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張伯禮院士從武漢返回天津,受到熱烈歡迎。 本報記者 劉乃文攝
「仗正在打,我不能躺下。」
——張伯禮院士即使病倒對工作也不懈怠
「張伯禮校長樂於學習、善於學習、終身學習。其實,在我們眼中,他是一位被院士『耽誤』了的詩人和攝影家。」這是「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多位同事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話。近日,記者來到張伯禮院士坐診的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保康醫院,走訪了他的多位同事。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保康醫院副主任醫師江豐,讀博士起就跟隨張伯禮院士學習。說起教師節當日張伯禮院士出診的情景,他說,那天3個多小時,30多個病人,張伯禮院士認真耐心地為病人看診,「英雄是過去的事了,今天就是好好出診看病!」他如是說。看診中,張院士針對一名患者的舌象提醒身邊的年輕醫生,開藥經方要活用,因時因人因地制宜,江豐聽後,立即在記錄的方子後標註上「方子不唯一、因人因時而變」。
江豐告訴記者,平時看診中,經常能碰到這樣的細節,他也因此養成了隨時記錄的習慣。「作為醫生,作為教師,張校長一直堅守崗位,這是他臨床實踐和教育培養人才的基地,他都是用休息時間來出診。對我們年輕醫生來說,在跟老師學技術的同時,我們更要學老師的醫德和修養。」江豐說,「從他身上,我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從身邊的小賢、小善做起,逐步提高自己的高尚修為,做一個賢德之人;精研醫術、做好專業,以涵養自己的仁慈之心,做一個高明醫生。」
「張校長特別勤奮,精力旺盛,他說終身學習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人生態度。」江豐告訴記者,在工作中,他發現了張伯禮校長善於學習的秘訣,就是勤奮刻苦,善於鑽研。江豐向記者講述了一個細節,張伯禮早期從事舌診研究時,根據項目需要購置了專業相機,為此他自己學習攝影,僅舌診照片就拍了幾萬張。「出門診時需要拍片子,張校長一看我們拍照動作不對,就提醒我們如何構圖,哪個角度更好……我們大家都說,這哪裡是院士,分明是攝影家嘛。」江豐說,據了解,張伯禮校長還自學了流體力學、統計學、中藥栽培、製藥工程學……真是學無止境啊!
時針指向17:30,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保康醫院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郭義,還在忙著給患者扎針。作為多年同事,郭義談起張伯禮院士滿是崇敬和驕傲。「在我們心目中,張院士是一位教育家、科學家、管理專家,更是一個臨床大家。」郭義告訴記者,「張院士說,只要是對事業發展有利的事,就是最高興的事。為事業奉獻是他永遠的追求、責任和擔當,即使72歲,他還奉獻在抗疫一線,帶領全國中醫界為疫情防控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
郭義告訴記者,張伯禮院士有很多業餘愛好,寫詩就是其一。記得多年前的一個暑期,他跟著張院士去日本訪問,凌晨1時多,與日本一所大學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凌晨4時,張院士給他們打電話說海上日出很漂亮,當大家揉著睡眼到達時,張院士已經寫下了一首詩:「海天生紅霞,天海耀光虹。東灜鳥羽眺,際線日促升。彩雲豔潾滿,朝陽映波明。一天好氣象,萬物復甦甦。」這首詩描寫了他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後看見美景時有感而發的心情。今年在武漢抗疫一線,張伯禮院士也是有感而發,寫下十幾首詩詞,有時候靈感來了,來不及找紙筆,他就趕緊寫在手上。「張院士總說他不會寫詩,寫的是順口溜兒。但他說:『詩言志,有些想法不一定直白表達出來,通過詩可以含蓄表達,這有利於思考,有效防止痴呆。』這位『老張』很可愛吧。」郭義對記者說。
下午快6時了,一位患者風風火火趕來,想加個號。一下午已經看了40多個病人、臨近下班的郭義二話沒說,立即寫了個加號條。「都到下班時間了。」記者提醒。「張院士一下午看了60多個,還加號呢,他經常說,『我就是個大夫,不能脫離病人』,這句話影響了我一輩子。」郭義說。
本報記者 雷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