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你拿什麼補救?難怪孩子叫別人媽媽

2020-08-27 豆媽靜思

孩子不在身邊,你會想孩子嗎?

身為父母,我們的回答一定是「會!」

幾年的時間,孩子一直不在父母身邊,孩子會想父母嗎?

孩子的回答:「不會!」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短暫的相聚過後是更長久的離別。

稱呼別人為「媽媽」,卻忘記了自己的媽媽

周末打開電視,偶然間看了電視劇《遙遠的距離》裡的場景:

文文是位不到1歲的小女孩,乖巧的惹人憐愛,爸爸和媽媽離婚,文文判給了媽媽。爸爸和蘇楊再婚,媽媽為了擾亂爸爸的幸福生活,抱著文文給爸爸撫養。

為了心中的一口怨氣,不去理會哭鬧不舍離開、淚眼婆娑的女兒。

白天文文由奶奶帶著,晚上由蘇楊哄睡。在文文成長中學知識的時刻,親生媽媽不在身邊,文文的第一句「媽媽」是對著蘇楊喊出來的,文文在學習吃飯、說話、寫字時是蘇楊教的,文文的衣服是蘇楊買的、文文的漂亮辮子是蘇楊梳的......

幾年裡,文文的親生母親對她不理不睬,絲毫沒有接回文文的想法。

幾年後的一天,蘇楊對文文的親生媽媽說:「你把女兒當成了出氣的工具,在不理不睬孩子的這幾年,孩子已經成長了,你錯過了那麼多孩子成長的時期,你覺得值得嗎?」

文文媽媽反思過後,去接文文回家。可是,文文對著幾年未見的親生媽媽,沒有一點印象,在親生媽媽把她抱在懷裡要抱走時,文文一直哭著對著蘇楊喊「媽媽」,不捨得離開這幾年照顧她的蘇楊媽媽。

1歲左右,孩子慢慢地記得了陪伴自己的家人,倘若你在這個階段消失了幾年,再回到孩子身邊時,孩子已經完全忘記了曾經的父母的模樣。

再要走進孩子的心裡,要付出的努力要多無數倍。

11年的分離,靠金錢來彌補,終歸是得不償失

湖南衛視的熱播節目----《變形計》收視率很高,在節目中總能看到無數叛逆的城市孩子,以及孩子身後無助的父母。父母寄希望於通過節目,送孩子到窮困落後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以改變孩子的性格。

重慶男孩李錦鑑,11歲,成為某期《變形計》裡的男主角--問題城市男孩

李錦鑑一直在重慶和爺爺奶奶生活,因為沉溺於網路遊戲,老人管不了。父母無奈地停掉北京的外貿生意回到家鄉,見證了兒子的日常生活----沉溺網路遊戲、動手打媽媽、罵爸爸、欺負妹妹。一家人,由於一個孩子,被搞得雞飛狗跳、狼狽不堪。

也真因為此,父母送他來到節目希望他能有所改善。

究其原因: 從李錦鑑出生後,父母就一直在北京做生意,很少參與到他的成長過程中,也許對孩子有愧意,父母在物質上一直滿足他。可在李錦鑑的心中,媽媽爸爸只是一個稱呼,只是經常給他打錢的人。

他們從未見證過孩子的成長,11年間缺席孩子的成長,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不在孩子身邊。11年後突然出現在孩子的身邊,以父母之名要求孩子這些可以做,那些不能做

我想任何一個孩子在這時都會反叛的。

李爸爸在機場送走李錦鑑時,表現出來的是「孩子終於走了,我可以休息 一下的」的輕鬆心情,猶如甩掉了包袱一樣,沒有父子間的依依不捨, 擁有的是雙方的短暫解脫。

日本推 理作家伊坂 幸太郎 在《一 首小夜曲》中說: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孩子的暴行是父母教育的缺失!錯過了這11年的陪伴,父母拿什麼來補救!

放下了孩子,掙再多的錢也改變不了孩子的性格!

成長路上,雖有缺席,但我們在盡力用愛呵護你

朋友小D畢業後隻身來到這座一線城市,遇到妻子後和妻子一起努力工作,實現了買房的願望,順利的把戶口也遷到這座城市。

小D妻子懷孕後,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房貸的壓力使兩人不敢鬆懈下來,最終他們決定:在小D妻子產假結束前,把雙胞胎兒子送到千裡之外的婆家,由家人照顧 ,等公公退休了,接公婆和孩子到這座城市來一起生活。

夫妻倆人投入全部精力到工作中,平時晚上偶爾和孩子視頻。一旦遇到國家法定節假日,早早地規划行程購買車票回老家看寶寶。

等到孩子快要入幼兒園時,婆婆來幫忙照看孩子。可是,寶寶初次回到爸爸媽媽身邊生活,回到屬於自己的家時,覺得一切都很陌生,爸爸媽媽在時,經常躲在奶奶身後,晚上睡覺也只要奶奶哄睡。爸爸媽媽對於他們來說,如此的熟悉又如此的陌生。

於是,在周末的時候,夫妻倆頻繁地帶雙胞胎兒子出入各種遊樂場玩耍,白天玩累了,晚上嘗試著自己哄睡寶寶。在夫妻倆的努力下,雙胞胎兒子終於和夫妻倆拉近了心的距離

這幅畫面在很多城市、很多家庭都在上演,但是有的家庭和孩子漸行漸遠,有的家庭在努力維繫著和寶寶的感情。

孩子的到來,給家庭帶來了無限的歡笑。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周兒歌小時候耳熟能詳,「有媽的孩子是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希望把孩子當成寶貝一樣來呵護。

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導。

陪伴孩子成長,見證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是孩子的心願!

【寶寶是第一次做寶寶,媽媽也是第一次做媽媽,我是豆媽,左手職場,右手育兒,歡迎關注頭條號:豆媽靜思,伴寶寶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拿了別人東西,家長你該怎麼辦?
    朋友聽後笑了笑說:「你不知道啊!被另一朋友家兒子拿走了!前幾天他來倉庫說了,在你家吃飯時他兒子應該是覺得喜歡就都裝兜兜裡了,他也是回到家才看到的」我當時說實話挺無語的!但是也沒說什麼!就算那朋友當我面說他家拿走了我也不會說什麼,因為我是作為主人請的大家吃飯說多了反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大家都是好朋友孩子也都還小,他可能確實是喜歡吧!至於行為我覺得就算教育也用不著我去教育!反正到現在我家玩具也沒回來!
  • 別當著孩子的面,拿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相比!
    媽媽問我看到了什麼,我說看到了妹妹自己在椅子裡玩!她說:「你看看你嬸子家的閨女多懂事,放學就回家幫她媽媽幹活,你呢?放學就知道玩,同樣是個女孩子,你怎麼連人家一半都沒有?我怎麼有你這樣不懂事的孩子?」我低著頭,沒有說話,那時我心裡像針扎一樣,感覺媽媽對嬸子家的女兒真的很好,比對我好得多,有時候甚至感覺我是抱來的孩子,嬸子家的孩子才是媽媽親生的!
  • 孩子成長不想錯過,「全職媽媽or職場媽媽」,你怎麼選?
    媽媽們都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那麼,「全職媽媽or職場媽媽」,你會怎麼選?小歐有了寶寶以後,她覺得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爸爸沒辦法在家全職照顧孩子,但她可以。●和父母感情疏遠對於孩子而言,誰陪伴他的時間最長久,誰就是他最親、最愛的人。這個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別人,但關鍵在於誰陪伴他的時間最長久。如果媽媽選擇當職場媽媽,就算下班回家也很少陪伴孩子,那麼孩子也會和父母感情疏遠,和陪伴他最長久的老人更加親近。
  • 不要拿我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作者:寶寶知道 妮寶@媽咪我想每個寶媽都會有此煩惱,那就是老人們總願意拿我們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為此也是沒少起爭執。記得我們家大寶時候也是如此,每次婆婆到外面見了別人家的孩子回來必定又開始來對比。
  • 孩子叫你從"媽媽"變成"媽",這其中體現孩子成長的心理歷程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最開始學會的第一個詞,大部分是爸爸或者媽媽。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都會在你身後"媽媽,媽媽"的叫你,會問你各種各樣奇奇怪怪可可愛愛的問題。你感受到有一個孩子的樂趣。
  • 孩子叫你從「媽媽」變成「媽」,這其中體現孩子成長的心理歷程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最開始學會的第一個詞,大部分是爸爸或者媽媽。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都會在你身後"媽媽,媽媽"的叫你,會問你各種各樣奇奇怪怪可可愛愛的問題。你感受到有一個孩子的樂趣。
  • 該不該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
    今天分享的是《該不該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有老師問我,這個課題需要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嗎?我想了好久,答案是:需要。之前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的概念是「別人家的小孩」,這個詞非常火,延伸的有別人家的男(女)朋友、別人家的老公(婆)。
  • 不要總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優秀的孩子不是和別人比出來的。
    愛比較百害無一利,尤其是孩子。 我們每一個人心裡可能都有過被比較的苦…… 每一個人發展軌跡都不同,有什麼好比呢。只是短暫心理滿足或者心理宣洩而已。 我從來不喜歡比較,尤其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 好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媽媽也一樣都是「別人家的媽媽」
    孩子騎著自行車在廣場上轉圈,我坐在廣場邊的臺階上看著孩子。這個時候,有一個剛剛會走路的小男孩張開著兩個小胳膊就奔我走過來,還一邊喊:媽媽。我看小朋友,張著胳膊要我抱,還喊我媽媽,我也不能拒絕呀,我就同樣回復以張開胳膊迎接小寶寶,跟在小寶寶後面的老太太大喊:那是別人的媽媽,不是你的媽媽!後來我抱了小寶寶,小寶寶才意識到,這好像不是媽媽。然後又從我懷裡掙脫出去。
  • 媽媽,求你了,別再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了
    很多孩子都大膽地吐槽親子關係,其中一位女孩說出所有孩子心聲,那就是媽媽總是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多,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位女孩說道:「今天我要吐槽的是我的媽媽,因為很多人都在網上聽過,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 別人家的孩子有毒,父母的默默支持叫愛
    於是,家長便開始不自覺地開始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做比較。你看隔壁家的小孩怎麼樣了,親戚家的哥哥姐姐又怎麼樣了。比如:你家小孩會走了呀,我家的還不會呢。人家王阿姨的兒子,早就起床了。你表姐早就做完作業了,你呢?還在磨蹭!
  • 別錯過孩子的成長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別指責孩子,先反思自己,是不是父母的心太小,裝不下孩子小小的願望,看了這篇文章後,請您別 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那個太簡單了,一下子就折好了,你先等會吧,我現在有事。」爸爸推脫地對兒子說。 第二天,兒子拿著紙來到爸爸面前,說:「爸爸,你幫我折一個紙飛機吧!」 「我正忙著呢,今天不是周末嗎?有的是時間,你先去玩會。」爸爸有點不耐煩的說。 當兒子第三次再來找爸爸摺紙飛機時,爸爸不知去哪裡了,兒子只能失望的將紙放進了書包裡來到了幼兒園。
  • 誰帶孩子,誰可能毀了孩子的專注力!給你5個補救方法
    這個和媽媽,和奶奶,和姥姥,和帶孩子的阿姨都有關係。誰帶孩子,誰的習慣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奶奶當然又不幹了,連拉帶扯地把孩子弄起來,兩個人走出了書店。這前後 40分鐘,我一直在旁邊看著,中間也試圖改變奶奶。在奶奶第二次說孩子趴地上不好的時候,我對奶奶說:「阿姨,沒事,小孩子高興就好 !」奶奶當時就和我說了十分鐘,什麼小孩就是怕涼啊,什麼老趴著褲子髒了啊,什麼著涼之後拉肚子啊,後來,我笑笑走開了。
  •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錯了,娃的「撫養黃金期」錯過了沒法補救
    文/麗麗育兒達人有人說:孩子和誰睡覺就和誰親。這句話你認同嗎?有什麼好吃的都會拿給他奶奶吃,幼兒園有什麼好笑的事都講給他奶奶聽,甚至很多時候放學直接去奶奶家,從不和小琳打招呼。小琳認為是婆婆教壞了兒子,不然為啥孩子只跟婆婆親,不和自己親呢?
  • 三種最「可怕」的媽媽,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有你嗎?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母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溫水煮青蛙般的魔咒。下面三種「可怕」到讓孩子窒息的媽媽裡,有你嗎?>媽媽們必需承認的是:孩子的成長是不可掌控的。、錯過重要的性格養成時期、錯過孩子的懵懂時期,錯過青春叛逆期。
  • 12條禮儀規範讓孩子學會什麼叫尊重
    不僅如此,媽媽還非常大聲地講電話,講累了就把鞋一脫,把腳擱在小桌板上。真是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不禮貌」,也難怪孩子有樣學樣了。也許這位媽媽覺得,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禮貌什麼的又不能當飯吃。然而很多時候,不懂禮貌、不尊重別人的行為真的會讓你吃大虧。
  • 媽媽別拿我和別人比較了:學學別人家孩子,是我聽過最毒的雞湯
    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做比較,之前看過這樣傾訴,說和孩子吵嘴了。她兒子寫作業不認真,一會上廁所一會要喝水,要不然就是扣橡皮。 忍不住著急說他:別人都完成了,再看看你!你怎麼就不能向你們班的誰誰誰學學? 人家學習都不用父母操心,考試都考前三,而且他還得練琴,你要有他一半自覺,我做夢都笑醒……。
  • 孩子從叫「媽媽」改叫「媽」,只差一個字,說明孩子經歷3個階段
    當媽媽最幸福又最頭疼的,是什麼時候?是小屁孩兒追在身後,不停叫"媽媽、媽媽……"的時候。能同時感覺到孩子對你的眷戀和幸福感,又不得不伺候小祖宗,得不到片刻清閒。難怪有段子說,爸爸們最心機的時候,就是先教孩子學會"媽媽"的發音,然後他們就能抱著手機喊:孩兒他媽,娃在叫你。心安理得地玩手機去了。可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粘著你叫媽媽,而是叫"媽"的時候,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現在你叫自己的媽媽,是怎麼叫的?
  • 「你媽媽不要你了」,這樣逗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趕緊制止
    親友們往往是因為喜愛才去逗孩子的。但其中對孩子有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有的家長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那麼,逗孩子到底會造成什麼影響呢?在遇到尷尬的事情的時候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如何應對親戚朋友逗孩子的情況。
  • 孩子從叫「媽媽」改叫「媽」,只差一個字,說明孩子經歷3個階段
    當媽媽最幸福又最頭疼的,是什麼時候?是小屁孩兒追在身後,不停叫&34;的時候。能同時感覺到孩子對你的眷戀和幸福感,又不得不伺候小祖宗,得不到片刻清閒。難怪有段子說,爸爸們最心機的時候,就是先教孩子學會&34;的發音,然後他們就能抱著手機喊:孩兒他媽,娃在叫你。心安理得地玩手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