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稿:大陸再降入學門檻 臺灣大學雪上加霜

2021-02-13 獅說新語

中國大陸教育部7月初宣布放寬臺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報讀大陸大學的標準,入學門檻從「前標」降至「均標」,後續影響引發臺灣社會關注學子出走潮會否出現。兩岸關係惡化,大陸今年繼大幅限縮學生來臺就讀大學後進一步向臺灣學子招手,原已面臨少子化危機的臺灣大專院校突然發現,「內憂」未除,「外患」來了。

兩岸關係因民進黨執政日漸惡化,中國大陸大幅限縮來臺念書的大陸學生人數,來臺攻讀學位的陸生自去年的2136人,一口氣砍至今年的1000人,交換生及付費的研修生也明顯減少,民進黨執政的中南部縣市的私立大學首當其衝。

臺灣高校本來就過度擴張,近年因少子化的緣故,南部幾所私立大學已被迫退場。目前仍有158所大學,教育部去年底公布今年有143個系所申請停招,其中56個系所正式走入歷史。對私校財源頗有挹注的陸生此時驟然減少,對這些大學無疑是雪上加霜。

相對於大陸對臺灣學生降格以求,臺灣對陸生則多所限制,公立大學開放的學位生屈指可數,故陸生多集中在「銘傳」和「世新」等私立大學。

先前臺灣對陸生還有「三限六不」: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陸生赴臺總量、限制採認醫學;不影響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學金、不加分、不允許打工、不開放報考公職、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的不友善措施,多項限制目前雖已取消,但還維持「畢業不能留臺就業」和「不採認醫事學歷」兩項。

已故大陸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是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之子,故世新早在20多年前就與大陸的同濟、南京、吉林、廈門等「九八五」名校及「二一一」的中國傳媒大學結成姐妹校,該校學生可赴上述大陸學校當交換生和研修生。

「研修生對臺灣的大學幫助最大。」世新大學發言人公共事務長葉一璋以該校為例向《聯合早報》指出,每年在該校念學位的陸生有60多名,今年限縮至30幾名;一研修生一學期學費6萬元(新臺幣,下同,2600新元)加上4萬住宿費,一學期總計10萬元,一年約有1500個,就有1億5000萬元收入。

每年來臺念學位、交換生和研修生的陸生約2萬人左右,其中近九成都是研修生,大陸現在限縮陸生來臺,造成臺灣的大學得競爭陸生,其中受衝擊最大的是民進黨執政的縣市,例如高雄一所私立大學原有400多人,如今只剩幾十人,臺南、臺中和嘉義等也大砍了八成。

9月開學前,就傳出原要就讀臺南成功大學的陸生,被當地臺辦勸說「成大搞臺獨」,最終無法來臺就讀。大陸國臺辦後來證實,有鑑於當前兩岸關係,有關單位對赴臺就讀事宜予以提醒。

與大陸關係良好的《中國時報》報導,福建技職學院的3+1閩臺合作計劃(三年在陸校,一年在臺校),今年從5800人驟降為4000人。這些陸生專班是臺灣學校的穩定生源,中部大學陸生專班一學期收費可達8.1萬,可說是臺校的重要財源,如今從3+1變成4+0,臺校不但收不到陸生學費,老師赴大陸教書,日後還可能被陸校延攬,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大陸一方面提高誘因鼓勵臺灣學生前往大陸念書就業,一方面限縮陸生來臺,一消一長,臺灣高教市場面臨嚴峻挑戰。

臺教育部南向擴展東南亞生源

臺灣老牌的私立學校各有所長,相對較有因應之道,例如文化大學加強國際招生,實踐大學著重往日本招攬學生;在馬來西亞和港澳原本就具有傳播品牌的世新大學,也在加強開拓東北亞市場。

但大部分的私校近年已飽受少子化之苦,雖然教育部已對私校退場安排相關機制,但其中還涉及私校土地、董事會成員利益,糾結難解,此時又逢陸生驟減,處境堪憂。

臺灣教育部或許清楚和大陸保持友善交流乃是奢望,於是將希望放在南向政策的東南亞。臺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朱俊彰說:「高教生本來就是流動的市場,我們能做的就是打造更好的環境,吸引更多人來臺就讀。」

臺大學生:留學大陸開闊了視野

近年不少臺灣學生赴大陸攻讀學位或以交換生等名義前往大陸就讀,普遍感受到大陸學生積極進取,對自己也有惕厲作用,特別是目睹大陸快速發展,更有助拓展視野,強化競爭力。

陳祖恩:光面試機會就多很多

陳祖恩在臺灣原本修讀法律系,他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表示,「法律是一門有地域性限制的學科,既然要切入對岸,最好的方式就是到當地就讀,同時可了解當地風土民情及文化」。

陳祖恩到上海復旦大學法學院念碩士。他說,在大陸最大的收穫就是交到許多當地的好朋友,比去工作的人更接地氣,「頂著學歷的光環,不管是找當地企業或是臺企,都較一般人容易許多,尤其是在沒相關經驗的情況下,光面試機會就會多很多」。他現在已如願在大陸工作。

彭晟庭:大陸學生很厲害也很會玩

目前就讀臺灣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的彭晟庭也對本報說,過去參加一些營隊和比賽,在與大陸學生交流、互動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感覺很不錯,便透過在世新大學就讀時,到對岸的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當交換生,「同學多是大陸各省前幾名,競爭很激烈,也有不同的思考,他們很厲害,也很會玩」。

彭晟庭還利用那段時間在康泰納仕(CONDé NAST)媒體集團實習,「看到產業發展快速,格局也會放大。工作很辛苦,但學到很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幫助很大,也會思考以後究竟要在臺灣、大陸或國外工作」。

他認為,臺灣人的優勢在友善禮貌,善於察言觀色等軟實力,只要認真做,是很受歡迎的。

潘韋豪:大陸就業環境比臺灣好

潘韋豪當初參加夏潮聯合會的《資本論》讀書會,對社會主義經濟產生興趣,也對大陸發展快速好奇,而申請就讀人民大學經濟碩士。

他說,到了大陸,擴展了視野,同學素質非常高,且大陸就業環境比臺灣好,給年輕人的舞臺大,薪資成長快,其實反而比臺灣更易與世界接軌。

鄭雅云:抽離臺灣人思維角度處事

在大陸念臨床醫學的鄭雅雲去年畢業,但因就讀專業的原因,只能留在大陸就業。她表示,在大陸念書近10年,最佩服的是大陸同學的積極進取,總是驚訝大陸飛快的進步

鄭雅雲說:「這10年的大陸生活,對於我的就業還是有所幫助的,至少在面對人群時,能夠更理解他們的想法,而不是以臺灣人的思維角度去處理事情。」

中國大陸教育部7月初宣布放寬臺灣高中畢業生憑學力測驗成績申請大陸大學標準,從過去的「前標」——學測成績前25%,降至學測成績前50%的「均標」。相關改變可能會對臺灣的大學招生造成衝擊。

「不否認這會有一些吸引力,但不至於有太大的磁吸效應;高教本來就是國際化的市場,世界各國也都在吸引人才。」臺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朱俊彰向《聯合早報》這麼說。

除了歐美名校,香港中文、理工等大學近年頻頻來臺招生,臺灣頂尖學生也可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的北京、清華和新加坡等名校,這些學校的國際排名都在臺灣大學之上。

《天下》雜誌報導,高中應屆畢業生赴海外就讀人數近六年爆增七成,2016學年度已有1478名學生出國就學,其中多是建中、北一女等臺灣最頂尖高中學生。報導引述臺灣大學副教務長康仕仲的話指出,「臺灣每年開學前,就流失三分之一的臺大生」。再者,這些學生未來在海外就業機會也高,與臺灣的連繫日趨薄弱。

大陸早自1980年代起就透過港澳臺聯招等管道對臺招生,並開放北京、清華和人民大學等一流學府供臺灣學生就讀。

2010年,大陸開始接受臺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報讀大陸的大學,起初申請門檻是「頂標」,即學測成績前12.5%,如此高標等於在臺灣可就讀中央大學、中正大學以上級別的公立大學。知名作家李敖之子李戡就在2010年以學測67級分(滿級分是75級分)申請到北京大學經濟系。

2011年,大陸把門檻降至「前標」,即可上臺灣公立大學及前段私立大學的文科學生,以及可上公立大學的理科學生,都可申請報讀大陸「九八五」或「二一一」工程下的重點大學,它們都是大陸政府重點建設的院校。

臺灣則從2011年起招收大陸學生。朱俊彰表示,目前臺灣到大陸念書的學生有一萬多人,大陸在臺學生也有9327多人,並未出現失衡情形。

2014年太陽花學運之後,大陸更重視臺灣青年學子到大陸的就學與就業,民進黨2016年執政後,兩岸關係日漸倒退,大陸更推出「一代(年輕一代)一線(基層一線)」拉攏臺灣年輕人。

大陸此次將申請大學門檻從「前標」大幅降低至「均標」,會引發臺灣高中畢業生前往大陸的就讀潮嗎?

世新大學:新門檻吸引力有待觀察

私立大學、世新大學發言人公共事務長葉一璋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一開始會有影響,但不會像初期從頂標降至前標時可以去念『九八五』等重點學校來得大。

「均標的臺灣學生念的可能是大陸二一一以下,可能是『二本學校』(一本是第一批次錄取的重點大學,二本是向全國招生的普通本科,比一本低一個檔次),對臺灣有沒有吸引力是個問題,除非原本要念世新的可以去念九八五,那當然就會有很大的吸引力。

「非畢業自九八五、二一一,連找工作、設戶籍都有問題,更何況臺灣學生對九八五以外的學校都很陌生,家長也不太願意讓孩子去念。」

夏潮聯合會:趨勢值得留意

夏潮聯合會是大陸授權、唯一協助臺灣學生參加港澳臺聯招的單位,雖然大陸已放寬學測申請,但每年仍有數十名學生經由此途進入大陸大學就讀。

記者採訪當天,適巧有學生來電詢問赴大陸念書事宜,該會副秘書長兼交流組組長李中向記者表示,從建中資優生到高職生都曾詢問過相關事宜,她認為,大陸降低申請標準,只是讓臺灣學生多一個管道,不至於會大量增加。

不過,李中觀察到的趨勢頗值得留意:「早期是父母『押著』孩子上門,近年來都是學生主動查數據、上門詢問。可能是去過大陸,或有大陸的朋友,覺得到大陸念比在臺灣好,機會較多。」

臺灣教育部認為,大陸整體的高教質量參差不齊,教學質量未必比臺灣好,所以迄今僅承認大陸191所專科和155所高校。

國際研究機構:2020臺全球人才赤字最嚴重

這十多年來臺灣的低薪與缺乏國際伸展舞臺,造成人才不斷外流,國際研究機構更預估,臺灣在2020年將成為全球人才赤字最嚴重地區,昔日青年學子尚會考慮臺灣不承認大陸學歷,如今則以就業與生涯發展為重。

夏潮聯合會副秘書長李中說:「除非是想在臺灣公家機關任職,不然私人企業不一定會考慮教育部認可的大陸學歷。大陸的臺資醫院比較傾向用臺灣人,也有臺灣媒體界希望引薦在大陸念書的臺灣學生,也有學生念『二本學校』,扎紮實實從本科生念到碩士畢業,較適應環境,也學得比較紮實。」

嚴震生:大陸發展機會多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嚴震生趁著休假一年的機會,9月剛赴廣州中山大學任教。他認為,「主要是看父母親。權威型的父母,看到大陸發展機會多,在人浮於事的今日,有可能鼓勵孩子去大陸就讀」。

嚴震生曾在臺大、清華和政治大學任教。他表示,從排名前段的優秀大學畢業的孩子找工作沒問題,但後段學校畢業生就業的確面對困難,「朋友的小孩在大陸念醫科,但無法在大陸執業,後來憑藉在大陸念書時建立的人脈,改而在大陸賣醫療器材,發展得相當好。」

大陸就業創業機會利好

根據親綠的《自由時報》報導,大陸對臺灣年輕一代進行統戰,開展「體驗式交流」,自2015年以來,已在12個省市設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以及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截至去年底,超過6000名臺灣青年前往實習就業創業,組織1萬7000多名臺灣青年參加各類實習就業、創業交流活動。

世新大學發言人公共事務長葉一璋說:「大陸這兩年的動作很積極,除了來函希望推薦臺灣學生暑期到大陸短期實習,今年更希望畢業生可去上海、福建的陸企就業,提供很多孵化器及創新創意創業的職缺,我們最近有不少畢業生要去面試。」

臺灣教育部五年深耕計劃留大學生

臺灣的大陸委員會認為,臺灣的高校教師素質優良、學風自由,具有相當優勢,呼籲臺灣學生評估兩岸政治、社會與生活環境差異的風險。

臺灣教育部則延續過去的邁向頂尖、卓越計劃,將在2018年推出為期五年的深耕計劃應對大陸學府的競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朱俊璋說,未來一年會有160億至170億(新臺幣,約7億新元)的經費提升研究能量。

朱俊璋說:「過去是以學校為本位,未來將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思考該給學生什麼樣的能力,培養其創新創意的能力,讓學生在畢業後更能因應社會的變化與職場的發展,同時也能提升其在國際競爭的能量。」

相關焦點

  • 臺灣學生考大陸高校降門檻 當地高考一科達標可申請
    臺灣學生考大陸高校降門檻 當地高考一科達標可申請 2019年01月31日 14:03   來源:新京報
  • 臺灣大學想到大陸招生
    在未來的8年裡,資訊工程、工業設計、工業工程、材料工程及物理系的大學畢業生,就算不讀碩士也很容易找到工作;而到了研究生階段,資訊工程、電機通訊、信息管理、食品營養的碩士則比較受業界青睞。結構性的不合理,導致相當一部分飽讀詩書的莘莘學子在競爭市場上毫無用武之地,這無疑是給本已緊張的就業市場雪上加霜。臺灣新實行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更為學生的升學設置了重重障礙。
  • 臺灣學生考大陸高校降門檻,「當地高考」一科達標可申請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1月30日記者獲悉,教育部近日調整了臺灣高中畢業生憑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
  • 臺灣學生考大陸高校降門檻 天津17所高校接受入學申請
    原標題:我市17所高校接受入學申請 3月3日從天津市委臺辦獲悉,教育部調整臺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高校標準,從今年起,具有臺灣居民居住證或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和在臺灣居住的有效身份證明,參加當年學測,語文、數學、英文考試科目中任何一科成績達到均標級以上的臺灣高中畢業生可直接向大陸高校申請就讀
  • 招生門檻降低招生學校增加 臺灣學生來大陸上大學更容易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佘崢)為進一步便利臺灣高中畢業生來大陸接受高等教育,教育部近日調整臺灣高中畢業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只要學測語文、數學、英文中任何一科成績達到均標級以上的,都可申請就讀。
  • 大陸高校對臺灣免試招生正式啟動.臺灣高校如何招大陸學生呢?
    根據教育部《關於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依據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的通知》要求,大陸具有招生資質的384所高校將於2月底、3月初公布招生簡章。這意味著2021年,大陸高校免試招收臺灣學生工作正式啟動。
  • 大陸又對臺灣放「狠招」 放寬臺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
    據環球時報7月6日報導,大陸方面日前宣布放寬臺灣學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引發島內擔憂。有臺灣高校的校長稱,大陸這波放寬會搶走臺灣一些中等程度學生,對臺灣中段大學招生造成重大衝擊。,自2017年10月1日起,放寬臺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標準,「均標」以上就可申請,「等於把臺灣一半學生都掃光」。
  • 嚮往大陸「廣闊天地」 臺灣高中生掀起「大陸求學潮」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前幾天,一名臺灣母親在社交網站上貼出一張照片,照片中一大批臺灣高中生在廣州中山大學排隊等候面試,場面令島內民眾頗感震撼。這名陪孩子來大陸高校面試的臺灣母親感嘆:「這是臺灣的孩子們在用腳投票。」此前有臺媒報導,大學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結果公布時,許多臺灣學生捨棄島內的大學轉戰大陸。
  • 臺灣學生來大陸上學更容易
    倆岸關係一直是個嚴肅的問題,現如今,大陸對臺灣學生招生門檻降低,而且招生學校增加了。希望可以促進倆岸友好關係,畢竟同是華夏炎黃人。據廈門日報報導 說,為進一步便利臺灣高中畢業生來大陸接受高等教育,教育部近日調整臺灣高中畢業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只要學測語文、數學、英語中任何一科成績達到均標級以上的,都可申請就讀。在廈的廈門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和廈門理工學院都可以招收臺灣學生。
  • 臺灣人在大陸:來到大陸10年 從被拒入學到築夢
    臺灣人在大陸:來到大陸10年 從被拒入學到築夢     南京農業大學的盧躍文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中新網11月14日電 臺灣《旺報》14日的刊文給介紹了已在大陸生活10年的臺灣學生盧躍文的經歷,從初來大陸入學被拒絕,到現在大學即將畢業,盧躍文的夢想也越來越清晰。  文章摘編如下:  「來到這裡差點沒有初中可以念!」
  • 段心儀:臺灣菁英學生「西進」是趨勢
    高等教育門檻大幅下調的後果,只會讓臺灣競爭力不斷降低,也會加快臺灣優秀學生和優秀人才「西進」大陸的速度。「這是趨勢,臺當局沒辦法阻擋」。臺灣地區「大學招聯會」執行秘書、新竹清華大學教務長戴念華隨後召開記者會澄清指出,未來只有「術科校系」,也就是音樂、美術、體育系可以不採計學測成績,其他學系則需採計「至少一科」,且不會出現「0分上大學」的情況。不過,雖然如此,但島內輿論仍認為大學入學門檻已大幅降低。
  • 蜂擁來大陸求學!臺灣學霸們都是怎麼想的?
    小黃的判斷是對的,此前有臺媒報導,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結果公布時,愈來愈多臺灣學生捨棄島內的大學轉戰大陸,《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發現,事實確實如此,「到更廣闊的天地」是很多臺灣考生選擇大陸高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大陸也紛紛放出優惠政策吸引島內考生,有臺生表示「自己的成績可以選擇比臺灣的大學更好的高校。」
  • 在臺灣閉著眼也能上大學,馬英九母校:爬牆、翹課比比皆是!
    臺灣高考作文題都長什麼樣呢?  嚴格意義上說,臺灣已經廢除與大陸類似的高考制度。那是因為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為減輕學生壓力,在2002年取消了全島統一、一考定終身的「大學聯考」,改用了「多元入學」的方案。以「學測」和「指考」為主要依託,兼有「繁星計劃」、「推薦甄選入學」、「特別身份學生優待入學」等複雜手段,讓你想不上大學都難。
  • 臺北寫真:臺灣大學校園親歷新生入學
    中新社臺北九月十四日電題:臺灣大學校園見聞新生入學  中新社記者 崔煜芳 陳立宇  街舞、High歌、秀武術,還有學生協會派發邀請入會的資料……,這是今天台灣大學校園內高年級同學迎接學弟學妹新同學的熱烈場面。
  • 高手之間的遊戲:臺灣學測免試申請大陸大學風光不再
    中國大陸開放臺灣學測免試申請大陸如今已經進入第七個年頭,具體效果如何呢?
  • 如何去港澳臺讀大學(寶島臺灣篇)
    加上繁瑣的臺灣通行證和入臺證,很多人對去臺灣讀大學望而卻步。而這幾天又爆出大陸交換生被臺灣間諜引誘的事件……事實上,去臺灣讀大學還是有很多優勢的,就看各人如何取捨了。獎學金原來臺灣當局規定對大陸學生不提供獎學金,但近年來有部分學校對大陸學生提供獎學金。如國立清華大學大陸地區學生入學獎學金辦法規定:學士班核發年限最長 4 年,入學後第 1至第 8學期發給,每生每一學期發給獎學金新臺幣 5萬至 9 萬 6 千元。
  • 臺灣考生可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高校免試入學
    據就讀內地(祖國大陸)高校面向港澳臺地區招生信息網(以下簡稱網站)最新消息,2018年,參加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簡稱學測)成績達到均標記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即可直接申請大陸普通高校就讀免試資格。據網站公開信息統計,大陸有307所普通高校免試招收臺灣考生。
  • 臺灣大學入學學測成績出爐 259人獲得滿級分
    新華社臺北2月23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臺灣「大考中心」23日舉行說明會,公布2018學年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成績,共有259人獲得滿級分75級分,創下近4年新高。  學測是在臺灣舉行的一種大型考試,旨在測驗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是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的門檻。學測共有語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5科,每科滿級分15分,總計75分。今年的學測在1月26日、27舉行,有136465人報考,比去年增加近8000人。  臺灣學測的考試成績分為5級:「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底標」。
  • 教育部:暫停大陸生赴臺就讀;40%的臺灣私立大學或將加速倒閉!
    儘管如此,隨著臺灣青年人口的不斷縮減,官方預計十幾年後,臺灣的私立大學就要關掉40%,公立大學的生源質量也會每況愈下。如今,兩岸關係不佳,受疫情影響,教育部喊停大陸生赴臺就讀工作,再加上大陸名校低標準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到內地升學,種種原因,無疑會加速臺灣私立高校倒閉的速度。
  • 不想上大學都難 臺灣高等教育不再「高等」
    就在大陸學子翹首以盼象牙塔的通知書時,臺灣高中畢業生也在忙著報志願、等發榜。不過,不同於大陸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臺灣學生升學壓力小得多,大學錄取率高達96%以上。  今年臺灣的報考門檻更是創下新低,最低只要38分就有填志願的資格。島內學者和網友感慨,「精英教育」不再精英,高等教育不再「高等」。本來讓人稱道的臺灣教育,到底出什麼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