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詠嘆抹茶的詩篇,"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讚美之詞。
真正抹茶的原料是一種沒有經過揉捻的小茶片,它的製作有兩個關鍵詞:覆蓋和蒸青。春茶在採摘前20天必須搭設棚架,覆蓋蘆葦帘子和稻草帘子,遮光率達到98%以上,也有簡易覆蓋,用黑色塑料紗網覆蓋的,遮光率只能達到70~85%。實驗證明用不同材質、顏色的物品給茶遮光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早在唐朝年間,人們就發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定了評茶色香味的方法,並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飲料。到了宋朝更發展為茶宴,當時最為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中評述鬥茶方法: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磑茶(抹茶)為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茶。
抹茶不是茶葉葉子,是去掉了葉子上面細筋剩下的部分。當然更不包括葉柄嫩支啦。珍貴難得吧。抹茶不是泡著喝的,是用水調和直接食用的,啥都不剩全喝下哦。抹茶是用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磨成粉的綠茶並不等同於抹茶。
抹茶粉並不是由綠茶磨成的粉,雖然大家都會以為抹茶和綠茶相差不多甚至以為就是綠茶粉,其實因為種植方式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抹茶粉比綠茶粉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更少,所以抹茶粉沒有綠茶粉那麼苦澀,而且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和胺基酸,優質的抹茶粉香氣也更濃鬱,會有海苔的味道。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詠嘆抹茶的詩篇,「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讚美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