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印度的外交,不能不感嘆我們的老祖先確實有智慧。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秦國就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最近流行抄作業,實際上印度就是把2000年前秦國的戰略給抄走了。
印度外交上的行為就是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左右逢源,然後不斷蠶食周邊小鍋的地盤。假以時日如果印度坐大了,他們會不會成為大國呢?
《大國崛起》是前些年在國內比較流行的一個紀錄片兒,我們仔細去看,就不能摸出一個規律,大國崛起實際上就是一條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戰略執行史。
處在當下的這個國際環境中,想成為大國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美國目前是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但現在也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把注意力慢慢向解決國內矛盾這個方向上進行轉移。
土耳其夢想恢復奧斯曼帝國的雄風,不斷地對敘利亞用兵,卻遭到了俄羅斯的猛烈阻擊。20年前普京也喊出了「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到現在仍然是一地雞毛。
就像國內的高三學生都想考進北大清華一樣,每一個國家都夢想成為大國,對於國際局勢有一言九鼎的影響力。看誰不順眼就上去打一巴掌,隨便遞一個眼神,就由小弟出去教訓人。
現在的印度就是這麼想的,猛的看上去印度的高科技非常發達,再加上人口結構比較年輕,發展的潛力非常大。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莫迪正在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一路狂奔。
《大國崛起》的一個潛在秘訣,國土面積有足夠大。按照崛起國家的先後順序,我們可以看出這一規律。美國是最後一個崛起的大國,它的國土面積也是空前的大。這一點就直接把印度pass掉了。
退一步說,就算國土面積大,也未必就能成為大國。不妨我們現在看一下現在的俄羅斯,國土面積也是世界第一大國。再這樣看看俄羅斯的GDP,竟然超不過一個廣東省。
經濟實力是基礎,否則很難有在國際社會上耀武揚威的本錢。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士兵們作戰非常勇敢,但國力太弱。每一次對外作戰,前邊都是秦國勝,後來因為缺少糧草,打不下去,就被對方追著打,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裡邊還有一個訣竅,那就是經濟結構要足夠合理。有硬實力,也有軟實力。硬實力就包括高科技產業和製造業要發展,回頭我們看看印度的製造業,連最能折騰的富士康都在那待不下去,看來印度要發展製造業目前還比較困難。
印度最大的優勢就是,他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人的英語普遍說的比較好,在國際交往上印度人佔有優勢。在美國的大企業中,就有不少印度人在擔任高管。
任何一個國家想成為大國,沒有實力上的支撐,單純搞外交上的這些花架子是沒有用的。隨便一個國家出面敲打一下,馬上就原形畢露。
印度目前就處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總量佔全球總額的比例還不夠大。科技實力也不夠強,軍事力量倒還馬馬虎虎。國內的矛盾重重,連統一的市場都沒有建立起來。教育水平嚴重製約了印度的經濟發展,想成為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搞外交這樣的戰術策略,遠遠不如發展壯大自己的戰略重要。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戰術何等高超,最終也沒有能夠統一天下,還被活活的累死了。
沒有金剛鑽,就不要出來攔那個瓷器活。原本是一隻猴子,就不要隨便跑出來稱大王,哪一天碰見了老虎和獅子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另外一面是萬一實現不了呢?會不會被別人打得鼻青臉腫,這就需要慢慢去想了。對於印度來說,何嘗又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