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技術策略恰反應出其市場戰略;或者說,華為雲私有雲解決方案的技術策略,也反應出華為拓展公有雲市場的思路;再或者說,從技術角度分析,其實華為只有一朵雲,不管私有雲,還是公有雲,其均採用統一的架構、統一的服務、統一的API、統一的生態。由此,不管用戶是先私後公,還是先公後私,或是公私兼顧,皆可以平滑選擇。
當然,華為提出此策略還是相當好理解。不管以何維度,華為雲私有雲解決方案的市場份額均處在市場領先位置,並且已在144個國家,4000+客戶中成功商用,其中就包括:「中、農、工、建、交」五大銀行,以及10家股份制銀行、200餘家城市商業銀行和農信銀行。
根據IDC,華為雲政務雲解決方案、華為雲FusionInsight大數據解決方案,以及華為雲FusionAccess桌面雲解決方案在中國市場均取得第一。同時,華為雲FusionSphere虛擬化解決方案在中國廠商中排名第一、FusionInsight進入Gartner大數據DMSA魔力四象限,而華為雲NFVI解決方案被GlobalData評為全球NFVI解決方案綜合實力領導者。
在以上數據中,可特別關注華為雲政務雲解決方案的市場表現。目前,國內各省、直轄市級政務雲已基本完成建設,地市級政務雲建設也超過70%。也就是說,此時華為雲政務雲解決方案市場份額第一,基本奠定市場格局。而且,華為只計算了FusionCloud雲平臺的市場佔有率,而非僅在政務雲中,部分採購了伺服器或虛擬化解決方案的「擦邊球」。
在回到華為雲的話題,不管私有雲,還是公有雲,都屬華為雲。對此,華為IT雲計算與大數據平臺產品線總裁馬力表示,未來客戶更關心業務,不用關注業務解決方案構建在哪朵雲上,華為雲具備統一架構、統一服務、統一API的技術能力,客戶可以將應用數據部署在私有雲,也可以部署在公有雲,形成線下、線上協同。
也就是說,華為是通過「漸進」,而非「顛覆」的業務模式,緊跟用戶當前需求,並同步於用戶認知,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私有雲將成為華為雲的業務抓手之一,其既有的4000+大型企業客戶,都將成為華為公有雲的潛在客戶,伴隨著用戶對公有雲服務的逐步認知,伴隨著用戶自身泛網際網路業務的不斷增長或擴容,用戶必然會部分將業務遷移至公有雲,而華為則提供統一的體驗。
當然,用戶統一的體驗得自於華為底層平臺的支撐。對此,華為表示,極致性能、一致體驗、智能分析和敏捷創新是FusionCloud最具差異性的技術特性。
而正因為有此特徵,華為雲提出可重點關注「三個融合」,即資源融合、數據融合、業務融合。首先,華為既關注資源層、數據層的融合,也關注兩層之間相互的協同。「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將極大消耗底層計算層資源,由此,如新型應用不能與資源層協同,將會形成新的資源孤島、數據孤島,也不可能體現一朵雲的價值。」華為EBG中國區IT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張英梗說。
同時,在業務融合方面,華為將通過圍繞數據、圍繞業務的PaaS平臺,同時支撐ERP、CRM等傳統應用,以及新興的基於數據分析的業務推薦、數據管理等應用。「這也將是華為雲即將發力的關鍵措施。」張英梗說。
● ● END ● ●
雲MSP:企業級雲市場的下一個風口
據說,2017中國公有雲運營商生態的畫風是這樣的
乾貨 | 四位方案商「大佬」對中國雲計算的思考
2017中國雲計算500強(Cloud500)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