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知和行是什麼關係?哪個在先?

2021-02-18 局外人1980

原創作者《讀書廣記》

《實踐論》之前的三種知行理論《實踐論》是一篇內容豐富的哲學著作,它的副標題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現在我們撇開其他內容不談,單單考察知和行的先後關係。

在《實踐論》之前,中華哲學的發展已經對知行先後關係問題提出了許多觀點,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種:

第一種是朱熹的「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它的補充是《尚書》說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主張認識在前,實踐在後,但實踐比認識更重要;

第二種是王守仁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互相規定、不分先後、不分輕重;

第三種是孫中山的「行易知難」,其理論依據是「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認識和實踐可以分離,尤其以實踐為當務之急。

知在行的前面嗎?宋儒張載、二程和朱熹等人都認為,存在兩種不同的知,一種是「聞見之知」,需要通過感官才能產生;另一種是「德性之知」,不假於見聞,它發自人內在的本性,例如人即使不藉助視覺、就算閉上眼睛也能準確的指出自己的口鼻之所在。這與數百年後培根的經驗論及笛卡爾的天賦觀念類似。既然知識裡存在天賦的「德性之知」,那麼它自然是不依賴於實踐,從而就在行之先了。這是「論先後,知為先」的第一層含義。

此外,朱熹繼續擴展,他不僅認識天賦的「德性之知」在行之先,而且後天的「聞見之知」也在行的前面。他說:「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如果沒有確切的認識,那麼就不會產生行動,行動的結果也不能達到目標,只有「真知」才有「力行」。因此,要把認識放在實踐的前面。但「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過一邊,則一邊受病。」所以,又要把力行提到更重要的地位。

《大學》裡,「格物致知」在「修身」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面,可是「修身」和「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目的之所在。就如「博學於文」的目的是「約之於禮」一樣,遍讀聖賢書,窮盡天下之理,為的是更好的做自己並推己及人。

因此,宋儒認為認識先於實踐,認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踐。讀過《實踐論》後,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片面的「真理」。

《朱子語類》講:「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在宋儒的知行理論中,其實知跟行是分離開來的,二者存在先後輕重的區別。朱熹看到了這種分離,並試圖通過外在的、形式上的調和來使它們統一在一起,所以才說「用功不可偏」。

但是,知、行既然本質上是對立的,那麼學者在用功的時候就不可能不產生這種偏離。有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犯了陸象山批判朱熹的那種「支離」之病。因為天下知識無窮無盡,必待認識透徹才去力行,那只會把人培養成兩腳書架、書呆子,全不肯著實躬行。另外還有一種人執著於力行的重要性,因而撇開了認識,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最後也只是冥行妄作。

王守仁敏銳的發現了這個弊端,所以他轉變了宋儒看問題的視角,他不是從分離的角度去看知行關係,而是採用了同一的角度。他教導弟子徐愛說不要執著於外在的對立,而是要從「本體」去看,發現內在的統一。

王守仁說:「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聞到臭味會讓我們感到厭惡,其中聞到臭味是知,感到厭惡是行。如果我們沒有聞到臭味怎麼會感到厭惡呢?如果我們沒有感到厭惡,就說明不知道聞的是臭味。因此,知規定著行,行也規定著知。此正所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猶如身體受寒會感到冷,肚子飢餓會感到痛,受寒與飢餓是知,冷和痛是行。如果不受到嚴寒和飢餓,怎麼會感到冷和痛?反過來,如果不感到冷和痛,怎麼知道是受寒了還是飢餓了?

在答顧東橋的回信中,王陽明還舉例說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後才知道吃東西,「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很明顯,讀過《實踐論》之後,我們會發現王陽明其實是錯誤的,他把感性認識當作了知,而把理性認識視為行。感到厭惡、感到寒冷和飢餓其實不是力行,而是心裡的判斷和意志,並不是身體的實踐。「一念發動處」和「意」確實是「行之始」,但它不等於行,就如靜止是運動的起點一樣,但靜止並不是運動。

所以說,「知行合一」雖然能夠深入的認識到知和行的內在同一,但它因陷入意識裡面,乃至於用知吞沒了行。

王陽明從同一的角度來認識知和行的關係

知和行之間有沒有必然聯繫?宋儒從分離的角度看知行的先後,並且尋求外在的統一,產生滿口道德、言行不一的流弊;明儒則從同一的角度看知行的統一,而且把行融入知中,導致瞑目靜坐、空談心性的弊端。與前兩者不同,孫中山在《建國方略·心理建設》中提出了「知難行易」的觀點,而且認為只能從知推到行,卻不能反過來由行推到知,知是行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孫中山認為中國人自古以來飲食烹飪技術精良於歐美,但中國人對食品消化、生理學等科學一無所知;世人都知道投資用錢的奧妙,但經濟學直到近代才出現;我們題字繪畫數千年,卻不知美學為何物;秦朝時就開始建長城,但工程學遠未出現。如此看來,所謂的真知其實遠遠落後於力行,知識的發展過程相比行動要緩慢太多,如果必待認識完善、知識完備後才能去行動,那一切都要被束之高閣了。

人們畏於古人說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乃至於畏手畏腳。如果顛倒過來,提倡「行易知難」,將大有利於建設活動,能促進社會進步。

我們發現,孫中山和王陽明都反對宋儒的先知後行觀點,但他們二者還存在區別。王陽明認為知行之間存在雙向聯繫,能知必行,能行必知;孫中山則切斷了從行到知的聯繫線,能知必能行,能行未必知,不知也能行!這樣說雖然能夠鼓舞人心,推動人們去從事建設活動,但也會產生因忽略認識而重蹈宋儒「冥行妄作」的覆轍。

知和行之間的真正關係宋儒的知行論是一條以知為起點,以行為終點的思維線段;明儒則是以知和行各自為起點,引出指向對方的箭頭;孫中山則是行把知包在行裡面的文氏圖。通過對知行問題的梳理,我們發現無論是單從分離的角度看還是單從同一的角度看,都無法對知行關係得出完善的認識,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需要有辯證的思維,要理解對立統一的辯證法。

明朝遺老王夫之不僅是一名唯物主義者,而且他的思想中還有豐富的辯證法。他的知行學說分布在《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等書中。他也看出宋儒先知後行論的弊端,說它「先知後行,劃然離行以為知者也」。這種知行分離的後果,最終會讓學者停留在知上而廢掉了行;同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因「銷行以歸知」,最終也會導致停留在知上而拋棄了行。宋明儒者的觀點其實都是崇知而廢行。

王夫之認為知行是一對矛盾,致知和力行只有結合起來才有意義。所謂「知行相資以為用」,它們只有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各自的用處,結合是它們統一的方面,各自的用處則是對立的方面。如果不結合,就不會有效用,如果本沒有效用,又何需結合?因此,「知行始終不相離」,認識要跟實踐結合在一起才有意義。

其次,矛盾有主次之分,與孫中山一樣,王夫之也說:「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統領著全局。力行可以用來證明知識的用處,知識卻無法說明力行是否有用,因為口空無憑;力行還可以驗證知識的真理性,知識卻無法證明力行的對錯,因為真理是主觀理論符合客觀現實。所以道理十分明白,知離不開行,「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

最後,王夫之清楚地說:「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說明行在知之先,行是知的源頭、起點,認識來於實踐。對天地的認識來自人類的仰觀俯察,是手觸摸著大地,是眼睛遙望著天空,為大腦提供可思索的經驗材料;酒的味道究竟是怎麼樣,只有品嘗過它的舌尖才知道,任何調酒師都只能感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次,王夫之還說:「知之盡,則實踐之而已。實踐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順。」用完善後的認識來指導新的實踐,會進行得十分順暢,真是「樂莫大焉」了。

王夫之(1619-1692)古代唯物主義的頂峰

《實踐論》對知行問題的總結王夫之是湖湘文化的源頭,其對毛澤東的影響,自不必多言。《實踐論》雖無一句引用王夫之,但在知行關係問題上,其思想內核竟高度的一致。

《實踐論》說:「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起源及歸宿,認識的過程好似一個圓圈,但它從起點開始又回到原點後並不是重複循環,而是超出上一輪的起點,再度深入。因此,認識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超出自身、深入本質的螺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當然,《實踐論》還不局限於知行關係問題,它還涉及到認識的發展階段、真理的檢驗、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批判等問題,這些我們留待日後再敘。

相關焦點

  • 《實踐論》《矛盾論》的歷史地位及其現實價值
    《實踐論》和《矛盾論》(以下簡稱「兩論」)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革命鬥爭的實踐經驗以及中國傳統哲學優秀成果相結合的產物,它生動而又深刻地闡述了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清主次、抓關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世界觀和方法論。「兩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大眾化的光輝典範,是哲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作,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科學指引。
  • 毛澤東《實踐論》的新時代解讀
    一、《實踐論》發表的時代背景在延安王家坪的延安革命紀念館的一個展櫃中擺放著三本書: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單行本《實踐論》、《矛盾論》和延安時期油印本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是前二者的母體,其第二章第十一節就是後來《實踐論》的原稿。
  • 《實踐論》讀書報告
    (最近一些朋友讓我簡單聊聊自己構建政治經濟分析框架的方法。
  • 《實踐論》:用15分鐘搞清楚,理論和實踐的關係
    ——毛主席《實踐論》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前兩篇文章,我們主要講認識的過程,重點闡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那麼,認識運動中,另外十分重要的一半,又是什麼呢?老規矩,我們再來看一段原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
  • 《實踐論》對現實個人的指導意義
    《實踐論》是老一輩無解階級革命家對革命理論經驗和實踐經驗的哲學總結,是對當時黨內的機會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批判總結,對當時的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都產生了深遠的現實的指導意義,因此《實踐論》也被稱為現實的管用的哲學。
  • 實踐論:讀得越多,對事物洞察,就越清晰明白
    ——《實踐論》寒牛出欄解讀: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今天,我們來繼續解讀《實踐論》,領略偉人哲學智慧。《實踐論》這段話,給我們帶來5點啟示:1、人類的社會實踐,包括科學技術在內,都是一步步向前發展過來的,從低級走向高級,由粗獷走向精細,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
  • 《實踐論》:感性認識只看到表層,理性認識能看到本質
    《實踐論》認為,人們從實踐到理論,存在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初級階段,即感性認識;第二步是高級階段,即是理性認識。那麼,什麼是感性認識呢?什麼又是理性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兩者有什麼曖昧關係呢?下面,我們圍繞這幾個問題,來深入解讀。一、什麼是感性認識?什麼是感性認識呢?它的定義是什麼?又包括哪些內容?
  • 實踐論: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
    ——《實踐論》1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寒牛出欄在專欄《實踐論提高你洞察力》做了詳細的闡述,具體可以點擊專欄閱讀文章——《實踐論: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存在辯證關係》。由於認識的進步,現在回頭思考「由此及彼」,發現當時解讀並不夠全面與飽滿,認為有兩點內容值得增補。在增補新內容之前,我們來看看當時解讀「由此及彼」的原文。
  • 什麼是先後順序,什麼是因果關係
    小明喝涼茶在先,他感冒痊癒在後,然而這不能證明是涼茶治癒了他的感冒。 先後順序,不等於因果關係。 其他中藥治病的例子,大多同理,在此不再一一舉例。 哪個是先後順序?哪個是因果關係?這個一定要弄清楚,你可以免掉人生的許多痛苦。  3  老蔡家自從搬了新房子之後,就得了癌症,一家人埋怨這家房子「風水不好」。 這也是典型的將先後順序錯誤理解成因果關係。
  • 實踐論:每一份工作都會遭遇困難,就像每一條河流都會遇到阻礙
    大家好,今天我們讀《實踐論》。《實踐論》這篇名著,粗略看一遍很枯燥,好像看不出什麼門道來。只能記住幾個模糊的概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等。總而言之,《實踐論》這段話看似普通,背後卻隱藏著一個非常樸素重要的智慧,事物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要重視基礎建設與基礎工作。
  • 商標在先使用抗辯規則的理解與適用
    二、在先使用抗辯應考察持續使用情況  我國大陸地區的商標在先使用抗辯制度並未對在先使用商標是否持續使用作出明文規定,只是要求在先使用的商標「有一定影響」,如果出現在先使用某商標後多年不再使用,他人將其註冊為商標的情形,該如何處置呢?筆者認為,宜將商標在先使用解釋為在先持續使用。
  • 《實踐論》: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來源於實踐,二者是辯證關係
    ——毛澤東《實踐論》寒牛出欄解讀:大家好,上篇文章,我們講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這篇文章,我們重點講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確如此,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不能什麼事情都親自實踐,做不到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情況下的知識,都來源於間接經驗,主要是從別人那裡或通過書本、視頻等載體,來獲得各種知識。如今,技術更發達,知識獲取更為便捷,從地域上講,既有本國的,也有外國的。
  • 在先商標使用人的繼受者是否享有商標在先使用抗辯權
    在商標註冊人申請註冊商標之後,在先商標使用人再進行商標許可或轉讓,該被許可人和受讓人原則上無權主張商標在先使用抗辯,但在先商標使用人的業務繼受者可主張商標在先使用抗辯。[3] 可見,設立商標在先使用制度並非是要賦予商標在先使用人與註冊商標權人同等的權利,而是為了彌補商標註冊制度的缺陷,適度維護商標在先使用人的利益。對於商標在先使用人本人之外的主體,其是否有權主張商標在先使用抗辯,同樣需要在維護商標註冊制度穩定的框架下,對商標在先使用人和註冊商標專用權人之間進行利益平衡。
  • 《實踐論》《矛盾論》與百年中國曆程
    原標題:《實踐論》《矛盾論》與百年中國曆程 1937年,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以下簡稱「兩論」)在延安發表,至今整整80年。在《實踐論》中,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只有在社會實踐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
  • 《實踐論》告訴你,這才是他們的歸宿
    ——《實踐論》「大材小用」的清北碩博生?最近一份名單火爆全網。毛主席在《實踐論》中繼續指出:「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
  • 「我是什麼」此問題困擾已千年,此文的解讀讓人拍案叫絕,真解惑
    我是什麼?「我是什麼」表示微觀面的主體「我」已經默認存在,是主體「我」在問宏觀面環境「我是什麼具體存在」。我是什麼,要站在不同對象的相對關係來問答:在家庭裡:對父親來說,我是兒子;對兒子來說,我是父親;在單位裡:我是領導、下屬、會計、工程師、銷售員 等等等;在社會裡:我是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窮人、富人、強勢群體,弱勢群體,價值小的,價值大的 等等等。
  • 《實踐論》:這句話只有45個字,卻值得我們思考45分鐘
    ——節選於毛主席《實踐論》寒牛出欄解讀:這句話,通俗易懂,很好理解。我們需要繼續學習《實踐論》思想,需要辯證的認識論,需要客觀地看待它,不然盲目照搬學習西方經濟理論,否則會搞亂國民經濟體系。「四個自信」論斷,非常精闢,凝聚了《實踐論》的核心思想,充滿真理性。
  • 《實踐論》:如何用認識發展的三個階段理論轉變思維方式?
    偉大領袖有「兩論」,一論為《矛盾論》,另一論為今天所要講的《實踐論》。這兩篇都是著名的哲學著作,由於偉人在寫《實踐論》時運用了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揭示了人類認識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此書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並且在未來仍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值得各位反覆品讀。
  • 「事業在先,享樂在後」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事業在先,享樂在後, 這個表達的英文是:business before pleasure (用於強調重要性)事業在先,享樂在後;先工作後玩樂I would
  • 課程預告:道教的「守一」實踐論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院強昱教授,將於己亥年己巳月乙卯日2019年5月18日周六上午9:00在道學講堂為大家帶來題為:道教的「守一」實踐論《道德經》專題講座。   強昱,1964年出生,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