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帕被紙巾取代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我是一直堅持使用手帕的。
為阻止新冠病毒傳播,不少網站傳授咳嗽時防唾沫飛濺的方法,即用手肘或紙巾捂住口鼻,每看到此,我常會想,為什麼不用手帕呢?手帕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相比紙巾還可以循環使用,比洗衣服更便捷,不是更加環保更加節約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手帕被紙巾取代已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這麼多年,我是一直堅持使用手帕的。有時在餐後,別人向我遞來紙巾時,我總是謝絕對方而掏出手帕。雖然有時也會引來不解的笑意,但我堅定地「一意孤行」。
手帕也叫手巾、手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最早出現在先秦,當時人們稱之為「巾」。「手帕」名稱出現是在唐代,宋代繼續沿用這一稱謂。後來,手帕在民間又延伸成為生活必備品和裝飾物,而且還有象徵性和表達情誼的作用。唐代詩人杜甫曾有「赤汗微生白雪毛,銀鞍卻覆香羅帕」的詩句。在戲曲表演中,手帕是旦角演員必備的道具,他們能將手帕隨手翻飛,高潮迭起處,常引來觀眾陣陣驚呼。而在戲曲舞臺上,舞手帕的功夫首推東北二人轉,演員邊唱邊舞,常將手帕轉得飛快,有時又拋得很高,讓人看得眼花瞭亂,目不暇給。
在西方,手帕首先出現在古羅馬高官顯貴的生活中。中世紀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當政,她對手絹喜歡備至,這樣,手絹也就隨之風靡全國。到17世紀,法國的手帕異常精緻,那時的宮廷顯貴、名門望族乃至閨閣名媛,使用的均是以金箔薄片鑲邊的手帕。18世紀時,西方國家婦女化妝已成習俗,五彩繽紛的手帕也隨之出現。
若干年前,紙巾在我國風靡起來,相比以前使用的手帕,紙巾的好處是用好就丟,免去洗滌之勞。目前使用紙巾的人之眾多,使用量之巨大,每天丟棄的紙巾量之多是無法估計的。我心裡常想,這些紙巾要多少棵樹木才能生產出來呢?一項不完全統計是,用手帕代替紙巾,每人每年可減少耗紙至少0.17千克,節能0.2噸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57千克。如果全國每年有10%的紙巾使用改為用手帕代替,可減少耗紙約2.2萬噸,節能2.8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7.4萬噸。這是多麼龐大的數字啊。
手帕是經久耐用的綠色環保棉布,使用方便,洗滌也方便。每天用肥皂洗滌後,很快就能晾乾,有的人還要用電熨鬥熨平,才摺疊好放進口袋。講究一點的,還會噴上一點香水。那時,幾乎每家百貨店都有手帕賣,手帕的品種繁多,花式也多,男式一般是方格居多,女式以花草為主。手帕是生活的必備品,小朋友進幼兒園時,都會用別針將手帕別在胸前,老師會逐個檢查,不帶手帕,是進不了園門的。如今,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已成為防疫共識,為此,我們不妨將藏在抽屜裡的手帕重新找出來,讓它繼續為衛生和環保服務。(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