學了你會怎麼做?」

朋友毫不猶豫地說了句:「發火。」

我繼續問:「如果你聽到孩子說老師誤會他抄作業你會怎麼想?」

朋友依然毫不猶豫:「當然是在說謊了!一定是孩子犯錯誤了老師才會批評。」


這就是問題所在。


當孩子嘗試和父母溝通時,假設得到的反饋都是不信任和否定,長此以往,試問孩子如何能信任父母?又怎麼會將自己的心事和想法與父母分享?

畢竟,得到的都是不信任和否定啊。


一旦喪失和父母交談的「安全感」,孩子會想,這樣說話安全嗎?會相信我嗎?會挨罵嗎?在將來會以什麼樣的理由再提起?那時又會對我怎麼樣?

為了規避這些不確定性,孩子們會選擇「沉默」,甚至說謊。




從我的觀察來看,許多家長都有著同樣的問題。


一次在學校門口等兒子的時候看見了這一幕:

一個男孩一路小跑到他母親面前,興奮地說:「媽,我今天數學課時發生一件超搞笑的事情,我給你說······」 還沒說完,就被他的母親打斷:「上課就上課,不要嘻嘻哈哈的!你看看你上次數學考試才考多少分!」

小男孩聽後瞬間「蔫」了,低著頭一聲也不吭,剛才的興奮完全消失不見。


男孩剛才一定是很想和媽媽分享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吧。

他也許有在想像媽媽聽到後笑得前仰後合的樣子吧。

他很失望吧。



父母的重點似乎和孩子不在一條線上。


當孩子和朋友學著書上寫的「桃園三結義」結拜時,父母的重點是:你那個朋友學習成績好不好?是不是很貪玩?不要和學習不好的孩子一起玩!

當孩子折了很滿意的紙飛機興衝衝地去給父母看時,父母的重點是:你作業寫完了嗎?你這是用的什麼紙折的?給你說了不要撕作業紙!


給孩子「潑冷水」的結果就是,涼了孩子向你分享的心。



我本人並不抗拒和父母講心事,但並不是全部都說,也不是一直都說。


小時候,去姨姨家總是一件令我激動的事情。他們住在小鎮上一棟很有特色的兩層樓房裡,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男孩比我大兩歲,女孩和我同歲,我們十分要好。

我們幾個經常一起謀劃著自己的生活,我們想買一艘遊輪到歐洲去旅行,但我們從未考慮過旅行所需的金錢等問題,我們只是相信這些一定會實現。姨姨家裡是允許孩子有這種幻想的,我家則不然,尤其是父親,他認為我們在胡說。


在姨姨家住的房間和我的房間也大有不同,我們可以從窗戶往外爬,一直爬到屋頂,在星空下想像著自己長大的樣子。


「要是生活總能這樣該多好呀!」 我不止一次地這樣想。有個兄弟姐妹真好,而且這裡讓我感到很放鬆。姨姨是個很溫柔的人,姨父則很幽默,我們常常被他逗得哈哈大笑。有時候我在心裡暗暗地想,如果我真的是這家的孩子就好了。


但當父母來接我回城裡時,一路上我都在和自己作鬥爭。我為我想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而感到內疚,然而,我又面帶微笑,我不能讓他們看穿我的想法。最難的是當他們問我在姨姨家玩得怎麼樣時,我支支吾吾、身體僵硬,不知道如何回答。


「你沒事吧?」媽媽問我,「怎麼不說話?」

「沒有啊,我很好。」我回答說。


在回家的路上,我儘量把自己的臉從父母的視線裡移開,「不讓父母從後視鏡看到」,成了我回家途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終於到家了,父母都沒有發覺我的不對勁,我飛快地跑回自己的房間,放下包,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我為自己的成功掩飾感到高興,並且覺得自己很聰明,但同時,我的心情又非常矛盾。


當時的感覺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那是一種本來和父母肩並肩,然後突然越過他們的感覺。當我從另一個位置審視他們和審視自己之前的生活時,有種神秘的興奮感。


在一本關於兒童秘密的書籍上寫道:當孩子們不願將某些感覺告訴父母的時候,他們會第一次體驗到秘密神奇的分割力。當他們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時,他們也就可能獲得一種自我認知。當孩子得知思想和想法可以放在腦子裡,別人不會知道時,孩子就認識到在他的世界中有某種「內」和「外」的分界線。在關於心理療法的文獻中,這常常被稱作「自我領地的形成」。


因此,我們並不需要孩子將他自己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我們。孩子們對自己感覺的隱藏其實是一種成長的標誌。孩子們通常不想讓父母了解他們這種內心的鬥爭,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任何人都會經歷這種鬥爭。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

一是孩子對父母缺乏信任,二是父母對孩子缺乏同理心與耐心,三是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秘密。


我們不能成為十分完美的家長,我們心知肚明。但我們依然可以像小時候堅信能夠買一艘遊輪和好友們去歐洲旅行那樣,堅信我們會越來越好。


人生路上,有時相伴,有時相忘,重要的是,我們對彼此永不消逝的愛。


· End ·


文 | 水色 編輯 | 聽說

圖片源自PEXELS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怎樣做,孩子才願意和父母溝通
    一、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1.價值觀的衝突:父母不理解孩子在乎的價值,強迫孩子接受父母在乎的價值。2.代溝:人生經歷不同,內在經驗不同,父母不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感受和需求。3.強迫的愛:父母把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孩子,孩子不接受,父母就不高興。4.堅持「我是對的」:父母不肯認錯和改變,讓孩子心裡不服,卻不好說什麼。
  • 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曾經幾何,孩子與父母無話不談,相處甚歡,但是隨著孩子逐步長大,就不太願意和父母溝通交流了。導致家長對孩子在外面什麼情況,心裡有有什麼不正常的想法,不能及時了解,最後出現悲劇的現象時有發生。到底是哪方面出現了問題,才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話?原因和解決方法來了
    經常有家長前來諮詢,說自己家的孩子在家根本不願意和他們交流。具體是什麼樣的呢?為什麼隨著孩子的長大,越來越不願意和我們說話了呢曾經有一個初中的孩子和我抱怨,他說父母根本不了解他內心在想什麼。他平時和父母說話都是小心翼翼的。「有一次,我和爸媽提到了一個明星,他們就覺得我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把我大罵一頓。」從此以後,他在家裡變得沉默寡言。許多學生說,父母在家要麼很少耐心地和他們說話,要麼就是嘮叨。
  •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了?|如何與孩子交朋友
    01`許多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上了初中以後,越來越不愛和父母說話了,每天拿著手機笑的很開心,但是一問孩子什麼事情笑的這麼開心能不能和父母分享,孩子不僅不告訴,還會說:「說了你也不懂。」這句話無疑刺痛父母的心。
  • 為什麼孩子受傷了,卻不願意向父母求助?背後的原因值得思考
    然而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些新聞,這些新聞裡,孩子就算受傷了,也不願意向父母求助。他們偷偷瞞著父母,自己承受著痛苦。從這些新聞中我們發現: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連接,是存在著問題的。她的父母急忙把她送到醫院,結果發現這顆鋼釘離心臟的距離只有二十六毫米。這件事不由得讓我們為小女孩捏了一把冷汗,這小女孩是忍受了多大的痛楚,都不願意將自己受傷的事告訴父母。類似這樣的新聞數不勝數,父母本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為什麼孩子受傷了,寧願強忍著,也不願意向父母求助?背後的原因很現實。
  •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聊天?這是因為父母的聊天方式,讓孩子接受不了
    葉一茜不由得在微博上抱怨:「女兒長大了,越來越不懂她的心思了,現在和她聊天,都在尬聊。」這說明,父母聊著孩子不感興趣的話題,孩子也會不願意和父母聊天,這樣的行為只會拉遠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孩子會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才和自己聊這樣的話題。
  • 為什麼孩子遇到事情都不願意或者不敢跟父母傾訴了呢?
    大多數父母都會這樣跟自己的孩子說:不用怕,就算天塌下來,我們都幫你扛著。孩子有什麼事要跟爸爸媽媽說呀。 然而孩子有什麼事情都不願意跟自己的父母說。有天我家大寶放學後,發現他的褲子膝蓋部分破了一個大洞,於是,他爸爸便問他怎麼弄的?好好的褲子怎麼會破一個大洞呢?語氣中帶著責怪。孩子開始有點怕怕了,很小聲回答說是在上體育課時不小心弄破了。
  • 當孩子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時,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1、 為什麼有些孩子不願意主動交朋友?1、 性格比較孤僻有些孩子因為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或者是發生了什麼變故使孩子的比較孤僻的孩子。但是他們因為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交流而邁不出交友的第一步,怕小朋友因為他的不善言辭而嘲笑他,所以選擇自我封閉,不願意交朋友。其實他們的內心也渴望和小朋友們一起聊天,一起做遊戲,但他卻因為不知道要和小朋友交流而選擇自我封閉,從而不願意交朋友。
  •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告訴父母自己在想什麼呢……
    第一,父母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很多家長喜歡事無巨細地替孩子考慮問題,當孩子要做某事時會表現出不信任,這讓孩子十分苦惱,他會用強烈的反抗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而父母卻很少在乎孩子的這些情緒,反而會用強勢來壓制他。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不會再對父母敞開心扉。第二,教育沒有針對性。
  • 如果孩子暫時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怎麼辦?
    如果孩子暫時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怎麼辦?>一:不帶判斷地去傾聽孩子。四:承認孩子長大了,相信孩子有一些事情可以自己處理和解決,這樣比擔心要好得多。孩子暫時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是因為這件事情讓他感覺不舒服只有當我們尊重孩子、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時候,彼此之間就會建立溝通的渠道。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不會愛,愛得越深,傷害越大。學習做智慧父母,引領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怎麼辦?
    首先,不帶判斷地去傾聽孩子。放下你的觀點和評價,先聽孩子說完了,了解他是怎麼想的。第二,給到孩子一個承諾。就是告訴他,如果你想靜靜,不想跟我說話沒關係,我可以給你一個自己獨處的空間;但是如果你想聊的話,我隨時都在。
  •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願意和我談心?父母不閉嘴,孩子怎麼開口說
    大家肯定都看出來了,就是這個男孩子的媽媽,她從來沒有在乎或者真正的關心下孩子,哪怕是抱下孩子,和他有個眼神的對接交流。或許這個媽媽以為自己是在和醫生和孩子溝通交流這個事情,其實只是她自己在不停的聒噪,孩子即沒聽到心裡去,也產生了一種厭煩的感覺,既然你不願意聽我的想法,我乾脆不說了,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習慣,別人讓他說,他反倒不會說了。
  • 為什麼我們說的孩子總是聽不進去?是這方面出了問題
    好多家長根本沒把這些事放在心上,殊不知這才是讓孩子內心最糾結的煩惱。上了中學的孩子,他們會想,已經到情竇初開的年紀。憑什麼不能談戀愛?為什麼我要和他們玩,父母就說要打死我?我被同學取笑了,要怎麼辦?高中即將畢業的孩子面臨高考還是留學的選擇,即便已經考入大學,也還是對人際關係很擔憂!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講英語?語言心理學提醒各位父母:莫遷就!
    這對夫妻因智商低,被剝奪兒子撫養權(視頻截圖)你的智力比視頻中的美國大媽高出一大截,為什麼英語還是學不好?在學習的層面,你只能內疚地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或者學習方法不對,甚至埋怨英語老師誤人子弟。其實這些學習的因素只是冰山一角,根本無足輕重。在使用的層面,量化計算的結果是你使用英語的頻率和時間都太少了。你每天的生活離不開語言的聽說讀寫,請問從早上起床到現在,你講了多少句話?
  • 孩子的說明書丨你知道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家長溝通嗎?
    >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了解我真正在想什麼,為什麼他們要幹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理由3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為什麼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裡,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 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孩子:怕孩子遭罪,怕孩子攤上沒本事的父母
    誰不稀罕自己的孩子呢?這本來就是人性,也是出於本能,年輕人也是如此。年輕人也是願意生孩子的,他們也是想要有自己親生孩子的,只是出於種種考慮,他們不敢要,僅此而已!生孩子的成本其實不大,幾乎所有的家庭都能承擔得起。但是,養孩子的成本就大了去了,養比生要難太多了。
  • 被霸凌致死的孩子:為何寧願自殺,也不願意告訴父母
    而那些受害者在被霸凌後,往往不會告知自己的父母,或者大人,這又是為什麼?"霸凌現象"指的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其實"校園霸凌"、"公司霸凌"等現象,一直隱藏於世界的某一角落。"為什麼霸凌者寧願自殺,也不願意告知大人?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遭受欺凌呢?據統計,一般被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性格比較內向孤僻的人,這種性格的人,大多會被性格強勢的人欺負、打壓。
  • 家長講道理,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聽?高情商的父母做好這3點很重要
    家裡從來不是講道理的道場,教育從來都不靠講道理,成長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只有讓孩子體會到了,他才能夠理解,才能夠轉變自己。情商低的父母,才會不停地對孩子講道理,不懂得顧及孩子的感受,不分場合任意指責,孰不知這樣不僅無法讓孩子受教,只會將孩子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 如何讓孩子願意對父母實話實說
    家長不在家,孩子爬上桌子找糖吃,結果不小心打碎了糖罐。家長回家一看,明知是怎麼回事,卻還要瞪著眼睛追問:「誰把糖罐打碎了?」」 孩子一看你生氣的樣子,有顧慮了,他只好支支吾吾地說:「我……不知道。」「什麼?明明是你打碎的,你還說不知道!」「不,不是我,我沒打!」「好呵!小兔崽子,你還敢撒謊,打嘴!」「我沒撒謊!」
  • 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為什麼非要憋回家?背後原因父母要知道
    第一次發現這個問題,是兩年前幼兒園秋季入園,一位奶奶每天下午接孫子回家的路上都跑的飛快,和她打招呼也是頭也不回的跑掉。有天早上碰到她送孫子回來,問她為什麼每天下午都飛奔,她說:「孫子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都是憋著要回家拉,跑的慢一點都可能會憋不住拉褲子裡。」奶奶猜測應該是孩子太內向了,不敢告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