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狀元」捨棄港校選擇內地高校 CFP供圖 |
往年在內地招生與北大清華大有三足鼎立之勢的香港高校,今年卻在多省被狀元直接放棄。
在雲南,文理狀元雙雙捨棄港校而選擇內地高校;在甘肅蘭州,高考前三均報考了內地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江蘇統招提前批次招生的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在批量投檔階段也均未招滿。
更多的狀元表示,語言、教學方式、文化的差異讓他們對香港高校望而卻步。現代快報記者 金鳳 實習生 陳曦
招生「遇冷」,英語成績成攔路虎
從2011年開始,港校在江蘇的招生勢頭開始與北大清華分庭抗禮,以文科為例,2011年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獎學金班投檔線高達文科398分,香港城市大學381分。同年文科類中北大388分,清華397分。港中大完勝北大清華,比北大高出10分,香港城市大學也只比北大低7分。
2012年,港中大獎學金班文科399分,香港城市大學381分,北大394分,清華397分。
2013年,港中大獎學金班文科391分,北大387分,清華392分。
今年,原本平衡的局勢被打破了。港中大獎學金文科班和城市大學文科計劃爆出「冷門」,在提前批批量投檔時,兩校均未招滿。而北大390分,清華399分,依然堅挺。
港中大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淑英否認了「沒有招滿」的說法,她表示,今年提前批批量投檔時缺額的一人為「免學費獎學金」,目前已經在理科普通類計劃中補足,同時擴招一人,港中大今年在江蘇實際錄取20人,比計劃增加一人。王淑英說,免學費獎學金的計劃要求英語成績達103分及以上,而今年高分考生的英語成績普遍不高,所以出現缺額。
香港城市大學今年在江蘇只招到10人,卻缺額4人,出現在文科。該校上海聯絡處招辦包老師說,英語恐怕也是「硬傷」。
多地狀元放棄港校投奔北大清華
港校在「狀元」中的吸引力曾經一度令北大清華望塵莫及。僅以北京為例,2005年之後的7年間,北京文理狀元一共有17位,其中11位選擇去港校就讀。
如果說英語成為今年港校在江蘇招生的攔路虎,那麼放眼全國,港校在雲南、甘肅遭到狀元的冷遇,更值得玩味。
港大從2006年起在雲南招生,至2012年7年間,除2010年外,6年都有雲南狀元投奔港大。
2013年,港大在滇首度遇冷,兩位狀元雖露面香港大學面試現場,但最終都沒有選擇港大。今年是港大來滇招生第9年,但云南省今年兩位文理科狀元趙浩宇和周權都沒有考慮港大,甚至連面試都沒有參加。
港校在西部省份遭到的「冷遇」,在東部沿海地區也再次上演。港校在上海的錄取人數已連降三年,今年港校在滬共錄取了89人,總人數較去年有明顯減少。
香港浸會大學教務處處長梁慧兒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校今年的報考人數為3900多人,而去年為4800人左右。此外,報考嶺南大學和理工大學的人數也減少了10%至15%。
而與之相反的是,今年全國高考人數比去年增加27萬。
擔憂
語言不通
難以融入當地文化
對於狀元們來說,之所以不選擇港校,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和兩地較大差異的教學模式。
「港大、港中大以前都到學校做過宣講,港校的教學模式跟內地很不同,而我對英語不太有自信。」南京2014年高考文科狀元、南師附中女生居田說。
連雲港理科狀元伏貴榮也有此擔憂,「我的英語沒有好到可以與人自由交流的程度,看港校的介紹,覺得全英文授課未必適合我。」
揚州文科狀元王宇澄的母親則認為,「孩子從小在內地長大,適應內地教學環境,去香港挑戰太大,而且港校的費用太高。」
狀元們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生物學博士的三年級學生於淼曾經做過兩個學期本科生的助教,「港校使用的教材通常都是英文原版教材,動輒近千頁。而香港本地生高中的物理、生物教材就是英語的,所以沒有障礙,而內地生一般第一年什麼專業名詞都不會,很吃力。」
放低身段,提前鎖定尖子生
內地高校核心競爭力提升
2012年開始,江蘇陸續有狀元被港校「搶走」,2012年有5人,2013年有2人。
但是,更多的高分考生投奔北大清華。
這得益於北大清華逐漸放低的身段。其實,北大清華的尖子生爭奪戰在高考前一年就開始。
近年來,清華大學每逢暑假會舉行全國優秀高中學子夏令營,通過院士講座、學科測試、團隊文娛活動增進學校和學生的相互理解。今年南通理科狀元張冉,去年夏天,就曾參與清華的夏令營,張爸爸說,「那次活動中,孩子表現很好,我們也覺得能上清華就很不錯了,後來學校就安排學生跟她聯繫,一直到高考前,還給孩子發簡訊,鼓勵她考出好成績。」高考前,張冉通過清華大學自主招生,獲得領軍計劃優錄資格。「既然已經跟清華籤協議了,就要遵守承諾,再沒考慮過其他學校。」
現代快報記者發現,大部分狀元高考前已經獲得北大清華的自主招生優錄資格,被提前鎖定。
目前,也有觀點認為,北大清華等內地高校與港校間的差距正在縮小,港校的優勢開始變得不明顯。雲南文科狀元趙浩宇說,香港大學比起內地頂尖大學,優勢是國際化程度高,平臺更開放,但這一優勢隨著內地高校國際化提速,其吸引力正在降低。現在內地到國外,也有更多的渠道,高中申請國外大學、國際班等,都使得香港的「跳板」作用不再明顯,如果可以直接到國外上學,何必要在香港緩一程呢?現代快報記者從北大、清華獲悉,本科出國交換的比例已經能覆蓋三分之一的學生。
在港科大進修了三年的於淼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導師的原因,自己當初也很有可能去北大清華,「香港的導師水平一般都蠻高的,基本都是北美名校博士博後或者發表過幾篇頂尖論文。選學校最先看排名,這兩年亞洲大學排名中,北大清華已經越來越好。獎學金方面,雖然香港會給狀元提供全額獎學金,但這裡的生活費等費用很高。近幾年,內地高校為了吸引狀元,也能提供不錯的獎學金。」
在《泰晤士報》今年發布的亞洲大學百強排行榜中,中國內地共有18所高校入圍,比去年增加3所,北大清華分列第5、6位。香港有6所高校入圍,港大位於第3位,港科大位於第9位。
即便是導師問題,內地高校也在逐步改善,「靠優惠政策吸引到更多人才後,港校與北大清華的科研實力也越來越接近。」業內人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