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張雨綺在參加《吐槽大會》的時候,講起了自己的龍鳳胎兒女。她說,別人問我整天工作,是不是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其實,孩子小的時候對他們太好,也沒有什麼用。畢竟孩子年齡太小,又不記事。等他們長大了懂事了,能上節目掙錢了,我再對他們好也是一樣。
當然,這是張雨綺逗大家哈哈大笑的爆梗。孩子在不記事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是會非常愛他們,對他們很好。
那麼是不是在孩子沒有記憶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好,就是沒有用的呢?不是的。很多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長到不礙事手腳了,跟著爸爸媽媽去了,結果孩子很不聽話,非常叛逆。
所以大家經常會說,孩子跟著誰睡,將來就跟誰親,更聽誰的話。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需要心理撫養。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經講過關於孩子的心理撫養的問題。她建議孩子在出生後,孩子一定要親自撫養,建立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依戀。
孩子在出生到一歲半的這段時間裡,心理上對撫養人的依戀程度是最深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這種依戀心理逐漸減少,成長為一個獨立人格的人。
也就是說,在孩子從出生一歲半左右,誰帶孩子最多,孩子就跟誰親,更聽誰的話。
奶奶從小帶孩子,孩子和奶奶親。姥姥從小帶孩子,孩子和姥姥親。保姆帶孩子最多,孩子就和保姆最親。
孩子並沒有認知能力,孩子從誰的身上獲得安全感,就會和誰最親,這跟血緣關係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依戀,也是父母以後教育孩子的資本。如果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沒有帶過,孩子長大了管教起來也會更加困難。
孩子在一歲半之前,幾乎完全沒有自己生活的能力,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大人的陪伴和幫助。不管你是一個全職媽媽,還是需要出去工作,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有時間多對孩子做以下這幾件事。不然錯過關鍵期了,就很難彌補寶寶了,寶寶也很難親近媽媽了。
①給孩子餵奶。
嬰兒時期,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孩子餓了,就會難受、就會哭。母乳餵養的寶寶,看到媽媽走過來,孩子馬上就開心起來了。喝奶粉的孩子,看到拿奶瓶的人來了,也會高興起來。
所以給孩子餵奶,是增進親子感情的開始。孩子雖然不會說話和行動,但是對滿足他需求,帶來愉快心情的人,會有越來越多人深的情感。
②多對孩子微笑。
我們很多時候對著孩子微笑,孩子自己也高興地笑起來了。嬰幼兒雖然沒有語言表達能力,但是他們同樣可以感受到媽媽的心情。
如果媽媽每天心情愉快地對著孩子微笑,孩子就會有快樂的感覺。媽媽分享給孩子的快樂,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都是良好的刺激,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③多擁抱孩子。
在孩子還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時候,父母和孩子肢體上的交流就非常重要。媽媽下班回家,不要急著去做飯,給孩子一個深深的擁抱,滿足一下孩子對媽媽的思念。
媽媽親親寶寶,抱抱寶寶,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愛意的表達。
④多和孩子「嘮叨」。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過,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是源於嬰幼兒時期,撫養人對他的影響。
如果孩子是保育員帶,孩子尿了、拉了,保育員過來,換完尿布就走了。
如果是媽媽來照顧孩子,可能就是一邊嘮叨:「怎麼又尿了,換完了,這會兒舒服吧!」
聽,是孩子語言發展的基礎。媽媽熟悉的聲音,也是孩子愛你、依戀你的基礎。
⑤和孩子一起睡。
有些媽媽白天工作很累,晚上不帶孩子一起睡,這樣是很不好的。睡眠時間,孩子和媽媽也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媽媽身上熟悉的味道,媽媽的愛撫,媽媽睡前唱的歌謠都是給孩子愛的表達,會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所以,不要過早地讓孩子分房睡。尤其是孩子在3歲以前,孩子和父母分房睡,不但沒有鍛鍊孩子的獨立性,還有可能讓孩子變得更膽小害怕。
母愛,是孩子最大的依靠,不管多難,請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吧!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