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2019年度優秀必修課
概念繪本創作
# 課程信息 #
開課院系:城市設計學院
授課對象:本科三年級 繪本工作室專業課程
開課周數:每周1、3、5上午,共7周21次
學生名單:戚翔宇、武美汐、張越、孫懿、鄭詩穎、方婧欣、田子千、劉書涵、劉佳藝、羅宇妙、黃亦璠、詹欣媛、曹萌、張雪瑩、楊冠琪
# 課程介紹 #
「概念繪本創作」連續10年面向繪本工作室大三本科生開設,多次被評為中央美術學院年度優秀課程,同學們課上作品,引發社會廣泛交流。「概念繪本」由繪本工作室首次在國內提出,並列入繪本教學系統,歷經多年教學循環反饋迭代,逐步完善創作教學方法,形成課程知識體系,同學們通過 「 想法產生——概念抓取——繪本結構——圖文創作——繪本整體設計——展示傳播 」等一系列創作鏈條,引導學生形成完整的概念繪本創作方法,在過程中有效的將觀看「Seeing」想像「Imagining」繪畫「Drawing」信息源有機的組合。激發同學們的概念思維,以當代的視角去觸碰世界,探索如何建立一條真實、簡潔、激情並可行概念繪本創作路徑,提升創作能力,尋找創作原點。
# 課程理念 #
打破單線條思維方式,尋找觀看世界的多元角度,把面向對象放到更大的時空中,重新審視並反思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抓取對象的本質,思考形成概念背後的價值觀,尋找表達概念的支點搭配合適的視覺語言,創作有態度的繪本。
概念繪本創作課程 沒有學生 只有作者
概念繪本創作課程 沒有作業 只有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雙一流」評估 優秀課程教學展 概念繪本創作 - 繪本AJ
概念繪本創作課程往年主題:那些沒什麼用卻捨不得刪的App / 網際網路+ / 車 / 愛情 / AJ / 運動 / 復古與古 / 符號 / 機車 / 蒸汽朋克 / 廢土世界 / 身材魁梧的小動物 ... ...
繪本
一本書
運用一組圖畫
去表達一個故事
或
一個概念
概:定範圍
念:心之力
概念: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開課 引
有個常用的形容詞叫「洋氣」
為什麼喜歡用英文字母做創作?
現代人整容的標準是什麼?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
是什麼在引導我們的審美標準?
有一種聲音「看看人家」伴隨著你我從小到大
今天我們「看看自己」
停下朝外的腳步
去蓬皮杜藝術中心書店你也會看到馮老師作品的法版書
今天不講「他山之石」
本次課程主題
中國文化 概念表達
同學們感受到壓力 有些茫然 ...
但 充滿熱情
第一講 進入創作狀態 元氣滿滿
分享三本中國概念繪本樣書,形成一個感受 ...
《中國符號 · 中國筷子》 苗雨 繪
《中國符號 · 中國茶》 王宇葳 繪
《中國符號 · 龍生九子》 張伊聰 繪
中國符號繪本的三位繪者苗雨、王宇葳、張伊聰,他們都是美院繪本工作室的畢業生,他們是你們的學長學姐,他們國內外獲獎無數,他們的繪本已經翻譯成多國語言展示給世界讀者,他們非常年輕,你們也可以...
很多偉大的作品都是年輕人做的,王希孟18歲畫出「千裡江山圖」、米開朗基羅26歲雕刻出「大衛」、畢卡索20歲左右已經進入「玫瑰時期」、陳丹青26歲開始創作「西藏組畫」... 可為什麼腦海中一想到「畫家」,就會浮現出「白鬍子老頭形象的錯覺」...
創作者最可怕的是,還沒開始就想著自己不行... 創作的信心,是繪本工作室給大家的一份珍貴禮物 ...
三本中國符號繪本2019年底出版,零宣傳,豆瓣評分9.5,讓出版社小夥伴驚掉下巴的繪本,原來繪本還~可以這樣,孩子沒有成人世界中的限制,接受度極大,而且元氣滿滿。木心說過「 所謂元氣,就是孩子氣。」 小時候的大歡喜、大驚訝,其實最珍貴 ... 創作者要保持這樣的元氣 ...
關於創作主題思考 如果你發現一個主題沒有人做過?那麼這個主題要麼是不值得做,要麼是不知道怎麼做,筷子一定屬於後者。迷人的主題,小孩子每天都會多次見到它,當他問起筷子,我們應該如何回答他 ... 餐具 ... 輸入法打出「筷子」,「兄弟」會跳出來 ...
關於繪本封面思考:在手裡的感受、在書架上的感受、在書店裡的感受、在眼裡的感受、在內心的感受、是否封面本身也是一幅作品、是否在某一時刻當你與書對望感受到有一種能量 ...
《中國符號 · 中國筷子》 封面封底展開
一幅畫表達了筷子的誕生,中國文化的追求,中國審美的源頭 —— 山水之間
《中國符號 · 中國筷子》 內頁
一幅畫展示古人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感受的真實 —— 天圓地方
《中國符號 · 中國筷子》 內頁
筷之圓—— 天圓則運動變化 筷之方—— 地方則收斂靜止 「我家三歲孩子特別喜歡這兩頁誇張的畫面,每次看都會叫好大啊,筷子是可以夾起地球的,孩子你想像下筷子有多大」
《中國符號 · 中國筷子》 內頁
筷之雙 —— 一是一,一也可以是二。「我非常難說清楚的道理,通過筷子講給三歲的孩子,當他一手拿一根筷子跟你做合二為一的動作時,一定可以感受到家長們無比興奮的心情。」
《中國符號 · 中國筷子》 內頁
《中國符號 · 中國筷子》 內頁局部
筷之法 —— 此畫中執筷「手」的表達,奇思妙筆,手筷兩種畫風的搭配竟如此和諧,就像大自然送給人類禮物的那一刻... 「孩子! 你想夾起地球嗎?筷子正確使用方法,不然花生米都夾不起來,"我不要用勺了,我要用筷子..."」
.
.
在這裡就不每頁都講了
.
.
給孩子讀過《中國筷子》後,看筷子的小眼神都不一樣了,讓孩子感受筷子背後的中國智慧,小器物背後的大格局,心寬廣了,什麼事兒都是小事,心小了,什麼事兒都是大事。
關於創作主題思考 如果你喜歡的主題有人做過了,那麼這個主題應該值得做,怎麼創作出茶文化中最對味兒的感覺,那種不可言語一種通感,是要思考清楚的問題 ... 是否能在看到、讀到、聽到時,讓觀者聞到、喝到、感受到 ... 我們喝的到底是哪種感覺 ...
《中國符號 · 中國茶》 封面
俯視杯中茶,一茶一世界
「我家三歲孩子最喜歡的繪本封面了,每次看都說「鳥飛出來了」,第一次給他講這本的時候,我沏了杯茶,給他講茶葉變成飛鳥又化成了煙,孩子說他看到了。我看這本封面,也會有種錯覺,茶在動、鳥在飛、茶香四溢 ... 想吹吹 ...
《中國符號 · 中國茶》 內頁
茶者,南方之嘉木。清晨的茶園,水氣滲透在畫中,土和溼潤混合的味道 ...「茶來自這裡,孩子,不要再揪家裡的琴葉榕了,不是所有樹葉都能泡茶 ... 」
《中國符號 · 中國茶》 內頁
採茶 「採茶之手」與「執筷之手」,兩位繪者畫風完全不同,安靜的烘託主角,讓畫面充滿韻味。
《中國符號 · 中國茶》 內頁
揉捻 茶葉握於掌心,向前方推揉 ...
《中國符號 · 中國茶》 內頁
沏茶 沏的是歲月,沏的是時光 ... 以「沏茶」為題,學者可輕鬆寫出論文兩萬字 ... 論文小孩子一定看不懂 ... 我也不一定看得懂 ... 你呢,可能也沒時間看... 「給孩子講喝茶,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渴了,看這個幅畫,茶裡邊有山川日月 ... 」
.
.
在這裡就不每頁都講了
.
.
《中國符號 · 中國茶》 內頁局部
給孩子讀完後,「要喝茶」,大人才能喝茶,「我要長大,我要喝茶」 而我讀後總有一種愜意滋味,如果你在Pageone看到一個成年人再慢慢翻看《中國茶》,她一定也是愜意的,與自然親近的愜意,喝茶 —— 親吻自然。
關於創作主題思考 龍是中國的圖騰,是我們永遠繞不開的話題,給小朋友講講龍的孩子,一定是件有趣的事情。在寫書名時,伴隨著想飛的感覺,即使沒有翅膀也有騰飛之感,這種想像力是屬於中國人獨有的想像力。講這些龍子是誰也許不重要,講他們的性格、追求、喜好,講他們此刻在哪,為什麼在那,也許才是重要的 ...
《中國符號 · 龍生九子》 內頁局部
老大 · 贔屓( bì xì )—— 形似龜,好負重
故立於石碑之下。
《中國符號 · 龍生九子》 內頁局部
去古代建築的院落中你一定見過龍的大兒子贔屓,可能你也會試圖讀一讀石碑上模糊的字,也可能從背後傳來一句 「看王八馱石碑」。
《中國符號 · 龍生九子》 內頁
老二 · 螭吻 (chī wěn)—— 形似魚,好張望,善避火,
故立於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中國符號 · 龍生九子》 內頁
三歲孩子找龍子 2020春 北京 頤和園
你一定見過,在故宮、頤和園、國子監等古代建築上,遠遠看著它,感覺很小,看不仔細,它是龍的二兒子螭吻。
排雲殿正脊螭吻 頤和園
實物之巨大超乎想像,推薦爬萬壽山的時候停下來看它一眼,很震撼,很親切。
.
.
.
《中國符號 · 龍生九子》 內頁局部
老九 · 椒圖 —— 形似螺蚌,性好閉,
故立於大門之上。
《中國符號 · 龍生九子》 內頁
讀過《龍生九子》會引發帶孩子走出去的衝動,去古建築群中尋找這些龍子,尋找屋頂之上的螭吻,尋找好負重的贔屓,香爐之上的狻猊等等 …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是否會讓家長意識到用心了解孩子的性格、喜好、天性的重要性 … 意識到真正的教育就是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
第二講 觀看世界的角度 看什麼 我們判斷的支點是什麼 ...
第三講 東西方視覺藝術背後的追求 感受背後的文化 ...
第四講 中國思想 中國智慧 沒有繪本時 中國孩子看什麼 ...
第五講 視覺藝術背後的規則 思考創作的切入點 ...
第六講 世界語言—色彩 由來已久的生產力...
第七講 如何選題 如何抓取概念 如何表達概念...
.
.
.
隨著前兩周思考交流的深入
創作活力撲面而來
元宵 部分草稿 鄭詩穎
吉 部分草稿 劉佳藝
糖畫 部分草稿 鄭詩穎
麻將 部分草稿 黃亦璠
燈 部分草稿 曹萌
鳴蟲 部分草稿 劉書涵
紅包 部分草稿 詹欣媛
醒獅 部分草稿 張雪瑩
愛情 部分草稿 戚翔宇
紅 部分草稿 孫懿
青花 部分草稿 方婧欣
餑餑 部分草稿 楊冠琪
風箏 部分草稿 田子千
玉 部分草稿 羅宇妙
火鍋 部分草稿 張越
每年與年輕的創作人相遇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我們共同思考、相互激發,文化元素像種子一樣在大家心裡生根發芽,我們與熟悉又陌生的古老文明對話,我們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識結構 ... 創作的進行,不是表面的中國畫風,而是在實踐中觸碰中國智慧,是創作者內在的覺醒。教師在本次課程中的作用更多是啟發、引導、點燃和推動,而不是傳授。
謝謝大家看到這兒 未完待續 ...
# 課程教師 #
馮旭
視覺藝術家
本文為中央美院繪本創作工作室原創文章
轉載請標明出處
歡迎分享,禁止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