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機會,且是不可逆的,父母的教育時間是有期限的。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家長抱怨孩子越長大越難管,殊不知,有些東西一旦錯過,就很難彌補,每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性格塑造一旦定型,後期真的很難更改,每位父母都應該在「有效期」內盡全力對孩子進行教育。
在生命的最初階段,孩子對世界充滿不安全感,此時父母的擁抱、撫摸、陪伴等都是他們獲得安全感、信任感和依賴感的來源,那些從小沒有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與自己之間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牆,想要靠近,卻又總感覺少點什麼。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當父母錯過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期,那麼這則意味著父母的權限就此失效,你在孩子面前的影響力和威懾力就會變弱,此時你想要以長輩的身份管教孩子,讓孩子絕對服從於你,是難於上青天的一件事。
有教育家曾說,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有可能毀掉孩子的努力與潛力。部分家長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對,經常採用暴力、脅迫、體罰、語言攻擊等方式對待犯錯的孩子,殊不知,這是在激化矛盾,將親子關係往死路上推,孩子的創造力和發展潛力都會受到扼制。
有些家長儘管陪在孩子身邊,可是卻是一種「無效陪伴」,如果只是單純地守在孩子旁邊,缺乏愛的表達和情感的交流以及教育的引導,那麼這種陪伴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常聽到孩子對父母抱怨:「從來沒有感受到你們的關心!」其實,就是父母忽視了孩子精神層面的需求,作為父母,要給予她們足夠的陪伴和教育,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他們的想法,學著和孩子做朋友。
父母的「有效期」到底是多久呢?頂多只有10~12年的時間,在孩子最依賴父母的12年裡,家長必須要用心教養,要知道優秀的孩子是優質教育的成果,當你錯過這段黃金期,再想教育孩子,花再多的時間和心力,也很難有實質性的改變,做的多半是無用功,只剩下嘆息、後悔的份兒。
總而言之,想要讓孩子沿著正確的人生軌跡前進,父母應該從娃出生的那一刻起,用心撫養、用愛澆灌孩子成長,在有效期內認真履行父母應盡的責任。
1、只管學習,不管品行
多數父母過於在意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他們的身心發展,最終的結果是孩子厭煩學習,還與你的關係不好。因為你只是在關注孩子的智力與技能提升,從來沒有關注孩子的內在品行與德行!
2、什麼事情都要管
管孩子要有分寸,原則性問題不能不管,非原則性問題可以選擇性忽視,所謂原則性就是涉及到品德、行為習慣,而非原則性問題就是穿衣、吃飯之類的生活瑣事。
3、只養孩子,不教孩子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如果小時候不管,長大後想改就難了。獨立、規則、責任等品質,是從小貫徹學習的,並不是長大後就會了。
4、只管吃穿,不管內心
父母愛孩子,卻幾乎少有能愛對孩子的!多數父母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卻忽視其內心的真實需求,總是將你以為的好強加給孩子,其實他們內心可能是拒絕的。
每位父母都應該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每一段時光,內心充滿愛和希望,用陪伴、教育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陽光和雨露,讓他們可以茁壯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