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築夢闊步新徵程
——三峽集團上海院技術引領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精彩回眸
亞洲第一座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三峽集團上海院供圖
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東海大橋北起上海蘆潮港,向南經東海杭州灣東北部至浙江省洋山深水港,宛如中國東海上一道亮麗的彩虹,在「東方巴黎」上海格外耀眼。站在東海大橋兩側,放眼望去,一臺臺逾百米高的海上巨型風機如同兩排白色的追風戰士在湛藍的海面上列陣,蔚為壯觀。這裡是亞洲第一座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100兆瓦海上風電示範項目,中國海上風電建設史從這裡書寫開來;也是在這裡,擦亮了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以下簡稱 「三峽集團」)旗下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院」)「海上風電」的閃耀名片,引領它與中國海上風電建設同步進入加速跑時代。
上海院成立於1954年,隸屬世界最大的水電開發企業、我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集團。這個迎著新中國的曙光誕生的老牌設計院,從規劃設計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起步,在行業內創造了多個首個、第一,為中國電力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上海院對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的探索實踐,實現了中國海上風電從『0』到『1』的偉大突破,也踏出了從陸地風電向海上風電進發的堅實的第一步。」上海院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武斌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上海院設計建成和規劃在建的海上風電場規模超過800萬千瓦,初步形成了『1個唯一、7個第一』的海上風電產業格局,打造出了海上風電『高端示範、創新引領』的特色品牌。」
從平原到高山,從陸地到海洋,從近海到深遠海,追風逐浪的上海院人在廣闊的神州海岸之間,從亞洲第一座海上風電場的傲然矗立,到北方第一座海上風電場的破冰而出,再到對漂浮式海上風電及海上風電EPC模式的大膽探索,一次又一次創造了自己的輝煌歷史,也書寫下了中國海上風電的壯麗篇章。
築夢遠航 電從海上來
追本溯源中國海上風電的歷史,把時間回撥至2003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風電工作會議上要求「各省市開展10萬千瓦以上選址規劃」,次年,上海市首次將「東海大橋」和「奉賢」兩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址納入規劃。當時,國內海上風電還處於空白狀態,由於工程地質和施工條件的差異,國外海上風電經驗借鑑價值也十分有限。在歐洲等國際海上風電同行對中國是否能自主完成首個海上風電場勘測設計與建造的質疑聲中,勇立時代潮頭的上海院人勁擎時代風帆,一批以李健英、林毅峰等海上風電技術帶頭人為代表的海上風電探路者,以新時代奮鬥者、破冰者的姿態和幹勁,勇擔攻堅中國海上風電技術「無人區」的時代使命,在國內首次提出了海上風電場規劃勘測設計關鍵技術和系統解決方案、全球首創了軟土地基群樁承臺基礎……最終,上海院人高質量設計建成了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第一個大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100兆瓦海上風電示範項目。
據上海院新能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蔣光遒介紹,「2006年,海上風電在我國可再生能源板塊中正式列入議事日程,但進展緩慢。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正式進入風力發電設計研究領域的上海院,以前瞻性的目光和敏銳的觸角感知到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潛流,於2006年成立了新能源設計研究院,為上海院進軍海上風電勘測設計領域做足了準備。」可以說,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的建成,不僅樹立了中國海上風電建設的第一個裡程碑,也奠定了上海院在我國海上風電勘測設計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確立了該院聚力發展「海上風電」的新坐標。
在上海院發展的歷史坐標上,2013年12月25日註定是繼往開來的重要節點。這一天,三峽集團與上海市國資委、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三方共同籤訂了聯合改制重組協議,上海院正式劃歸為三峽集團子公司。
「新能源是三峽集團的第二主業,海上風電是第二主業的戰略核心,國家賦予了三峽集團集中連片規模開發海上風電的新使命,同時也給上海院海上風電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上海院新能源業務總監李健英告訴記者,上海院自搭乘上三峽集團這艘巨輪,緊跟集團海上風電的戰略布局,開啟了海上風電的「開掛模式」,先後成立了福建、大連、廣東、山東、江蘇5個片區分公司,是全國唯一一家在沿海8個省市均實質性開展了海上風電勘測設計業務的設計單位,業務範圍涵蓋海上風電的規劃、資源評估、勘測設計、諮詢、技術評審、後評估等全過程勘測設計諮詢服務,以及國內外項目工程總承包。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上海院以敢為人先的魄力爭當擊楫中流的時代先鋒,奮力譜寫新時代海上風電發展新篇章。亞洲第一座海上風電場——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全球機組類型最多、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福建興化灣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北方首個嚴寒低風速區域巖基海上風電——大連莊河海上風電電場,我國首個海冰區海上風電——河北樂亭菩提島海上風電場,中國首座深遠海漂浮式海上風電場——上海深遠海漂浮海上風電項目,中國首個前期EPC海上風電場——廣東汕頭南澳洋東海上風電場,中國首個百萬千瓦級集中連片開發海上風電場——福建漳浦海上風電場……高山萬仞,始於攀登。上海院人憑著「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的實幹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創造了中國海上風電史上的多個奇蹟和多個第一,向即將迎來的建院65周年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以優異成績敬獻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
技術領航 打造行業新標杆
有一種精神叫「永不放棄」,有一種創新叫「永無止境」。從悠久的65年歷史中走來的上海院人不忘初心志如山的稟賦薪火相傳,像是代代傳承的基因,溶於血液的默契,鍛造了該院「不畏艱難、拼搏進取、誠實守信、追求卓越」的精神內涵。多個「第一」「首創」「最大」等詞彙背後是對上海院人勇攀技術高峰的生動詮釋。
自上海東海大橋風電項目起步,自主創新就已成為了貫穿上海院海上風電發展的主題,融入到了上海院人的血脈當中。「科技就是生產力,自主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抵禦市場風險、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上海市領軍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上海院副總工程師林毅峰,親歷見證了中國海上風電由從無到有、由近海到深遠海的發展歷程,他對「技術創新」有獨特而深刻的思考與見解。林毅峰自信滿滿地說:「當初做東海大橋海上風電時由十來個人組成的項目組,現在已經發展成為集聚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的技術人才隊伍。今天的上海院,是目前國內唯一在我國8個沿海省份承擔不同海域、不同離岸距離、不同水深、不同地質條件、不同施工和管理條件的多樣性海上風電場的勘測設計單位,核心技術能力和專業人員儲備已位居國內設計院前列。」
多年來,上海院著力科技興院,設有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上海海上風能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能源科創中心等研發機構。勇於創新,提高科技競爭力,讓上海院在發展過程中無往而不利。上海院承擔了多項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科技研究項目,形成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擁有海上風電領域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四十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電力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優秀工程諮詢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榮譽。作為主要編制單位,參與了多項海上風電國家及行業標準的編制。
海上追風十餘年,上海院人掌握了海上風電的全面規劃設計能力、多種複雜環境條件勘測能力、多種複雜環境條件設計能力、海上升壓站設計及優化能力、多種複雜環境條件施工組織能力、科技研發能力、工程造價投資控制能力、全生命周期總承包策劃和實施能力八大核心能力。「目前,上海院正開展智慧風場全生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平臺的開發和建設,實現海上風電工程勘測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和運行維護階段全過程的可視化、數位化和智慧化。項目管理平臺將以智慧化EPC管控為目標,以BIM+GIS數位化為基礎,實現進度、質量、安全、投資管控以及多方協同等智慧化管理功能,為海上風電選址諮詢、優化設計、施工管理和智慧運營提供技術支持和智慧化服務。」上海院海上風電技術的發展,在林毅峰的心中早已繪製成圖。
當前,隨著全球能源變革興起,發展可再生能源、走清潔能源發展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共識。海上風電作為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伴隨我國能源革命和海洋戰略的推進正展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如今的上海院人不忘初心再出發,正以更加昂揚的奮進姿態,在「建設水和清潔能源國際型工程公司」的發展道路上提速前進,源源不斷地為中國經濟騰飛輸送綠色能源。
作者:趙欣欣
編輯:高慧君
校對:王萍