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關雲長,歷來都是以忠義形象示人。但個人認為,恰恰是關羽對劉備的絕對忠心,讓他失去了被孫權所用的價值,為他招來了身首異處的慘禍。
關羽性格中也有驕傲的一面,但這只是導致他戰敗被俘的原因,而不是被殺的原因。
【一】關羽確實有驕傲的一面,但這只可能會帶來戰敗,而不一定被殺
世人常說,關羽忠義但是驕傲。個人認為這話不假,在《三國志》這種惜字如金的史書中,都至少能看到兩處關羽驕傲的有關記錄。
第一次是馬超投奔劉備,關羽得知後專門給孔明去信詢問馬超堪比何人?在得到馬超不如自己的評價之後,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就是好面子,而好面子的人必然對自己的本事自喜!
第二次則是孫權給兒子求娶關羽之女,關羽居然辱罵來使,斷然拒絕婚事,把孫權氣得夠嗆,「權大怒」。對於拒絕孫權兒子求婚之事,雖然事出有因,但畢竟表現得有點過火,傷及了當時還算盟友的臉面。
個人認為,關羽對於孫權背盟是有思想準備的,不然他不會在對方求娶女兒的時候,如此折辱孫權。
但在明知對方會背叛結盟的情況下,關羽還沒有對其採取更有力度的防範,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對危險估計不足。
而估計不足說白了就是有點託大了,就是驕傲了。意思就是你能怎麼著,我就不嚴防你!驕傲自大就是導致關羽被偷襲成功的重要原因,也就是戰敗被俘的原因。
【二】在三國時代,戰敗被俘往往並不會被殺,這取決於被俘者是否還有利用價值
在三國時代,群雄逐鹿、英雄爭霸,但凡有點氣度和見識的人,都是很珍惜人才的。尤其是曹操、劉備、孫權這樣的雄主,更是可以說求賢若渴,因為人才是他們成就自己霸業的關鍵。
一個俘虜,殺與不殺,完全取決於他是否是對自己有用的人才。有用者,就就留為所用。不能用或沒用者,就可以殺之以絕後患!
以呂布為例,一等一的人才,但是叛復無常,肯定不能為曹操所用,因此被俘後就立馬被殺。而反叛的張繡,因為仍然可以為曹操所用,故而不殺。
【三】關羽對劉備的死忠,決定了他不會為孫權所用,因此被俘之後就是死期到了
如上所述,像孫權這樣的雄主,他不會輕易因為一個人才的驕傲,和他曾經讓自己難堪,就輕易殺掉洩憤。
因此,關羽之死不是死在驕傲和自大,而是死在他對劉備的死忠。關羽對劉備的死忠,讓孫權意識到他肯定不會為自己所用,關羽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
因此在做出偷襲荊州的決定時,孫權肯定已經做出了決定,一旦俘虜關羽,就地斬之,以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