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這才是合格的、真正的教師

2020-09-18 東方出版中心


讀了王棟生老師的《不跪著教書》《前方是什麼》,不禁掩書長嘆:「這才是個合格的教師!」


在我的心目中,「合格的教師」就是「真正的教師」。


長嘆之後,是深思和追問:教師這個職業意味著什麼?怎樣才無愧為人之師?教師,他(她)必會有、應該有什麼情感、心理、思維、觀念、修養、氣質、品格?


——錢理群




平常心,正常情——

教師首先是有「人」的意識、情感健全的人


王棟生老師的教育隨筆,常給人以震撼。《「模範」如是說》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談到了在教育表彰大會上,有「模範教師」介紹經驗,說自己如何為了堅守講臺,而不顧家庭,以至妻子癱瘓,老父含恨而死,無暇關心女兒學習,連自己也延誤治療而落下終身殘疾……說這就是教師的無私奉獻,云云。王棟生毫不苟同:「一個人,連妻子、子女也不愛,連父母也不愛,卻說熱愛自己的『崗位』,愛自己的學生,這種話,你相信嗎?他的人生目的是什麼?他拋棄了所有的親人,只是為了能站在講臺上?」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為工作犧牲親情,犧牲親人,這其實是一種變態的極端的個人主義,是極不人道的」,「至少是麻木和虛偽的」。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教師當有正當的人性。一個人沒有『人』的意識,沒有正常人的思想感情,那就不能從事教育工作。」——這裡提出的是一個重要的、基本性的教育觀和教師觀,也是王棟生教育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要以人為本,要有人情,要體現人道精神」(《跑,還是別跑》),「不近人情」,就「近於野蠻」(《昨天的故事》)。


而以這樣的失去正當人性的教師為模範的教育,就必然是「反人道的教育」:「它破壞的是基本的倫常,毀滅的是人性。」王棟生老師質問道:「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為了讓學生都成為連生命也不知道珍惜的人,成為六親不認的人?」


問題是這樣的六親不認的教育,在中國是自有傳統的:古有存天理、滅人慾的假道學;而在當今社會,鼓勵這樣的「無私奉獻」的模範教師,就具有更大的虛偽性。


這就給我們一個重要提醒,要警惕那些「偽教育家」(《遍地「教育家」》),要明確地指出:那些新時代的假道學家都是不合格的教師,真正的教師必須和他們劃清界限。魯迅早就說過:「偽士當去」,「去偽士」,包括去偽教育理論,也是當務之急。


因此,王棟生老師斷然拒絕了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的所謂「貢獻」論。這種理論竭力渲染教師工作的悲壯性:「似乎這不是一種令人尊敬的職業,這是人要為之犧牲的一場苦難,是一條殉道者的路。」


不,我們不是春蠶和蠟燭,我們是人,我們有人的意識、情感、欲望,因此,我們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人的權利;我們也知道自己的生存價值:「我們不僅是莊嚴的勞動者,而且是愛的使者,因為有我們的工作,孩子們變成有感情的人,懂得會尊重人的人。」(《別再稱我們是春蠶,好嗎?》)「教師是一種適合我的職業」,「一個人在做他所熱愛的事,也就談不上什麼『奉獻』;我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也同時享受自己的選擇:如此而已」(《這是一種適合我的職業》)。


人的教育,應該由感情正常、健康、豐富的人來承擔。




我喜歡,心靈震顫,眼眶溼潤——

教育的快樂在每天接觸到的細節中


王棟生教育詞典中最重要,卻往往被人忽略的詞語是「我喜歡」:「我喜歡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感恩之心》),「我喜歡富有同情心和愛心的學生」(《善良的心是一盞燈》)。他在一篇文章裡,也提到我最喜歡聽他講講學生的事,而且還是美好的故事多,這樣的美好總讓我們心熱眼紅,「像個孩子一樣,任淚痕掛在臉上」(《感恩之心》《老師,我的神》)。剛剛遠行的商友敬先生看了王棟生寫的《告訴你幾個故事》,也潸然淚下,特地去信說「能流淚的老師是幸福的」(《致吳非》)。


我手頭就有這麼一篇《很小的事情》,還沒有收入王棟生的文集,是我從2008年2月22日《新民晚報》上小心地剪下來,珍藏在我的文件夾裡的—說小心,說珍藏,是因為我從這短文裡撫摸到了一顆教師的大心,並深受感動和觸動。


還是先抄錄開頭的一段文字——


學生遲到了,他面帶愧色,站在教室門口輕輕喊了一聲「報告」。他很尷尬:喊輕了,老師聽不見,聲音大了,又怕驚動大家。教師發現了,也只輕輕地一點頭,讓他回到座位上去。他已經知道遲到妨礙了大家,你儘可能不要多問,你的目光甚至沒有必要停在他的臉上。我對這樣的學生印象很好。這樣的學生總是很注意個人修養,他們總是想到自己的行為不能妨礙別人。擁有這樣的品格,以後是可以在一個文明社會立足的。


我感動,自然是因為從很小的事情上看到了今天中國普通中學生心靈的閃光,作為一個關心中國教育、中國年輕一代,以及中國未來,並因此常懷憂慮的知識分子,我從中得到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文明的幼芽、愛的幼芽還在,就如王棟生老師所說,「當今之世,中國有這樣的學生,可以證明實施真正的素質教育是有可能的」(《學生給教師上了一課》),我真的感到說不出的欣慰。


我感動,更因為能夠發現這樣的很小的事情,為之感動,並深思其意義的教師,也必有一顆仁愛之心。更重要的是,這是完全自覺的努力。王棟生老師說:「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仁愛的稟賦。」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顆仁愛的心;有了這樣的仁愛的心,就會有這樣的胸懷和眼光,去發現學生身上愛的萌芽、文明的萌芽,並精心呵護與培育,助其成長(《善良的心是一盞燈》):這真是一盞燈,給教育以真實的希望


而教師自身,也從中獲得了教育的意義,以至生命的意義。王棟生老師說:「只要能經常發現這樣的孩子,就會覺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之心》),「教育的快樂從哪裡來?就在每天接觸到的這些細節中」(《這是一種適合我的職業》)。


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隨時注意到這些細節,並受到感動,更不用說深思其意義了。這也正是王棟生老師最感痛心和寂寞的。他說:「對教學工作的機械重複,對學生的冷漠,對生活的冷漠,是對(教師)職業的褻瀆。」(《教師要有精神追求》)他還嘆息說,今天的教師缺少的是審美的需求和感受力(《在實踐中反思》),其中一個方面,就是不能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學生,發現其內心和行為的美,更不用說去培育美了。而不能發現和欣賞學生的美的教師,也一定不能享受教師職業之美。


王棟生老師說:「我喜歡孩子」,「看著他們清澈的眼睛」,「我的心靈常常會有一種震撼,我的眼眶會莫名其妙地溼潤」(《第一滴汙垢》)。


讀到這裡,我的眼眶也莫名其妙地溼潤了。我對自己說: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教師的情感!我曾經在很多場合都談到,人活著要永遠保持一種黎明的感覺,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天都以嬰兒的眼睛去發現新的世界、新的美。在我看來,教師的黎明的感覺,就是每天都能從學生身上發現新的美,並時時受到心靈的震撼。這樣,教師的生命就能永遠處於新生的狀態,即所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裡,還有中小學教師所特有的生命意義和價值。這也是我多次談到的,中小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黎明時期(我經常用的說法是生命的「春天」和「初夏」時節),這也是一個人生命發展中最為純淨、最具活力的一個階段,即使說今天的一些中學生已經受到了令人痛心的汙染,但他們依然是相對單純的;天天和這樣的生命相遇、交流,中小學教師正可以從中吸取生命的元氣和活力,而使自己的精神永遠年輕。我們在中小學校園裡經常可以遇到那些老教師,他(她)們在長年從教後仍然能保持對新思想新事物的敏感,能對未知領域不停地探索,能始終對教學保持濃厚的興趣,並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王棟生把它稱作「熱愛的稟賦」(《教師要有精神追求》)。


這「熱愛的稟賦」,是來自隨時隨地發現、欣賞並培育學生心靈美的襟懷、眼光和能力、習慣的:這是教師的基本素質、稟賦。王棟生老師說,教師職業適合他,他自願選擇當教師,就因為他具有這樣的素質、稟賦,並在學生心靈美的發現與培育中,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這是他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真正的教師的秘密所在。




不可不慎——

一切為了學生,一切都關乎下一代的成長


這是王棟生所講的教育故事中,最讓人感動、深思的一個細節:「某次我們在對一本論文專輯作最後校對時,發現一位學生有一部分內容是抄襲的,如果在平時,我們會抽去這篇文章,同時會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教育。可是這一次情況不同,因為此時距高考僅有四五十天,而該生本人也看過這份校樣了。如果採取行動,有可能強烈刺激這位學生,使她的事暴露在全年級面前,影響她的高考,從而影響她的未來。但是如果按原計劃編發這本專輯,我們將承擔編輯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決定不撤下這篇文章——儘管我們會因此而受到非議,但是一個孩子能夠比較順利地通過人生關口,進入高校學習,能在以後的學習階段改正缺點,這還是『合算』的。為了保護一個孩子,教師就作出了犧牲。」(《一切為了學生》)——這是一個不同於一般教育原則的特殊處理,看起來有點出格,但它背後的教育理念,卻是值得注意的。這就是學校教育有一個絕對的教育原則:一切為了學生,學生的成長需要是高於一切的,學校的一切教育行為,都要從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成長這一點為出發點和歸宿,必須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的天職就是保護學生,為他(她)一生的精神成長、生命發展,為他(她)的前途負責,替他(她)著想,即使因此自己作出犧牲也是值得的。


這裡,還可以舉出一例。王棟生有一篇《通過封鎖線》,說到自己「平時倡導學生『自由地寫』,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們一些應試技巧,不得不教他們一些俗招,以幫助他們通過『封鎖線』。我看不起高考,但是我的學生要上大學,我的任務之一是幫助他們獲得進大學的門票(這個說法很俗氣,但是如果要把這個問題說得鄭重其事,也未免太沒有見識了)」,「因為選拔方式是考試,學生不得不受這樣的訓練」,「他們要的是『分』,只要過了這一關,新的天地就出現了,他何必要拿自己的前途去冒險呢?作為教師,何嘗希望自己的學生平庸?不得已也!」他最後說:「高中完成兩個任務就很好:一是在培養語文素養的同時給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種子,一是設法幫他搞到一張進大學的門票。」——我讀了有驚心動魄之感:我看到了一個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師(也就是我說的合格的教師)在現行教育體制下的真實而深刻的痛苦。他們必須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信念和教育體制的現實之間作艱難的選擇,最後只能作出一定妥協,選擇折中的二元目標。其理由只有一個:不能為了自己的理想、原則,拿學生的前途冒險。這又是一個為了學生,在無奈中依然有堅守的教師的基本信條:學生的長遠發展就是教師的生命。


和一切為了學生相關,還有「一切都關乎下一代成長」的理念。王棟生老師說:「校園裡發生的一切都可能成為實際的教育行為」,「學生在校的全部活動,都可能是接受教育的過程」,「教師直接和學生接觸,事無粗細,都可能是榜樣,行政部門在教育管理上的做法,也會成為實際的教育內容,因而不可不慎」,「教育事關人格修養,人格尊嚴往往就在細微處體現出來」,「一些被認為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學校裡有可能誘發難以想像的後果」。結論是:「在教育問題上,沒有小事,一切都關乎下一代的成長。」(《一切為了學生》《教育無小事》)


王棟生有兩篇討論教育上的小事情的文章,都讓我感動不已。一篇是《小睡有何不好》,有學校在教室後面設置「觀察座」,讓上課睡覺的學生坐到那裡去,王棟生認為「這種做法不尊重學生人格,而且不顧學生的健康」,提出異議。他自己上課時,發現後面有位學生睡了,小聲喊他他沒醒,想到他也許實在是累了,怕他著涼,就請同座幫他蓋件衣服。學生醒了,神情內疚,王老師安慰說:「少聽幾分鐘語文課不要緊,萬一生了病,損失就大了。」王棟生在一次教師學習班上講了這件事,下面遞上條子,質問:「你憑什麼認為語文課少聽幾分鐘不重要?」——一件小事,不同的處理和看法的背後,是不同的教育觀。


還有一篇《你小時候是第幾名?》,反對按成績給學生排名次,觸動我的是他這樣提出問題:「那些名次在後的學生,他們的精神壓力和內心痛苦,教師揣摩過嗎?傾聽過嗎?教師為什麼不體驗體驗呢?」這個問題是可以,也應該問一問每一個教師的:你揣摩、傾聽、體驗過學生的感情嗎?得出的結論,更是嚴峻得讓人猛一聽很難接受:「我至今仍然認為,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擔當教育重任。」但仔細想想,這裡確實有對教育本質的最深刻的體認,是一個小事裡的大問題。


至於這一篇《這些都不是小事》,就更讓我羞愧了。「我當了這麼多年的教師,從來沒有讓學生寫過『日記一則』『假期日記』那樣的題目。學生雖小,也要給他們灌輸權利意識,私人的東西不要隨便給別人看。教師經常對學生說:『你下課到辦公室來一下。』為什麼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呢?能不能這樣說:『您願意下課後到我辦公室談談嗎?』或者:『如果你有時間,放學後請到我辦公室來一下,好嗎?』事情也許就會是另一種結果了。這是對學生的尊重,教師也應當通過這樣的語言方式使學生獲得教養。」—坦白地說,這些都是我這個有40年教齡的老教師從來沒有想過的,但我為什麼意識不到這背後的教育問題呢?這難道不應該引起反省嗎?據說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王棟生回答說:「學生年紀小」,我們如何對待他,絕非小題,必須大做,「在這樣的年紀,要給他們的心靈多種幾粒善良的種子。在以後的歲月中,當他們回望童年、少年時代,他們就會對人世間充滿感激,並可能把善良和愛傳播給更多的人」。他最後歸結為一句話:「這是教育。」真的,這已經說盡了一切,無須多說了。


我終於懂得了:一個合格的教師,一個真正的教師,他不僅眼界開闊,身有鐵骨,而且心細如髮,情柔似水。


節選自《寫在中小學教育的邊緣》



相關圖書

(點擊東方出版中心頭條小店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大時代裡的個體生命史 錢理群作品精編9種
    第二部分是重新編選的文集,計有:《世紀心路——現代作家篇》、《爝火不息——民間思想者篇》、《大地風雷——歷史事件篇》、《精神夢鄉——北大與學者篇》、《漂泊的家園——家人與鄉人篇》、《情系教育——教師與青年篇》。這本身也形成了一個結構: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創者陳獨秀開始,到曾經的精神流浪漢、某當代大學博士生王翔結束,我大概寫了將近一百位「大時代裡的個體生命史」。
  • 錢理群:這是我給自己80歲壽辰的禮物
    錢理群先生一向給人以不苟言笑的嚴肅印象,所以他的一組「怪臉照片」比常人所攝更具有「顛覆性」。這組照片是錢老在66歲生日時,由夫人為其拍攝的,如今收錄於新書《錢理群的另一面》中。《錢理群的另一面》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本書是錢理群幾十年所拍攝照片的選編,展示了他學術之外的人生。
  • 錢理群:當代青年不要由龍種變成跳蚤
    真正關注80後,是在錢理群退休之後,當時社會對80後有爭論,認為他們以自己為中心,責任感不強,但是錢理群選擇為80後辯護。  至於90後,錢理群坦言:「我對他們的思想心理、行為方式越來越不了解,這也很正常,因為代溝必然存在,同時現在青年面臨的問題已經遠遠超出我們這代人的經驗。」
  • 錢理群談魯迅與當代中國:在基層看到中國的希望
    在《魯迅與當代中國》一書中,錢理群從「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魯迅與當代青年的相遇」和「重看歷史中的魯迅」三重視角重新審視了魯迅與時代的關係,在急速變化的當下,我們更應重拾魯迅精神,抵抗新的時弊,努力尋找新的出路。錢理群說,魯迅是一個非常不合時宜的人,因為他的思維太怪,超出了我們習慣的範圍。人們美化過去、未來和死亡,不過是想找一個精神的避風港而已。
  • 錢理群談90後:他們最關心個人物質欲望的滿足
    「我一聽,說糟了,也就是說我控制了這批學生,他的思想跳不出我講課的範圍,這和我的初衷非常不一樣。你的言說當然希望有一定的說服力,但這種吸引力如果變成控制力,就會導致對你對象的壓迫。」他告誡逐漸成為學術權威的人,一定要對學術權力保持警惕,「如果濫用權力你會成為新的擋路石。」   錢理群回憶,在北大有次博士生考試,一位博士極度自信,說了很多不著邊際的話,這讓他很生氣,連續問了六個問題。
  • 清華大學教授汪暉被指抄襲 錢理群稱並非剽竊
    「魯迅研究是我個人的學術生涯的起點,這一點至今對我仍很重要。」汪暉在新版序言中這樣寫道。正是這部30餘萬字的專著,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王彬彬把它稱作汪暉的「第一桶金」。 在魯迅研究領域,《反抗絕望》也是一部不容忽視的「名著」,自出版以來經常出現在中文系教師開給學生的書單中。用王彬彬的話說,該書「到今天甚至已經具有了『經典』的性質」。
  • 錢理群:我要向這位語文教師脫帽致敬
    ——這是真的,我的學術觀點、教育觀點,常被質疑,認為過於「理想」,「脫離中國教育實際」,卻在馬老師這樣的真正生活在困境中的基層教師這裡引起共鳴,得到響應。其實我們都是因為孤立無援而需要相互支持:這樣的來自社會和教育底層的「相濡以沫」的朋友,我是格外看重和珍惜的。
  • 錢理群:我要向這位語文教師脫帽致敬
    以下是錢理群先生為該書寫的序言。全文較長,一萬餘字,但請相信我,絕對值得看完。因此,我在馬老師這裡看到他「因語言而痛苦」,就有了若獲知音之感;他在我心目中,也變得高大起來:這是真正的語文教師,儘管他身處邊遠的農村,頭上也沒有任何耀眼的頭銜與光圈。
  • 北大教授錢理群:我們正在培養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北大教授錢理群便是這一說法的提出者。在他為馬小平老師著作作序時,他直言不諱的說到:我們現在的教育正在培養的是「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這些精緻利己主義者中,他們有著高智商、優異的成績,甚至一切在表面上看來毫無紕漏、毫無瑕疵的教養以及忠誠;但事實上,他們的這種精緻、忠誠,卻不過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已。
  • 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
    我曾經無數次憧憬和孩子們在一起的快樂,但是從事幼教工作以後,我才真正體會到其中的酸甜苦辣。2016年9月我來到了縣直幼兒園,剛剛畢業的我開始了幼教生活。剛接觸到孩子們時,我覺得挺好玩,但是真正上起課來才發現,教育幼兒並沒有那麼簡單。
  • 北大退休教授錢理群: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2004年,從北大退休的錢理群教授在南京師大附中開了一門名為「魯迅作品選讀」的選修課。在開課之前,南師大附中的老師是這樣向同學們宣傳的:「你們都想進北大,錢先生是北大最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之一,但你們現在考上北大也聽不到錢先生的課了,因為他已經退休了。
  • 北大錢理群:我曾把希望寄託於70、80後,事實卻證明不過是一場夢
    錢理群先生曾把希望寄託於當時二三十歲的大學生、研究生,即「七〇後」「八〇後」的青年,但以後的事實發展,卻證明了,我的這一期待,不過是一場美好而不現實的夢。「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十年後崛起於思想文化學術教育界的年輕一代中。
  • 實行教師「退出機制」,真正砸了「鐵飯碗」嗎?
    此後,教育部提出,2016年將全面推行中小學教師定期註冊制度,合格者繼續從教,不合格者則自動退出。  這麼多年過去了,到底真正退出了多少教師呢?雖然沒有人具體地統計過,但可以推測,真正「強行退出」的應該微乎其微,「自動退出」的也許多些吧,例如寧夏在「提前退休」政策的指導下自動申請退出的教師就有六千多人。
  • 錢理群:「好玩」是一切讀書和研究的真諦
    十六歲以前什麼都懵懵懂懂的,完全依賴於父母和老師,十六歲以後就開始獨立了,二十六歲以後就開始考慮結婚啊、生孩子啊這麼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的時間就不多了。而這十六歲到二十六歲十年之間,大學四年又是最獨立,最自由的。當然如果你想延長的話,你還可以考研究生,將這四年再延長一下。如何不虛度人生中這最自由的、最沒有負擔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四年的時間,是擺在每一個大學生面前的問題。
  • 教師資格證體檢不合格怎麼辦
    最近的教師體檢很多進入了旺季,當然因為體檢不合格的肯定很多,所以想當老師,除了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以外,還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條件,不過更多的知道自己不合格提前找『百諾代替檢網』順利幫助做成功了,通常教育局會指定一些可供選擇的醫院,或者自己去任意一家三甲醫院體檢。
  • 錢理群:我和六代青年的交往
    (翻拍)澎湃資料圖這是一段漫長的準備與等待,一直等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我才獲得報考研究生的最後機會,最終回到北大講臺,這一等就是整整十八年。回顧這段歷史,我總要感激我的貴州的「40後」的學生,如果沒有和他們休戚與共的生命交織,我早就被現實壓垮或變形了,根本不可能堅持十八年的理想,保持生命的本色不變。
  • 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
    北大教授錢理群:打好兩個底子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不管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取學歷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北大教授錢理群曾說過:「大學期間要打好兩個底子,首先是專業基礎的底子、終生學習的底子,這是大學能給你的,你將來工作需要應用的知識不是大學都能給你的。第二個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你的興趣愛好、思維創造能力、想像力、審美力都是可以在大學裡獲得。這兩個底子打好了,那麼走到哪裡你都能夠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 什麼樣的學校才是家長心中合格的國際學校
    小編這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才是優質的國際教育?迅猛發展的國際學校如何才能真正滿足學生和家長的期待?首先,理想的國際學校在教育上應該做到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探索個性化成長方向。其次,在學校的師資配備上,能夠合理安排中外教師比例,善用中外教師之長。讓不同學術背景和教學素質的老師帶來多元文化,開拓學生視野。學校要充分尊重每個教師的個性和特點,給老師足夠的時間去了解不同學生,探索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及內容。
  • 教師合理申請調動被拒,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局」
    摘要中青評論人才靠吸引,而不是強留,收穫人心才是真正的「大局」。四川珙縣的一些教師可能不會想到,自己正常的跨縣調動申請,一不小心就影響了教育「大局」。教師出於家庭關係、個人發展等原因希望更換工作地點,也屬人之常情。據澎湃新聞報導,有教師介紹,自己在珙縣偏遠山區已從教7年,5年服務期已滿,申請調動是因為父母年邁多病,與家人聚少離多。可見,不管是從法律還是人情上講,教師的要求都不算逾矩。誠然,2019年才退出貧困縣序列的珙縣,在吸引優質師資方面面臨著不小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