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http://www.51jrft.com/rwxy/sf/959.html
內容摘要:3-6歲是幼兒身體、心理、社會性等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幼兒正處於入園並且適應幼兒園的重要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幼兒教育的認識更加廣泛和深入,如何幫助幼兒提高入園適應的能力成為社會各個方面所關心的首要問題。據觀察和調查,現在許多幼兒入園時會出現不適應,排斥,不能很好的融入班集體等問題。因此,筆者深入教育實踐,對小班幼兒的入園適應問題做了調查研究。
本文採用觀察法、案例分析法、訪談法等,調查研究了幼兒園園長、幼兒教師、幼兒家長對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的看法以及做法,從而總結了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所要採取的解決措施等。
查看完整論文請+Q: 351916072
關鍵字:入園適應;小班幼兒;家園共育
目 錄
一、選題緣由 1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
(一)研究現狀 1
(二)概念界定 4
三、研究過程 5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5
1.研究目的 5
2.研究意義 5
(二)研究對象 5
(三)研究方法 5
四、幼兒入園適應的現狀 6
(一)幼兒教師對幼兒入園適應的認識 6
1、影響幼兒入園適應的因素 6
2、幼兒入園適應採取的措施 7
(二)幼兒家長對幼兒入園適應的認識 7
1、影響幼兒入園適應的因素 7
2、幼兒入園適應採取的措施 8
(三)幼兒入園適應的表現 8
五、幼兒入園適應存在的問題 10
(一)幼兒個體 10
(二)家庭教養方式 11
(三)幼兒園環境 11
(四)教師教育方式 11
(五)家園合作 12
六、針對幼兒入園適應問題採取的措施 12
(一)對於幼兒家長的建議 12
(二)對於幼兒園教師的建議 12
(三)對於幼兒園環境的建議 12
七、結語 12
(一)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12
(二)本研究需要進一步研究問題 13
參考文獻 14
附錄 15
致 謝 17
小班幼兒入園適應調查研究
——以常熟某幼兒園為例
一、選題緣由
本文的選題主要由於適應幼兒園是孩子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是兒童生活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成功進入幼兒園是孩子們的美好生活的開始。適應是兒童個體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是其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的形成,它是個體與環境的之間相互作用並且連續不斷的發生改變的過程,它對個體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有著決定的作用。對於幼兒來說,陌生的環境會對幼兒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由於是第一次與家人分離,第一次步入社會,進入陌生的情景,他們往往會感到失落,並有消極焦慮情緒反應,這時候的幼兒往往已經產生了對母親的依戀,會有哭鬧不止,情緒緊張,離開群體單獨活動等反應。能否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已經成為幼兒家長,老師幼兒園極為關心的問題,是幼兒能否克服分離焦慮,形成獨立性格的重要基準。如幼兒不能很好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就會產生恐懼、悲觀、失望等不健康的心理,還會出現拒園等行為。因此提高幼兒的入園適應的能力對幼兒的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大二大三見習以及大四的實習過程中,筆者曾三次在小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的小朋友能夠很好的適應幼兒的生活,和同班老師很好的融入在一起,而有的小朋友剛入園的時候就不能很好的適應,從家到幼兒園的過程中就會大喊大叫,硬是拖著母親,要求母親不要將其送到幼兒園或者讓母親去幼兒園請假,甚至要求母親中午來園餵飯「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還有家長過來陪著上課和午睡的呢!」筆者曾實習過的幼兒園老師如此回答疑問。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對小班幼兒的入園適應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影響幼兒入園適應的因素有哪些呢?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這一連串的困惑與疑問,讓筆者決定有必要小班幼兒的入園適應進行深入的調查與研究,以發現問題,探索策略,解決問題。從而更好的促進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促進其發展。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研究現狀
就影響幼兒入園適應的因素來講: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就幼兒個體,曾提出人有 5 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其他高級需要(如教師和孩子之間良好關係的建立需要探索新事物,同伴關係的要求)的前提和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年齡越小的孩子就越需要擁有穩定的生活環境,需要有相對固定的成人來照顧他們,這是幼兒基本需要的體現,幼兒剛入園時突然和親人分離,將要面對的是陌生的老師,朋友和生活環境,加上一系列的集體生活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生理和心理都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這種情況下幼兒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分離焦慮,致使幼兒常常哭鬧著要找父母。精神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就幼兒的個體來說最早提出了幼兒的安全感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衝突,焦慮是由個人控制引起的,符合年齡階段,缺乏安全感的願望。他強調,有了安全感的幼兒才會有信任感才能進行交往並且建立信任關係。
http://www.51jrft.com/rwxy/sf/959.html
而此時的幼兒和父母之間具有強烈的依戀感。心理學家艾斯沃絲的陌生情境實驗表明幼兒與父母之間具有依戀關係,當幼兒與父母分開的時候由於依戀的關係,其行為會表現為啼哭、喊叫、身體接近和跟隨等行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在面對親子分離時,不同依戀類型幼兒的焦慮表現是不同的,幼兒在剛入園的時候表現的入園分離焦慮的不同的行為就反映了幼兒與母親不同的依戀類型特點。佘翠花從依戀時幼兒的行為總結出了幼兒教師要細心觀察每個新入園幼兒在與母親分離和相聚時以及與媽媽離開後自由活動時的表現情況,根據幼兒分離焦慮的不同表現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穩定幼兒的入園情緒,讓他們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這就強調了教師對剛入園的幼兒細心觀察的重要性。
劉金花在家庭方面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教養方式、專斷型教養方式、放縱型教養方式、忽視型教養方式,而這些教養方式中, 權威型的方式有利於幼兒的入園適應,這是因為權威型的父母雖然嚴格但在對幼兒的教育方面不過分苛求和限制,民主的對待幼兒,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容易幫助幼兒養成了幼兒主動自信的性格,性格開朗的幼兒就很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而現在許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因此不能採取正確的教養方式,致使幼兒在交往的過程中沒有安全感,易產生焦慮的性格。
鄧李薇認為幼兒的入園適應也與家長特別是父母性格、氣質、工作都有關係。形成雙親依戀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幼兒與父親的安全的依戀關係甚至可以補償與母親的不安全依戀關係的負面影響。如果父母雙方都是不安全依戀者,會影響其子女,其子女性格為不安全型依戀風格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見父母在幼兒依戀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影響著幼兒的入園適應。
江妙津認為幼兒的入園焦慮幼兒情緒波動突出表現在接送、進餐和睡眠三個時間。這個時期的幼兒特別容易形成分離焦慮症,剛入園的幼兒對周圍環境的不熟悉和陌生會使幼兒形成一種焦慮感,這種焦慮症會影響幼兒的智力活動,以及身心健康的發展。
綜上所述:就國內外的文獻來說,幼兒的安全感,依戀感和幼兒的需要,家長的教育方式,家庭環境以及幼兒園的環境和教師都是影響幼兒入園適應的主要因素。入園是幼兒踏入小型社會的第一步,需要正確把握好尺度來促進幼兒的入園適應。然而現有的文獻大部分都是對現狀的描述,缺少實際的操作,除了以上的幾個方面,幼兒的性格問題,年齡特徵,幼兒教師的教育方式的也嚴重影響著幼兒的入園適應,這也是本研究要重點探究的問題
就採取的措施來說,張皓認為:關鍵要從家長的角度來說1.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入園適應觀。家長面對幼兒入園時應出現的問題,如拒絕上幼兒園、哭鬧不斷、不願意別人提及與幼兒園有關的事、情緒不穩定等問題,往往束手無策。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對孩子的入園分離情緒反應缺乏正確的認識,就會導致入園前家長產生焦慮情緒,同時家長的情緒也會影響幼兒的入園狀態。家長對幼兒園有信心,相信幼兒教師,這是縮短孩子入園適應時間的關鍵。2.提前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環境與生活。幼兒入園前,父母可以通過給幼兒講幼兒園的故事,或與幼兒分享自己小時候上幼兒園時有趣的事和遊戲,引發幼兒想上幼兒園的興趣,讓幼兒能提前間接感知幼兒園的快樂,使孩子對幼兒園的生活充滿嚮往。3.在家營造積極的入園氛圍,堅持入園,主動與幼兒老師溝通,共同引導幼兒對幼兒園生活的適應。由張皓所提的意見可以看出,家長在幼兒入園適應中存在很大的作用,在入園前和入園時家長都要做好幼兒的思想工作,讓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劉少英等人認為在幼兒入園的時候可以採取梯度入園模式。可以在進行兒童入園準備後,在其入園的第一個月內,讓幼兒逐步增加入園的時間,可以在第四周開始才全天入園。還可以開展「以大帶小」活動,請大班的「哥哥姐姐」帶領剛入園的小朋友遊戲與活動,對他們在園生活進行幫助,使他們儘早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除此之外,教師應投入相當的關注和耐心,重點應放在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應注意照顧年幼的孩子,經常抱抱他們,愛撫他們,和他們眼神和肢體的交流,儘早與幼兒建立依戀關係。
王紅兒認為幼兒教師要開展有趣的活動,初設良好的環境氛圍。作為教師,應儘可能地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幼兒。例如,為了滿足幼兒喜歡戶外活動的需求,可以組織幼兒去玩大型玩具(娃娃城、迷宮等), 組織幼兒玩沙土等。還可以開設活動區,在活動時老師參與活動, 並且到各個活動區內照顧組織好孩子。教師還可以給孩子講好聽的故事,讓他們唱自己喜歡的歌曲,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在遊戲中教師扮演的角色,要讓孩子感受到老師,朋友一起溝通和集體活動的樂趣。當孩子們在活動中的一個小小的進步,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孩子們快樂地度過每一天。王紅兒強調了教師必須以愉快的心情去感染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教師心中的愛,讓幼兒感受到幼兒園是一個家,教師就是自己的父母,對幼兒教師產生依戀。
閆翠玲認為幼兒教師要做好入園前的工作擴大幼兒社交範圍,降低幼兒對父母的依戀程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的生活技能,逐步引導幼兒完善自己的行為。做好家長工作,叮囑家長準時接送幼兒。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現在許多的家長都屬於事業型或者享樂型,沒有時間準時接送孩子,幼兒剛入園,不適應幼兒園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哭鬧一番。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戀戀不捨,孩子就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哭鬧得更加厲害,家長就會帶自己回去。因此,家長送幼兒入園後,應該果斷點,不要戀戀不捨。接送時,也要準時,否則會使幼兒感到不安,產生不安全感,從而更加不喜歡幼兒園。
綜上所述,就現有的文獻認為在幼兒入園之前和之後,家長和教師應該相互合作,讓幼兒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並且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幼兒園都對幼兒的入園適應有巨大的影響。現有文獻已經注意到了教師和家長在幼兒入園適應的方面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然而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也是影響幼兒入園適應的強大因素,所以如何創建出良好的幼兒園環境讓幼兒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也是極為重要的,這一點也是本研究需要探索的重點。
(二)概念界定
適應是個體為與環境之間為形成和諧關係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它是個體與環境的各個因素之間連續不斷的發生改變並相互作用的過程,對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有著決定的作用。幼兒的入園適應是新進入幼兒園的幼兒在與幼兒園環境相互作用中,與幼兒園環境產生和諧關係的過程。其中適應情景的能力包括形成對新環境的初步適應能力,對陌生人的熟悉能力,對陌生同伴交往的適應能力,能夠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有關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遵守集體生活中所必須的初步的規則和規範過程。
三、研究過程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幼兒園入園適應的影響因素、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於幼兒的入園適應應該採取的措施的調查,全面了解幼兒園入園適應的現狀,指出存在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以促進幼兒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2.研究意義
(1)幼兒入園適應是幼兒進入社會的關鍵的一步。小班是幼兒離開家庭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對於幼兒園入園適應的調查與研究有助於我們幫助幼兒儘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降低分離焦慮等問題的產生,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
(2)小班幼兒的入園適應的研究對於促進教師的專業素養具有很大的價值。幼兒是否能夠很好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教師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影響。多以對於該問題的研究有利於教師的教育水平的提高。
(3)對於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的調查與研究,使得幼兒教師能夠立足於客觀現實,正確的的看待分析其中出現問題,有利於幼兒教師進一步思考與改進自己的行為,從而實現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二)研究對象
筆者主要針對常熟A幼兒園中的小(1)(2)班的主班和配班老師、園長及小(1)(2)班幼兒和幼兒的家長。主要結合觀察情況,了解他們對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的認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和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深入到幼兒園的實踐中去。具體方法如下:
1.文獻檢索法:查閱大量中外圖書、教育專著、雜誌等,如《兒童發展心理學》、《普通心理學》、《中醫心理學說與臨床》、《學前教育學》、《小班幼兒如何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等;網上文獻,如在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等相關材料,進而利用檢索法、閱讀法等對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還包括幼兒園提供的小班幼兒入園時對幼兒,家長,教師以及幼兒園環境的觀察記錄,及幼兒教師自拍收集的有關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的照片、視頻等。
2.現場觀察法:研究者本人於2013年9月份對常熟市A幼兒園中的小班幼兒進行了現場觀察,一共觀察了20次小班幼兒入園時的情況。主要從小班幼兒入園時,幼兒的反應,父母的態度,教師的對幼兒的對待方式等方面進行非參與式觀察。為了確保資料與結論的可靠性,研究者盡力對所看的事情加以記錄和拍攝,以方便進一步整理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過對A園中,所觀察到的典型的事件進行記錄並且分析其原因,對於產生的問題思考解決的措施。
4.訪談法:研究者的訪談對象主要來自觀察的A幼兒園中的教師、園長及幼兒家長。主要結合觀察情況,了解他們對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的認識。具體訪談方式,半結構型正式訪談(與教師,家長和園長先預約好時間專門進行)和比較隨意的非正式訪問(在小班入園的時候進行).訪談對象:小(1)(2)班的主班和配班老師,分別具有不同教齡、職稱;小(1)(2)班部分幼兒家長;A幼兒園的園長
四、幼兒入園適應的現狀
通過對訪談資料、觀察材料等數據的分析,研究者主要從家長教師對幼兒入園適應的認識,幼兒入園適應的表現這幾個方面來分析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