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暇和同事們閒聊的時候,總能聽見這樣的聲音:我那個班有幾個學生就太差啊,叫起來讀個課文啃啃巴巴的,好多字不認識,連最基本的拼音都沒有認全,現在除了上四年級的課,還得給他們這些學生補著教一下拼音,教一下常用字的寫法。還有老師會說:現在五年級的學生了,不要說寫作文了,寫一段簡單的話都不會寫,這樣下去只能是混日子啊。這些同事不約而同地把中高級學生學習滯後的原因指向了低年級的學習,抱怨低年級的時候學生沒有學好,老師們沒有把基本的知識點讓學生吃透,才導致學生到了中高年級已經感覺跟不上進度,掉隊了。
這些老師說的是不是事實呢?
造成學生到了中高年級出現兩極分化,一部分學生跟不上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1、智力發育比較遲緩,認知能力普遍比其他學生要弱。2、學習習慣較差,做事拖拖拉拉了,沒有時間觀念。3、確實有老師的一部分因素,老師沒有教會這部分學生學習,沒有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
老子說過:九層之臺,起於壘土。是說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拿到說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說明了基礎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說,就是孩子在低年級時候的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低年級是教育起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處於幼兒期向兒童過渡時期,是孩子身心、認知、情感、意志、性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低年級的老師的教育尤其重要。
為了防止學生在進入高年級以後學習滯後,下面是給低年級老師的一點建議:
1、低年級的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會兒童學習。指導孩子學會預習,做一些簡單的預習工作,提前看一下課文,劃一下不會的、不懂的字詞,可以在同學、老師的幫助下解決,逐步過渡到可以藉助工具書自己查找解決。聽課管理,老師要求孩子們專心聽課,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及時用眼神或者語氣提醒,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複習管理,要求家長參與到複習中來,每天了解一下孩子當天學習的知識,學懂了沒有,這些其實在作業當中就可以了解清楚。目的是不要讓學生帶著沒有解決的問題在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2、教會孩子很好地讀。讀可以說是一起學習的基礎,中高年級學習落後的主要因素就是閱讀不過關,不能快速的閱讀。所以要鼓勵學生出聲朗讀,對讀的內容整體感知,讀準字音,遇到難讀的字詞或者句子多讀幾遍,把握好語速和語調,能比較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
3、在讀準字詞,能比較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教會學生邊讀邊想,邊想邊讀,帶著問題去讀課文,然後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實踐證明會邊讀邊想的學生,比不會閱讀或者只閱讀不去思考的學生處理問題更快一點,智力發展也更好一點。4、學會快速閱讀和自覺書寫。如果說閱讀是掌握知識一種途徑,那麼書寫就是掌握知識的一種工具。老師在前面教會學生閱讀方法以後,要逐步提高對閱讀速度的要求,規定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相關的閱讀任務,包括解決整體感知,比較難的字詞注音,解釋詞語意思,理解重點語句等,訓練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其次,老師在上課時訓練學生一邊聽講,邊寫邊想,把老師講的內容,經過自己的思考,簡要寫成自己的思想,記錄下來。
儘早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快速閱讀、正確書寫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邊讀邊想,邊想邊寫,只要學生掌握了這種能力,那麼他們的學習永遠也不會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