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讀得越多,對事物洞察,就越清晰明白

2020-12-25 寒牛出欄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人們的認識,不論對於自然界方面,對於社會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大家對於社會的歷史只能限於片面的了解,這一方面是由於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社會的歷史,另方面,則由於生產規模的狹小,限制了人們的眼界。——《實踐論》

寒牛出欄解讀:

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

今天,我們來繼續解讀《實踐論》,領略偉人哲學智慧。

《實踐論》這段話,給我們帶來5點啟示:

1、人類的社會實踐,包括科學技術在內,都是一步步向前發展過來的,從低級走向高級,由粗獷走向精細,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

2、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也符合這個規律,從貧窮到富裕,從落後到發達,從弱小到強盛,都是逐步實現的,沒有哪個國家能一夜暴強。

3、一家企業,從小規模到上市公司,都有一個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品牌商標,從無名到馳名,都經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沉澱過程。

4、一個興旺的家族或家庭,也有一個逐步發展過程,有的是靠一代人奮鬥出來的,有的是經過幾代人的經營努力,才逐漸興旺起來。

5、在現實生活中,成功的事業都是逐步做出來的,沒有誰從娘肚子剛生下來,就懂轟轟烈烈做一番大事業,都是在風浪中歷練出來的。

圍繞這五點,我們鋪開來聊聊「人們的認識」。

一、人類科學,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實踐論》認為,人的社會實踐,有多種多樣的形式,除了生產活動之外,還有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等活動。

換句話說,科學技術、政治軍事等社會實踐,同勞動生產活動一樣,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過來的,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

我們讀書時,初中高中物理化學課,經常看到XX理論、XX定律,被科學家天才腦袋所折服。其實,這些理論定律,並不是某個人腦袋靈光一現,突然就產生了,而是逐步形成與完善的,都有一個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

以自然科學為例。

新冠病毒,不要看它名字很有生物科學範,其實本質上它一種傳染性疾病,放在古代就叫瘟疫,現代西醫給它取個專屬名字而已。

疫情席捲全球,中醫在抗擊新冠病毒方面,展示了深厚而神奇的醫學功力,幫助國家快速有效控制疫情,為保護人民群眾健康立下不朽功勳。

為什麼中醫在抗擊疫情方面效果顯著呢?因為中醫有悠久的歷史,在治療傳染呼吸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國醫大師鄧鐵濤主編《中國防疫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研究防治傳染疾病,二千多年來從來沒有間斷過,類似的醫學研究與實踐。

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漢朝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兩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唐朝孫思貌《備急千金要方》、宋朝《聖濟總錄》、明朝吳又可《瘟疫論》、清朝雷豐《時病論》朱增籍《疫症治例》、民國時期錢玄公《傳染病學》楊志一《四季傳染病》等醫學著作,均有記載如何治療傳染性疾病,並且理論越來越完善,論述越來越體系化。

這就是中醫的底氣底蘊,在長期研究治療傳染性疾病方面,建立了完善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實踐,面對突發性傳染疾病,知道如何辯證施救。需要明確一點,中醫治療理論和方案,也是一步步形成的,在長期的診斷救治實踐過程中,逐步總結出來的臨床經驗和理論體系。

中醫理論,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從實踐到認識,又從認識回到實踐,非常具有科學精神。中醫不僅是精深的醫學,也是理論科學先進的自然科學,更是研究人與自然共存的社會科學,其很多先進與精深的理論、連現代醫學都解釋不了。

再以現代洲際彈道飛彈為例。

一般來說,洲際彈道飛彈的射程在8000公裡以上,可以覆蓋全球任何角落。美國「民兵-3」、俄羅斯「白楊-M」和中國「東風-41」,都是公認的全球最牛洲際彈道飛彈。

從洲際彈道飛彈發展史來看,它們的性能、射程和精度,都符合一個哲學規律,都是一步又一步發展起來的,都是在遠程彈道飛彈的技術基礎上,通過對技術的改造升級而來。而遠程彈道飛彈技術,又是建立在中程彈道飛彈基礎上。中程彈道飛彈技術,也脫離不了短程彈道飛彈技術基礎。

沒有看見哪個國家,射程2000米短程彈道飛彈都研製不了,直接搞出射程20000千米的洲際彈道飛彈吧。未來,人類武器還會持續進步,在洲際彈道飛彈技術基礎上,肯定會出現射程10萬千米的星際彈道飛彈,甚至是射程更遠的飛彈。

人類科技發明,都符合從低級到高級、從初創到完善,從粗獷到精細,從片面到全面的發展過程,都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向前進化過程,都沒有跳出《實踐論》唯物辯證法的哲學範疇。

基於發展、運動、聯繫的辯證法思維,在認識科學技術這個問題上,不能用今天的科技水平,去衡量古代的科技水平,不能割裂歷史進程去看問題。

故此,說古代沒有科學只有技術的言論,完全是站不住腳的。按著這個荒謬觀點,千年之後的人類,也會說當今世界沒有科學。

總而言之,科學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二、一個國家,是一步步強盛起來的

科學,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國家,是一步步強盛起來的。

以秦朝為例,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在甘肅天水市一帶當土豪。秦莊公時,擊敗西戎後,封地又擴大了一丟丟。

秦襄公時,因率兵救周、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賜地封侯,成為正牌諸侯國。 秦穆公時,把周邊的西戎族部落全兼併了,拓地千裡,成了諸侯中的佼佼者。

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實施有效改革,逐步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到了秦王嬴政即位,小夥子非常上進能幹,用十年時間滅掉六國,建立偉大而強盛的秦朝。

秦國創業史告訴我們:國家是逐步強盛起來的。

我們再以美國為例。

美國本土居民是印第安人,後來被英國佬入侵,成為英國殖民地。1775年美國人民開始鬧革命,1783年英國才承認殖民地獨立, 1787年美利堅正式建國。

後來,美國經歷南北戰爭、工業化運動、對外殖民侵略等系列運動。美國真正全面起,受益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期間,歐洲、亞洲各地都亂成一鍋粥,唯有美國本土歲月靜好,成為同盟國大後方與科學家避難所。

美國在二戰期間,不僅沒有遭受戰火破壞,而且還趁機大發戰爭財,賺得盆滿缽滿。最為關鍵的是,美國還藉此吸收了很多逃難的科學家,成為世界頂級科學家聚集中心,為美國後來引領信息工業革命打下基礎。

二戰結束後,英國、德國、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在戰爭遭受巨大創傷,世界秩序也理所當然地重組。美國抓住天時,取代英國成為西方國家扛把子,同蘇聯爭當地球老大。蘇聯解體後,美國開始獨霸全球,才進入了全盛時期。

縱觀美國發展史,也是靠幾代人,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努力經營,準確地說是努力掠奪他國,靠長期實施對外戰爭與侵略,以不光彩的方式完成工業化原始積累,再通過工業化升級,一步又一步發達起來的。

美國發展史告訴我們:國家強盛的方式或許有多種,但都是逐步逐步強盛起來的。

再以新中國和平崛起為例。

相關焦點

  • 人讀書越多,見識越多,經歷越多,才越發覺得自知甚少
    可能有的人會發現,當你讀的書越多,看過的東西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會發現這個世界還有非常廣闊的領域是你從未接觸過的,還有非常多的東西,你根本不了解,還有非常專業的知識,你一竅不通。只有真正認真讀書學習的人,就會有這種感覺,接觸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渺小和淺薄,然後就越想知道更多。
  • 實踐論:每一份工作都會遭遇困難,就像每一條河流都會遇到阻礙
    幫你想明白了過去很多沒有想明白的事情,認清了過去很多感覺模糊的事物。我們來舉例說明。1比如讀到《實踐論》這句話。粗看好像沒有看明白。結合自己人生成長過程,或者現實社會某個企業發展歷程來思考,你會發現這句話太有智慧了,把社會、企業、個人等事物的發展規律,都總結到位了。
  • 能夠活明白的人都是一眼就能看見事物本質的人,做好這三點你也能
    真理就是事物的本質,就是真實成其為真實的東西,一定是赤裸裸的。常常聽到有人在感慨:「活了一輩子,忙了一輩子,糊塗了一輩子」。我們也常常羨慕那些一眼就能看穿事物本質的人,而那些活了一輩子都沒有活明白的人,即使遇見了赤裸裸的真理,也一定會和真理擦肩而過。
  • 實踐論: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
    ——《實踐論》1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實踐論》這句話很深刻,充滿辯證法思維,把人們的認識方法(認識論)說透了。感覺與理論,現象與本質,屬於相互對立統一的哲學範疇。這句話也可以翻譯為:感性認識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情況,理性認識才能洞察到事物的真實本質。
  • 善於隱忍,能洞察事物本質的星座
    善於隱忍,能洞察事物本質,對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兒更懂得看透,且不說透,對事業上更懂得看明白,去努力的道理,跟著星座洞君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星座吧獅子座看透本質且不說出來,懂得隱忍的人則是不多的, 獅子座在這一方面是越發的有水準
  • 毛澤東《實踐論》的新時代解讀
    一、《實踐論》發表的時代背景在延安王家坪的延安革命紀念館的一個展櫃中擺放著三本書: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單行本《實踐論》、《矛盾論》和延安時期油印本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是前二者的母體,其第二章第十一節就是後來《實踐論》的原稿。
  • 《實踐論》:感性認識只看到表層,理性認識能看到本質
    ——《實踐論》寒牛出欄解讀:大家好,這篇文章,我們來講認識的過程。《實踐論》認為,人們從實踐到理論,存在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初級階段,即感性認識;第二步是高級階段,即是理性認識。
  • 調研報告越多,洞察力越差?
    這幾年調研公司紛紛開始和行業協會、大企業合作,發揮自己的看家本領,把報告做得更炫更酷,並逐漸向諮詢公司的方向做轉型。正因為如此,也卯足了勁先拼數量再說。於是,報告越來越多,看的人有點不夠用了。仔細想想,這也是必然大趨勢。
  • 《實踐論》告訴你,這才是他們的歸宿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毛主席在《實踐論》中為我們清晰地描繪了人類的認識發展的各個階段:由實踐獲得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反作用於實踐的階段。這裡面,實踐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認識發源於實踐而又反作用於實踐,實踐既是科學認識發源的起點,同時也是認識落地的歸宿點。
  • 《實踐論》讀書報告
    考慮許久後,我就借著《實踐論》與《矛盾論》的讀書報告作業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些相關的思考方式。在此拋磚引玉,文末添加討論區,歡迎大家多多交流~)《實踐論》是毛澤東於1937年7月寫作的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代表著作。
  •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然後覺得自己挺牛逼的,讀了很多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通古今也能知道個大概,於是內心有點小驕傲。直到最近開始刻意寫點東西,才發現知之甚少,井底之蛙肚子裡的墨水太少,以至於寫不出好文。
  • 《實踐論》:知和行是什麼關係?哪個在先?
    原創作者《讀書廣記》《實踐論》之前的三種知行理論《實踐論》是一篇內容豐富的哲學著作,它的副標題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現在我們撇開其他內容不談,單單考察知和行的先後關係。就如「博學於文」的目的是「約之於禮」一樣,遍讀聖賢書,窮盡天下之理,為的是更好的做自己並推己及人。因此,宋儒認為認識先於實踐,認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踐。讀過《實踐論》後,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片面的「真理」。《朱子語類》講:「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 《實踐論》:如何用認識發展的三個階段理論轉變思維方式?
    偉大領袖有「兩論」,一論為《矛盾論》,另一論為今天所要講的《實踐論》。這兩篇都是著名的哲學著作,由於偉人在寫《實踐論》時運用了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揭示了人類認識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此書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並且在未來仍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值得各位反覆品讀。
  • 日本《枕草子》:寫盡美好事物,卻越讀越傷春悲秋
    但是美好的事物,好像真的無法永存一樣,我們越讀她的書,我們好像就越傷春悲秋。清少納言對自己的喜歡的事物從來不多說原因,她是有自己的倨傲在裡面的,但是也有一個很顯然的原因,因為喜歡有時候是沒有原因的。日本人相信萬物有靈,渺小如一朵花,一棵樹,都可以被人們所崇拜,而他們的文學作品裡,往往就是由這些美好的事物去說話。這些東西,都是美的。中國講究文以載道,託物言志,在日本的貴族眼裡,未免太過書生氣了,他們不談國事,因為不懂政治,不懂國事,並不影響他們記錄美。
  • 職場中為什麼有人經常說:做得越多,死得越快?多勞多得是陷阱?
    職場中為什麼有人經常說:做得越多,死得越快?多勞多得是陷阱?在我們的慣性思維裡,似乎我勞動的越多,得的也會越多,這個道理適用在比較簡單的環境下,就比如農業時代,我們確實勞動越多,收貨的農作物也會越多,但放在目前比較複雜的職場系統裡,那未必就是這個道理了,有時候,你做得越多,死得越快,我們需要分情況來分析。
  • 《方法與智慧——<矛盾論>、<實踐論>新讀》新書發布會在京召開
    12月15日,機械工業出版社在中國職工之家酒店舉行《方法與智慧--<實踐論><矛盾論>新讀》新書發布會,該書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陳世珍博士。同時,還組織召開了主題為「領導幹部(管理者)素質能力提升」的專家研討會。
  • 《實踐論》《矛盾論》的歷史地位及其現實價值
    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實踐論》的論述主線。在《實踐論》中,毛澤東為了講清楚實踐與認識的相互作用,詳細分析了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他指出,「在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但是,理性認識的形成,並不代表運動過程的結束。「辯證唯物主義論的認識運動,如果只到理性認識為止,那末還只說到問題的一半。
  • 為什麼大多數職場人做得越多,反而死得越快?
    現實中做得越多,百分之八十都是死得越快,只有極少數人有可能得到重用或者加薪。這又是為什麼呢?小軍憤憤不平,認為自己幫領導分擔了那麼多,做了那麼多事情,反而得不到重視,自己難道做錯了嗎?02我們在職場上,常常能看到一種人,他們一直在忙,好像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最苦最累的是他們,最後的回報並沒有多少。得到領導提拔的反而是那些看上去「很閒」的人,這是為什麼呢?
  • 讀的書越多,越能感到自己的無知和愚昧
    有時我們片面地抓住某一點,以為是事物的全面或者真相,以此說教別人,以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許多。讀的書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生命中的某些「網眼」一旦彌補,才能看到自己的淺薄。人就是在這種不斷試錯,不斷彌補,不斷總結,然後不斷遇到新的問題中,才一步步走向成熟。難怪大哲學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 野釣學得越多釣得越差?為什麼新手總是從一個坑裡跳進另一個坑中
    拋去新手光所環帶來的喜悅,新手總感覺學得越多,釣得越差,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這是由於新手過於著急想要釣好魚,使得盲目中缺乏思考,沒能看清事情(問題)的本質。下面我就舉三個例子。如果不去把餌料的特性弄明白,開餌的方法和手法練好就盲目換餌,再好的餌料,達不到魚情所需的理想狀態及好的入口性,也是釣不好魚的。「神仙下凡先問土地」,要說誰對於餌料針對魚情的適用性最有發言權,莫過於是你身邊那些釣得比較好的釣友。選擇餌料不盲目,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