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工業發展新格局

2020-12-20 中國發展網

鄭明月 肖勁松

面對「逆全球化」、「中美貿易摩擦」、國際疫情蔓延和「去中國化」的複雜國際形勢,黨中央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並寫入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工業發展新格局是應對複雜國際形勢,推動兩個強國建設的重要途徑。賽迪智庫材料工業研究所認為: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保障能源和大宗工業原材料供給安全;加快科技攻關,確保產業鏈安全;著力提升我國軟實力,助力優勢產業參與國際競爭。

建立國內國際工業雙循環的必要性

國際循環不暢。近年來,隨著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全面升級,國際疫情全面蔓延,「中國+1」和「去中國化」等思潮愈演愈烈。我國鐵礦石、石油等大宗工業原材料保障受到影響,核心零部件進口受阻,出口訂單延遲或取消,(國際物流),產業鏈、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2020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分別下降6.4%和6.2%。

國內環尚未完全建立。一是工業生產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原材料與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產品與技術依賴國際合作。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及高端裝備國產化水平不高,需要大量進口。二是產品質量、種類難以滿足人民消費提檔升級的需求,需要大量進口,也催生海外代購和海淘等。工業生產和消費需求空間大,存在著生產供給與消費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尚未建立起國內從生產到消費的有效循環。

兩種循環未形成良性互動。一是國內國際製造業與消費品的標準、規範和體系存在差異。例如我國醫療器械標準與國際標準存在10%左右的差別,疫情期間,國內口罩企業難以快速轉產出口;順利出口到國外的口罩也易出現標準和質量糾紛。二是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高端工業品出口限制,人為的阻隔了兩個循環的互動。1996年西方國家籤訂《瓦森納協議》,限制高科技技術與產品出口我國。中美貿易摩擦的全面升級,美國聯合歐盟、日本等發達國際對我國高技術企業進行打壓。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面臨的主要困難

能源和大宗原材料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和大宗礦產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由於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加,我國經濟安全面臨極大威脅,對建立國內循環不利。2016-2019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由65.4%攀升到70.8%;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由34%上升到40%。2016-2019年,鐵礦石對外依存度保持在80%左右,鎳礦、鋰礦、鋁礦和銅礦等大宗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都接近或超過50%。

製造業短板突出。一是產業基礎能力不足。我國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產品質量和可靠性難以滿足需要;先進基礎工藝應用程度不高,共性技術缺失;產業技術基礎體系不完善,試驗驗證、計量檢測、信息服務等能力薄弱,制約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二是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我國製造業整體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作業系統與工業軟體、智能製造核心信息設備、航空發動機、農業裝備等高端產業門類與世界差距巨大,成為我國工業高水平發展的「卡脖子」短板。在當前複雜形勢下,西方國家對華為、中興、字節跳動等高技術企業進行制裁,限制我國工程模擬、晶片設計等軟體的使用,威脅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全球疫情爆發和貿易摩擦持續,使我國製造業短板集中暴露,疫情初期出現「一罩難求」、「天價酒精」,醫療設備及關鍵零部件進口受阻,影響國內疫情防控效率。

軟實力不足。一是我國在重要國際組織中的主導作用不足。一方面,我國參與了許多國際組織,但在其中擔任領導職務的專家很少(截止2017年底,我國承擔的IOS/IEC技術機構主席、副主席職務59個,僅佔總比例的4.8%),很難發揮主導作用,導致我國在相關領域國際科學計劃發起、科技規範和政策倡導、多方利益和理念協調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美國對我國企業、研究機構和高校在國際組織中施一系列制裁,迫使以華為為代表的我國企業先後退出Wi-Fi聯盟、固態技術協會(JEDEC)、SD協會等國際標準組織。二是參與和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不足。由於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不足,導致我國主導的國際標準欠缺。截止到2019年7月,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共583項,僅佔總比例的1.8%左右,遠遠落後於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掌握國際標準主導權,是國際競爭取得優勢的關鍵,因此我國乳製品和茶葉出口面臨挑戰,出美口罩企業屢遭處罰,自主品牌乘用汽車「走出去」步履維艱。

建議

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保障能源和大宗工業原材料供給安全。一是保障能源安全。調整能源供給結構,合理提高清潔能源比例。加強戰略儲備,建立國內國際能源供給互動機制。二是保證大宗原材料供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收購或參股國外優質礦產,保證我國原材料的多元供給。推動礦產、化工等大宗原材料定價機制的改革和完善,掌握國際市場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實現價格體系平穩、合理運行,保證我國原材料供給安全。

加快科技攻關,確保產業鏈安全。一是加快技術攻關。加強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共性技術及先進基礎工藝的技術攻關,解決產業基礎能力不足問題。強化新產品、新技術的檢驗檢測和工程應用能力,提升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確保產業鏈安全。二是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突破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作業系統與工業軟體、智能製造核心信息設備、航空發動機及農業裝備等高端製造業核心技術,補齊產業鏈「卡脖子」短板。利用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推動製造業智能化升級,促進我國製造業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著力提升我國軟實力,助力優勢產業參與國際競爭。一是加強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一方面加強與已有國際組織的交流與資助,提高我國專家在國際組織中任職的比例,特別是領導職務比例,擴大話語權和影響力;另一方面以我國為主導,在新興產業領域成立新的權威性國際組織,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爭取更大的利益。二是提高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比例。一方面,以我國企業主體為主導,制定國際標準,然後轉化成國內標準;另一方面將我國已有的國家標準提升為國際標準,抹平我國產品和服務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間流通轉換的鴻溝。加快提升我國的軟實力,助力優勢產業參與國際競爭,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工業發展新格局。

(作者單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材料工業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原標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周紹東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推動雙循環,構建發展新格局
    下面為大家分享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推動雙循環,構建發展新格局。國家公務員招考信息 | 閱讀資料 | 考試題庫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推動雙循環,構建發展新格局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部署
  • ...萬字長文:對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口,展望「十四五」,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應當成為我們謀劃中國經濟下一程的重點內容。
  • 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我們必須把握髮展大勢,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傲立潮頭的勇氣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的全方位開放發展格局,加快形成面向東協的國際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就要做實開放平臺,為建設國際大通道打下更實基礎。
  • 國內國際雙循環是相互促進的
    因為任何一種經濟循環,特別是一個大國的經濟循環,都是由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組成的,到底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還是以國際大循環為主體,必須要以國家的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目標來決定,而不能機械化、簡單化。  我們必須要清楚,大國的內循環實際上是一直存在的。對中國來講也一樣。其實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也有內循環、國際大循環。
  • 知與行|思想者: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 ...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需要說明的是,新發展格局...
    【中共中央解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30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韓文秀介紹:我們看到,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傳統的國際經濟循環明顯弱化,甚至是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強化國內經濟大循環,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也有利於帶動國際經濟循環,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
  • 何立峰在《黨建》雜誌刊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領會《建議》核心要義,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
  • 前瞻「十四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全面開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描繪了面向未來的「十四五」以及2035年遠景發展藍圖。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建立循環產業體系,適應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構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央基於國內發展形勢、把握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反映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致力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型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是雙循環格局的核心和紐帶,也是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力量。
  • 【理論微課堂】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他特別指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複雜挑戰,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還強調,「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深入理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現實意義、科學路徑以及工作著力點等指明了方向。
  • ...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 未來五年我國發展方向有何特點?
    據莊芮分析,在新階段,《建議》提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以及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核心意義都是為了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構建新格局 增強經濟韌性  《建議》另一個備受關注的亮點是其提出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變化後的內生需求,也是適應新環境和應對新挑戰的必要選擇。」於春海說,當前我國面對的國際環境前所未有地複雜。
  • 賀一誠:加快推動經濟復甦振興 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他表示,要不斷增強澳門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在推動自身經濟復甦的同時為國家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賀一誠說,澳門處於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兩個循環的交匯點上,這既是機遇與優勢,也是責任與擔當。澳門需要準確把握自身角色和定位,利用特殊地位發揮獨特優勢,積極參與國家經濟雙循環。
  • 構建面向現代化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這是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建議》提出了幾個新格局,包括面向未來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還有就是大家最為關注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關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幾個問題
    作者:張俊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二級巡視員、研究員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楊姝琴: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通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釋放內需潛能,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能、注入確定性,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合作共贏作出重要貢獻。是主動塑造和延長戰略機遇期的必然選擇。
  •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 【遴選政策理論】以國內大市場循環支撐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上
    他強調,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