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建軍90周年閱兵,火箭軍部隊方隊接受檢閱。由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的中國戰略飛彈部隊,以新軍種新形象亮相。新華社記者 吳曉凌 攝
【軍改篇】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7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說。
習近平向全體將士提出要求,「堅定不移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全面提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水平」。
90年人民軍隊的發展史,始終貫穿著改革強軍的主題。
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立「黨指揮槍」等一整套建軍原則制度,到抗戰時期實行精兵簡政;從新中國成立後多次調整體制編制,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百萬大裁軍……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在不同時期針對當下局勢的改革強軍從未停歇。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成為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繼而一場深刻的國防和軍隊改革有步驟、有重點地全面鋪開。「脖子以上」,改革領導指揮體制;「脖子以下」,改革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
在傷筋動骨、壯士斷腕的變革中,解放軍面貌煥然一新。
今年7月19日,北京八一大樓,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正式成立。習近平向3所科研機構和軍隊院校致訓詞時說,此次調整是推進改革強軍、構建我國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和軍事科研體系的戰略舉措。
這
是20個月以來,國防和軍隊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改革。
短短不到兩年,「第二炮兵」改名「火箭軍」;七大軍區調整為五大戰區;四總部也告別了歷史舞臺;軍委機關15個部門全新登場……
種種改革之舉,其總要求,是積極穩妥;其指向,是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其焦點,是能打仗、打勝仗。
勝戰之問
推出軍改,旨在設計和塑造軍隊未來
「關於軍隊建設和改革,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這支軍隊能不能始終堅持住黨的絕對領導,能不能拉得上去、打勝仗,各級指揮員能不能帶兵打仗、指揮打仗?」2015年11月24日,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如此發問。
這一「勝戰之問」,深深叩問著解放軍將士,而這也是此次軍改需要回答好的本質問題。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單獨作為一個部分寫進全會《決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
2014年3月15日,習近平擔任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黨的總書記親自擔任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這在黨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具體要改什麼?
據新華社報導,僅從2014年3月到10月,軍委領導、各改革工作機構和軍委改革辦就召開了800餘個座談會、論證會,覆蓋690餘個軍地單位。
調研論證發現的問題包括:領導管理體制矛盾主要集中在高層,職能泛化、機構臃腫、「頭重尾巴長」;沒有建立完整的陸軍領導管理體系,組織體系存在結構性短板;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要素不全、功能較弱,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尚未建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軍隊規模結構不合理、政策制度滯後……
廣泛調研和方案論證後,2015年7月,《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總體方案建議》敲定。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在京舉行,軍改按下了啟動鍵。習近平強調,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
「這次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為了設計和塑造軍隊未來,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使它成為歷史性、突破性的改革,為今後20年、30年國防和軍隊發展打下基礎。」央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強軍之路》如此定位。
動真碰硬
打破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和大陸軍體制
2015年11月27日,國防部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楊宇軍介紹,此次軍改要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
改革的突破口,放在了打破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和大陸軍體制上,下的第一手重棋就是再造領導指揮體制。
在央視《將改革進行到底·強軍之路》專題片中,軍委改革領導小組專家諮詢組成員鍾志明說,「超過90%的同志認為,這輪改革,四總部不動,是不可能成功的」。
軍事科學院專家陳舟作了進一步解釋,四總部體制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職能泛化、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相互掣肘、戰略功能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
於是,調整組建軍委機關成為整個領導指揮體制改革的龍頭,是最具革命性的改革舉措。四總部隨即告別歷史舞臺,軍委機關成立15個部門全新登場。其中,正師級以上機構減少200多個,人員精簡1/3。
設立於1985年的七大軍區也被大幅調整,成立東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戰區。
南部戰區司令員袁譽柏在央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強軍之路》中說,「戰區專司主營,研究打仗,指揮作戰。戰區和軍區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存在本質上的差別」。
幾十年來,解放軍實行以陸軍為主的戰區作戰指揮體制,被稱為大陸軍體制。「而現代戰爭、現代信息化戰爭所強調的是信息主導、體系對抗,叫聯合制勝。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是勢所必然。」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主任任天佑在接受光明網採訪時說。
2015年12月31日,陸軍領導機構成立。「大幅壓減了陸軍規模,調整優化了結構布局,陸軍佔全軍總員額的比例降到了50%以下。」陸軍司令員李作成說。
2016年4月20日,習近平主席首次以軍委聯指總指揮身份對外公開亮相。
「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指導完成了組織結構準備,為推進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破除了障礙。
壓茬推進
軍改從「脖子以上」到「脖子以下」
先改領導指揮體制,再調力量規模結構,政策制度配套跟上,梯次接續、壓茬推進,這是此輪軍改遵循的次序。
改革領導指揮體制,完成了至關重要的「脖子以上」的改革。而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矛盾,屬於「脖子以下」的改革。
軍改啟動約一年後,2016年12月2日至3日,中央軍委召開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工作會議,提出調整優化結構、發展新型力量、理順重大比例關係、壓減數量規模的要求。
「現在,『脖子以上』的改革基本完成,新體制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脖子以下』的改革能否緊緊跟上,直接關係到改革總體目標能否順利實現。」《解放軍報》認為,這次會議標誌著軍改已經完成階段轉換。
2017年1月,《解放軍報》刊發整版報導,宣傳某摩步師政委馬寶川在部隊編制體制調整改革中,從師政委「降職」成旅政委的故事。馬寶川並未沮喪,認為自己趕上了改革強軍的時代。報導稱,在「脖子以下」的改革中,「馬寶川現象」是進行時。
據《解放軍報》2016年11月報導,湖北省軍區政委馮曉林說,去年調整改革期間,湖北省軍區幹部轉業量大幅增加,許多領導職位「只退不補」。
在改革面前,該省軍區各級黨委領導,特別是政治工作領導率先垂範,主動補位,用自身行動感召官兵積極作為,極大緩解了改革期間人少事多的矛盾和壓力。
據公開報導,「脖子以下」改革實施後,全軍團以上建制單位減少1000多個,非戰鬥機構現役員額壓減近一半,軍官數量減少了30%。
與此同時,軍事司法體制、武器裝備更新換代、軍隊院校調整等改革也全面鋪開,印證了這一次被稱為「史上最牛」的軍改是「整體性、革命性的變革」。
■ 對話
國防大學專業技術二級教授 徐焰少將
「此次軍改立足於軍事信息化變革」
軍事改革要有社會基礎
新京報:此次軍改是在什麼背景下開展的?
徐焰:這次軍改關鍵是為了適應世界軍事變革的大潮。軍隊改革要適應社會的改革,世界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因此世界性的軍事變革也是一個信息化為主的潮流。
回顧戰爭史,人類經歷了幾個時代,從依靠體力為主的冷兵器時代,到依靠化學能和機械能為主的熱兵器時代,現在進入核威懾下的信息化時代。世界軍事大潮如此,落後於這個大潮的話,就不能有效保衛國家安全。如果軍事發展有代差,問題就嚴重了。
同時,軍事改革也要有社會基礎。任何軍事變革都是以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為基礎的,不是想變就能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有了飛速發展,如今有些領域進入世界前列,這使得改革具備了條件。
三大體制存在諸多弊端
新京報:軍改對大總部、大軍區、大陸軍三大體制進行了調整,為何現在要改革這三大體制?
徐焰:三大制度的形成,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解放軍基本是陸軍。國家經濟也是內向型的經濟,沒有面向世界和海洋。因此,大陸軍觀念(也就是陸地防禦觀念)成為主導,這是必然的。
一直以來,軍隊建設以大陸軍為主,大陸軍的問題也帶來大總部問題。以前,信息化能力不強,也沒有現在這些聯網的自動化指揮系統,指揮手段相對落後,這就導致機構非常龐大和臃腫。
現在形勢變了,任務變了,技術手段也有了巨大進步,大總部制度也就要變了。
軍區體制不符軍事形勢
新京報:軍改確定「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撤銷軍區劃分戰區,主要是解決什麼問題?
徐焰:原來軍區建、戰合一,職能範圍非常廣。但是軍區最大的問題還不是建、戰合一的問題,而是軍區也是大陸軍體制的體現。
這個觀念和做法已經不符合我們面臨的軍事形勢,現在不是陸軍為主的時期了,所以確定了「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原則,對於戰區理順職責,發展戰鬥力會更有幫助。
陸海空天電「五位並重」
新京報:此次軍改是如何聚焦「能打仗、打勝仗」這個焦點的?
徐焰:軍隊未來要能打仗、打勝仗,應對的挑戰不是像過去一樣主要來自陸地,而是來自海空、電磁等領域的挑戰,往往比陸上挑戰更嚴峻。
鄧小平在1979年就說,空軍要放在第一位,未來打仗首先要奪取制空權,否則什麼仗都打不起來。
我們早就有這個認識,知道要以空軍為主,但是以前沒有技術條件,空軍還是落後。現在情況變了,變化的根本基礎是擁有條件。
所以,我們現在不僅要建設陸、海、空三軍,而是要建設陸、海、空、天、電「五位並重」的國防,只有這樣才會做到能打仗、打勝仗。
現代信息化戰爭的特點是戰場的網絡化,作戰的核心是爭奪控制信息權。如果說機械化戰爭是打鋼鐵,信息化戰爭則是打網絡。誰控制信息權,誰就擁有戰場的主導權。此次軍改也是中國軍隊在信息化進程中勝利前行的重要保障。
戰鬥力聚焦於科技強軍
新京報:軍改已經進行到「脖子以下」改革階段,提出調整優化結構、發展新型力量、理順重大比例關係、壓減數量規模的要求,以後軍隊人員會減少嗎?如何在壓減數量規模的情況下保持戰鬥力?
徐焰:現代軍隊的戰鬥力,主要不靠人數多少,而是靠科技進步。現在我們主要聚焦科技強軍,戰鬥力體現在這方面。
新京報:軍改對於官兵提出了什麼要求?
徐焰:未來,士兵服役制度、軍官服役制度可能都會隨著軍改有些變化。在強調科技強軍的時代,對官兵的科技文化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軍改中對軍校也進行了改革,調整組建了43所軍校,就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軍事人才。
新京報:軍改進行到現在,實際成果有體現嗎?
徐焰:一項重大的改革,成果體現要看長遠。
我們的軍事改革首先解決頭腦的改革,然後是脖子以下的改革。頭腦問題就是指導思想、方針政策,脖子以下問題包括具體編制、部隊調配、人員政策等。現在「脖子」上下都已經進行了,未來一定會體現出重要成果。
A06-07採寫/新京報見習記者 倪偉
A06-07製圖/新京報製圖 陳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