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毛澤東《實踐論》
寒牛出欄解讀:
大家好,上篇文章,我們講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這篇文章,我們重點講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上述原文,蘊藏以下3個問題:
①認識(知識)來源於實踐;
②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來源於實踐;
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辯證關係。
我們圍繞這3個問題,展開來,繼續往下講。
一、知識來源於實踐
認識來源於實踐,知識也來源於實踐。
前面章節,我們講過,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認識最早來源於生產活動,而生產活動和政治軍事、科技藝術等其他形式一樣,都屬於社會實踐活動。換句話說,人們的認識,都來源於社會實踐。
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當然,也有人會表示不服,提出自己質疑。
古語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呢?秀才並沒有出門實踐,卻知道天下大事,掌握了很多知識,看來知識和實踐並沒有直接來源關係呀?
關於這個問題,偉人做了精妙的解讀。
偉人認為,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秀才不出門(不參加社會實踐),就能得到知識,這是一句空話,根本不符合實際。因為,古代秀才,在技術不夠發達的情況下,最多是通過書籍來獲得知識,對現實社會新事物、新知識了解肯定不多。另外,書本上的知識,來源於作者對知識的總結,是作者或別人的社會實踐。
歸根結底,知識還是來源於實踐。
讀到這裡,很多人就會提出另一個疑問。
如今,科技比古代發達多了,從技術層面來講,我只要有一部手機,不用出門就能知道天下事。關於美國疫情的認識,我用手機打開今日頭條、百家號就知道,可是我並沒有出門實踐,並沒有去美國華盛頓、紐約、洛杉磯啊。
那麼,知識來源於實踐呢,這個哲學概念,在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是不是就徹底顛覆了呢?人們的認識邏輯,是不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就此改變了呢?
實際上,並沒有顛覆,知識還是來源於實踐。
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包括更先進的5G技術在內,它只是改變信息傳播的質量,即提高了信息(知識)傳播的速度和效率,並沒有改變知識來源的途徑。知識來源途徑,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經驗,另一種是間接經驗,兩者都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
我們足不出戶,打開自己手機,登錄新聞類APP,就能知道外面世界各種事情,獲得很多不同的信息。在知識來源過程中,我們是通過技術手段和第三方平臺,間接獲得相關知識。
而這些間接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卻來源於信息發布者的實踐。沒有媒體工作者的社會實踐(直接經驗),當然就沒有新聞,新聞不可能從華盛頓白宮,直接鑽到你手機裡來。
換句話說,我們通過手機獲得的信息或知識,是新聞工作者的直接經驗,即他們的社會實踐。所以,歸根結底,知識還是來源於實踐。
網際網路平臺,本質上同書本一樣,都是一個知識載體。只不過我們使用的工具不同,網際網路平臺信息容量更大、信息分發更智能,背後是大數據和雲技術,而秀才只有幾本書而已,背後只是一個或幾個人而已。
變的是「術」,不變的是「道」。
為了說明「知識來源於實踐」,偉人舉了一個吃梨的例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你想知道戀愛的感受,你就得去實踐,親自談一次戀愛。你想知道做老闆的感覺,只有自己創業做老闆,才懂做老闆的味道。
你想體驗蹦極的狀態,只有親自蹦過一次,才會有深刻的印象。你想知道垂釣中魚的快感,那你就得去釣魚,等魚兒上鉤才能體會到,從竿梢傳到竿尾的力道。
綜上所述,認識來源於實踐,知識來源於實踐,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
接下來,我們講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它們都來源於實踐。
二、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來源於實踐
知識來源於實踐。
而知識來源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經驗,另一種是間接經驗。
我們先來看一段原文: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
的確如此,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不能什麼事情都親自實踐,做不到事事直接經驗。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情況下的知識,都來源於間接經驗,主要是從別人那裡或通過書本、視頻等載體,來獲得各種知識。如今,技術更發達,知識獲取更為便捷,從地域上講,既有本國的,也有外國的。
那麼,什麼是直接經驗呢?
直接經驗,就是親自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而獲得的認識(知識)。
比如,冬天寒冷,我們出去下館子,喜歡吃火鍋。去到北京,發現北京老火鍋,用銅鍋炭火涮羊肉,口感風味不錯,並且簡易而溫暖。去到重慶,當地都是大口的麻辣火鍋,味道濃鬱,吃起來很帶勁。去到廣州,竟然有清水火鍋,各種新鮮食材,直接放在清水裡面燙著吃,大自然的新鮮味道,在瞬間撲面而來。
去了三個城市,品嘗了三種不同風味的火鍋,得到三種完全不同感受,對中國北派火鍋、川派火鍋、南派火鍋,有了不同程度的體驗和認識,這就是直接經驗。
比如,「小馬過河」的寓言故事。
小馬來到小河邊,老牛對它說河水很淺,而松鼠對它說河水很深,結果小馬不知道聽誰的。
後來在馬媽媽鼓勵下,小馬勇敢地嘗試,大膽地實踐,最後安全走過小河。發現河水,既沒有松鼠說的那麼深,也沒有老牛說的那麼。
這個切身感受或認識,就是小馬的直接經驗。
別人的成功經驗,不一定完全適合自己,只有親自去體驗實踐,才能掌握事情真實情況,進而看到事物本質。
故此,親自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很重要,這就是直接經驗的重要意義。
那麼,什麼是間接經驗呢?
間接經驗,就是從別人那裡,或書本視頻等載體得到的知識,是他人的認識成果,也是他人實踐得到的直接經驗。
例如:我們要了解漢武大帝抗擊匈奴的歷史。
這個就沒有辦法,獲得直接經驗,因為人類還沒有時光倒流機,無法幫我們穿越回漢朝。要想了解漢朝抗擊匈奴歷史,只能通過閱讀《漢書》《資治通鑑》等書籍,來獲得相關歷史知識。通過閱讀史書,來獲得歷史知識,這就是間接經驗。
比如,東西會從高處墜落,我們都知道,這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結果。
這個經驗和認識,就是屬於間接經驗,是我們從物理書上學到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這種自然現象,不需要我們再次去研究和實踐。
這是英國牛頓的直接經驗,而他的直接經驗則來自物理實踐,當然也包括他從書本上學到的間接經驗,即笛卡爾、克卜勒等人的直接經驗。
綜上所述,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它們都來源於實踐。脫離實踐,知識就沒有源頭,成了無源之水。
接下來,我們講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係。
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辯證關係
我們來講講,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辯證關係。
先來看一段原文:
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而且在我為間接經驗,在人則為直接經驗。
偉人總結很到位,把知識來源途徑,概括為兩條,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
前面我們也提到過,這裡就不贅述。
關鍵是後面那一句,把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關係講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