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漢江水2014年抵京 部分可直接飲用(圖)

2020-12-20 騰訊網

昨日,南陽陶岔水樣自動監測站內的土壤樣本。本報記者 吳江 攝

  本報訊 (記者吳鵬)河南南陽環境監測站總工程師褚東方指著顯示屏上的彩色表格說:「根據12點監測的數據,部分指標已經達到了1類水標準。」達到二類水即可直接飲用,窗外的水庫,將在2014年成為北京人的飲用水,昨日,記者探訪進京水水源地水質監測。

  「十二五」再建9監測站

  河南省南陽陶岔水質監測站就建在丹江口水庫邊兒上,遙遠的丹江水庫又和北京人息息相關——這裡是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的水源地,到2014年,丹江水將一路北上,流經上千裡供給北京。

  褚東方說,為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以及匯水區域的水環境管理,南陽市將再建設1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

  目前淅川陶岔等三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已經建成。南陽市環保局副局長婁欣說,在「十二五」期間,南陽擬在老鸛河淅川張營、淇河高灣等處再增建9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對庫區水質實施全方位監測監控。

  水源地水可直接飲用

  陶岔水質監測站外觀不起眼:兩座平房,一個小院,背後是丹江水,站前只有一條僅可通過兩輛車的鄉間公路。

  「這裡的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褚東方把記者引進了設備間。

  設備間這裡也不像記者想像的泵聲轟隆,這裡,抽水、檢驗、監測完全自動完成,幾臺乳白色的設備上還帶著顯示屏,「設備上顯示的數據,還能實時傳遞到環保部。」褚東方說:「根據昨天12點的監測數據,除了總氮因素外,部分指標已經達到了1類。」

  多年數據看,丹江口水庫水質達到二類要求,這已經可直接飲用。「今年9月,劉淇書記和河南省領導在丹江口水庫,舀上水庫的水,直接喝了兩杯。」南陽市淅川縣副縣長王培理說。

  擬將水質納入官員考核

  「庫區的水質保護將成為接下來重點工作之一。」王培理表示,今年8月底,淅川縣已經基本完成了移民工作。

  在採訪中,「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的口號被普遍提起。

  王培理說,淅川縣提出了「渠首生態經濟示範區」的構想,明年,擬將生態指標作為官員考核指標。王培理稱,指標包括入境水質、造林綠化、水土流失控制面積、垃圾汙水處理運行、汙染企業關閉數量等。

  這一工作,將覆蓋淅川縣17個鄉鎮以及重點企業的一把手。

  ■ 檢測項目

  陶岔水電站可監測PH值、水溫、濁度、電導率、溶解氧、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葉綠色和藍綠藻等11項因子。

相關焦點

  • 南水北調大規模調水致地方搶水 漢江或變旱江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路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省鄭州附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流到北京、天津。輸水乾渠長達1200多公裡。按照計劃,2014年汛期過後,丹江口水庫正式向南水北調中線供水,首期年供水量為95億立方米,二期年供水量達130億立方米。
  • 漢江水既是南水北調的水源又是引漢濟渭的水源,那麼漢江水夠用麼
    而筆者查詢資料後發現,不管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還是引漢濟渭工程,其水源都是來自長江的支流-漢江(南水北調取水自丹江口,引漢濟渭取水自漢江幹流上的黃金峽水庫,並輸送到上遊支流上的三河口水庫,再進入秦嶺隧道,到達關中平原)。
  • 南水北調問水行:漢江源頭銘刻津陝兩地情
    實際上,兩地的情誼遠非如此,2008年汶川地震,天津便開始對寧強縣對口援建。3月21日,北方網新媒體記者跟隨「京津冀豫陝全媒體問水行」採訪團尋路山中、問水源頭,也探尋天津和寧強縣、南鄭縣之間的深厚情誼,了解當地人民為保護水源水質付出的努力。
  • 南水北調確保水質安全 專家:這裡的水可直接飲用
    圖為:衛生防疫人員利用生石灰對即將淹沒的廁所進行消毒處理。  湖北日報訊 本報報導組  「這裡的水可直接飲用。」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北送之水,優先保障北方人民的生活用水。丹江口水庫,將成為京津冀豫地區的「大水缸」。這口缸,不可有汙垢。蓄水前,丹江口庫區開展「大掃除」,對170米水位線下的新淹沒區進行最徹底的清理。  掘地三尺 異地填埋汙染土壤  丹江口市羊山路72號,是丹龍化工公司廠址。
  • 【勞動者風採】漢江守望者林俊禮:講好「南水北調」故事
    6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萬頃碧波潤澤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20多個大中城市。飲水思源。陝西的漢江、丹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的主要來源。清流北上,「南水北調」故事也傳往北方。生長在漢江邊的陝西人,在履行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責任的同時,也想把漢江陝西段良好的生態狀況講給受水區的朋友,讓他們安心放心。
  • 英語熱詞:南水北調工程
    【知識點】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將南方長江流域的水調到北方水資源缺乏區域。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中部地區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
  • 中線長江水六年後成為天津市飲用水源
    中線工程的源頭位於漢江上遊的丹江口水庫,水庫內水質指標達到Ⅰ類水標準,可以直接飲用。準備建設的近1300公裡的中線工程,其輸水渠道全線採用新闢渠道,全部襯砌,與現有河渠全部立交,可保證水到京、津達Ⅰ或Ⅱ類水標準。 由於是新開專用渠道,目標單一,便於管理,供水保證程度好,調水量也大。
  • 南水浩蕩潤天下——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來自水利部的數據顯示,北京市自來水硬度由過去的每升380毫克降低至130毫克,河北黑龍港區域500多萬人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  按照總體規劃,這項世紀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下遊、中遊和上遊向北方調水。東線一期工程從長江下遊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北送,經過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的輸水航道,最終向北可輸水到天津,向東可輸水到煙臺、威海。
  • 南水北調中線行:探訪漢江源頭 一江清水送天津
    天津北方網訊: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跨流域特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本市繼引灤入津工程之後的又一條「輸水」生命線,9月19日,天津「飲水思源▪南水北調中線行」大型採訪活動正式啟動,記者跟隨採訪團沿線踏訪,尋漢江源頭,走陝西、湖北,經河南、河北,達天津,就沿途各地的工程建設、生態環境、風土人情等進行採訪報導。
  • 高清航拍南水北調:跨1000多座橋 200多條河
    27日上午10時30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乾渠終點團城湖明渠開閘放水,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漢江水正式流入北京。「南水」年均將為北京送水10.5億立方米,除延慶外的其餘15區縣都將喝上「南水」,供水範圍將達6000平方公裡,覆蓋平原區90%區域。
  • 每日一詞∣南水北調工程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水利部表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來,調水量接近3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
  • 南水北調,不只調來好水
    6年前,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河南南陽陶岔渠首大閘緩緩開啟,蓄勢已久的南水奔湧而出。這一刻,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也意味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6年來,南水一刻不停、奔流北上。
  • 多部門爭管南水北調「水龍頭」
    圖 自陶岔渠首樞紐上溯4.4公裡,便是丹江口水庫,其間再無阻隔。因此,誰控制了陶岔渠首樞紐,便掌握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權和水量調度權。另據長江商報報導,這是中線建管局、漢江集團、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公司等多方博弈渠首管理權的結果。按照慣例,淮委負責淮河流域的水利設施工程的建設管理,丹江口水庫屬於長江流域,應由長江委進行工程的建設管理。長江委作為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機構,在長江流域和瀾滄江以西(含瀾滄江)區域內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職責,負責流域內重要水工程的水資源調度。
  • 北京市南北城水質無差別 管網自來水可直接飲用
    在21日上午做客北京城市服務管理廣播「城市零距離」欄目時,市水務局局長程靜說,自來水管網中的水可直接飲用。另外,今年將全部解決郊區農民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同時,自來水加工利用先進技術,本市自來水管網中的水直接飲用是沒有問題的。    據介紹,在自來水加工過程中,本市採用了先進的活性炭、臭氧等技術,使得自來水完全達到國家規定的106項檢測標準。同時,對水質進行了全過程監控。「北城自來水廠水源中,水庫水比例多一些,南城自來水廠水源中地下水多一些。居民用水感受可能不同,但是城郊供水是一個標準,而且本市自來水管網是聯通的,水質都是一樣的。
  • 5秒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南水北調中線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5月9日上午8時30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丹江口水庫清澈碧綠的漢江水穿過閘門,一路歡湧向北。監測顯示,此刻的入渠流量為420立方米每秒!據悉,這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計算,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 南水北調是誰提出來的!南水又是如何北調?
    1952年,毛澤東同志到河南省考察,面對著波濤滾滾的黃河提出了一個宏大的戰略構想,說南方的水多,北方的水少,如果有可能,接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調,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大規模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它匯集了幾代中國人智慧和心血的世紀工程,註定要走過一段漫漫的徵途。而直到今天,南水北調的西線工程還在設計規劃當中。
  • 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南水北調:「數」說6年調水之變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6年來,工程調了多少水?水質怎樣?多少人受益?生態和經濟效益如何?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
    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丹江口水庫在哪裡?
     丹江口水庫水利樞紐工程始建於1958年,最初是作為防洪、灌溉、發電為主的工程。當時湖北、河南兩地10多萬民工,在沒什麼大的工程機械的情況下,幾乎全靠人工不分晝夜地幹,戰天戰地,愣是將滾滾漢江水攔腰截斷,把這個水利工程給拿下了。可以想像一下當時數萬人同時施工的那種壯觀場面。
  • 從三峽提水到堵河進漢江 「引江補漢」勢在必行
    9月12日,在丹江口大壩上,水庫建設管理部門豎有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示意圖。圖上從丹江口水庫引出5條紅色的實線或虛線。「這5條線,對丹江口水庫來說,相當於一個裝了水的碗周圍開有5個豁口。」中線水源公司工程部副主任王立說。   三條粗細不一的實線,是指已建成通往北方的南水北調中線乾渠,以及加壩之前已經存在的襄陽市清泉溝引丹灌區和河南省刁河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