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指出,3-12歲是兒童英語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年齡段的兒童更容易接受語言和它「攜帶」的文化元素。學語言,是要長時間積累詞彙量,兒童早期學習外語,有利於詞彙的積累,提高語言表達的流暢性。
一線城市的雞娃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語言啟蒙教育,即使我們這五線城市也有不少家長,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了各種課外英語啟蒙課程。
到底是否應該讓孩子從小接觸英語,這個問題應該很多家長都會關注,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幾歲開始學英語的,而且每個孩子都有超凡的語言天賦,所以學習英語的好時機是關鍵,一旦錯過了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以後再補也是不可能的。
從小學開始,我就認識了不少家長,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報了早教英語班,或者外教班。但是還有家長提出疑問:這麼小的孩子連漢語拼音都念不準,如果現在就跟他們灌輸另一套語言體系,會不會不能區分?
事實上,我覺得現在的父母並沒有那麼功利,一心想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而不顧孩子自己的興趣。
英語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它是注重積累的
就像語文學習一樣,英語學科注重詞彙積累。可見,任何一個閱讀量大的孩子,語文和英語成績都不算差,這說明,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詞彙,以及遣詞造句的方法,對孩子未來的閱讀和寫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從4、5歲起,我就認識了許多英語啟蒙的孩子們。進入初中和高中後,他們的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從小學開始,孩子英語成績一直不好,這並不說明。就我所接觸到的兒童而言,他們所掌握的語言知識確實比那些沒有上課外班或早教的孩子要多。
這更反映出孩子從小就學習英語,只要他能把老師要求的所有內容都掌握好,確實比啟蒙後的孩子學得紮實。對於早期啟蒙,但沒有達到理想效果的孩子,就像一個班裡幾十個學生,同一老師講課,也有最高分和最低分差,單從老師這方面找不出原因,還需要從孩子、家長的引導作用來考慮。
學習語言的有利條件
小孩子都喜歡重複,喜歡模仿。對語言學習,特別是口語學習來說,這是非常有利的條件。
學習任何語言,都需要不停的聽、說、讀。可理解性輸入在大量積累中,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再進行模仿,輸出。一開始可能是含糊其辭的自言自語,漸漸地能進行有效的對話。
就像我們教小孩子學童謠詩一樣,他也未必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但也許這首童謠或詩歌是他長大後記憶最深的一首詩。而且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童時期潛意識的鸚鵡之歌記得最清楚。
幼年兒童,從看動畫片開始,就開始模仿裡面的人物,也會模仿他們的語調,低調,即使錯了也不覺得丟臉。年長一些的孩子,會害羞,會錯過許多開口的機會。
講了這麼多,只要是兒時給孩子報的早教班或英語會話班,就一定能達到父母所期望的效果嗎?肯定不會,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為什麼同樣的情況下要參加早教班,到了上學階段也會出現成績參差不齊的情況?
我要先問你一個問題,為什麼每個人都是中國人?在寫作和閱讀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學生的高考語文成績可以達到130分,而有些學生只能達到60分。
其中除了有自己接受能力的差異外,還存在著孩子對老師的要求是否到位,父母在早期陪伴的時候,是否做到了做到了高質量的陪伴以及引導。還有一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如個人自律等。
現在的家長們如此重視孩子的語言學習,我當然也不否認,其中一定一部分是為了為孩子未來的職業選擇和事業發展做準備。如今,父母們只要經濟允許,就會不遺餘力地為子女的教育投入相關資金。
高效投資有什麼影響?這取決於兒童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堅持能力等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雙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