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醫學翻譯被誤切子宮
去年有這樣一則新聞,《西班牙華人女子因語言障礙,做手術被誤切子宮》,講的是華人移民趙女士,在西班牙檢查時發現子宮良性腫瘤。可能是因為移民多年,趙女士感覺自己的語言沒什麼問題,所以和醫生的溝通都是獨自完成,隨後就入院接受了手術治療。
不久後她返回醫院複查,卻被告知子宮已被切除。原來,西班牙醫院的醫生給她提供了兩種方案,一種是只切除腫瘤,另一種是根治性的子宮全切。儘管趙女士的外語應付日常生活毫無困難,但面對專業的醫學術語,她猶如聽天書一般,只是不停地回答「是」,並在同意書上簽了字。
相對來說,趙女士還算是「幸運」的,她「僅是」因為這個小小的錯誤失去了一個器官,美國小夥威利·萊彌爾的經歷則更加令人惋惜!
30多年前,威利因昏迷被送入急診室,他的家人都說西班牙語,只會簡單的英語。他們告訴醫生:「He is intoxicado.」這句話只有三個單詞,前兩個是英文,最後一個「intoxicado」是西班牙語,意思是吃了或喝了什麼東西導致身體不適。但是,這個單詞非常像英語中的「intoxicate」,指的是毒品過量。醫生聽後按照毒品過量救治,直到兩天後才發現真正的病因是腦出血。然而最佳的治療時機已經過去,原本可以成為一名運動員的威利,最後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餘生。
經常就醫的人都知道,醫生說一大堆,碰到專業術語,病人只能懵圈。加上中國患者多醫生少,5分鐘門診時間,醫生不可能把醫學術語跟每一位患者解釋清楚,多數人只能事後去網上搜索。
其實,醫學術語並不是故作高深。任何一門專業的學問都需要專業的術語,這樣才能提高交流的效率。只是,醫學是一門龐雜的學問,而醫學知識又離日常生活比較遠,所以醫學術語較其他專業更難理解一些。隨便翻開一份病歷,從既往病史到體格檢查,從手術報告到病理報告,從影像檢查到實驗室檢查,幾乎涉及到解剖、生理、生化等所有的醫學基礎。無怪乎醫學生即使8年學成畢業,也才算剛剛邁過醫學的門檻。
所以,請珍惜你身邊每一個學醫的朋友。
先學醫,才能做醫學翻譯
回到今天的話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就像旅遊購物一樣,醫療也可以不受國界的限制。現代醫學起源於西方,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理念也在西方。這催生了一大批出國看病的人群。而橫亙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障礙就是語言。許多人像文首的趙女士一樣,沒有把醫學翻譯當回事,這為他們的醫療帶來不小的風險。因為即便是非常小的錯誤,出現在關鍵位置,就有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
國內的翻譯市場非常龐雜,但對於像醫學翻譯這樣高度專業的特殊英語翻譯(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來說,就鳳毛麟角了。除了像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英語這樣的對口專業,幾乎找不到其他能提供高質量醫學翻譯者的途徑。因為醫學翻譯幾乎只能是「單向」的,換句話說,只有先學醫,具備紮實的醫學基礎和臨床知識,才有做醫學翻譯的資格。我常常開玩笑說,不想當醫生的醫學翻譯,不是好翻譯。
什麼都會,才能做好醫學翻譯
醫學翻譯的另一大挑戰就是醫學知識的寬度。做一名專科醫生也許很難,但我要說,做一名醫學翻譯可能更難。專科醫生難在知識的深度,而醫學翻譯難在知識的寬度。
我們常說,隔行如隔山,這句話即使放在醫學各學科之間也一點不假。基礎的醫學雖然是共通的,但具體到臨床(實際看病的過程)那就各有專攻,這也是為什麼醫院又分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這樣不同的科室。
作為醫學翻譯,不可能僅翻譯一類疾病,他接觸到的可能是各個科室、各種疾病的病歷:不但要知道放化療方案,還要理解得了心電圖、腦電圖;不但要知道病理、免疫組化,還要清楚藥物名稱方案;可謂十八般兵器樣樣都得會。
所以,上面那句話還得改:不想當全科醫生的醫學翻譯,不是好翻譯。
還要有「追求極致」的精神
說了這麼多,還只是說到醫學翻譯的一半基礎,另一半,則是英語。英語能力對於一名醫學翻譯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到篇幅有限,我就不展開說了。
那麼,除了醫學和英語之外呢?我認為,一名好的醫學翻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追求極致」。我常常跟我的小夥伴們說,作為醫學翻譯,你們要有一顆處女座的心,哪怕是一個標點符號,都要追求完美。
醫學翻譯無兒戲,任何一個細節,哪怕僅僅是表述得不準確,都有可能誤導醫生的判斷。在患者到國外接受新的檢查之前,國外醫生只能通過病歷判斷患者的病情。患者在國內的所有經歷和對戰勝疾病所做的努力,最終都匯聚到這一份病歷材料之中。一份醫學材料的翻譯,不應當把它單純地作為一項工作或作業,而是要把它作為醫學翻譯者的一份作品來看待。態度決定一切,唯有用「追求極致」的態度,才能承擔得起患者及其家人的託付。
還記得我剛剛加入盛諾一家時,國內還沒有那麼多出國就醫的患者。有時為了翻譯一份病歷,甚至為了查找一個詞、一個說法,就要花費大半天工夫,因為醫生的手寫病歷通常很難辨認。而且,有些病歷的術語使用並不規範,說法也模稜兩可,這常常給醫學翻譯帶來非常大的困擾。
還要有「自動糾錯」的能力
這還不是最麻煩、最棘手的,做醫學翻譯,你還得留神病歷中的筆誤,因為中國的醫生非常忙,需要完成大量病歷的書寫,有時難免出錯。
有一次,我翻譯一名鼻咽癌患者的病歷,影像報告裡卻提到「脛前肌」。這是一個比較tricky
(狡猾)的錯誤。因為確實有「脛前肌」這個解剖部位,位於小腿。但是,一名鼻咽癌患者,病灶怎麼會出現在腿上呢?這不科學!最後事實證明,醫生想要表達的是「頸前肌」……一個是脖子,一個是小腿,一字之差,謬以千裡。
所以,醫學翻譯不是完成文字轉換這麼簡單,還要理解文字內在的邏輯,翻譯的作品要做到仿佛設身處地在和醫生面對面交流。
多年來,我和團隊的小夥伴們完成了大量的醫學材料的翻譯,總量近400萬字,超過了四大名著的字數總和。值得驕傲的是,我們從未出現過1例嚴重的翻譯錯誤。我們每年都會和美國各大醫院定期溝通,令我們意外的是,幾乎所有的醫院都用「perfect(完美)」形容我們翻譯的病歷(但我個人相信距離理想中的完美還有提高的空間)。
有醫院國際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一些國內患者提交翻譯質量很差的病歷,他們不得不複查一遍,而對於我們提交的病歷完全給予免檢的待遇,這對於「分秒必爭」的出國看病患者來說,會節省大量寶貴的時間。
最後,希望出國尋求醫療服務的患者,一定要重視醫學翻譯,不管是病歷資料的文字翻譯,還是診室與醫生交流時的口譯。醫學這種「術語密集型」翻譯,不同於普通的文學翻譯(普通文學翻譯通常2-3個漢字轉化為一個英文單詞,醫學翻譯平均1.5個漢字就要轉化為一個英文單詞,信息密集度可見一斑),任何錯誤導致的後果,也可能是災難性的。
所以,務必要找專業、靠譜的醫學翻譯。
本文由盛諾一家原創,首發於盛諾一家公眾號(stluciabj),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淏(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英語專業、盛諾一家翻譯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