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來源於實踐,二者是辯證關係

2020-12-13 寒牛出欄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毛澤東《實踐論》

寒牛出欄解讀:

大家好,上篇文章,我們講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這篇文章,我們重點講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上述原文,蘊藏以下3個問題:

①認識(知識)來源於實踐;

②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來源於實踐;

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辯證關係。

我們圍繞這3個問題,展開來,繼續往下講。

一、知識來源於實踐

認識來源於實踐,知識也來源於實踐。

前面章節,我們講過,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認識最早來源於生產活動,而生產活動和政治軍事、科技藝術等其他形式一樣,都屬於社會實踐活動。換句話說,人們的認識,都來源於社會實踐。

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當然,也有人會表示不服,提出自己質疑。

古語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呢?秀才並沒有出門實踐,卻知道天下大事,掌握了很多知識,看來知識和實踐並沒有直接來源關係呀?

關於這個問題,偉人做了精妙的解讀。

偉人認為,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秀才不出門(不參加社會實踐),就能得到知識,這是一句空話,根本不符合實際。因為,古代秀才,在技術不夠發達的情況下,最多是通過書籍來獲得知識,對現實社會新事物、新知識了解肯定不多。另外,書本上的知識,來源於作者對知識的總結,是作者或別人的社會實踐。

歸根結底,知識還是來源於實踐。

讀到這裡,很多人就會提出另一個疑問。

如今,科技比古代發達多了,從技術層面來講,我只要有一部手機,不用出門就能知道天下事。關於美國疫情的認識,我用手機打開今日頭條、百家號就知道,可是我並沒有出門實踐,並沒有去美國華盛頓、紐約、洛杉磯啊。

那麼,知識來源於實踐呢,這個哲學概念,在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是不是就徹底顛覆了呢?人們的認識邏輯,是不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就此改變了呢?

實際上,並沒有顛覆,知識還是來源於實踐。

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包括更先進的5G技術在內,它只是改變信息傳播的質量,即提高了信息(知識)傳播的速度和效率,並沒有改變知識來源的途徑。知識來源途徑,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經驗,另一種是間接經驗,兩者都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

我們足不出戶,打開自己手機,登錄新聞類APP,就能知道外面世界各種事情,獲得很多不同的信息。在知識來源過程中,我們是通過技術手段和第三方平臺,間接獲得相關知識。

而這些間接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卻來源於信息發布者的實踐。沒有媒體工作者的社會實踐(直接經驗),當然就沒有新聞,新聞不可能從華盛頓白宮,直接鑽到你手機裡來。

換句話說,我們通過手機獲得的信息或知識,是新聞工作者的直接經驗,即他們的社會實踐。所以,歸根結底,知識還是來源於實踐。

網際網路平臺,本質上同書本一樣,都是一個知識載體。只不過我們使用的工具不同,網際網路平臺信息容量更大、信息分發更智能,背後是大數據和雲技術,而秀才只有幾本書而已,背後只是一個或幾個人而已。

變的是「不變的是

為了說明「知識來源於實踐」,偉人舉了一個吃梨的例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你想知道戀愛的感受,你就得去實踐,親自談一次戀愛。你想知道做老闆的感覺,只有自己創業做老闆,才懂做老闆的味道。

你想體驗蹦極的狀態,只有親自蹦過一次,才會有深刻的印象。你想知道垂釣中魚的快感,那你就得去釣魚,等魚兒上鉤才能體會到,從竿梢傳到竿尾的力道。

綜上所述,認識來源於實踐,知識來源於實踐,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

接下來,我們講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它們都來源於實踐。

二、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來源於實踐

知識來源於實踐。

而知識來源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經驗,另一種是間接經驗。

我們先來看一段原文: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

的確如此,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不能什麼事情都親自實踐,做不到事事直接經驗。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情況下的知識,都來源於間接經驗,主要是從別人那裡或通過書本、視頻等載體,來獲得各種知識。如今,技術更發達,知識獲取更為便捷,從地域上講,既有本國的,也有外國的。

那麼,什麼是直接經驗呢?

直接經驗,就是親自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而獲得的認識(知識)。

比如,冬天寒冷,我們出去下館子,喜歡吃火鍋。去到北京,發現北京老火鍋,用銅鍋炭火涮羊肉,口感風味不錯,並且簡易而溫暖。去到重慶,當地都是大口的麻辣火鍋,味道濃鬱,吃起來很帶勁。去到廣州,竟然有清水火鍋,各種新鮮食材,直接放在清水裡面燙著吃,大自然的新鮮味道,在瞬間撲面而來。

去了三個城市,品嘗了三種不同風味的火鍋,得到三種完全不同感受,對中國北派火鍋、川派火鍋、南派火鍋,有了不同程度的體驗和認識,這就是直接經驗。

比如,「小馬過河」的寓言故事。

小馬來到小河邊,老牛對它說河水很淺,而松鼠對它說河水很深,結果小馬不知道聽誰的。

後來在馬媽媽鼓勵下,小馬勇敢地嘗試,大膽地實踐,最後安全走過小河。發現河水,既沒有松鼠說的那麼深,也沒有老牛說的那麼。

這個切身感受或認識,就是小馬的直接經驗。

別人的成功經驗,不一定完全適合自己,只有親自去體驗實踐,才能掌握事情真實情況,進而看到事物本質。

故此,親自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很重要,這就是直接經驗的重要意義。

那麼,什麼是間接經驗呢?

間接經驗,就是從別人那裡,或書本視頻等載體得到的知識,是他人的認識成果,也是他人實踐得到的直接經驗。

例如:我們要了解漢武大帝抗擊匈奴的歷史。

這個就沒有辦法,獲得直接經驗,因為人類還沒有時光倒流機,無法幫我們穿越回漢朝。要想了解漢朝抗擊匈奴歷史,只能通過閱讀《漢書》《資治通鑑》等書籍,來獲得相關歷史知識。通過閱讀史書,來獲得歷史知識,這就是間接經驗。

比如,東西會從高處墜落,我們都知道,這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結果。

這個經驗和認識,就是屬於間接經驗,是我們從物理書上學到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這種自然現象,不需要我們再次去研究和實踐。

這是英國牛頓的直接經驗,而他的直接經驗則來自物理實踐,當然也包括他從書本上學到的間接經驗,即笛卡爾、克卜勒等人的直接經驗。

綜上所述,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它們都來源於實踐。脫離實踐,知識就沒有源頭,成了無源之水。

接下來,我們講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係。

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辯證關係

我們來講講,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辯證關係。

先來看一段原文:

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而且在我為間接經驗,在人則為直接經驗。

偉人總結很到位,把知識來源途徑,概括為兩條,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

前面我們也提到過,這裡就不贅述。

關鍵是後面那一句,把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關係講清楚了。

相關焦點

  • 《實踐論》:用15分鐘搞清楚,理論和實踐的關係
    前兩篇文章,我們主要講認識的過程,重點闡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偉人告訴我們,人們的認識來源於實踐,而人們的認識過程,又存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由於事物本質總是隱藏在內部,不會直接呈露給我們看,需要我們透過現象才能看到本質。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2020-06-23 10:23:30| 來源: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2020山東省省屬事業單位筆試將於7月26日舉行,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 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
    原標題:「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 堅持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相結合,是一切成功社會實踐的經驗總結和基本規律。堅持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相結合,必須把握好二者的動態平衡。其精要和緊要在於,實踐者要演好再平衡的角色,以砝碼的增減保持二者的平衡和互補。
  • 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在事業單位考試的考查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很重要的考點,其中關於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是考查的重點,考試側重對詩句、案例的考查,看其體現的哲學道理,所以在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上更加注重對知識的理解。本文將有關知識點進行匯總,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掌握。
  • 《實踐論》:知和行是什麼關係?哪個在先?
    原創作者《讀書廣記》《實踐論》之前的三種知行理論《實踐論》是一篇內容豐富的哲學著作,它的副標題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現在我們撇開其他內容不談,單單考察知和行的先後關係。認識和實踐可以分離,尤其以實踐為當務之急。知在行的前面嗎?宋儒張載、二程和朱熹等人都認為,存在兩種不同的知,一種是「聞見之知」,需要通過感官才能產生;另一種是「德性之知」,不假於見聞,它發自人內在的本性,例如人即使不藉助視覺、就算閉上眼睛也能準確的指出自己的口鼻之所在。這與數百年後培根的經驗論及笛卡爾的天賦觀念類似。
  • 實踐論: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
    寒牛出欄在專欄《實踐論提高你洞察力》做了詳細的闡述,具體可以點擊專欄閱讀文章——《實踐論: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存在辯證關係》。由於認識的進步,現在回頭思考「由此及彼」,發現當時解讀並不夠全面與飽滿,認為有兩點內容值得增補。在增補新內容之前,我們來看看當時解讀「由此及彼」的原文。
  • 毛澤東《實踐論》的新時代解讀
    點擊上面「黨建網微平臺」六個字,輕鬆關注毛澤東同志於1937年7月所著的《實踐論》是系統地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著作,也是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深化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裡程碑式著作。《實踐論》所凝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時代仍有重要意義。
  • 事業單位政治知識: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時,我們會學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主要研究自然觀,包括了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三個部分;而歷史唯物主義,也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唯物史觀,主要研究人類社會歷史領域。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在認識論中最常見的知識點,即: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主要分為實踐決定認識與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兩個部分。
  • 2021考研政治62個哲學考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係
    ►2021考研政治62個哲學考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係  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係(四)★感性是基礎,理性是升華  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特點直接性具體性。
  • 《實踐論》告訴你,這才是他們的歸宿
    正如我文章開頭所引段落,「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這裡面的「全知」其實是一種不完全不充分的認識,因為它並非是由秀才們親自實踐而得到的認識,而是經過他人之手而得到的現成的間接經驗,這種間接經驗帶著脫離實際的危險,它們不一定正確,「熟知並非真知」說的就是這個理。
  • 《實踐論》:如何用認識發展的三個階段理論轉變思維方式?
    《實踐論》寫於一九三七年七月,偉人為了反對當時黨內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思想,特地寫了這篇傳世佳作。註:教條主義思想即一切從理論(理性認識)出發,而不考慮現實的客觀狀況。經驗主義思想即過分依賴於經驗(感性認識),同樣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
  • 《實踐論》讀書報告
    人的實踐過程開始於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留下感性印象與片面的認知,並初步了解事物的外部聯繫:這是認識的感性階段。感性階段持續積累後,人們抓住事物的本質、全體與內部聯繫,對於事物的感覺產生了判斷和推理,甚至是邏輯推斷:這是認識的理性階段。認識從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
  • 《實踐論》對現實個人的指導意義
    《實踐論》是老一輩無解階級革命家對革命理論經驗和實踐經驗的哲學總結,是對當時黨內的機會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批判總結,對當時的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都產生了深遠的現實的指導意義,因此《實踐論》也被稱為現實的管用的哲學。
  • 《實踐論》《矛盾論》的歷史地位及其現實價值
    《實踐論》和《矛盾論》(以下簡稱「兩論」)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革命鬥爭的實踐經驗以及中國傳統哲學優秀成果相結合的產物,它生動而又深刻地闡述了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清主次、抓關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世界觀和方法論。「兩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大眾化的光輝典範,是哲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作,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科學指引。
  • 會議|新中國的文學經驗、文化實踐與社會構造
    他指出,由於革命動因埋藏在更深遠的歷史當中,因此深入理解傳統和革命之間的辯證關係,不僅是當代中國人理解過去的必需,也是展望未來的前提。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金浪作了題為《朱光潛的土改觀察與思想改造》的演講,試圖將「土改」作為把握朱光潛思想轉變的一個環節。
  • 實踐論:讀得越多,對事物洞察,就越清晰明白
    《實踐論》這段話,給我們帶來5點啟示:1、人類的社會實踐,包括科學技術在內,都是一步步向前發展過來的,從低級走向高級,由粗獷走向精細,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一、人類科學,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實踐論》認為,人的社會實踐,有多種多樣的形式,除了生產活動之外,還有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等活動。換句話說,科學技術、政治軍事等社會實踐,同勞動生產活動一樣,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過來的,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
  • 堅持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指出,當前,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條件,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係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 實踐論
    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係,即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賴關係。首先,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 實踐論:每一份工作都會遭遇困難,就像每一條河流都會遇到阻礙
    大家好,今天我們讀《實踐論》。《實踐論》這篇名著,粗略看一遍很枯燥,好像看不出什麼門道來。只能記住幾個模糊的概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等。因為這哥倆的核心技術和重要配件都是國產的,都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不受美國人掣肘。美國政府只能幹瞪眼。我們再結合個人職業與家庭經營來分析。如今國家考核幹部,非常重視公務員基層工作的履歷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