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最開始學會的第一個詞,大部分是爸爸或者媽媽。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都會在你身後"媽媽,媽媽"的叫你,會問你各種各樣奇奇怪怪可可愛愛的問題。你感受到有一個孩子的樂趣。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上幼兒園、小學、中學,然後某一天你突然發現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不再叫你"媽媽",而是叫"媽"了。心頭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好像孩子和你沒有那麼親密的感覺了。在稱呼你為"媽"的同時,他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黏著你,有什麼心事都和你分享了。
但是,每次他放學回家,進門的第一件事又是先大喊一聲"媽",你不在的時候,也許也會先問清楚你去哪了的時候,你又會覺得,孩子還是以前的孩子,還是很愛你的那個孩子,他只是成長了罷了。
其實從孩子出生那刻以後,他的生理及心理就在不斷的成長變化。最開始他沒有太多自己的思想,他依賴母親,喜歡粘著媽媽,對媽媽的稱呼當然也很親暱。但是隨著年齡的成長,心理的變化,孩子逐漸變得有獨立,稱呼上當然也有了變化,這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心理歷程,並不是不和媽媽親近或者不愛媽媽了。
孩子對媽媽稱呼的變化,這其中體現的是孩子成長的心理歷程。
獨立性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天然地對母親有依賴性。有些孩子一不見母親就會大哭大鬧,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對母親的依賴感也很強。但是隨著孩子的年齡的成長,他對母親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少,當他成長到一定的階段的時候,對媽媽的稱呼就會產生變化了。
而作為媽媽,也要逐漸的適應孩子漸漸的遠離自己,變得越來越獨立的過程,從一開始離不開你,到後來短暫的離開你去上學,到長時間的外出求學,這是一個逐漸遠離的過程,也是孩子不斷的變得獨立的一個過程。
孩子的個人意識增強
當爸爸媽媽的都知道,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你給他吃什麼、穿什麼、怎麼出行等等,都是你來決定,都是你賦予的,甚至孩子連怎麼想都是你來引導的。這是孩子的個人意識不強的時候,家長能幫他決定的。
但是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他們有了自己的審美要求,有了自己的感受,這個時候也是他們的個人意識很強的時候,他們就不在需要父母去幫他決定事情了。對爸爸媽媽稱呼的轉變,也是孩子的個人意識的一個表現。
那麼這個時候,作為家長,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當然在孩子還比較迷茫與稚嫩的時候,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引導,但是絕不是幫助孩子做決定。
表達力和理解力增強
孩子剛剛學會表達的時候,可能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爸爸"或者"媽媽"來代替,也是這個時候你教孩子怎麼讀怎麼說,他都會學習。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懂得了其實"媽媽"和"媽"沒有什麼區別的時候,他可能就會喜歡用"媽"代替"媽媽"的稱呼。
暖心寄語
有人說,父母和孩子之前,註定是一場不斷遠離的修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成長會變得獨立,也漸漸的脫離父母的庇護,甚至可以庇護父母。而稱呼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的變化而已,知道孩子一直都是愛自己的即可。
今日互動話題:你覺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還會哪些變化?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