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我問:怎麼讓小孩認識到讀書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父母?哥幾個就一起討論了這個話題,聽有趣的。相信很多父母都想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有幾個有趣的觀點分享一下。
「為自己」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家長首先要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弄清楚孩子們心目中的那個「為自己」究竟是什麼?從小學開始,到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我們一般稱之為學習期,而這學習期同時也是孩子的成長期。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培養起來,而對於成長期的小孩子,由其是小童,很難去明白「為自己」這一抽象的命題。對於他們來說,「為自己」:就是去做一些感興趣的事,讓自己快樂。所以怎樣讓孩子認識到讀書是為自己,其實就是要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享受探索世界的樂趣。
那如何能提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呢
創造愛好學習的環境
首先,家長自己先要做到愛好學習。學習和進步是一輩子的事,如果家長愛學習,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並且快樂的事,就能營造一個愛好學習的氛圍。孩子在這種氛圍薰陶下,他也會覺得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NBA的星二代都熱愛打籃球,並且還打得很好;許多音樂家的孩子也喜歡欣賞音樂,甚至還能成為音樂家。易中天教授出席一檔節目,回答了一個家長的問題:如何讓孩子像您一樣愛讀書。易中天教授的回答簡單直接:你像我一樣愛讀書,那麼你孩子也會像我一樣愛讀書。
培養並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源泉。我們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多用啟發性的問題跟孩子溝通。當發現孩子對一件事物感到好奇,我們要樂於陪伴孩子一起去探索。讓孩子感到探索這個世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千萬不能用敷衍的話去應對孩子的問題,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無趣。哪怕你清楚知道答案,你也可以裝作很好奇地陪著孩子一起去探索。孩子更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尋找答案的過程,這是一種能力。
要懂得鼓勵孩子,增強孩子自信心
這一點尤其重要,往往能激發孩子學習的潛力。孩子學習不好,或者不愛學習很有可能是他失去了信心,他覺得自己壓根就學不好,所以乾脆就不學了。有些家長習慣在孩子考試成績不如理想的時候去批評甚至體罰孩子,而這麼做很容易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根本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學習成績。漸漸心裏面就會牴觸學習,那成績自然不會好,成績越不好就越沒信心學。反之,如果家長善於鼓勵孩子,則能讓孩子建立信心。例如你可以說:這一次考試比上一次多拿了2分,只要你堅持這樣的進步,那麼咱們離70分只差三場考試。
善意的謊言。有時候父母也可以用善意的謊言去幫助孩子建立信心。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上小學,英語發音不太標準,同學時常會笑他,所以他也不願意開口讀。於是我建議朋友用善意的謊言跟孩子說:老師私底下找我談說你最近讀英語發音越來越標準了,希望你能繼續努力。她孩子一臉不相信:真的嗎?老師真的這麼說嗎?不可能。我朋友說:媽媽怎麼會騙你呢,老師確實是這麼說。接下來你猜怎麼樣?那小傢伙開始每天練習英語發音,漸漸的也勇於開口讀,英語有了很大的進步。
要相信孩子
作為父母,要學會相信孩子,相信他們能學得很好,做得很好。很多家長會說:我完全相信我孩子的學習能力。但是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反覆的在孩子面前嘮叨要認真學習,報各種補習班,考試不理想就各種擔憂,一到做作業的時候就往孩子邊上一坐,戰爭開始……您這是相信孩子嗎?您那叫期盼,不是相信。
我個人是不太贊同陪孩子做作業,陪也就算了,還非得生氣。為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呢?是因為不相信孩子能好好的獨立完成作業。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因為孩子未能按照你的節奏來完成作業。那為什麼孩子要按照你的節奏來完成他的作業呢?你往哪一坐,也許就得坐到高三畢業。你需要做的只是和孩子一起定好規矩,相信並讓他們獨立去完成。關於陪孩子做作業的話題,以後專門發一篇跟大家分享。
相信孩子同時也是幫助他建立自信,增強內在動力,能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我舉一個我小時候的真實案例。我讀初中的時候物理成績很差,考試永遠是倒數,可能是因為成績不好,所以也討厭物理老師。當年開家長會,物理老師特意吩咐我讓媽媽散會後找他。我當時的心情是害怕極了,心想少不了一頓責罵,分分鐘還得挨打。晚上媽媽回來很平靜地跟我說,老師並沒有責怪我,也沒有說我一句不是,而是說我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他覺得並且相信我有能力考到全班前三名,媽媽也相信老師的判斷,相信我能做得更好。我害怕了一晚上,就只聽到這簡單的兩句話,讓我覺得很震撼。從那一刻起我內心有一股強大的信念,我必須要把物理學好,同時也很感恩物理老師。自那以後沒多久,我的物理成績一直是全年級前兩名,一直到高中畢業。
這是發生在我身上一個真實案例,這就是相信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大家覺得有什麼好的辦法,歡迎留言探討。我是呆萌Damon爸爸,希望通過學習和分享,不斷地進步,請求點讚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