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教育學者談PISA:不能反映一國基礎教育真實水平

2020-12-13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12月8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六屆年會上,多位教育學者、專家對近日公布的第七輪國際學生評估結果(簡稱PISA)結果發表觀點。有專家表示,PISA測試成績並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真實基礎教育水平。

中國在PISA閱讀、數學和科學科目排名第一

2019年12月3日,世界經合組織公布了PISA結果。其中,中國內地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科目測試中均排名世界第一。本次發布的是2018年進行的第七輪評估結果,參加測試的為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

PISA2018結果顯示,閱讀、數學、科學三個科目,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均分別為新加坡和中國澳門。英國和美國在三個科目中的排名均在第10名以外。

據悉,PISA是由世界經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於2000年發起的對基礎教育進行跨國家(地區)、跨文化的評價項目,每三年進行一次測試,主要通過設置測試情境、設計高階能力試題、組織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對15歲在校生的科學、數學、閱讀素養等核心素養進行測評。PISA官網稱,參與測試的學生必須在七年級或七年級以上,這些學生需要從至少150所學校中隨即抽取。

經過近20年的發展,PISA參與國家(地區)由2000年的43個擴大到2018年的79個(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絕大部分歐洲國家,日本、韓國、泰國等部分亞洲國家,巴西、阿根廷等部分南美洲國家等)。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基金會傑出教授趙勇發文指出:「他們相信這個三年一度的測試準確地衡量了他們的教育系統的質量、教師的效率、學生的能力以及社會的未來繁榮。」

上一輪測試是在2015年,那次測試中,由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總分僅位居第十。

眾多專家對PISA指標持有質疑

此次PISA結果公布後,引來不少質疑:PISA是否權威?測試結果是否能夠代表各國真實教育水平?PISA測試的導向是否科學?

在論壇上,多位教育專家、學者提及對該問題的看法。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認為,四個省市排名第一,這很不容易,但是這代替不了全中國的教育。

獨立教育學者、探月學院執行顧問錢志龍稱,近日與經合組織學前部部長聊到該話題時了解到,PISA並非只發布閱讀、數學和科學三科的成績,而是媒體和消費者們更喜歡看這三科的數據。「這三科的數據真的害死人」。

記者了解到,在PISA結果公布後第二天,即12月4日,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基金會傑出教授趙勇即在《華盛頓郵報》上刊發文章《PISA如何創造優質教育的假象並將其推廣向全世界?》,提出對這一指標本身的質疑。

文中提到,首先沒有證據可以表明(更不用說證明)PISA確實衡量了現代經濟中生活必不可少的技能。其次,這種說法是將一種單一的、以西方為中心的社會觀強加給世界其它地區。第三,這種說法歪曲了教育的目的。

據悉,早在2014年,英國《衛報》就刊登了一份約80位教授和相關領域專家的聯名信,呼籲停止PISA測試。

「在我看來西方教育感染了一種病毒,這種病毒就是PISA。」趙勇在論壇現場再次闡釋對於PISA的觀點,他表示,這導致美國等西方國家面臨人才同質化的問題,數學、科學等單一能力人才成為追求。

趙勇提及,斯坦福曾有學者研究稱,PISA成績的提高對應著國家GDP增長。「這是荒唐的結論,現在已經被推翻。」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重獲PISA考試第一,能說明中國基礎教育成功嗎
    中國學生PISA成績重返第一併不能說明中國基礎教育成功。其實,衡量中國基礎教育有一個直觀標準,就是看中國低齡留學生的數量是增長還是減少
  • PISA測試拿三個世界第一!參賽者來自京滬蘇浙
    PISA,即「國際學生能力測試」(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每三年進行一次,主要對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其中,閱讀素養被定義為學生理解、使用、評估和反思文本的能力,以便實現目標,發展知識水平、激發潛力並參與社會活動。
  • 多位學者反對「一綱一本」
    消息準確性雖無定論,但目前已有多位教育學者站出來發表反對意見,認為新課改仍應堅持教材多樣化。  在2011年10月14、15日舉行的「新課堂、新教育」高峰論壇上,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堅為代表的多位學者,表態支持教材多樣化。劉堅是2001年教育部啟動新課改的主要操作者之一。
  • 教育質量與公平:對PISA2018結果的思考
    從學生在閱讀、數學與科學素養等測試領域上的表現來看,我國四省市基礎教育質量在全球處於前列,同時也揭示出教育發展仍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國四省市在PISA測試中的表現PISA測試所反映出的基礎教育質量可以從學生在三個測試領域素養的分項表現、達標率、高水平學生比例等角度進行考察。第一,學生在三個測試領域素養表現優異。
  • PISA最新出爐:中國閱讀、數學、科學三項全球最高分!幾個意思?
    教學材料方面,我國四省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多樣且充足的教學材料,學生在課堂閱讀中接觸到各類材料的機會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其中小說類作品比其他類型材料多。四、學生愛好閱讀閱讀興趣方面,我國四省市學生是參測國家(地區)中最喜愛閱讀的學生,閱讀興趣指數達0.97,排第1位。
  • PISA測試背後:哪些學校代表中國考第一
    《21世紀經濟報導》12月13日消息,在北京金融行業工作的王鑫如,去年女兒出生後就開始規劃送她去哪裡接受教育,留在北京,還是隨著一個工作機會去香港,或者全家移民國外?她說,將來女兒讀大學很大可能會去國外,但基礎教育階段有沒有必要出去?中國的基礎教育競爭力到底強不強?
  • PISA測試真相:哪些學校代表中國考取第一名
    儘管如此,從經濟水平來看,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仍然是中國發達地區的代表。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辛濤認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地區發展尚不平衡,四省市取得的好成績,並不意味著我國全部省市區作為整體參加PISA仍能取得第一。   PISA帶來的思考   PISA的測試結果,是否能夠代表各國的真實教育水平?
  • PISA測試背後:哪些學校代表中國考取第一名
    儘管如此,從經濟水平來看,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仍然是中國發達地區的代表。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辛濤認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地區發展尚不平衡,四省市取得的好成績,並不意味著我國全部省市區作為整體參加PISA仍能取得第一。 PISA帶來的思考 PISA的測試結果,是否能夠代表各國的真實教育水平?
  • 職稱能真實反映教師水平的高低嗎
    職稱能真實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嗎?答案是絕對不能。有的老師雖然評上了中高,但教學水平卻很低,有的連畢業班都沒教過,當時就憑和領導關係好,會溜須拍馬,憑送禮,搞關係獲得了幾個暗箱操作的證書,就評上了職稱,現在更是拿著高工資,逍遙自在,坐享其成。而那些老老實實,兢兢業業,一心撲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卻不屑送禮,走歪門邪道,幾十年還是中一職稱,工資和人家差了一大截,讓人很不服氣,太不公平了!
  • PISA排名世界第一,中國是教育世界冠軍?
    中國是教育的世界冠軍嗎?這個年齡的學生成績,被認為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國義務教育的成就。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中國教育已經是世界冠軍了,為什麼中國的留學熱乃至於「美高」「美初」留學熱,依然愈演愈烈?按這個成績,美國的水平比中國差一大截,那麼美國人應該送孩子到中國讀書才對啊!有人指出,上述四個發達省市不能代表中國的整體水平。
  • PISA排名世界第一,中國已是教育世界冠軍?
    這個年齡的學生成績,被認為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國義務教育的成就。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中國教育已經是世界冠軍了,為什麼中國的留學熱乃至於「美高」「美初」留學熱,依然愈演愈烈?按這個成績,美國的水平比中國差一大截,那麼美國人應該送孩子到中國讀書才對啊!有人指出,上述四個發達省市不能代表中國的整體水平。
  • 教育新觀察|PISA測試重回第一 「力拼諾獎」為啥還差一截?
    例如,美國學生一向在PISA中表現平庸,2012年的成績居然比越南還低,當考察2012年和2015年參加PISA考試國家的可比樣本時,美國的數學排名從第28位下降到35位,美國在數學方面不如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再看德國,2000年參賽即出師不利,直到2012年德國學生的數學、閱讀和科學表現才剛剛超過世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
  • 中山15人入選華師基礎教育訪問學者名單
    按照《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關於遴選2020年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訪問學者暨教師教育專家工作室入室學員的通知》要求,經個人自願申報、單位推薦、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聯合華南師範大學共同遴選,推選出15名基礎教育訪問學者,現予公示。
  • 孫喜亭:再談「基礎教育的基礎何在」
    關鍵詞:教育;基礎教育;「三無」教育理論 一、世界各國在為基礎教育尋求什麼 在德國,2001年歲末公布了「皮隆測試(PISA)」,即國際學生測試結果,表明德國初中學生(15歲)的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方面,遠在中等水平之下(共測試
  • PISA測試中國成績大幅度下降,到底能說明什麼?
    該測試才是全面反映各個國家基礎教育真實水平的「金標準」。一年前,筆者曾在一篇長文中對PISA測試中國成績下滑做了簡單分析。現在把該部分摘錄出來,補充更多數據、材料和分析,可以從另一角度繼續觀察中國基礎教育存在的真實問題。
  • PISA測評中國重返世界之巔,包郵區基礎教育到底有多強?
    而中國在2015年的測評中,得分發生了大幅度滑坡,得分比2012年下降了74分,而在2018年用江蘇替代了廣東後,又恢復了2012年的正常水平,一個地區的基礎教育質量水平是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內如此大起大落的。很明顯原因只有一個,在2015年拖後腿的是廣東。
  •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PISA經驗——國際視野與本土探索...
    PISA通過測驗與問卷調查來對某一國家(地區)的教育進行客觀評價。PISA測驗主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數學與科學素養,還會對學生問題解決、協作問題解決、財經素養等綜合素養進行測評。此外,PISA還會面向學生、校長、教師和家長開展問卷調查,從而明確哪些是影響學生素養表現的關鍵因素以及這些關鍵因素影響當前的狀態與水平如何,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該國家(地區)教育的優勢與薄弱環節。
  • 中國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登全球第一:最新PISA測試成績出爐
    但必須承認,和 2015 年的全球普查結果相比,這一次中國的成績進步很大——這或許意味著近幾年來國內的基礎教育水平正在提升。按照這一標準,新加坡和中國澳門、香港的學生分列第 2-4 位。在閱讀方面,內地四省學生的測試結果與第二名新加坡差距不大,但在數學和科學方面,其他國家的學生和中國學生相比,卻有著明顯的差距。當然,本次參與測試的內地學生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眾所周知,這四個省份和直轄市的教育水平是較為領先的。
  • 推動基礎教育改革 促進教育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績,比如教育的普及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都大大提升,使得國民素質大幅度提升,中國過去幾十年裡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其基礎因素就是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當然,中國基礎教育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這對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改善基礎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 德國基礎教育水平下降
    德國《經濟周刊》5月12日一期封面德國的基礎教育體系問題頻出,已經威脅到德國經濟的前途。很多企業和公司的人事主管都抱怨,自己廠裡的學徒工或新職員在數學、物理、語文等與工作有關的基礎學科方面水平非常差。基礎教育水平的下降令德國在信息技術這類對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要求較高的行業出現了較大的用人缺口。此外,德國的整個基礎教育體系也因聯邦制而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