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麗育兒達人
有人說:孩子和誰睡覺就和誰親。這句話你認同嗎?
兒子出生後,小琳盡心盡力的伺候他,但兒子卻和自己不親。有什麼好吃的都會拿給他奶奶吃,幼兒園有什麼好笑的事都講給他奶奶聽,甚至很多時候放學直接去奶奶家,從不和小琳打招呼。
小琳認為是婆婆教壞了兒子,不然為啥孩子只跟婆婆親,不和自己親呢?
一次,兒子幼兒園開家長會,兒子直接帶了奶奶去,都沒有和小琳說,這讓小琳很傷心,覺得自己的兒子不在乎自己,不認自己。於是就和兒子的奶奶吵了起來,爭吵後,小琳的兒子哭著說:你壞你壞,我不要媽媽,我要奶奶。
小琳氣瘋了,就揍了兒子一頓。揍了兒子後,兒子看她的眼神變成了害怕恐懼,這更傷了小琳的心。
小琳找到朋友抱怨,但朋友卻給她看了一段視頻,視頻裡是兒童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話,她說:在孩子出生後,最開始的那幾年,誰養就和誰親,對誰的心理依賴就更大。
小琳看後更迷茫了,我照顧兒子了啊,我從小盡心盡力的伺候他,但他還是和我不親,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是真的嗎?其實這是有科學依據的。而國外的精神學分析專家也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為什麼小琳的兒子不和小琳親呢?
雖說小琳是盡心盡力的照顧了自己的兒子,但兒子出生後只和小琳在一起生活了一個多月,滿月後的小琳出去上班了,孩子一直是教給奶奶帶的,奶奶陪著孫子睡覺。
小琳只有休息的時候才會帶兒子,漸漸地兒子忘記了母親的角色,反而將自己的親近給了奶奶,因此才會造成了兒子跟奶奶親,不和媽媽親的事情。
小琳說:現在能不能把孩子抱回來自己養,跟自己睡。
小琳想要撫養兒子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孩子和奶奶親已經成為了習慣,即使作為媽媽的小琳在努力也是白搭的。
重要的原因在於:小琳錯過了兒子的「撫養黃金期」。
心理學家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是這樣看待的:親子關係→1對1玩伴關係→群體玩伴關係
親子關係時期,即孩子剛出生到近1歲的時期,這個時期,若是媽媽或家人對孩子釋放情感、進行陪伴,孩子會被媽媽或家人產生依賴。
1對1玩伴的關係,即1歲-3歲的時期,這個時間段,媽媽因為工作或家務,對孩子的陪伴關係少了,於是孩子就會進行情感轉移,這時候長期給予孩子情感需要的人,變成了孩子最具安全,最親近的人。
群體玩伴關係,即3歲後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可以適應集體生活,需要和一群小朋友接觸。
由此看來,孩子的撫養黃金期在3歲以前。
3歲以前的孩子具有情感需求,也具有安全感需求,在這個時間段裡要是不好好陪伴,給孩子釋放善意與愛意,那麼孩子在長大後很難與媽媽親近。
因此,在3歲以前,父母的陪睡陪伴格外重要。若是不想孩子長大後與自己不親近,那麼3歲前的「陪睡黃金期」一定不能錯過。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錯過了就沒法補救了。
在孩子3歲以後,他的情感需求從一對一轉變成了對群體,而他的安全感來源也多了起來,因此,當孩子3歲以後,意識的形成會讓他與父母親近不起來。
所以,希望家長能在3歲前,好好的把握「撫養黃金期」以免將來孩子與自己不親近。
今日話題:你對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歡迎留言討論
若是喜歡我的文章記得分享收藏,關注我哦!
(本文全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