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度的外交行為,他們能不能在以後成為大國呢?

2020-12-13 燕子趣談

說起印度的外交,不能不感嘆我們的老祖先確實有智慧。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秦國就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最近流行抄作業,實際上印度就是把2000年前秦國的戰略給抄走了。

印度外交上的行為就是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左右逢源,然後不斷蠶食周邊小鍋的地盤。假以時日如果印度坐大了,他們會不會成為大國呢?

《大國崛起》是前些年在國內比較流行的一個紀錄片兒,我們仔細去看,就不能摸出一個規律,大國崛起實際上就是一條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戰略執行史。

處在當下的這個國際環境中,想成為大國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美國目前是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但現在也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把注意力慢慢向解決國內矛盾這個方向上進行轉移。

土耳其夢想恢復奧斯曼帝國的雄風,不斷地對敘利亞用兵,卻遭到了俄羅斯的猛烈阻擊。20年前普京也喊出了「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到現在仍然是一地雞毛。

就像國內的高三學生都想考進北大清華一樣,每一個國家都夢想成為大國,對於國際局勢有一言九鼎的影響力。看誰不順眼就上去打一巴掌,隨便遞一個眼神,就由小弟出去教訓人。

現在的印度就是這麼想的,猛的看上去印度的高科技非常發達,再加上人口結構比較年輕,發展的潛力非常大。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莫迪正在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一路狂奔。

《大國崛起》的一個潛在秘訣,國土面積有足夠大。按照崛起國家的先後順序,我們可以看出這一規律。美國是最後一個崛起的大國,它的國土面積也是空前的大。這一點就直接把印度pass掉了。

退一步說,就算國土面積大,也未必就能成為大國。不妨我們現在看一下現在的俄羅斯,國土面積也是世界第一大國。再這樣看看俄羅斯的GDP,竟然超不過一個廣東省。

經濟實力是基礎,否則很難有在國際社會上耀武揚威的本錢。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士兵們作戰非常勇敢,但國力太弱。每一次對外作戰,前邊都是秦國勝,後來因為缺少糧草,打不下去,就被對方追著打,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裡邊還有一個訣竅,那就是經濟結構要足夠合理。有硬實力,也有軟實力。硬實力就包括高科技產業和製造業要發展,回頭我們看看印度的製造業,連最能折騰的富士康都在那待不下去,看來印度要發展製造業目前還比較困難。

印度最大的優勢就是,他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人的英語普遍說的比較好,在國際交往上印度人佔有優勢。在美國的大企業中,就有不少印度人在擔任高管。

任何一個國家想成為大國,沒有實力上的支撐,單純搞外交上的這些花架子是沒有用的。隨便一個國家出面敲打一下,馬上就原形畢露。

印度目前就處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總量佔全球總額的比例還不夠大。科技實力也不夠強,軍事力量倒還馬馬虎虎。國內的矛盾重重,連統一的市場都沒有建立起來。教育水平嚴重製約了印度的經濟發展,想成為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搞外交這樣的戰術策略,遠遠不如發展壯大自己的戰略重要。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戰術何等高超,最終也沒有能夠統一天下,還被活活的累死了。

沒有金剛鑽,就不要出來攔那個瓷器活。原本是一隻猴子,就不要隨便跑出來稱大王,哪一天碰見了老虎和獅子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另外一面是萬一實現不了呢?會不會被別人打得鼻青臉腫,這就需要慢慢去想了。對於印度來說,何嘗又不是如此呢?

相關焦點

  • 靠「大國情結」,印度能成為下一個中國嗎?
    6月的加勒萬河谷,再往前17年的洞朗,印度這個不友好的鄰居從中國成立以來多次主動引發事端。同樣的發展中國家、同樣的人口大國,這個相信輪迴的「精神國度」不一心搞發展,卻總是在後方對中國動手動腳。只靠著「大國情結」就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嗎?
  • 印度當初吞併錫金王國時,國際社會為何不阻止或對印度制裁呢?
    按理來說,印度的行為應該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制裁,但是國際社會對於這件事卻沒有對印度採取實質性的行動,實際上就是默認印度錫金,這是為何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具體分析一下:一、印度吞併錫金錫金王國國土面積7096平方公裡,人口約60萬,這樣的國家實力與印度相比,實力不對等,印度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其吞併。
  • 大國新外交
    在這裡,鳳凰財經駐華盛頓特約記者張璐與王緝思暢談了二個多小時,除中美關係話題,王緝思教授更透露了很多外界鮮味人知的外交插曲,向外界展示出中美間大國外交的錯綜複雜。歐巴馬的外交特色:「不幹蠢事(DDSS)」 鳳凰財經: 您能談一下歐巴馬自2009年上臺後,外交戰略,對華政策的走向和未來二年趨勢嗎? 尤其是近五年中美關係的變化?
  • 印度與中國搞對抗,能獲取到什麼樣的利益?
    與會專家認為,中印兩國的外交部、軍方人員接觸會談,著眼於危機的管制,避免事件的惡化;即使這些會談未能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但在窮盡所有外交手段之前,兩國不能輕易言戰。孫興傑認為實際上對印鬥爭也好,對美鬥爭也好,有一個前提或底線就是要用盡外交手段,不能輕易說打一下。如果沒有用盡外交手段,卻因為一線部隊的接觸摩擦而引起有限戰爭,這說明這個國家還是不夠成熟。
  • 印度外交擅長「變臉」 圍堵中國走入迷途
    印度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人口大國,如果說印度也追隨美國的民主制度,肯定會贏得參眾兩院熱烈的掌聲。想到了這個話題,莫迪當真告訴了兩院:只有美印共同信奉同樣的民主制度,兩國的關係才能永恆不變。  這話說得有沒有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兩院中意聽,以後很多有關印度要求美國的東西,原本被兩院卡住不放的,今後不再為難,他此行的外交任務也就可大功告成了。
  • 印度: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
    與此同時,印度的大國胚子也折射出萬花筒般的內部複雜性,圍繞大國身份衍生的超強自信,以及基於未來大國地位產生的期許,這構成了其內政外交政策的重要出發點。然而,普通中國人看待印度大國心態卻大多充滿戲謔與不屑,不願意將印度作為一個大國加以理解,更不願站在中國立場上給予其大國考量,這就使很多在印度情境中合情合理的東西在中國人眼中成為「奇葩」。
  • 毛克疾:中國憑什麼不拿我當大國?印度很委屈
    與此同時,印度的大國胚子也折射出萬花筒般的內部複雜性,圍繞大國身份衍生的超強自信,以及基於未來大國地位產生的期許,這構成了其內政外交政策的重要出發點。 然而,普通中國人看待印度大國心態卻大多充滿戲謔與不屑,不願意將印度作為一個大國加以理解,更不願站在中國立場上給予其大國考量,這就使很多在印度情境中合情合理的東西在中國人眼中成為「奇葩」。
  • 「外交風雲」盡顯大國風範 如何成為出色的外交翻譯官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翻譯的藝術性,特別是外交人員在用古詩詞表達立場和友誼時,巧妙使用藝術技巧,神形兼備,更能展現本國外交魅力。如詩詞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官方翻譯為「Even mountains and seas cannot distance people with common aspirations」。音形意對稱,贏得了國際和翻譯界的一致好評,堪稱上乘譯作。
  • 世界在《大國外交》中感受中國的溫暖與力量
    中國駐拉脫維亞大使黃勇說,《大國外交》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思維、新氣象、新局面,突出了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彰顯了大國責任和擔當,使得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改革、發展和對外關係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從《大國外交》恢宏的理論、鮮活的細節、諸多首次披露的材料中,我們看到5年來中國外交的嶄新成果、自信形象。」中國駐布裡斯班副總領事周莉說。
  • 印度內外交困,印度高層卻撂下狠話:印度有潛力成為一個超級大國
    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依靠人口龐大,大量吸引外資,並積極和美國開展軟體業務,經濟取得巨大進步。然而莫迪上任後,不斷刺激國內民族情緒,完全以一個「大國的姿態」面對國際事務。然而現實狀況深深打擊了莫迪的「大國夢」,在疫情暴發後,因為莫迪政府消極的抗疫政策和「強硬」的外交態度,導致印度內外交困,對經濟發展影響極大。印度危機四伏根據外媒報導,印度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疫情狀況呈現嚴重化趨勢,這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造成印度經濟十分萎靡。作為人口大國,印度政府必然要承受巨大壓力。
  • 「印度的脖子」錫金王國:若不歸於印度,印度必定會被一分為二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放在錫金身上再合適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印度也在獨立浪潮中獲得了新生。而它剛剛擺脫英國人的控制,就開始琢磨對錫金動手。 兩年以後,印度軍隊開進錫金,還為其委任了一個印度人當首相。印度學著當年英國的模樣,從外交,軍事以及政治各個方面入手,逐步的將錫金成為自己的"保護國"。 在1974年,印度對錫金髮動了致命一擊,派出軍隊解除了錫金的國王武裝並且正式宣布錫金國成為印度的錫金邦。
  • 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
    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 2018年01月02日 07: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凌勝利 字號 內容摘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的框架已基本成型
  • 《大國外交》第一集 《大道之行》 解說詞
    身處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中國,這個擁有13多億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進入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階段,正成為影響世界、塑造未來的重要力量,但她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需要更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將如何抉擇、作何貢獻?中國將與他國怎樣相處,又將致力於推動建設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 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開播 網友盛讚「中國真棒」
    這是習近平為當代中國標註的歷史新方位,也是新時期中國外交的基準坐標。  光明日報發表的外交學院院長秦亞青的文章指出,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目前正在熱播,作為外交戰線的一員,觀看此片,備感鼓舞。這部專題片勾勒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框架,展現新時期中國外交的宏偉實踐,也反映世界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等一系列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的積極回應。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破浪前行(2019,國際社會這樣說③)
    翁奇羽攝(人民視覺)  2019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成就斐然。  4次主場外交、7次出訪、3大洲、12個國家、6場國際會議、百餘場雙多邊活動,紮實的數據勾勒出2019年中國元首外交的清晰輪廓。主場外交、雙邊外交、多邊外交,過去一年,在習近平主席的親自掌舵和謀篇布局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格局立體有致、破浪前行,打出漂亮組合拳,收穫更大朋友圈。  「一帶一路」、擴大開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展現大國擔當,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也有力提升了中國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 從法蘭西民族的「大國夢」看法國的外交形象
    從法蘭西民族的「大國夢」看法國的外交形象 米雪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100081 【摘要】:一百多年前,法國也是擁有「大國夢」 的國家,保持大國地位為法國外交的重點。
  • 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奮力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分析和把握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下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中國同主要大國建立了新型大國關係,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到世紀之交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關係新格局。
  • 王元崇 | 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
    從蒲安臣使團到留美幼童,從排華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旅美歷史學家王元崇在新書《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1784-1911)》中,就貿易、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分析了清美之間的交往與互動,試圖打破線性歷史觀的陳腐教條,讓讀者可以重新審視今日中國與美國、與世界的關係。
  • 「3D列印」,印度為什麼越界送人頭?談一談印度扭曲的「大國夢」
    的確,印度的發展有很多先天不足,但在南亞這個地方,印度絕不是弱國。從建國以來,印度幾十年是連戰連捷,除了中國基本沒怎麼輸過對外戰爭,在南亞這個地方是一霸。而且,在現代印度人心裡,他們的計劃還非常宏大,他們覺得印度本就該是世界大國。而且是能和「五常」平起平坐、談笑風生的大國。
  • 大國也有小格局?明明實力不強,為何印度和夜郎國一樣狂妄自大?
    那麼,作為有聲有色的超級大國,印度自大的根源都來自哪裡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1、被日不落的驕傲就像美國的很多香蕉人即便在美國受盡歧視甚至是黑人的歧視,在我們面前依然是高高在上一臉傲嬌一樣。雖然我們在潛意識裡認為被殖民從來都是一件異常屈辱的事,但對於印度而言,能被英國佬侵略和殖民將近200年,那不僅不丟人,而且還有點兒興奮。試想,誰能和高貴的英國人一樣以英語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要知道僅憑英語這一點,印度就已經在起跑線上領先其他亞洲國家2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