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王棟生老師的《不跪著教書》《前方是什麼》,不禁掩書長嘆:「這才是個合格的教師!」
在我的心目中,「合格的教師」就是「真正的教師」。
長嘆之後,是深思和追問:教師這個職業意味著什麼?怎樣才無愧為人之師?教師,他(她)必會有、應該有什麼情感、心理、思維、觀念、修養、氣質、品格?
——錢理群
平常心,正常情——
教師首先是有「人」的意識、情感健全的人
王棟生老師的教育隨筆,常給人以震撼。《「模範」如是說》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談到了在教育表彰大會上,有「模範教師」介紹經驗,說自己如何為了堅守講臺,而不顧家庭,以至妻子癱瘓,老父含恨而死,無暇關心女兒學習,連自己也延誤治療而落下終身殘疾……說這就是教師的無私奉獻,云云。王棟生毫不苟同:「一個人,連妻子、子女也不愛,連父母也不愛,卻說熱愛自己的『崗位』,愛自己的學生,這種話,你相信嗎?他的人生目的是什麼?他拋棄了所有的親人,只是為了能站在講臺上?」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為工作犧牲親情,犧牲親人,這其實是一種變態的極端的個人主義,是極不人道的」,「至少是麻木和虛偽的」。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教師當有正當的人性。一個人沒有『人』的意識,沒有正常人的思想感情,那就不能從事教育工作。」——這裡提出的是一個重要的、基本性的教育觀和教師觀,也是王棟生教育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要以人為本,要有人情,要體現人道精神」(《跑,還是別跑》),「不近人情」,就「近於野蠻」(《昨天的故事》)。
而以這樣的失去正當人性的教師為模範的教育,就必然是「反人道的教育」:「它破壞的是基本的倫常,毀滅的是人性。」王棟生老師質問道:「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為了讓學生都成為連生命也不知道珍惜的人,成為六親不認的人?」
問題是這樣的六親不認的教育,在中國是自有傳統的:古有存天理、滅人慾的假道學;而在當今社會,鼓勵這樣的「無私奉獻」的模範教師,就具有更大的虛偽性。
這就給我們一個重要提醒,要警惕那些「偽教育家」(《遍地「教育家」》),要明確地指出:那些新時代的假道學家都是不合格的教師,真正的教師必須和他們劃清界限。魯迅早就說過:「偽士當去」,「去偽士」,包括去偽教育理論,也是當務之急。
因此,王棟生老師斷然拒絕了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的所謂「貢獻」論。這種理論竭力渲染教師工作的悲壯性:「似乎這不是一種令人尊敬的職業,這是人要為之犧牲的一場苦難,是一條殉道者的路。」
不,我們不是春蠶和蠟燭,我們是人,我們有人的意識、情感、欲望,因此,我們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人的權利;我們也知道自己的生存價值:「我們不僅是莊嚴的勞動者,而且是愛的使者,因為有我們的工作,孩子們變成有感情的人,懂得會尊重人的人。」(《別再稱我們是春蠶,好嗎?》)「教師是一種適合我的職業」,「一個人在做他所熱愛的事,也就談不上什麼『奉獻』;我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也同時享受自己的選擇:如此而已」(《這是一種適合我的職業》)。
人的教育,應該由感情正常、健康、豐富的人來承擔。
我喜歡,心靈震顫,眼眶溼潤——
教育的快樂在每天接觸到的細節中
王棟生教育詞典中最重要,卻往往被人忽略的詞語是「我喜歡」:「我喜歡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感恩之心》),「我喜歡富有同情心和愛心的學生」(《善良的心是一盞燈》)。他在一篇文章裡,也提到我最喜歡聽他講講學生的事,而且還是美好的故事多,這樣的美好總讓我們心熱眼紅,「像個孩子一樣,任淚痕掛在臉上」(《感恩之心》《老師,我的神》)。剛剛遠行的商友敬先生看了王棟生寫的《告訴你幾個故事》,也潸然淚下,特地去信說「能流淚的老師是幸福的」(《致吳非》)。
我手頭就有這麼一篇《很小的事情》,還沒有收入王棟生的文集,是我從2008年2月22日《新民晚報》上小心地剪下來,珍藏在我的文件夾裡的—說小心,說珍藏,是因為我從這短文裡撫摸到了一顆教師的大心,並深受感動和觸動。
還是先抄錄開頭的一段文字——
學生遲到了,他面帶愧色,站在教室門口輕輕喊了一聲「報告」。他很尷尬:喊輕了,老師聽不見,聲音大了,又怕驚動大家。教師發現了,也只輕輕地一點頭,讓他回到座位上去。他已經知道遲到妨礙了大家,你儘可能不要多問,你的目光甚至沒有必要停在他的臉上。我對這樣的學生印象很好。這樣的學生總是很注意個人修養,他們總是想到自己的行為不能妨礙別人。擁有這樣的品格,以後是可以在一個文明社會立足的。
我感動,自然是因為從很小的事情上看到了今天中國普通中學生心靈的閃光,作為一個關心中國教育、中國年輕一代,以及中國未來,並因此常懷憂慮的知識分子,我從中得到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文明的幼芽、愛的幼芽還在,就如王棟生老師所說,「當今之世,中國有這樣的學生,可以證明實施真正的素質教育是有可能的」(《學生給教師上了一課》),我真的感到說不出的欣慰。
我感動,更因為能夠發現這樣的很小的事情,為之感動,並深思其意義的教師,也必有一顆仁愛之心。更重要的是,這是完全自覺的努力。王棟生老師說:「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仁愛的稟賦。」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顆仁愛的心;有了這樣的仁愛的心,就會有這樣的胸懷和眼光,去發現學生身上愛的萌芽、文明的萌芽,並精心呵護與培育,助其成長(《善良的心是一盞燈》):這真是一盞燈,給教育以真實的希望。
而教師自身,也從中獲得了教育的意義,以至生命的意義。王棟生老師說:「只要能經常發現這樣的孩子,就會覺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之心》),「教育的快樂從哪裡來?就在每天接觸到的這些細節中」(《這是一種適合我的職業》)。
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隨時注意到這些細節,並受到感動,更不用說深思其意義了。這也正是王棟生老師最感痛心和寂寞的。他說:「對教學工作的機械重複,對學生的冷漠,對生活的冷漠,是對(教師)職業的褻瀆。」(《教師要有精神追求》)他還嘆息說,今天的教師缺少的是審美的需求和感受力(《在實踐中反思》),其中一個方面,就是不能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學生,發現其內心和行為的美,更不用說去培育美了。而不能發現和欣賞學生的美的教師,也一定不能享受教師職業之美。
王棟生老師說:「我喜歡孩子」,「看著他們清澈的眼睛」,「我的心靈常常會有一種震撼,我的眼眶會莫名其妙地溼潤」(《第一滴汙垢》)。
讀到這裡,我的眼眶也莫名其妙地溼潤了。我對自己說: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教師的情感!我曾經在很多場合都談到,人活著要永遠保持一種黎明的感覺,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天都以嬰兒的眼睛去發現新的世界、新的美。在我看來,教師的黎明的感覺,就是每天都能從學生身上發現新的美,並時時受到心靈的震撼。這樣,教師的生命就能永遠處於新生的狀態,即所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裡,還有中小學教師所特有的生命意義和價值。這也是我多次談到的,中小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黎明時期(我經常用的說法是生命的「春天」和「初夏」時節),這也是一個人生命發展中最為純淨、最具活力的一個階段,即使說今天的一些中學生已經受到了令人痛心的汙染,但他們依然是相對單純的;天天和這樣的生命相遇、交流,中小學教師正可以從中吸取生命的元氣和活力,而使自己的精神永遠年輕。我們在中小學校園裡經常可以遇到那些老教師,他(她)們在長年從教後仍然能保持對新思想新事物的敏感,能對未知領域不停地探索,能始終對教學保持濃厚的興趣,並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王棟生把它稱作「熱愛的稟賦」(《教師要有精神追求》)。
這「熱愛的稟賦」,是來自隨時隨地發現、欣賞並培育學生心靈美的襟懷、眼光和能力、習慣的:這是教師的基本素質、稟賦。王棟生老師說,教師職業適合他,他自願選擇當教師,就因為他具有這樣的素質、稟賦,並在學生心靈美的發現與培育中,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這是他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真正的教師的秘密所在。
不可不慎——
一切為了學生,一切都關乎下一代的成長
這是王棟生所講的教育故事中,最讓人感動、深思的一個細節:「某次我們在對一本論文專輯作最後校對時,發現一位學生有一部分內容是抄襲的,如果在平時,我們會抽去這篇文章,同時會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教育。可是這一次情況不同,因為此時距高考僅有四五十天,而該生本人也看過這份校樣了。如果採取行動,有可能強烈刺激這位學生,使她的事暴露在全年級面前,影響她的高考,從而影響她的未來。但是如果按原計劃編發這本專輯,我們將承擔編輯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決定不撤下這篇文章——儘管我們會因此而受到非議,但是一個孩子能夠比較順利地通過人生關口,進入高校學習,能在以後的學習階段改正缺點,這還是『合算』的。為了保護一個孩子,教師就作出了犧牲。」(《一切為了學生》)——這是一個不同於一般教育原則的特殊處理,看起來有點出格,但它背後的教育理念,卻是值得注意的。這就是學校教育有一個絕對的教育原則:一切為了學生,學生的成長需要是高於一切的,學校的一切教育行為,都要從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成長這一點為出發點和歸宿,必須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的天職就是保護學生,為他(她)一生的精神成長、生命發展,為他(她)的前途負責,替他(她)著想,即使因此自己作出犧牲也是值得的。
這裡,還可以舉出一例。王棟生有一篇《通過封鎖線》,說到自己「平時倡導學生『自由地寫』,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們一些應試技巧,不得不教他們一些俗招,以幫助他們通過『封鎖線』。我看不起高考,但是我的學生要上大學,我的任務之一是幫助他們獲得進大學的門票(這個說法很俗氣,但是如果要把這個問題說得鄭重其事,也未免太沒有見識了)」,「因為選拔方式是考試,學生不得不受這樣的訓練」,「他們要的是『分』,只要過了這一關,新的天地就出現了,他何必要拿自己的前途去冒險呢?作為教師,何嘗希望自己的學生平庸?不得已也!」他最後說:「高中完成兩個任務就很好:一是在培養語文素養的同時給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種子,一是設法幫他搞到一張進大學的門票。」——我讀了有驚心動魄之感:我看到了一個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師(也就是我說的合格的教師)在現行教育體制下的真實而深刻的痛苦。他們必須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信念和教育體制的現實之間作艱難的選擇,最後只能作出一定妥協,選擇折中的二元目標。其理由只有一個:不能為了自己的理想、原則,拿學生的前途冒險。這又是一個為了學生,在無奈中依然有堅守的教師的基本信條:學生的長遠發展就是教師的生命。
和一切為了學生相關,還有「一切都關乎下一代成長」的理念。王棟生老師說:「校園裡發生的一切都可能成為實際的教育行為」,「學生在校的全部活動,都可能是接受教育的過程」,「教師直接和學生接觸,事無粗細,都可能是榜樣,行政部門在教育管理上的做法,也會成為實際的教育內容,因而不可不慎」,「教育事關人格修養,人格尊嚴往往就在細微處體現出來」,「一些被認為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學校裡有可能誘發難以想像的後果」。結論是:「在教育問題上,沒有小事,一切都關乎下一代的成長。」(《一切為了學生》《教育無小事》)
王棟生有兩篇討論教育上的小事情的文章,都讓我感動不已。一篇是《小睡有何不好》,有學校在教室後面設置「觀察座」,讓上課睡覺的學生坐到那裡去,王棟生認為「這種做法不尊重學生人格,而且不顧學生的健康」,提出異議。他自己上課時,發現後面有位學生睡了,小聲喊他他沒醒,想到他也許實在是累了,怕他著涼,就請同座幫他蓋件衣服。學生醒了,神情內疚,王老師安慰說:「少聽幾分鐘語文課不要緊,萬一生了病,損失就大了。」王棟生在一次教師學習班上講了這件事,下面遞上條子,質問:「你憑什麼認為語文課少聽幾分鐘不重要?」——一件小事,不同的處理和看法的背後,是不同的教育觀。
還有一篇《你小時候是第幾名?》,反對按成績給學生排名次,觸動我的是他這樣提出問題:「那些名次在後的學生,他們的精神壓力和內心痛苦,教師揣摩過嗎?傾聽過嗎?教師為什麼不體驗體驗呢?」這個問題是可以,也應該問一問每一個教師的:你揣摩、傾聽、體驗過學生的感情嗎?得出的結論,更是嚴峻得讓人猛一聽很難接受:「我至今仍然認為,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擔當教育重任。」但仔細想想,這裡確實有對教育本質的最深刻的體認,是一個小事裡的大問題。
至於這一篇《這些都不是小事》,就更讓我羞愧了。「我當了這麼多年的教師,從來沒有讓學生寫過『日記一則』『假期日記』那樣的題目。學生雖小,也要給他們灌輸權利意識,私人的東西不要隨便給別人看。教師經常對學生說:『你下課到辦公室來一下。』為什麼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呢?能不能這樣說:『您願意下課後到我辦公室談談嗎?』或者:『如果你有時間,放學後請到我辦公室來一下,好嗎?』事情也許就會是另一種結果了。這是對學生的尊重,教師也應當通過這樣的語言方式使學生獲得教養。」—坦白地說,這些都是我這個有40年教齡的老教師從來沒有想過的,但我為什麼意識不到這背後的教育問題呢?這難道不應該引起反省嗎?據說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王棟生回答說:「學生年紀小」,我們如何對待他,絕非小題,必須大做,「在這樣的年紀,要給他們的心靈多種幾粒善良的種子。在以後的歲月中,當他們回望童年、少年時代,他們就會對人世間充滿感激,並可能把善良和愛傳播給更多的人」。他最後歸結為一句話:「這是教育。」真的,這已經說盡了一切,無須多說了。
我終於懂得了:一個合格的教師,一個真正的教師,他不僅眼界開闊,身有鐵骨,而且心細如髮,情柔似水。
節選自《寫在中小學教育的邊緣》
相關圖書
(點擊東方出版中心頭條小店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