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10年?爸爸更短,錯過孩子成長期沒法彌補

2020-08-28 兔子的麥麥媽媽

龍應臺說,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我們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十年。

孩子十歲以後,任憑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補償,也無濟於事,因為孩子有了更獨立的想法和意志,他已經不是那麼依賴父母的陪伴了。

尤其是父親,陪伴的時間更短,現在所謂的喪偶式育兒,便是很多爸爸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有的甚至連孩子上幾年級,在哪個班,孩子的生日都不知道。但是孩子的成長期一旦錯過,就沒法彌補了。

0~12歲,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黃金有效期」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無所不能的神。

比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可以信賴、可以依靠、可以將一切託付,卻也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視的時候,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

以為只要孩子吃好、喝好、用好,就是最大的責任,有意無意中,卻將最重要的陪伴拋之腦後。反而忽略了在孩子成長的「黃金有效期」內,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從小缺少父愛的男孩子,在他長大成人之後,身上缺少我們通常所說的陽剛之氣。這是因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只有母親的角色出現,而大多數母親身上的溫柔、仔細、耐心的特點,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的身上。

由於男女生性區別,父親較多以他們固有的男性特徵,諸如獨立性、進取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響孩子。他們熱情、寬厚、敢於冒險、勇于堅持等特徵,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和學習。這就與孩子從母親的性別特徵中得到諸如關心別人、同情心、溫和、善良等方面的結合起來,形成孩子較完善的人格基礎。

影響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作為一名合格的父親,身上肩負了太多的責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責任感貫穿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家庭責任,學習責任、社會責任、集體榮譽、個人榮譽等諸多方面。

父親作為孩子眼中的偶像,英雄,那麼父親的一言一行,做事情是否有責任感,那麼勢必也會影響到孩子責任感的形成。如果孩子不能從家庭責任方面從爸爸身上得到積極的影響,那麼必然就會在學習方面的責任也受到影響。

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養成

爸爸參與孩子的教養、與孩子交往,對孩子社交需要的滿足、社交技能的提高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媽媽由於家務負擔重、性格等原因,沒有爸爸那麼多閒暇和機會去進行交往。

而隨著孩子長大,學會說話、走路,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強,與外界交往需要也日益增多,要求擴大交往範圍與內容,不再滿足於以往的交往方式與圈子,因此爸爸成為孩子重要的遊戲夥伴,擴大了孩子的社交範圍,豐富了孩子的社交內容,滿足了孩子的社交需要。

相關焦點

  • 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多陪孩子聊聊天,陪伴孩子成長
    精神滿足並不是每次拿金錢去解決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去陪伴的,有了陪伴才能讓他們更快樂、更幸福。不要因為工作忙而逃避,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不可等,時間轉瞬即逝,在孩子成長的旅途上缺席,彌補不來;家長與孩子共學習,共同陪伴,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能加強親子親密程度,加強溝通交流,亦師亦友,更容易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不管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們沒有理由不陪伴孩子成長。
  • 陪伴孩子成長,我們只有一次機會,錯過就永遠錯過了
    小美的爸爸媽媽沒有辦法了,就只好把孩子放在老師家裡,讓老師來幫他們管。父母要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吃喝拉撒,輔導作業,親情互動,一起遊戲講故事,這些都是父母應該體驗的。忙只是藉口,陪不陪孩子,從來就不是時間問題,而是選擇問題,在孩子的陪伴上,我們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
  • 陪伴,不是時間的堆積:愛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忙的時候,恩雅會幫媽媽洗碗、捶背,不忙時,媽媽也會陪她上網課。李玫瑾教授說:陪伴是一種教育。陪伴在身邊,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六一」兒童節,父母與孩子共同的節日。這節,該怎麼過?《維度》在2019年5月做了一個調查:怎麼給孩子過六一?
  •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懶惰是孩子的終生遺憾(二)
    母親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是什麼?實際上,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好媽媽。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就必須先使自己變好。一個朋友向我抱怨說,孩子並沒有親她,只有他的祖父母才親。這情況可以毫不留情地說:如果您不陪伴您的孩子,您的孩子如何親近你呢?
  • 爸爸經常陪伴孩子,跟很少陪孩子,10年後區別明顯!
    在孩子的成長當中,父親對孩子作用往往比母親的影響更強大!父親的陪伴,會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的建立、自我身份認同和親密關係的處理。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相處2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後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
  • 在這個"年齡"前,孩子一定要和媽媽睡,不然錯過之後想彌補都難
    在這個&34;前,孩子一定要和媽媽睡,不然錯過之後想彌補都難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女性都是比較追求事業的發展,不再像過去那樣,結婚之後會在家當家庭主婦,如今她們在結婚之後,還是會繼續工作,甚至是在懷孕期間,也會堅持工作,在臨產前才會選擇休產假,通常產假休完之後,大部分的寶媽儘管很不捨得寶寶,但還是會選擇回到工作崗位上,因此也會讓家裡的老人來幫忙照顧孩子。
  • 比起媽媽,為什麼很多孩子更黏爸爸?父母要重視「超限效應」
    在生活中往往能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是最長的,但是孩子卻更願意親近爸爸一些,甚至天天期盼著爸爸回來,這其實是超限效應在作祟。爸爸往往是承擔養家餬口的責任,所以平時他們就比較少陪伴孩子,哪怕放假也會選擇呆在家裡陪伴孩子,但是由於爸爸跟孩子之間相處時間比較少。
  • 爸爸們真的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嗎?
    但是,工作壓力和親子陪伴也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也就是說,儘管兩者之間的矛盾尖銳,但仍有可以調和的餘地。有一類&34;爸爸,可能和孩子住在同一屋簷下,但因為工作太繁忙而很少與孩子溝通,同時,由於房貸、車貸、孩子學費等經濟上的巨大壓力,又都沒有辭職的可能。對於這類爸爸,我們的建議是&34;。
  • 爸爸經常陪伴的孩子,相比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三個差距明顯
    ,孩子太小,太軟不敢抱為理由,錯過了孩子的第一次成長。,相比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三個差距明顯而爸爸陪伴的缺失,僅僅只是親子關係的疏遠嗎?其實不然,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以後因為父親的粗心,為自己的人生買單。而爸爸經常陪伴的孩子,相比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尤其在這三方面差距明顯!
  • 爸爸再忙,這3個對於孩子來說的「重大時刻」,希望爸爸不要錯過
    90%以上的母親,主要承擔著孩子的養育之職。所以說,無論是情感的交流,還是成長的陪伴,中國的父親都是不及格的。記得有位朋友說過:「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態不好,為了養家餬口,父親總是早出晚歸。一天中能見得到他的時候只有吃晚飯那段時間。那是我與父親為數不多的親子時間。但是我人生中的所有重大時刻,父親從沒有缺席過。在我需要他的時候,他都會出現。」
  •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喜歡媽媽,更喜歡爸爸?「超限效應」了解一下
    在生活當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家庭,爸爸和孩子的關係比較好,然而孩子對媽媽則沒有像對爸爸那麼親暱,而這樣的情況也讓許多沒養過孩子的網友疑問:為什麼很多孩子不喜歡媽媽,更喜歡爸爸?不過,這都是有原因的,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因為孩子之所以更喜歡爸爸,是因為媽媽和爸爸有這些不同的地方。
  • 錯過親子陪伴「關鍵期」,再彌補也白搭
    自古以來,孩子都是家庭的核心、紐帶,時間轉瞬即逝,許多90後、00後已經結婚生子,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無法時刻地陪著孩子,也因此父母與孩子之間會產生一種無法言明的隔閡。相信許多人都有想過,孩子如果和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卻很久見不到自己的父母,會不會跟誰生活在一起就跟誰更親近,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晚上和誰一起睡,就會更依賴誰,並且孩子的年齡越小,這種現象就會更加明顯。
  • 研究證明:一個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以下缺陷越長大越明顯
    文|秘籍君爸爸們都去哪了呢?一位當小學老師的朋友無奈發出這樣的疑問。「自從我當老師後,開過無數次家長會,但每次當場的幾乎都是媽媽。有一次我特別強調要和孩子爸爸交流一下,但令人失望的是,到場的大多數仍然是媽媽,說孩子爸太忙,沒有時間出席。有兩位爸爸來了,卻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哪個班級,哪個教室」。
  • 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你拿什麼補救?難怪孩子叫別人媽媽
    孩子不在身邊,你會想孩子嗎?身為父母,我們的回答一定是「會!」幾年的時間,孩子一直不在父母身邊,孩子會想父母嗎?孩子的回答:「不會!」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短暫的相聚過後是更長久的離別。父母寄希望於通過節目,送孩子到窮困落後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以改變孩子的性格。重慶男孩李錦鑑,11歲,成為某期《變形計》裡的男主角--問題城市男孩。李錦鑑一直在重慶和爺爺奶奶生活,因為沉溺於網路遊戲,老人管不了。父母無奈地停掉北京的外貿生意回到家鄉,見證了兒子的日常生活----沉溺網路遊戲、動手打媽媽、罵爸爸、欺負妹妹。
  • 爸爸太忙,沒時間陪你。童年父愛的缺位,是多少錢都彌補不來的
    而爸爸,更主要的是和家庭經濟聯繫在一起。他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越來越缺位,作用也越來越淡化。然而很多人都沒意識到,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是媽媽無法取代的。爸爸的陪伴,讓孩子更有底氣,堅定地朝著未來邁去。
  • 爸爸媽媽們看過來!如何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好像孩子也不喜歡,自己反倒是和孩子陪伴時間長了,越來越容易生氣了!參與不僅指向結果,更關注過程;參與不僅是簡單的「加入」,更需要父母轉變角色,拋開成人視角,發現兒童視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共情。
  • 父母育兒原則不一樣:爸爸捨得花時間,媽媽捨得讓孩子吃苦
    爸爸要捨得花時間多給孩子一點陪伴,媽媽要捨得讓孩子吃點苦頭,多給孩子一些放手。父親是能帶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的人,童年缺失的陪伴,長大以後也難以彌補。肯花時間陪孩子的歐巴馬不僅自己事業有成,女兒瑪麗亞在他的陪伴教育下也成功考進哈佛。
  • 李玫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種缺陷越長大越明顯
    據《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表明:超過55%的家庭中,孩子是媽媽陪伴長大,爸爸陪伴孩子或者爸爸媽媽一起陪伴孩子的家庭只有12.6%和16.5%。孩子的成長需要爸爸媽媽的共同陪伴,如果爸爸長時間不出現在孩子的成長中,將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難以彌補的傷害。
  • 李玫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幾種缺陷
    這段時間不是有一個很火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目的就是讓爸爸們多陪陪孩子。讓爸爸們也知道帶娃的不容易。那爸爸們都去哪了?這個疑問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我的一位小學老師朋友他也有過這樣的疑問,因為每次開家長會見到的都是媽媽,有些時候遇到一些事情是需要和爸爸溝通的問題時,跟媽媽說下次記得讓爸爸來,媽媽們都是異口同聲的回答說:「孩子的爸爸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過來「。
  • 只有爸爸能參加家長會:教育孩子,這3件事媽媽別管
    組織這次「爸爸去哪兒」家長會的賀老師解釋道:孩子長大了,有了更多的想法,除了媽媽的陪伴,也需要爸爸的更多的支持和教育。確實,在現代普遍的家庭分工裡,照顧孩子的生活、學習大部分都是媽媽的責任。爸爸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長期處於缺席現象,「喪偶式育兒」已經成為了家庭教育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